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体教结合之路(00)_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21:16:1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走体教结合之路(00)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

走体教结合之路,共育体育精英人才

近年来,淮南市以贯彻落实国办发23号文件为契机,创建了淮南体育学校,按照“读训并举、文体相长、特色鲜明”的办学思路,不断完善体教结合机制,探索新时期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4年,体育学校首次参加安徽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取得金牌24.75枚,总分900.75分的优异成绩,同年,淮南体育学校被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体育局联合授予“体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下面向大家汇报如下:

一、政府主导,高起点筹建市体育学校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体育事业发展,为有效解决我市竞技体育发展瓶劲问题,拓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2010年12月31日,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在淮南八中建立市体育运动学校有关问题协调会,并形成《专题会议纪要》,2011年3月30日市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在淮南八中创建市体育学校,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大市、体育强市、大力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战略部署,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四家联合出台《关于筹建淮南市体育学校的实施意见》,为建设市体育学校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市围绕“高起点、高水平、高目标,创建一流体育学

校”的目标,在市政府主导下,通过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经过三年建设,体育学校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成。

学校位于淮南市大通区,分东西两片校园,共占地6万多平方米,各类训练场馆2万多平方米,体校建有文化课教学楼、行政办公楼、男女生学生公寓、食堂、澡堂以及训练比赛场地:综合训练馆、篮球馆、排球馆、摔跤跆拳道馆、举重房、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室外篮球场、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规范的人造草坪足球场、绿化工程等,目前,学校具有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三大办学职能。开设有田径、篮球、排球、橄榄球、赛艇、皮划艇、武术散打、中国跤、举重等九个奥运项目,在校学生48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专业教练员25人,极大满足了运动员训练、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二、多措并举,破解体校“生荒”困局

招生工作是关体校可持续发展,在体校的整个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体校招生难的问题早已席卷全国,生源不足已成体校面对的最大难题,市体育局为有效解决招生难的问题,想办法,出实招,体校招生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突破选材理念和范围。放宽优秀体育特长生进入市体育学校、各级体育特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入学、转学、借读条件。对获得省运会、省中学生运动会、省青少

年比赛前六名、市运会、市中小学生运动会竞赛前三名以及获得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证书的学生,在上小学、初中时不受域、划片招生限制,按各学校开展体育项目对口招生,在初中升高中时给予降低文化课分数线录取;全国比赛中获前六名者一律免试入学;对于特殊体育人才,经测试可采取免试或降低文化课考试成绩要求录取入学;扩大招生地域,向市外、省外进行招生,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是拓宽成才渠道,解决后顾之忧。竞技体育就象金字塔,能够到达金字塔塔尖的人总是少数,一些家长不愿把孩子送到体校学习,这也是造成体校招生难的重要因素。为此,我市体育学校走出了一条联合办学的模式,经省公安厅、教育厅批准的市保安学校挂靠市体育学校,增设了保安专业,美术专业,对具有良好运动天赋、体育运动成绩突出者,我们应及时向国家队、省队输送,对成绩优秀者输送到国内需体育特长生的各大本科院校深造,还可以参加本科院校的对口高考和单招,市体育学校还与淮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签定了合作协议,由淮南市体育学院每年定向从淮南体育学校招生,拓宽了运动员向上一级的渠道,对运动水平一般的学生,我们与市重点高中建立联系并推荐入学,也可直接进入保安学校,学习一技之长,毕业后颁发“中职学历证书”和“保安上岗证”,并负责推荐在市范围内安排工作,通过系列举措,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三是完善配套措施,增强吸引力。为增强体校的吸引力,我市体校在收费标准,食、住、训、学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收费标准,食、住方面市体校按照全市最低标准收取课本费和学杂费,学生公寓设施完善,并每月给予运动员一定的伙食补助,对城市低保,农村困难家庭免费上学,每学期补助1500元;在学习、训练方面,市体校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按照新课标上足文化课,每周文化课学习时间不少于24学时,市体校建有功能完备的各类训练馆,极大满足运动员文化学习、训练需要。

四是做实做细招生宣传工作。为做好体校的招生工作,我市广泛宣传、积极发动,并设计和印刷了招生宣传材料,汇编了32句宣传标语,利用网络媒体大力宣传,市体育门户网站专门设立招生宣传网页,市电视台连续播放招生信息,市体育学校还成立了招生小分队,分赴六区一县中小学、农村宣传、解读学校的招生政策,通过宣传扩大了体育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是实行招生任务责任制。以教练员招生为主,教师和其他有关人员为辅,人人有招生任务,实行绩效挂钩,对超额完成招生指标的,给予适当的奖励。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我市体校招生工作有了大的起色,收到比较好的效果。2015年,我市体育学校共招生了484名学生,并出现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三、创新机制,激活体教结合发展动力

我市在国办发23号文出台后,制定了《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我市开展体教结合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体教结合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

一是教体工作协调机制。发现、培养、输送高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是教体两家应尽的义务。只有两家团结协作、优势互补、义务共尽、成果共享,才能真正取得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综合效益。为此,市体校建立以体育部门为主管,体育、教育部门各司其职的运行机制。文化教育包括教学管理、教师配备和培训等由市教育局负责,从体制上保证了学生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育包括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教练员配备和培训等由市体育局负责。并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即体育、教育部门共同商定年度工作目标,共同向下布置任务,共同举办体育竞赛,共同检查评估学校体育工作,共同表彰奖励先进等工作协调机制。

二是完善工作激励机制。为充分调动体教两家基层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根据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共同制订下发的《安徽省“体教结合”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方案》。2008年开始我市每四年开展一次全市“体教结合”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同时,对长期从事青少年训练工作,潜心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各类体育教师、教练员,在专业技

术职务评聘、培训学习、工资晋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政策上的倾斜,对体育教师指导学生课余训练同样计算工作量,给予相应的训练津贴。我们还与教育部门共同制定优秀运动员升学、毕业的优惠政策。

三是坚持读训并重。过去我们以“夺金”为目标,是一条腿走路,运动员发展受限,导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足,因此,我市体校成立一开始就坚持“夺金”和“育人”两个目标一起抓,既抓训练提高成绩、又抓文化学习全面发展,努力促进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与综合素质同步提升。我们只有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体校来,才能更好地提高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体校才能够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健康发展道路。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2012年、2013年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体育学校招聘体育教练员19名;2015年3月,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市政府任命陈德先为体育学校校长,体育教练员的招聘和体育学校班子机构调整为体育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四、深化体教结合,建立青少年后备人才培训新格局

体教结合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

一是建立“育才一条龙”新格局。竞技体育人才要从娃娃抓起,我市通过多个渠道,依托教育部门教学优势,与学校密切联系,以“走训”形式为主,分别与田五幼建立了快乐体操训练点,与谢二小建立了手球训练点,与三和中学建立了跆拳道训练点,通过布点优化选材平台,扩大训练底盘,及时发现优秀苗子,形成了小学、中学、高中“选才育才一条龙”的培养体制,为我市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输送及衔接提供可持续发展保障。

二是建立与学校联办运动队新格局。我市积极探索“市队校办”业余训练模式。先后与淮南二中联办篮球队,与淮南三中联办手球队,与洞山中学联办乒乓球队、象棋、围棋队,与李郢孜实验学校联办武术散打队,与龙湖中学联办男子足球队,体校直接把教练员派到联合办队的优质学校施教,并在训练场地、器材、经费上给予支持,取得了明显效果。

三是建立教体联办青少年竞赛新格局。选才是基础,育才是关键。市体育局与市教育局共同整合现有的传统项目学校赛事,扩大竞赛项目和参赛学校的范围,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青少年竞赛的杠杆作用,建立了新的充满活力、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适应我市青少年训练竞赛实际的竞赛管理制度。在成果共享的原则下,体育、教育部门共同举办全市青少年比赛,如每年举办的“校园足球联赛”、“青少年阳光体

育运动会”,共同组队参加省级以上中学生运动会和全国、全省的各类青少年体育比赛;允许体育特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学生运动员代表体育、教育部门参加市级以上比赛,为青少年煅炼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竞技平台。

四是建立体教结合训练网络新格局。我市建立了以市体育学校为龙头,各级传特校为梯队,各青少年俱乐部为基础的体教结合训练网络,目前我市级传校25所,特校2所,省级传校9所,省级特校3所,国家级特校1所,市级青少年俱乐部22所,省级青少年俱乐部7所,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12所。形成了市、县、乡首尾呼应,系统联动,科学发展的体教结合新格局。

以上是我市体教结合的具体做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很多不足和问题,需要向各兄弟单位学习借鉴。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探索体教结合新模式,为建设体育强省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体教结合工作总结

让读书人运动好 让运动员读好书——七中走体教结合之路发展学校体育经验总结2008年,桥东区委区政府投入巨资兴建七中新校区,全新的塑胶田径场,人造草坪足球场,多功能训练馆一应......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说课稿赛教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八课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说课稿协税中学何学贵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讲授的是鲁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八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课型是......

体育生体教结合教学反思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体育生体教结合教学反思,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体教结合工作汇报材料(精选6篇)

第1篇:体教结合积得十年磨剑功 力创一流品牌队——上海市体育局“体教结合”工作调研汇报稿一、我们的概况七宝中学田径二线队,是在2001年3月,经市体育局、市教委审批通过学校......

体育生体教结合教学反思

体育生体教结合教学反思体育训练是一个严谨科学的过程,教育者要科学安排好训练的进度和时间;调节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合理指导和安排好他们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和愉......

下载走体教结合之路(00)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体教结合之路(00).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