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房地产黄金十年 70项调控政策出台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21:36:4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2003房地产黄金十年 70项调控政策出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2003-2013房地产黄金十年 70项调控政策出台

2003-2013,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是政府对房地产密集调控的十年。2003年121文件开始到2013年,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共计出台70余项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集中在金融、财税、土地、行政四个方面,政策出台之多、密度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些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及时和深远影响?十年调控,体现了怎样的思路和趋势?而今回头,怎样看待十年调控和房价变化之间的关系?本文将用10组镜头,进行分析总结。

十年调控 镜头1

2003年“121文件”开始紧缩式调控,潘石屹、任志强等开发商集体反弹。2003年6月13日下午3点,潘石屹回到办公室,拿起办公桌上文件,紧急召开公司会议。由公司常务总裁一字不落地大声朗读,读一段讨论一段。接下来的48小时,公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潘石屹彻夜失眠。他形容那感觉“就像正在进行足球比赛,裁判突然吹停比赛,说改排球比赛了,球再不能落地了,落地就算犯规”。

这一幕源于8天前央行制定出台的“121号文件”,规定对购买高档商品房、别墅或第二套以上(含第二套)商品房的借款人,适当提高首付款比例,不再执行优惠住房利率规定。

这一今天看来极为平淡的调控文件,在当时让开发商如临大敌。因为它是中央首次采取抑制房地产过热的措施。

任志强随后通过媒体炮轰“121号文件”,他认为“121号文件”如果严格执行,将使整个经济形势都受到影响,许多房企将面临资金链断裂,银行也将冒着大量贷款无法回收,造成呆账死账的风险。

全国各地的开发商通过开会、发言、撰文等方式,旗帜鲜明地集体反对“121号文件”,北京的开发商们甚至以建立房地产联席会议制度来“集体救市”。

各地银行因此迟迟未出台调控细则,所有开发商都无法理解,从1998年至2002年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升温期,政策大多以“规范、鼓励、支持、优惠”为主,央行此番为何突然祭出如此厉政打击楼市。

而在当时,一份来自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行业景气分析报告》流露出调控逻辑。报告指出,中国房地产此前连续几年的消费增长率高于G D P两倍以上,房价持续超出了消费者承受能力,商品房积压持续增加。这一背景促成了2003年以来各类降温政策的加速出台。

专家们解读,央行彼时出台“121号文件”,是意识到始于1998年的房地产信贷已给尚不完善的银行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在2002年,房地产投资已经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二成多,而在2003年上半年,这个势头仍在加速上扬。

央行表示,“121号文件”的出台是为了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保障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抑制房产投资过热倾向,防范银行信贷风险,保持金融持续稳定。

但“121号文件”对当时房地产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多数开发商实力偏弱,抗风险能力较差的背景之下,对大多数开发商无疑是致命打击。因此,在“121号文件”遭遇开发商集体反弹后,对房地产市场并无太多实质影响。因为在相应的地方具体细则尚未出台之前,国务院便于9月18号出台了“18号文件”,将房地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再次明确支持房地产的发展。

也就是说,121文件在引起开发商3个月的反弹和恐慌之后,戏剧性地被架空夭折。借着“18号文件”的鼓励,中国房地产步入飞速发展轨道。

十年调控 镜头2

史上最长拍卖:350轮竞价,21.05亿元,南京地王诞生。

一向以高傲倔强示人的任志强首次承认自己失败,是在土地市场的争夺战中。2010年3月15日,经过84轮的激烈竞价,大望京1号地被远洋地产旗下子公司 2

以40.8亿元夺得,楼面价高达27529元/平方米。任志强所在的华远地产在对这块地的竞争中落败,被潘石屹讥讽为“花钱买丢人”。

潘石屹对这一“地王”做过一番测算,结论是:销售单价45000元,才可以有10%的利润。此前,他劝任志强不要去参加拍卖,争不过“国字头”的公司,而任一意孤行,缴了几亿元的保证金去了。

落败后的任志强在微博中表示,自2001年起华远在所有的公开拍卖中都只有失败,华远无法承受这样的天价,只好承认自己的无能,于是转入二三线城市,希望不是凭胆量而是凭品牌取胜。

这只是近十年来“地王”之争的冰山一角,矛头指向了2004年3月出台的“71号令”。此令要求自当年8月31日起,所有经营性土地一律都要公开竞价出让,这就是此后开发商们在面对高房价骂声时搬出来逃避责任的“8·31大限”。

继2003年7月严格控制土地供给政策出台后,2004年的“8·31大限”,终结了之前延续21年的土地协议出让制度,自此土地出让只有招标、拍卖、挂牌三种方式。

自此,资金实力成为开发商获取土地的最大决定因素。一些资金实力偏弱的开发商因无力拿地而折戟地产江湖,一些热门地块在多家抢夺之下成为创造新高价的“地王”,这一当时被业界解读为中央从土地供给上抑制房地产过热的杀手锏,逐渐被指为推高地价继而垫高房价的元凶。

当年的数据就有了反映———200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持续增长的同时,地价和商品房价格双双走高,土地购置费同比增长了19.9%,商品房价格同比增长了15.2%。

著名地产评论人袁一泓认为,招拍挂制度客观上唤醒了土地商品属性,而之前协议出让的弊端显而易见,最为人诟病的,是它为利益相关方的土地寻租提供了方便之门。但在开发商任志强说来,土地协议出让,是个别或少数官员拿零头,购房者拿大头,招拍挂出让,是地方政府全部拿走,成本由购房者支付。

从市场此前已步入疯狂局面的角度,“8·31大限”又得到业界某种理解,2003至2004年的急速增长中,原先大量潜在的问题随着楼市的火爆而集中暴露出来,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各级政府主导的“圈地热”和日渐增大的金融信贷风险。由此使得2004年的政策不得不集中到调控“地根”和“银根”两方面来。但这波调控并未给市场带来明显触动,反而带来新的问题-飞涨的地价令房价无法遏止。

地价房价像断线风筝一样失控飞涨的深圳,试图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来改变这一饱受批评的局面。2009年12月1日施行的《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规定城市更新项目,应当与市规划国土主管部门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或补签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重新公开默许了协议出让土地。这被不少深圳业内人士称为深圳的“土地解放运动”,被业界解读为土地“协议出让”的恢复。

十年调控 镜头3

2005年营业税新政一度让中介集体失业。

2005年6月1日深夜,刚刚在深圳中介行业站稳脚跟的赵子群意气风发,3天前26岁的他带领住宅组6个同事,签下4个意向成交单,同事们正喝酒庆祝。

但两个电话把他的心情拖入冰窖,都是客户打来要求退定金的,因当天刚开始执行营业税新政,一套120万元的房子,瞬间多出6.6万元的交易成本,而这一数额已超过当时这些卖房者1年内的涨幅利润。

很多满怀激情刚入行的地产中介被迫离职。三个月后,赵子群所在的住宅组被迫解散,他也随即离开深圳北上中原。当年深圳的数据显示,6、7、8月二手房成交量较前一季度腰斩一半有余。

翻开2005年6月、7月的各大报纸,二手房交易骤然减少成为普遍的新闻,上海、北京、福州、青岛、济南二手房交易量下挫近30%。福州一家媒体的报道更为惨烈,当年第二季度的二手房业务交易下滑7成,小中介迎来倒闭潮。

按照当时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当期未满2年的住宅流入二手住宅市场的比 4

例约为40%左右,未满两年交易全额征收营业税的举措大大增加了购买方的成本,一套100万元的房产,在当年6月1日之后交易要多付出约5.5万元的营业税。

但8年后的今天,已是珠三角某知名二手中介高管的赵子群,再回顾2005年营业税新政,感觉不算严厉“就那么小挠一下”,因为随后的房地产调控,在税费一块不断加码:2006年6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正式宣布将原定2年的征收期限延长至5年;2008年12月30日,国税总局再次规定:个人将购买超过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2009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二手房转让营业税免征时限从2年恢复到5年;2012年3月1日开始实施二手房交易差额征收20%个人所得税„„

利用税收杠杆,压缩投资者在房地产中获得的利润,达到抑制炒卖炒买、投机楼市的目的,是十年调控中的一主要思路。这一方式对控制房价的效果难以拆分判定,但购房者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是购房成本的增加,现在一套不满5年的二手房交易所需缴纳的税费平均占到了总价10%左右。

十年调控镜头4

“90/70新政”强制要求多建小户型,从产品结构上进行调控。

2006年9月下旬,四川成都城东建设路某楼盘施工现场,两栋已封顶遮盖绿色施工纱网的楼体,在周边居民惊讶的眼神注视下,在两声短暂沉闷的爆炸声后倒地,腾起一片烟尘。

位于成都核心区域的该楼盘原本规划是一个以100平方米以上大户型为主的高层电梯项目,但在开发商在修建了四五层后,出了“90/70新政”,他们只得忍痛将这两栋半成品楼炸掉,随后建起了两栋以90平方米以下户型为主的“青年公寓”。该项目负责人随后解释炸掉两栋楼的原因时说“长痛不如短痛”,虽然当初的炸楼之举给公司带来了数千万的经济损失,但随后火爆的销售证实了炸楼的正确性。

这只是“90/70新政”后,见诸报端的一个极端案例。当时开发商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摇起“青年置业”大旗,你推“青年社区”,我推“大社区两房”;你

推“精装两房”,我推“60-70-80面积全系列”。

事实上,在地方细则没有出台前,上海市房地局已暂停了项目施工许可证的发放,这让许多沪上开发商“晚上睡不着”。当年的同期市场上杭州、广州等地上市供应的产品中,9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迅速占据6成以上的比例。

随后面对市场的变化,“90/70新政”开始变味,开发商已开始打“擦边球”。把相邻的两套小户型设计成一套大户型,把大露台、大阳台、空中花园,简单围合即成房间,且最多只算一半面积。比如89平方米的三房二厅房型,封露台后,摇身变成110平方米的四房。比如两套相邻的70多平方米户型,拼在一起卖就成了140多平方米的大户型。

这些畸形的户型直到现在还在市面上以“高拓展率”、“赠送面积大”、“双拼户型”等营销词汇出现,困扰着购房者,尤其双拼户型到了2010年又遭遇“限购令”,如非深户籍居民限购一套住房,而看中的一套房子又是实际上有两个房产证的“双拼”,咋办?开发商和购房者双双挠头,要么又重新拆开卖,要么再找个假名额买„„

“90/70”这一政策行政干预力度偏大,尤其是被指责为不合理的“一刀切”。王石在2008年底评价:“我们不需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挽救,但是我们需要有公平的待遇,我们需要有一些比较不扭曲的政策。”任志强也说:“规定70%住房是9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没有任何道理,企业的经营是按照市场的需求由不同的选择做出不同的房子,政府要求所有的人都穿一样的鞋。”

到2008年下半年,上海、南京、成都等多个城市在土地招拍挂操作中,取消了单体项目70%以上建90平方米以下户型的硬性要求,改为全市总量控制,开发商们这才松了一口气。但实际的执行效果如何?不能再监督单个项目之后,这个比例就只能看官方公不公布、怎么公布数据了。

十年调控 镜头5

9·27新政后房价一路大跌,2008年深圳有开发商借低胸美女图打出“不能再低了”的促销广告。

2008年7月22日,在这本该如期偿还房贷的日子,碧水龙庭二期业主李君(化名)却选择了与其他67位业主一起,向按揭贷款银行递交了一份《房贷偿还风险提示函》。在房价缩水比例远远超过首付款之后,他们集体断供了。猝不及防,却又合乎情境。

这份函件中充满了李君们复杂的情绪:愤怒、忐忑、茫然、不解。无处可宣泄情绪,他们选择将矛头对准银行和开发商。彼时深圳掀起断供潮,在各个降价楼盘的销售现场,聚集着大量因房价大降沦为负资产的业主,以各种理由维权、抗议,以自身信用为赌注声称要断供。

而这一切,源于此前的一轮房价疯涨,以及当年9月27日降临的调控风暴。时间倒回至一年前。经过2007年上半年股市的一路狂奔,财富效应使得越来越多从股市获利的人群转向房地产市场。全民炒股,开始转向为全民炒房,房地产市场持续高烧不退。6月份,李君也投身到这波房地产最热的行情之中,成功在碧水龙庭“抢”得3套房,彼时碧水龙庭的均价在1.2万元/平方米。与李君一样奋不顾身地跻身购房大军的,还有成千上万个自住客、投资者、投机者。全国各地的一二手房价,一路高歌猛进。

五次加息仍然难降楼市高温,9月27日,央行终于重拳出击,规定购买二套房必须首付5成以上,利率上浮1.1倍。同年12月,央行、银监会联合下发补充通知,明确第二套房贷以家庭为单位。

楼市风向逆转。当年12月,王石公开表示“楼市拐点已经出现”,与此同时万科在全国范围内扛起降价大旗。次年3月,潘石屹抛出“百日剧变论”,市场预期降至冰点。与一手新盘降价“快跑”相伴相随,二手房价也开始“跳水”,主营二手房代理业务的中天置业、创辉租售、长河地产等地产中介相继爆发经营危机,甚至携款潜逃。

高峰期购房的业主信心降至冰点。李君出手的碧水龙庭从12000元/平方米直降至7800元/平方米,前后仅一年时间,她买的3套房就缩水100万。但对更多购房者而言,2007年底至2008年底的时间里,房价全国大面积下跌,如深圳一些新盘集中的区域甚至出现价格“腰斩”,是近十年里最难得的购房机遇。

可惜当时大多数购房者是“越跌越不敢买”,成交量一再跌入新低,除了对调控之下房价继续下跌的期盼以外,还因为时值全球金融危机,经济环境预期一片悲观。

而今回头看,“9·27新政”开启通过差异化信贷方式调控楼市的首例,它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带来楼价大幅度下跌,十年以来,仅此一次。而央行在2007年的屡次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密集地通过各种利率手段调控房地产金融市场也创下了各项历史之最。

十年调控 镜头6

2009年3月宝安新岸线二期开盘现场购房者排长龙,此为2008年后再度出现的首个“日光盘”。

2009年3月,位于深圳宝安中心区的某新盘开售。在某房企任职的林小姐接到开盘短信后去往现场,惊诧地看到许久未见的开盘盛况———排队抢房。排了几个小时还没被抽中进场选房,林小姐只好四处给业内任职的朋友打电话,希望能够找到开发商的相关负责人,却被告知开发商管理层已因为找关系的人太多,已被迫关机。

最后,林小姐还是发挥了业内人士的优势,半闯半骗地过了现场保安这一关,抢到一套。第二天,这次开盘以“日光盘再现”的标题出现在多家媒体报道中,开发商战战兢兢推出的342套大户型,一天不到即告售罄。

“过了一个年回来,楼市变了天!”如林小姐这样既是购房者又是开发商的人也在惊呼。

从地狱到天堂,从寒冬到热春,当时的开发商们用这些词语描述2009年初的楼市大逆转。“要买房赶快买,我们每个周六都会涨价,每次涨500-800元/平方米不等。”当时南山某楼盘营销经理直接对记者如此放言。

而在此前的大半年,这家地产公司的资金链一度告急,该司负责人试图通过引入更多投资方,来延续项目的销售和开发;深圳楼市大面积调整,部分供应量 8

较大的区房价腰斩,全市新盘价格平均跌幅一度达到30%,即便如此还是成交惨淡。

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逆转?“4万亿砸进去,能不响吗?”当时业内专家时不时蹦出的这一句话,说的就是2008年底4万亿救市政策造成对房地产市场的逆转,或者说报复性反弹。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推出4万亿宏观经济刺激计划,尽管其中除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廉租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游牧居民定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外,并没有再提到房地产市场,但对于楼市的提振作用不言而喻。

时隔5年多,这一经济刺激政策仍备受争议。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当初的政策制定者,都在反复梳理这个庞大投资计划,对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所带来的利弊,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中国首次面临全球经济危机时慌乱之下的急救政策,其功效旨在见效快,而非治根本。在2013年两会期间,即将卸任的国家总理温家宝再提这一政策,认为历史地看待“4万亿”在金融危机时的特殊作用很有必要。

过去几年里,政府也曾多次否认,4万亿投资流入楼市。曾经呼吁救楼市的叶檀认为这一观点“荒谬”。今年3月8日,叶檀发表《重看4万亿与房地产政策》,对于这一政策给出相对积极的评价,她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不太懂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不太懂美国金融衍生品的威力,而在金融危机祸延中国后,我们只能在恐慌中,以高强度的药进行自救。”

这个诞生于经济恐慌,并非针对拯救惨淡的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最终意外而笃定地成为房地产市场一剂猛药。放在十年调控的历程中,它是唯一的一次“救市”。当然,这一点是政府断然不愿承认的。

十年调控 镜头7

2010年9·29新政后,不限购不限贷成了炙手可热的广告语。

2010年10月1日,深圳秋季住房交易会现场,那些舍弃长假前来看房或卖房 9 的人都懵了,没时间谈买卖都在想该怎么办——9月29日晚上11点45分,深圳市规划国土委贴出了一纸“限购令”,规定此后深户限购两套住房;能够提供在深圳市一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深籍居民家庭,限购一套住房。

“直接不让买了,咋弄?”开发商们表示遭遇前所未有的无力感,认为时下做任何营销都没用。

那一年的秋交会,不少深圳楼盘颗粒无收,倒是有些脑筋转得快的惠州、东莞甚至香港开发商,立马奔来打出“不限购”的旗号,兜着了些一时失了去向的买家。

也就在那个“十一黄金周”,厦门和上海也在北京、深圳之后出台了限购令,到2010年底,全国限购城市(包括全部范围限购的以及部分区域限购的)达到27个,如今超过40个。一时间,购房资格成了稀缺资源,并被人们用戏谑而又无奈的语气称为“房票”。

没有“房票”,有钱也买不了。于是众多声称被政策误伤的“刚需”,以及认为房价仍将见涨的投资客,想方设法弄“房票”。笨办法是赶紧补交社保,或者再拉一个家人过来交社保,交满一年即攒得一张“房票”;巧办法是花钱弄个假社保,或者干脆用他人或公司的名义买;更有极端的不惜动摇婚姻,通过离婚“释放”一个尚有购房资格的人,买了以后再复婚„„

如此种种,原本以为见血封喉的“限购令”,被部分抵消了功力。2011年3月,深圳不得不再出台限购令细则,堵住“补社保”的口子,但基于换房、学位等确实存在的“刚需”,以及眼见房价并未明显下跌的判断,还是有不少人突破限购令买房。

“行政干预”、“违背市场经济”,不少业界人士如此给限购令定性,尤其担心一旦限购放松后势不可挡的反弹,素有“大炮”之称的任志强多次炮轰楼市限购令,称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烂政策”。

经济学者陈淮则不以为然,认为限购令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首先挤掉了大部分投机性需求;第二,改善了老百姓的价格预期;第三,维护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第四,给房地产企业以调整战略发展方向的缓冲。但即使如此,陈淮也坦言限购是迫不得已的应急措施———国内房价自2003年开始一路上涨,其间仅经历2008年的短暂下跌,如深圳在2010年已涨至均价破2万元/平方米的高峰,关于高房价的民怨越来越深,而此前七八年几乎一直在采取压抑性的调控政策,税收、信贷等手段一一用过。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限购通过直接打压需求达到控制房价目标的效果是有的,以深圳为例,由于网签数据的滞后性,限购开始的10月当月的成交还是有一个短暂的冲高期,但到11月份锐减了一半左右到23.29万平方米、2518套,而价格也从10月份的21513元/平方米直降到11月的18061元/平方米,至今还保持在2万元/平方米的瓶口之下波动。

当然,2010年的楼市调控不仅仅是限购令的纷纷出台,同时还有差别化信贷政策的力度不断增强,从1月7日“国十一条”出台要求二套房首付款比例不低于40%,到4月17日“国十条”出台时,政策已经转变为首套房首付30%;二套首付50%,利率1.1倍;三套以上可限贷。9月29日国务院重申“国十条”时,直接要求暂停三套以上贷款。

接连不断的组合拳叠加效应下,近两年房价总算是被摁着没抬得了头,如深圳一手房价自2010年达到20297元/平方米的高位之后,2011、2012年依次报18988、18906元/平方米,稳中有跌。

十年调控 镜头8

2011年开始大建保障房。2012年9月,经过两周的轮候之后,位于深圳布吉的中海阅景馨园公布入围名单。在周边新房都已卖出2万元/平方米的价格时,这个深圳最大的安居型商品房项目最高售价仅7900元/平方米,且含精装修。尽管申请条件十分苛刻,最终仍有超过12000户家庭在网上提交申请。

而以上超过12000户家庭得以有机会争取到这个大 “馅饼”,得益于近几年举国上下进展得如火如荼的保障房建设。事实上,早在1998年房改之时,政府即已规划楼市格局为双轨制,即市场上70%的供应为保障房,其余30%为商品房。但不幸的是,这一设想从规划到开始实施,前后历时长达10年。直至2008年,缺席

已久的保障房建设才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彼时国务院下发了文件,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意见指出,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及棚户区改造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国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但保障房建设真正开始加速“快跑”,始自2011年。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这个影响全中国未来发展的规划纲领性文件中,保障房建设被列为重中之重。规划强调,未来五年,全国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这大约是过去10年建设规模的两倍。其中2011年全国就将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比上年增长70%以上,创历年之最。

保障房占比大增,在更大程度解决民生住房问题的同时,也将毫无疑问地催生楼市供应结构的革命性变化。但问题亦将如影随形。在保障房建设加速快跑的这几年,已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土地及资金则是最大瓶颈。

在一二线核心城市土地寸土寸金的年代,如何腾挪出大量土地支持保障房建设,是一大现实难题。与此同时,未解决盈利模式的保障房建设,如何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而非政府部门唱“独角戏”,这一问题仍然无解。另外,在保障房建设选址、配套及质量问题饱受争议之时,保障房建成之后如何分配亦受社会诟病。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何让保障房的理想照进现实,当下仍需求解。十年调控 镜头9

对房产持有环节收税,能否有效控制房价?

2011年初,国务院将上海、重庆确定为房产税试点城市,一时间让那里的改善型客户和投资客颇为头疼,不过他们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应对方法。为了能投资房产,曾有温州投资客通过借用亲戚朋友身份证,再通过专门中介办理社保补缴业务,绞尽脑汁变身首套购房者,享受首付三成、贷款利率八五折的优惠。再私下签了一份协议,证明是这套房的实际所有人。

因要征收房产税,当时两个城市多个社区论坛上,讨论最热烈的话题就是如何规避房产税。“用名下无房的老人购房,然后转赠给子女,这样便不算‘新购’。比如,父母、岳父母一人买一套就有4套,转赠给我,无非一次性交一笔契税而已。”这是当时认为最稳妥的避税方式。甚至还有人建议,如果购买二手房,买家和卖家可以先假结婚,再离婚,房子作为离婚财产分配给买家。

但“瑕不掩瑜”、“方向正确”等,是一些业内专家给房产税政策给的评价,他们认为此前调控不断从房产交易环节加税,既阻碍了市场流通,又转嫁给购房者,还未必见效,而掉头转向从持有环节征收的房产税,让多房者多交,才能更有效地抑制投机。

业内人士曾举例,称韩国就采用这样的方法,自住房不征税,二套住房征收50%的税,三套房则为60%,逐级增加,让投机投资型买家无利可图。

该举措出台伊始,很多民众对此寄予厚望,他们觉得房价应该要降了,或者认为此举肯定能打击投资客大范围囤房,但因收税较低,截至目前还没有体现其威力。

为何不加大推行?能否真见效?关于房产税的争议伴随着多次“即将出台”的传闻,愈演愈烈。

质疑者如开发商任志强,他认为开征房产税没有道理,属于重复征收,评估难度大,不但不会降低房价,还会推高房价。如经济学家成思危,他表示房产税对房价的抑制作用很可能被高估,“如果是第一套房都收,实际就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等于是抬高了房价。如果第一套房不收,收第二套房,那就涉及到第二套房怎么认定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非常复杂的。”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要征收房产税,就得对持有大量房源的利益集团开刀,否则要想使房价回归合理很难。对此,著名财经专家、现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就表示,房产信息联网在技术上没有问题,主要是有些部门和地方存在信息按孤岛来控制的冲动和相关利益,配套改革就要冲破这种既得利益阻碍。

房产税会否成了个“狼来了”的故事,真来了的那天勇不可挡,还不知道。

可以确定的是,2011年“新国八条”终于提出试点房产税时,时值被称为“史上最严调控年”的2010年刚过,岁末年初又有多个城市出现楼市复苏、房价抬头的势头,这让国务院不得不再接着出招。

从“新国八条”内容上看,是对2010年上一轮调控政策的重申和加码,在差异化信贷和行政手段上的运用再度深入,如将二套房的首付比例提高至60%,利率上升为基准利率的1.1倍,如要求各地政府上报房价控制目标,深圳随后即给了开发商们一道“限价令”,不准跌不准涨,否则拿不到预售证备不了案„„

十年调控 镜头10

限购扩大限贷从严,购房者排队离婚

如果你最近路过婚姻登记处,看到有人在排队离婚,千万别惊讶,他们并不是感情不和,多是为了有个购房的名额。在某文化机构工作的小孟,最近就有和老公办理离婚的打算,目前拥有一套住房的她,为了儿子有个学位,打算出手再买一套带学位的二手房,“如果没有新政的出台,可能我们不会这么着急,赶上了,没办法。”

蛇年春节刚过,2月20日下午,温家宝主持召开任期内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会议要求,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除拉萨外的省会城市要按照保持房价基本稳定的原则,制定并公布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建立健全稳定房价工作的考核问责制度,简称“新国五条”。

新政的出台犹如一颗炸弹,让还沉浸在去年业绩“逆势增长”喜悦中的开发商们着实一惊。但很快,炸弹留下的硝烟味很快散去,因为他们发现,此次“新国五条”内容与之前政策内容基本无异。随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开发商们也多表示,不会因为新政策的出台而轻易改变推货计划。

可是幸福来得快去得也快,仅仅一周左右后,国务院就颁布了“新国五条”实施细则,更加明确了政府控制房价的决心。前后不到十天,“新国五条”细则的出台,彻底打消了一些开发商期待政策松动的幻想,不得不以价换量,快速出

货。3月初,深圳部分楼盘就选择提前开盘入市,只为在地方政府细则出台前完成过户交易。此外,新政内容中,对于二手房交易更加严厉,要求持有房屋的人,交易时个人所得税将按照房屋转让所得收益的20%收取,这相比原来总价1%的费用来说,交易成本大大增加。

虽然“新国五条”与此前的“新国八条”相比,此次中央并未提出更新的调控手段,但这一信号的意义在于,强调楼市政策“高压期”仍将持续一段时间。此外,在保障房方面,在政策实施后,为筹措保障房资金,财政部也与住建部已要求各地多渠道筹措公租房资金,发改委也放开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闸门”。

房地产调控政策

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据新华社报道,这也是本届政府召开的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

房地产调控政策

1、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推出(1)2004年《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紧急通知》要求二套房首付款比例不低于40%。市场反映:2005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下降,......

房地产调控政策

房地产调控政策然而,调控部门知道开发商这般心思,于是不断释放楼市调控不会放松的信号,让房地产市场预期由幻想变为悲观,一些人甚至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绝望。实际上,这种大喜......

对十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思考

要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首先要解决我们国家的土地供应制度问题,我们的土地供应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其次是要确定我们国家的住房制度,国家应明确到底要对什么样的人保证其住房,要......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下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

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下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下半年稳房地产调控政策近日, 在作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

下载2003房地产黄金十年 70项调控政策出台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3房地产黄金十年 70项调控政策出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