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选择_选择后的历史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20:36: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历史的选择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选择后的历史”。

历史背景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轰炸,日本败局已经注定。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进军中国东北,日本天皇8月15日宣布无条件停战。所以苏军未经大规模抵抗,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日本北方四岛和朝鲜半岛北部。9月2日日本正式向盟军投降。中共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总体方针,向南防御就是把江南的孤立部队撤走以免被江南优势国军全歼,向北发展就是大力发展东北和华北根据地,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蒋中正一方面以中国战区统帅的名义命令日军就地集中并固守待降,命令八路军等中共所属武装力量就地待命不得受降,同时命令国军日夜兼程向日军占领区后方进军;另一方面又接连发出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中共中央于8月23日在延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通过和平途径,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的新中国。认为抗日战争阶段已经结束,新的阶段是和平建设,应当力争一个和平建设时期,避免内战或使全面内战尽可能地推迟爆发。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飞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谈判。有关问题的具体谈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中国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之间进行。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对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协议。解放战争的阶段

一、人民解放军实行内线作战,粉碎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1946年7月~1947年6月)

蒋介石集团在战争准备就绪后,即公开撕毁停战协议,于1946年6月26日首先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接着将战火扩大到其它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解放战争全面展开。

战争之初,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为430万人(内正规军200万人);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全面展开后,各解放区部队陆续改称为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为120余万人,双方兵力对比为3.5:1。国民党军接收了100多万侵华日军的装备,有美国的大量财政、军事援助;人民解放军除步兵武器外,只有少量刚组建的炮兵。

二、人民解放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和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7月~1948年7月)国民党军虽经不断补充,其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到373万人,其中正规军150万人,用于进攻解放区的兵力虽增至227个旅,但由于战线延长,守备兵力增多,用于作战略机动的仅40个旅;国民党统治区大后方只有正规军21个旅。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万余人发展到195万人,其中野战军100万人以上;解放区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后方更加巩固。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黄河防线,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三、进行战略决战、各个歼灭国民党军重兵集团(1948年7月~1949年1月)

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 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装备进一步改善;建立了较为强大的炮兵;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和群众性练兵,军政素质更加提高。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仍保持365万人左右,其中正规军198万人,在数量上虽仍稍占优势,但机动兵力已少于人民解放军。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军残存部队(1949年2月~1950年5月)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尚有220万人,其中正规军146万人,已无力在战略上组成有效防御。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400万人,已占绝对优势。

1949年元旦,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全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并向中外宣告: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解放全中国。蒋介石为挽救败局,一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不再担任总统;一面以国民党总裁身份在幕后指挥部队部署江防,并积极扩充军队,经营后方,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取得喘息时间。蒋介石下野后,副总统李宗仁出而代理总统,于22日发表了要求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声明。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这次会议决定了党对夺取全国胜利和胜利后建设新中国的基本政策。为适应战争发展,党对人民解放军统一进行整编。

194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开始在北平谈判,但截至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仍拒绝在该修正案上签字,致使谈判破裂。毛泽东和朱德总司令遂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开始向全国进军。4月20日午夜,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于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

土地改革

历史上三次土改: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而在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第二次土地改革。

进程:

1、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指示》(即五四指示),宣布“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五四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序幕。

2、中共中央于1947年10月10日作出决议,正式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共16条,它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纲领。

意义:

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土地改革运动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等任务,这一切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通俗的说,对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最大关系就是老百姓主动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部队而且在征兵的时候会有群众的响应。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1、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向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交《论联合政府》书面政治报告。在中共召开七大的同时,国民党也于5月5日--21日在重庆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拒绝了中共提出的联合政府,决定11月12日召集国民大会,坚持其一党独裁政治。

2、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中共权衡再三,最后决定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蒋介石在会议上宣布四项诺言:保证人民自由、各政党一律平等,实行地方自治,实行普选,释放政治犯。政协会议于1月30日闭幕,参加会议的五方(国共、青年党、民盟和无党派人士)最后在和平建国纲领、政府改组、军

队国家化、国民大会和宪草修改原则达成协议。

3、1946年7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地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八项基本政策。1947年12月25-28日,在陕西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

4、1948 年4 月30 日, 中国共产党在5纪念“五一”劳动节中发出——“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 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1948 年5 月5 日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等响应中共号召致电毛泽东。各民主党派, 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 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至此, 合作建国在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间拉开序幕。

5、1948 年秋季攻势相继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使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而国民党统治则陷入军事、政治、经济的全面危机。为了挽救其行将崩溃的命运, 美蒋反动派又玩弄假和谈的伎俩, 企图利用和谈欺骗全国人民, 争取军事上的喘息时间, 以便重整旗鼓进行反攻。

6、1949 年元旦, 蒋介石发表文告, 又一次出笼和谈阴谋。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提出和谈的八项条件。民主党派热烈响应, 1 月22 日, 到达解放区的各民主党派, 各人民团体的代表人物及无党派人士李济深等五十五人发表声明。至此, 民主党派在与国民党的关系上突破最后一道防线, 实现了最彻底的决裂,他们完全站在了共产党一边。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1、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的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2、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承担的。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与会代表662人。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央领导人。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1、胜利原因:

(1)工、农、小资等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2)有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总的支持。

2、基本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3)坚持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总结:

1、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2、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如何更深入的理解为什么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

中共成立后,代表中国历史走向的至少有三种力量:

一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势力:

二是以各种民主党派为代表的中间势力:

三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革命势力。

但前者的阶级基础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他们所要建立的是维护少数豪富阶层的专制政权,与世界潮流,与人民利益背道而驰,自然遭到人民的唾弃;中间势力所依存的是民族资产阶级,而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固有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的缺陷,使这个阶级不仅基础薄弱,而且生来软弱,难以肩负完成两大任务的使命,先前的历史早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这股力量最终未能自成一体,只能汇集到共产党人的领导之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生力军。中国共产党人同广大人民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始终甘愿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近代以来,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直到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光明道路。

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归根结底取决于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民群众对这个党的信赖与认同。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共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选择的历史”概括了在90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志向远大,意志坚定,他们对单纯的物质追求嗤之以鼻,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们对理想的追求矢志不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恩铭等年轻人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以天下为己任、铁肩担道义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理想,也能看到马克思主义这样的近代工业文明催生出的先进思想理念。正是这两者的结合,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且能够在短短28年间成为执政党。

在那一代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正是这批热血青年,用他们的青春与豪情,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瑰伟壮丽的文明之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他们与我们,昨天和今天,血肉相连。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西苑小学四(三)班高祎滢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后深受感动,中国现在的辉煌成就是英勇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各种困难险阻创造的,使中国昂首屹立......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共产党的成功,决不是偶然,而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人民选择了共产党,历史选择了共产党。1921,南湖一条航船谱写共产党历史第一页。当我们享受着高质量的生活时,可......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观《忠诚与背叛》有感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题记在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战火在摧残着,风烟在洗劫着。哭声,火光,笼罩着整个中国。 在蒋介石的策划下,1......

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它记录下了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铭刻下了明妃的忧怨,沉淀下了历史的精髓。他忘记了那些惨绝人寰的杀戮,掩埋了累累白骨的姓名,屏弃了历史的“杂质”。铭记与......

下载历史的选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的选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