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三农问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浅谈三农问题”。
我谈三农问题
计算机系08计科一班李娇丽
学号:2008021128
我们曾经长时期执行以“农村”为重点的“老、少、边、穷”地区提供财政支持政策。全国各级政府都有从上到下的专门扶贫机构负责扶贫——我们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输血”转换到了以“输血”的方式来促进“农村”地区自我“造血”,我们也减免了农业税,采取各种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投入......。不可否认,上述政策极大地缓解了农民的若干切身困境,缓和了城乡间的矛盾,让农村和农业分享到城市或工业高速发展带来的一些红利。但是,“三农”问题的实质,并非农民的问题、农业的问题和农村问题,而是政府、政策、体制以及我们所有人如何对待农民、农业和农村的问题。“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投入”的问题、“欠帐”的问题、基础设施的问题,而是“谁”可以“投入”和“怎样投入”的问题。换言之,“三农”问题的核心症结其实就是,“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农业”的产业地位问题,与“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和农业的产业地位问题紧密相关的新农村建设问题。
一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只有农民,他的原始职业才是他本人及其子女的社会身份。即使拥有这种原始职业身份的当事人早已转做别的行当,早已不在原始居住地居住,其赖以为生的职业和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已经与原来的居住地和职业没有任何关系,他的社会身份以及与此有关的经济身份却不能不受制于他的出身、原始职业和原始居住地。农民在他生活和工作的城市,被统称为“农民工”。他们不会被仅仅当作焊接工人、建筑工人、保洁工人来看待。同样,他们在这里也不会有随身携带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的平等待遇......。因此,落实“农民”在社会、经济层面的“公民”身份,给予“农民”以“国民”待遇,既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人权事业,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的必由之路。
二、“农业”的产业地位问题。“农民工”大规模进城(最保守的统计数字也会超过2亿)的现实表明,相当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已不再以“农业”为业。大部分“农民”与“农业”在经济运行现实中实际上是相互分离的。留守农村并且仍在耕种土地的农民,基本上是外出务工已丧失体力或技能优势的老弱劳动力。这是市场给予农民流动就业机会之后的必然结局,这也充分地暴露了“农业”在今天不堪为业的状况。
农业对农民来说不是一个具有经济意义的职业——数亿农民工充斥城市的每个角落已经直白地揭露了这个事实。大部分农民工之所以离开农业而又不能够选择离开农村,不过是因为“农业”仍然是他们在“失业”或从别的行业“退休”之后的保障。对于有外出务工机会的农民来说,农用地的闲置并不意味着某种值得计较的经济损失,因为农用地在现有条件下的利用本来就无利可图。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原有法律规定,其没有明言的立法宗旨就是给没有社会保障的农民以社会保障,并在此一前提下达成农业生产的低水平稳定。在农民对自身生活水平和收入提高的追求超出了最基本的保障水平(温饱)之后,这种制度安排的内部目标实际上已经落空。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农民的大部分收入来自非农业的别种行业,而本来就稀缺的农用地却因为遭遇闲置而在农业自身范围内大量隐性流失。事实证明,把“农业”作为“农民”的保障性就业领域的制度安排,既是在给予农民“国民待遇”问题上的歧视性制度安排,又是从根本上断送了“农业”的产业化
前途,使得农业在其成立为农业的前提上已不可能成为现代农业的一种不良制度设计。
三、农村的“新农村建设”问题。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并非城乡建设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不应是城市空间样式对乡村空间样式的兼并,或把城市的空间形态、生活方式照搬到农村。如果农村仍然是以农业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城镇化的生活方式、生活空间就不可能与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或现代生产方式实现兼容。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要么以牺牲农业生产方式的便利来满足城镇生活方式的需要,要么允许农业生产方式的若干破坏性影响因素占领城镇生活空间。
只有在不以农业为主的某块曾经是农村的地方所建立的城镇及其居民,才可能完成城镇化生活方式、空间布置与其从业方式的完全匹配。对这样的地方,我们已不能视为某种“新农村”。而充其量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以“农村”土地建设并与农村毗邻的城市或城镇。
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目标不应是以整理宅基地的形式让农民集中以城镇居民的方式居住(城市周边的成功案例不具有普遍意义),让农村就地城镇化。城镇在经济上能否自立,是否能够成为“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城镇生活方式能否与农业生产方式相互支撑,才是这个城镇是否可以成立为“新农村”的根据。
中国经济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要进入更高阶段,就要先解决 “三农”问题。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改革,正在与市场经济逐步接轨。特别是在城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从广大农村来看,市场经济因素发育还很不成熟,农村经济社......
三农问题【背景资料】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中有9亿是农民。虽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但是他们却是一个受关照最少、受歧视最多、受伤害最深、社会地位最低的弱势......
结业论文(三农问题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制约......
关于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心得体会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
本地区解决“农村、农民、农业”(即“三农”)问题的情况调查【摘要】文章探讨了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三农问题的实质与解决策略,分析指出三农问题源于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