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农业对于我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30年来,我国农业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连续多年的农业稳定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也应当看到,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蔓延,使全球经济大幅下滑;国内经济增长也明显减速,上半年还保持在两位数,到第四季度就下降到6。8%,国内经济形势出现了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局面,也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在这种形势下,深刻认识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意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对于保持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具有基础性作用。
去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是当前和到2020年这一重要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指针。《决定》提出当前和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而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则结合当前实际,对《决定》进行了细化和具体化,进一步明确了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部署和重点事项。近代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首要问题,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就解决了中国最大的经济问题,是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和家庭承包是关乎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三次革命性实践,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的坐标。以土地问题和农村其他问题为代表的三农问题依然在中国经济整体方面扮演者最重要的角色,当今拉动内需和增长方式转型的历史重任,也依然要在三农领域取得突破,才能算上有所成就。
促进农村消费是启动国内消费市场的基础和重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存在的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偏重于投资和出口的问题,在农村更为明显。2006年,农村固定资本形成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5。3%,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5。8%,远低于城镇(分别为34。3%和21。6%)。生产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消费,投资与消费失衡最终会阻碍甚至破坏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目前工业生产产能过剩,就与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直接相关。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应努力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但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下,市场力量无法自发地改变分配关系,因而通过政府干预促进农村消费需求增长就成为必然选择。
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启动农村市场。从边际消费倾向(1单位的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部分的比率)来看,收入越高的人边际消费倾向越低,收入越低的人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我国最大的低收入人群与最大的国内市场在农村。从这个意义上讲,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从消费需求来看,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低于城市居民,农村具有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出台多项惠农政策,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具有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的能力。此外,我国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外出务工农民同城市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和改善生活的愿望,成为带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力军。从投资需求来看,去年底中央出台的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和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农村公共设施特别是改善环境卫生、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公路建设等的投资需求相当可观;大
量中小型企业植根于村镇,形成多种多样的产业集群,将有力地推进农村市场需求的扩大。再从长远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将带动形成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新市场。可见,现阶段扩大内需的空间主要在农村,关键在于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着力点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全体人民生存发展的根基。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社会分工的深化与扩展首先取决于农业对社会经济的支撑能力。我国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发挥农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为重要。我国经济建设实践表明,每当农业连续丰收,我国经济就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连续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就与农业的多年增产分不开;而每当农业供给出现问题,整个经济发展就受影响,我们也不乏这方面的教训。现在我国的粮食供应还只是基本自给的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粮食增收的潜在风险较大。因此,必须大力扶持粮食生产,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在于农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在农村。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就业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其中最大的课题之一。目前,需要从城乡两个方面保障农民工就业。对城镇来说,应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应尽量多使用农民工。对农村来说,应针对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采取多种措施广开就业门路,包括提高现代农业的广度和深度、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并不断优化农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加强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提高农民自主创业和就业能力。三农问题的妥善解决与否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相信党和领导的正确引导和决策下,在全社会的努力下,这个问退一定能得到解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264-265
一、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操作性建议1、农业经济与投资相结合发挥和引导以农户为主体,多渠道投资相结合的格局形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各类股份合作企业。大......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论文一、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操作性建议1、农业经济与投资相结合发挥和引导以农户为主体,多渠道投资相结合的格局形成,大力发展乡镇......
1.编制全县工业经济和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计划;监测、分析工业和基础产业发展状况,研究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衔接平衡工业发展规范以及能源、交通、原材料行业......
产业转移对的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当前,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
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我国农业发展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很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国家必须在资金上大加投入,在制度上完善土地流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