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意义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意义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强国战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党中央在准确地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世情、国情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意义深远的文化强国时期。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以文化和科技双驱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在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会的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集中地反映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动驾驭社会变革,自觉推进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对于中国更好地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主体的重要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要义: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空前高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代表着中华民族第一次追求现代性文化的自觉与自信:(1)经济发展对先进文化具有催生作用;(2)传统文化有着自身革故鼎新、寻求现代启蒙的诉求;(3)知识精英热衷于文化“舶来品”的传播;(4)“文化救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深刻地反映在:(1)传统文化进入现代化反思领域,一种新的政治文化的澄明,成为推进中国社会巨大变迁的精神动力;(2)文化多样性逐步输入与被接纳;(3)以追求转型与发展为主导的社会文化范式,逐渐替代以阶级斗争为主导的社会文化范式;(4)文化的“祝福意识”渐弱,文化的“忧患意识”趋强。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其文化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充分体现在:(1)首次从执政党战略的高度确立“文化强国”发展战略,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置文化建设这个全局,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经济驱动力和文化驱动力等多种力量驱动时代;(2)文化事业内涵得到开拓(人民性、公益性、公共性、服务性等),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互相链接;(3)把文化改革作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要前提,结合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化、虚拟经济时代特征,全方位地推进文化体制、建制及其政策改革与创新;(4)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并要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第二,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开拓。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到文化建设系统、全面的战略构想,反映了发展从关注物质福利的进步,如人均GDP的增长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到关注一系列社会指标的改变,如国民健康状况、受教育状况以及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提高,再到关注可以归入“生活质量”标题下的非物质特征,如空气质量和水质等环境指标的考量。而今对文化制度安排的关注,如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等,文化既被视为促进物质进步不可或缺的倍增器、精神引擎,又被输入到不同社会所感受到的需求结构中,更被确定为执政党执政为民、实现国强民富的发展方略和软实力。
科学发展观内涵得以深化深刻反映在:把更为全面的发展观理解为经济发展观、人类发展观和文化发展观的相互契合;理解为三个一致性:追求社会发展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一致性、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一致性、追求财富创造与文化自觉和自信的一致性;理解为把发展政策的目标定为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拥有能力,而不是单纯追求国家或少数利益群体的财富积累能力。可见,从物质性开发到精神向物质的自觉贯通,它既鲜活地呈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实践推进的历史轨迹;又深刻地展示了党对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的逻辑深化;更充分地彰显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高度自觉与自信。第三,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应当同时是经济强国、文化强国、军事强国的统一体。尤其是在当今世界,人们常常把“文化强国”视为强国的一个主要标志;国家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已是文化的比拼。因此,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也必须建设与“经济强国”相匹配的“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既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展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之力量源泉,更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强大信心保障。建设“文化强国”将不仅仅体现在我国作为大国的实质竞争力提升,体现在为人类繁荣模式的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这一活动和过程也将有效地促进我国人民坚持更高标准的道德,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形成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第四,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把中华文化从原来的世界边缘向世界中心推进,让中国更加自觉地融入世界、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成为可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提升中国在世界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随着中外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将在各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认识.
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为政治和经济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
专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文化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指南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贯彻这一决策,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点时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背景链接】总书记在刚刚开幕的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