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观点评述题(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三历史复习评价量规”。
高考历史:观点评述类大题做题方法总结
【考题示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 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一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题指导】
1.命题立意:本题以西方史学家的著作原文为栽体,借助对西方崛起的不同观点和评论,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挖掘题目信息,解答问题:
(1)步骤:阅读材料信息,总结材料所涵盖的几种观点,选定要答题的观点 →(在自己所掌握史实的基础上选定)→ 史论结合组织答案
(2)有效信息及推断
(信息l)设问: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
(推论)①要选择的观点一定来自材料,而不是材料以外的其他观点。②围绕的主题是“西方崛起”。
(信息2)“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
(推论)本段材料描述的观点是欧洲中心论。组织答案时要找欧洲领先世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史实。
(信息3)“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l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
(推论)本段材料描述的观点是l6—18世纪的亚洲和中东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组织答案时要找16-18世纪期间亚洲及中东地区领先世界的史实。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纳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
【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题型特点】
1.该类题常见的三种设问类型:
(1)多个观点任选一种观点论述型。例如:
①(2013•北京•T37)(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②(2013•江苏•T23)(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③(2012•新课标全国•T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一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依据所给材料提取l~2个信息并进行论证型。例如:
①(2013•课标全国l•T41)比较图
9、图l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②(2012•江苏-T22)(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③(2011.新课标全国•T41)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④(201l-江苏•T22)(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⑤(2010•新课标全国•T40)(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写一篇短文型。例如:
①(2012•山东•T37)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西欧的相关史实,写~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要求:①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②(2010•山东•T27)(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2.题型特点:此类题型是高考能力考查的最高层次,往往独立设计题目或者是材料题中设问的最后一问。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考查主要有两个方向:(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本类型综合了这两个考查方向,即选定多个观点中的一个观点或者只围绕一个观点,组织史实来论证所选定的或者给定的这个观点。
3.解题技巧:本类型试题给定的信息不一定丰富,需要借助所学知识。观点选定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另外史实组织要充分。
4.命题趋势:观点评述类试题的高考新动向:2012年前的该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一定的历史观对材料观点进行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史论结合能力。2012年后坚持开放性命题的同时,更加关注历史事实本身,避免了只强化历史理论、史观,而忽略了对历史最基本元素——基本史实的掌握。
【考场破题】
1.归纳观点:阅读所给材料,概括归纳材料中包含几种观点。
2.选定观点:如果是两个以上观点的,要选择其中一个。如果仅有一个观点,就以此观点展开论述。选定观点时要直接明了并要指出观点,不能出现不选定观点而直接论证的现象。
3.论证观点:在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从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现象、历史观点,以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评价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4.组织答案:“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格式:观点----论证----结论(观点)
【巩固练习】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认为,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评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参与立宪的利益(或利益集团)是多元的,立宪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协商和妥协的过程,由此产生的宪法也必然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
在康氏“以皇上之圣武行之,中国之强,可计日可待也”等取快一时的言词鼓动下,光绪皇帝在条件不成熟之时,匆忙裁减和严厉处理官员,四面树敌。热衷于军事政治投机,没有切实做好基础工作。最足以体现康氏军事活动性质的是他们对待军事将领的态度。在改革迟滞不前之际,康有为等人不是冷静地分析全局,而是把阻力完全归结为慈禧一人。于是,一个铤而走险的密谋付诸实施:勾结武将,兵围颐和园,捉拿慈禧。慈禧接到密报,发动政变,悲剧结束。
——黄广明等《悖论康有为》
材料三
改革恰恰需要妥协,利益相关方要互相让步。这种妥协是一种智慧,是长远眼光,同时也是大局意识。——马立诚、雷颐《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为何大多失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制宪会议上产生了哪些矛盾,最终这些矛盾又是如何解决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三的观点。
巩固练习答案:
2、(1)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大州主张按人口比例产生议会,小州主张各州在议会有平等权利);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南部蓄奴州主张将奴隶人口计算在州人口总数内,北部自由州则反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保护人民权利与加强中央政府权利之间的矛盾。
解决:宪法规定参议员由各州州议会选出,每州2名议员,众议院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黑人奴隶人口按3/5折算;采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制;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同时,又采用三权分立、任期制、选举制等对中央政府及政府官员进行
限制。
(2)措施激进,四面树敌;热衷于军事政治投机,没有切实做好基础工作。
(3)答案一:同意。如美国l787年宪法的制定,正是美国各利益集团妥协的结果,这为美国由独立之初的混乱,演变为后来的强大和繁荣提供了政治和法律保障;中国的戊戌变法,正是由于变法措施太激进,缺乏妥协,才使变法最终失败。
答案二:不同意。如德意志帝国的资产阶级改革,由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与封建势力太过妥协,故改革非常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不利于德国的长期发展;再如中国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软弱、妥协,致使革命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民主共和国名存实亡。
历史评述题汇总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对象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这种题型非常富于......
1近些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一直困扰着中国人,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谈谈你的看法。2 教育部近日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
一、即兴评述题:1、我看沙尘暴2、一年之计在于春3、颜色的幻想4、网络时代5、笨鸟先飞6、梅花香自苦寒来7、美丽与智慧8、专业与敬业9、变与不变10、我与电视11、昨天今天明......
各类即兴评述练习题目1、请你谈一谈高中生是否应该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知识就是力量 6、请你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