论青少年犯罪心理1_青少年犯罪心理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21:51:2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论青少年犯罪心理1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青少年犯罪心理”。

论青少年犯罪心理

班级:心咨0932姓名:饶润彬、刘洋、王

摘要:

从犯罪主体来看,青少年犯罪逐渐向低龄化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研究员杨守建说,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几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其中,严重刑事案件明显增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已由1991年的1.3%上升到1999年的1.9%

在青少年犯罪人员当中,犯罪起因是因为临时起意的犯罪动机占到了41.6%,是因为冲动因素的占到了37.5%,其中单亲家庭占到了23.6%,有56%的青少年犯罪者玩过游戏机,39%的是受到游戏机里虚拟世界的影响。而在性犯罪中95%的犯罪人员观看过淫秽影碟或是黄色书籍……

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由于青少年犯罪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文化、社会、心理问题

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从各类信息分析得出,青少年犯罪以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性犯罪为其主要形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涉毒犯罪近年来逐渐增多。

从犯罪主体来看,青少年犯罪逐渐向低龄化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研究员杨守建说,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几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其中,严重刑事案件明显增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已由1991年的1.3%上升到1999年的1.9%。

再根据统计数据得之:我国每年会增加15万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其中会有3万人成为少年犯,这占到了我国犯罪总人数的 14%,其中25岁以下的犯罪人数占到了总犯罪人数的35%。

这些信息骇人听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明日国家建设的栋梁,是未来的希望,所以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进行分析对我们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有着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心理特征有如下几点

1、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

在青春期到来时,青少年在躯体和心理方面呈现快速的发展态势,表现为身体急剧的变化。肌肉、骨骼等组织全面地生长,生殖系统的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显露。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然而,由于身心方面的成长不一定能平衡发展。因此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在“幼稚”与“成熟”的尺度上会有大幅度的徘徊。

2、实现同一性2、1 实现自我的同一:青少年随着身体的变化和性成熟的过程,逐渐产生一些新的体验,也感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新的反应。他们将力求发现自己现在的真实情况以及将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伙伴的来往,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也使他们扩大了自我活动、自我探索的空间。他们想要弄清世界是什么样子?社会又是什么等。在这种不断认识和探索中,使理想的我逐步接近现实的我,使自我意识达到积极的统一。

2、2 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发展:青少年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他们的自尊感基本上来自父母对他们的看法。当进入中学这个较广阔的世界以后,同伴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老师和成年人的评价日益重要。他们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评价,并试图把这些价值和评价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

3、依恋关系的变化3、1 独立意识的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与家庭的联系逐渐疏远,对父母的权威产生怀疑,甚至发生反抗行为。他们要摆脱家长和其他成人的监护,摆脱由这些成年人规定的各种形式的束缚。由于价值标准受到同辈和社会的影响逐渐大于来自父母的影响,因此,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摆脱家庭束缚”的倾向。

3、2伙伴关系密切 : 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进入青春期,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青少年对家庭的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他们的言行,爱好、衣着打扮等相互影响。信任伙伴胜过信任家长和老师。在伙伴关系中,同伴之间对共同问题的讨论及反面的经验提供了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技术。

4、认知改变:

青春期由于形成运算的出现而使思维完善,他摆脱了儿童时期的单一的具体运算和简单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阶段。即已懂得试验、假说、推论这类形式化的思考,运用理论来推想因果关系,开始懂得处理复杂的信息或资料。他们学会自我批评,各个方面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有能力听取他人意见,处理问题时能考虑更多的可能性,思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这些青少年独有的心理特征使得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更容易走上歧路,这是一段危险的心路历程,如果不加以倾心呵护这必然造成不可估价的价值,但是我们所担心的问题还是发生了,在我们身边不时会看到或是听到有关青少年走入犯罪道路的我们不敢相信的事实:

十五岁的小张刺死了同班同学十二岁的小李,事情的起因就是那么一件芝麻大的小事。上初中三年级的小杨同学伙同同伴抢劫一家商店在发生激烈争抢时当场被店老板用菜刀杀死,同类的事情 不胜枚举,这些事情再次提醒家长,学校,社会,关注青少年犯罪心理如燃眉之急,一刻也不能停留。据有关部门调查得出 :

在青少年犯罪人员当中,犯罪起因是因为临时起意的犯罪动机占到了41.6%,是因为冲动因素的占到了37.5%,其中单亲家庭占到了23.6%,有56%的青少年犯罪者玩过游戏机,39%的是受到游戏机里虚拟世界的影响。而在性犯罪中95%的犯罪人员观看过淫秽影碟或是黄色书籍……

青少年临时起意而犯罪

这与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密切相关他们根本就没有恶意,可以说这类犯罪行为是纯洁的犯罪,大部分是因为家长、老师引导、教育不够或是教育方式不科学引起的,这也与该类青少年的独特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可能他们的心理状况不同于一般同龄人,这就需要家长从小在心理上给于疏导,更多的关注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及心理想法。

青少年因冲动而犯罪

这类少年的心理自制力肯定低于同龄少年,他们本身的心理状况也存在问题,父母就应该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察觉出来,并征求心理咨询师的意见加以矫正,从小训练其心理素质,锻炼其心理自制力并言之其理。青少年犯罪人员其家庭背景为单亲或是分裂占到了一定比例

单亲家庭孩子所得到的爱是不协调的和不足的,青少年犯罪人员家庭状况普遍偏差,且多为畸形,有的家庭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不当,管理不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品行及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品德、爱好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父母更多的给予孩子关爱,了解并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且自身提高素质,科学的教养子女。

青少年犯罪人员接受低俗文化而犯罪

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在这一方面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思想,逐渐引领他们步入泥潭,这需要社会营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以纯净他们的内心世界,从根源上预防犯罪心理的发生。其次,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还有以下几点

法制道德教育滞后近几年来,虽然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等多种课程,但在力度上还有欠缺,在面上还有死角。青少年自身更是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因而,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

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由于青少年犯罪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

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国内就业不足

找不到工作使无可事事的青少年有时间去违法犯罪。过早不入社会的生活促使青少年成熟的比较早,有些人在十五、六岁就具有了成年人的思维能力和生活要求。他们成熟之后,在生活上就有了独立的愿望。他们容易经常“自我设计”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周围的人尊重他、理解他,希望自己成为对、对家庭有用的人。就业除经济意义之外,还反映出他们一种精神方面的需要。这个问题一旦得不到解决,他们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生活的困难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到自己正当权利没有得到正当保障,产生反抗心理。

政府、公安机关在工作中存在某些问题,这一点对青少年犯罪起到催化作用。有些地区的政法机关对犯罪活动打击不力,许多重特大案件长期不能破案,或虽已破案,由于案件久拖不决,失去应有的现实意义,起不到震慑犯罪的作用。有的公安机关办案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立案不查或久拖不决给那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一种侥幸心理,以为可以逃脱的制裁,以至于使其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能自拔。有的公安机关办案人员为了某些经济利益或达到某些领导下达的抓人指标,该从轻的不从轻、不该拘留的也拘留了。还有的劳改、劳教场所管理不善,不力,使他们在服刑或管教期间不仅没有受到改恶从善的教育,反而彼此了不少犯罪的经验,有的甚至在释放途中就继续作案。

社会的原因

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种关心爱护青少年、制止青少年犯罪,挽救失足青少年的好风气,很多人不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去理解其思想行为的表现,以一种大压小的态度对待青少年,或者视青少年为弱者,作为欺负和利用的对象。对失足青少年更是采取了歧视的态度,甚至不愿给其从新做人的机会,在就业、入学方面设置了重重障碍,使失足青少年再度滑向犯罪的边缘 如何更好地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1、狠抓文化教育

利用马列等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加以灌输,从思想上给以扼止犯罪动机。

2、纯净社会氛围

包括文化氛围,关爱青少年的的社会氛围

3、学校开设心理课程,设立心理咨询所,针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给予专业解决,学校还应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在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

4、家庭教育是其中最为之关键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

参考文献:

【1】刘戬《法律与生活》2003年3月上半月(总第233期)——《透视青少年犯罪~构筑预防三工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条和第五条(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4】王湛(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4日,《预防青少年犯罪要内外并举》

青少年犯罪心理

苏老师在NLP培训课堂提到过,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一个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不断增多,而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最高......

青少年犯罪心理作文

青少年犯罪心理作文导语:当前青少年的犯罪总数正呈现出飞速上升的趋势,同时其犯罪年龄也逐渐走向低龄化。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青少年犯罪心理作文文章,仅供参考!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高校莘莘学子犯罪的事件频频发生,让同龄的我感到很诧异。恰恰是他们正处于象牙塔,又增加了我的不解。犯罪人有文化、有思想、懂法律、没有不良嗜好,也没有任......

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报告前言:自1978年国内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社会形态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变化的新局面。这是由于:一方面,社会经济制......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是指14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增长趋势,根据老师上课公......

下载论青少年犯罪心理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青少年犯罪心理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