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县太极拳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太极拳的发展及其影响”。
五河县太极拳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前言
二十一世纪,从人类健康角度来看,是一个人类自我保健的世纪,而人类自我保健的手段中,最卓有成效的,首推融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为一体,代表东方文化智慧结晶的——太极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太极拳运动作为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运动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近年来五河县太极拳运动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伴随着全民健身观念的不断加强,太极拳锻炼在很大成度上满足了人们追求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以及不同体质的人都能在太极拳运动中找到乐趣.2 太极拳的概况 2.1太极拳的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太极拳起源于宋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他在皇帝召见途中受强盗阻拦,夜梦武当山神授以拳法,杀退百余贼人,创造了太极拳。另一说法认为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在武当山修道炼丹过程中,观察蛇雀之争,探索龟鹤长寿之秘,由此创编了太极拳。另一种说法是陈家沟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太极拳为明末陈王庭所编创。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为武术史研究者唐豪、顾留馨等。唐豪先生在实地考察了河南温县,并查阅了县志和《陈氏家谱》等后得出此结论。主要依据为陈王庭遗诗中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闹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作为其编创太极拳之论据;再者,据《陈氏家谱》载,陈王庭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由于广为流行的几大类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有着渊源或师承关系,故加重了此说法的权威性。在一段时间内,这一观点曾占主导地位,如《简明武术辞典》等书中均用此观点。
还有一种说法是王宗岳创拳说,王宗岳在中国太极拳史上的重要地位,为历代拳家所公认。他首次运用易学概念,并阐发《周子全书》于拳理之中,写成《太极拳论》.遂使“太极拳”名称得以确立,其文也成为太极拳传统理论的顶峰:由于王宗岳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太极拳拳理、拳技,且王在武史中有迹可查,故有人据此认为王宗岳总结前人经验,首创太极拳于世,后传人陈家沟:因现存有文献记载,“王宗岳传拳蒋发,蒋再传陈长兴”之说。
2.2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中国人性格气质的,莫过于太极拳了。太极拳合技击与养生为一体,是一种意气运动。它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由内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在技击时,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太极拳由一系列螺旋缠绕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呈圆形。从外观上看,太极拳全部是划圆的动作,与其他拳派迥异其趣。
在行拳时,它要求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以内气催动外形,示柔缓于外,寓刚疾于内,沾手即发,以此体现出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独特技击风格。
在技击原则上,太极拳坚持重在防御,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太极拳高手们一般不主动进攻,而是防范周严,后发制人。他们多是 等待对方进攻,一搭上手,即粘住不放,舍己从人,顺对方进击的方向,以弧形动作化开 对方的劲力,借力打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特长。太极拳利用离心力原理,以腰脊为 中轴,自己一切动作皆为内圈,而始终置敌于外圈。这样,即便内圈的动作慢些,仍可胜 过外圈的“快”,易使对方失去重心。行拳者在舒缓潇洒的旋转之中,随时可以骤然发劲。
太极拳的发力多是弹抖之劲,称为“寸劲”,即在极短距离内,无须大幅度作势,即可将 内劲发出。这是由意气引导,身体诸大关节高度谐调,而于刹那之间爆发出来的一种合力,其劲甚短,其发极速,其力冷脆,具有较大的威力。太极拳讲究以弱胜强,以慢胜快,以少胜多,以巧胜拙,最忌以拙力死拼滥打,最忌硬顶 硬抗。它是一种蕴含着深奥哲理、充满了智慧的拳种,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中国对人生、对宇宙的悟解,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2.3 太极拳的流派
太极拳自明末清初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发后(即1645年前后),传衍了约200年,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陈有本时期(即1840年前后),一直在陈家沟陈氏中口传手教,历经六代人的传承发扬。陈长兴和陈有本二人,感到太极拳传承已久,恐怕许多精华被遗传失弃,便开始由博归约进行总结概括。陈长兴归纳出老架(亦称大架)
一、二路,陈有本归纳出新架(后称小架)
一、二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时值河北永年广府镇青年杨露禅,向陈长兴求学太极拳。初因家族订出禁约,不肯收其为徒。后杨在陈德瑚家为伙计,陈长兴在陈德瑚家开办武学社,传授子孙太极拳,杨在服务众人中暗中学会了太极拳。杨在深夜习练太极拳时,被陈长兴发现,见其刻苦自学,十分聪颖而有悟性,收其为弟子传授了太极拳。杨经过十八年三进陈家沟学成太极拳后,回乡开办武馆,因有名声被请到北京王宫中去教授太极拳。杨的同乡武禹襄,见他学得太极拳,也奔陈家沟拜师求学。陈长兴因年迈让其随侄儿陈清萍学习。武学会太极拳后,也回到永年广府镇传授,并刻苦钻研太极拳的理论特点。杨在清宫中传授太极拳,结合王公贵族不能吃苦的特点改动深难动作,经其子杨健侯衍定出杨氏太极拳。武经过研究,吸取当时人员的特点改动,经其外甥李亦衍定武氏太极拳。民国初年时期,杨氏太极拳习练人员中,有一满族人全佑传其子鉴泉。其子改汉姓姓吴,吴鉴泉又衍化出吴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经郝为真,传授给形意、八卦名家孙禄堂,孙又衍化出孙氏太极拳。至此,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形成,在全国各地传播。现经国家体委承认,在海内外广泛推广普及。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走访五河县各个运动场所,了解群众性太极拳运动发展的真实现状以及场地设施器材的情况,归纳总结出影响五河县太极拳运动发展的主要原因。
3.2 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所研究五河县各个运动场所中太极拳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相关内容,通过因特网文献搜索引擎:CNKI、EBSCO文献库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资料库等途径,查阅并收集各个省、市、县的运动场所所推广普及太极拳模式以及太极拳教学方面的论文文献进行整理归纳。
3.2.1访谈法
通过走访各个运功场所练习太极拳的拳手5人、教授太极拳的教练1人,对其进行访谈,从而了解各个运动场所开展太极拳运动的相关问题。通过归纳整理,针对太极拳练习人数、男女比例、年龄比例等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访谈和研究讨论。
3.2.3问卷调查法
针对本文研究内容,设计五河县各个运动场所太极拳运动开展现状的相关问卷5个题项,8个条目。问卷发放对象为:五河县各个大、中、小型运动场所共20个。实际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为100%。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4.1 五河县太极拳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自从杨露禅进京授拳定天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百多年里,太极拳在飞速的发展及演变着。解放前,太极拳主流派内分出陈、杨、吴、武、孙五大流派,新中国成立以后,太极拳由传统向现代发展,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日益广泛开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50年代出现“做操热”、“跑步热”的同时,一股“太极拳热”、也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
4.2 太极拳运动参与者特征的分析
根据对五河县各个运动场所中运动员的走访、以及因特网文献库的资料中分析出五河县太极拳运动发展的现状:第一、五河县太极拳练习者存在年龄老化;身体现状并不良好;职业较为稳定;受教育程度较高;已婚率高;女性多于男性;对太极拳的理论知识缺乏了解的现状。第二、练习者对太极拳的健身机理和内涵认识不清、练习效果不佳等是影响学练太极拳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五河县太极拳运动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5.1 普及面不广 ,普及的阶层有较大的差别
练太极拳的人绝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 ,说明太极拳在中老年人这一阶层普及率较高 ,而青壮年这一阶层普及率就差多了。出现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太极拳动作轻柔缓慢 ,很多人都认为太极拳是老人打的拳 ,这是对太极拳认识不全面的表现。其实太极拳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拳术 ,运动量可大可小 ,特别是太极推手这一练习手段很适合年青人练习。
5.2 竞赛水平不高 ,影响力不大
太极拳比赛是各门派公开交流的主要途径 ,除拳、械、套路比赛 ,还有推手比赛。由于各门派的套路不同 ,所以只有推手比赛才能真正起到交流切磋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推手比赛水平较低 ,真正能运用太极拳技法的不多 ,所以观赏性较低 ,社会影响力也不大。造成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宣传不够 ,很多人不知道太极推手是怎么回事;(2)竞赛规则不够完善 ,选手的发挥受到限制;(3)参赛选手水平不高。
5.3 传统太极拳教法落后 ,缺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当代太极拳 ,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太极拳博大精深难以理解 ,学成有相当难度。很多人学拳很多年仍不得要领 ,原因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水平问题。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教导学生理解拳理 ,领会精髓 ,少走弯路 ,这是太极拳教学中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落后 ,并且严重阻碍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 ,因此 ,太极拳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更是当务之急。为促进五河县太极拳运动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6.1 做好宣传工作 ,转变陈旧观念
太极拳强身健体、祛病延寿的效果已经得到公认。但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太极拳、学练太极拳?我们认为 ,关键要做好宣传工作 ,利用影视、书刊、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太极拳 ,让人们对太极拳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改变太极拳是老年人才练的狭义观念 ,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太极拳 ,加入到练习太极拳的行列 ,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太极拳。
6.2 改革太极拳传统教法 ,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
传统的言传身教 ,师傅教徒弟的方法已经落后了 ,改革势在必行。怎样才能让习拳者少走弯路 ,用最短时间领悟太极拳的拳理与拳法 ,这是太极拳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创办太极拳高校的方式来改革太极拳的教法 ,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最佳途径。具体做法如下:(1)目的:培养太极文化的推广者和传播者 ,继承和发展太极拳艺术 ,改革太极拳传统教法 ,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2)学制:四年 ,入学者大专或同等学历 ,稍知太极拳理论。(3)理论课程:古、现代哲学;人体解剖学;养生学;人体生理学;太极理论;美学等。(4)动作课程:各式太极拳套路、器械套路、推手、散打等。(5)师资:聘请各派掌门人和真正掌握太极拳理论的太极拳师执教。(6)在高校内成立太极拳科学研究所 ,所内集中国内最负盛名的太极拳师开展太极拳科学研究。太极拳的教学也需科研的指导 ,通过研究所内研究人员的科研指导 ,对传统教法进行改革 ,用最短的时间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太极拳师资队伍 ,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太极拳运动行列中来 ,为太极拳的推广打下厚实的基础。结束语
是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像西方体育文化传至东方一样,把东方文化通过中国武术传播至西方国家,让世界各民族充分享受东方文化的魅力.在中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群在学习太极.同时,还有不少太极大师走出国门,陈式太极拳的四大金刚现在就有三位在国外传授太极拳技艺,五大洲办有各种太极学习训练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太极拳在全世界拥有一亿多的习练者,真正成为了“ 世界第一健身运动”.在武术的国际传播中,要时刻注意:“太极拳不仅仅是体育项目,还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蓬。广州市社区太极拳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月刊,2001(6):
54-56.[2]李相如,等。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月刊,2001(5): 44-49 [3]安在峰。四十二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 20-27 [4]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88。[5]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温力,从《武术竞赛规则》修订看武术技术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7(4):31-36.[7]邱丕相。论现代武术运动的主要发展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1):23-26.[8]武冬.太极拳普及套路全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9.2-10.[9]陈立农.我过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1).[10]编写组.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 要:跆拳道运动是一种外来的体育运动项目,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进,已逐渐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为我国人民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
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福建)摘要:跆拳道运动是一种外来的体育运动项目,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进,期逐渐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为我国人民身体素质及心......
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此文系本人代写,稿费未付,携稿潜逃,强烈谴责欺骗行为,必有恶报应 【摘要】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是林业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水利发展研究现状及对策摘要介绍了水利发展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水利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水利发展研究;现状;问题;对策水利发展......
题目: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众多金融机构中发展历史较长、机构网点较多、服务面积较广、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对农村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