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_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20:13:2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如何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

如何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东昌府区大张中心幼儿园

冯丽君

【摘要】数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所提出的“注重活动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精神,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把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从单向传授、灌输知识转为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变幼儿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积极地操作、思考、学习,从而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帮助幼儿建构数、形方面的初步概念,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初步发展。

【关键词】 数学教育

主动活动 创造环境

提供材料

引导评价

【正文】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简单地“复制”到幼儿的头脑中,很多数学知识,单靠教师的讲解、演示,幼儿难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因此,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具体操作、主动探索,建构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经验,从而真正地理解有关的数学知识。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上,就是要让幼儿学会数学的思维,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幼儿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那么如何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性,让幼儿主动学习呢?

一、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育,让幼儿体验数学的重要和乐趣 幼儿的数学知识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幼儿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创设情境,在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体会数学

传统的幼儿数学教学,以集体教学为主,重视的是如何教知识,幼儿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他们会感觉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易调动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幼儿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幼儿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努力把枯燥无味变为生动有趣,挖掘孩子身边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促使幼儿快乐学习、投入学习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独特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幼儿一旦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积极主动。那么怎样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寓教于生活,寓学于生活,让幼儿从兴趣出发,使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满足,从而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把学习数学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每一次数学活动。例如在组织小班活动《有趣的图形》时,我们以“郊游”为活动情节,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利用户外环境,复习幼儿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认识,利用吃饼干,通过互相讲,个别讲,巩固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使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把现实生活作为学习数学的起点。

2、巧借游戏,在生活化的数学材料中学习数学

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因此在数学活动时,尽量采用游戏的活动形式,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简单重复的练习变得生动。如在复习按颜色分类时,我创设了“小兔采蘑菇”的游戏情景,以“采蘑菇-放蘑菇-请客”等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以角色的身份,轻松、自然的完成各种操作任务,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生活化,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数学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愉快。

3、联系实际,在现实化的生活中使用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很多具体的问题都是数学问题的具体表现,都可以归化为一个数学问题。例如,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常见的平分问题——分加餐;分类问题——男孩儿、女孩儿轮流如厕;排序问题——男、女交替排队等,也许有人认为这些只是一些小事,即使它们是数学问题但对幼儿来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然而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幼儿提供了学习数学的素材,反过来数学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了世界。

二、在操作中进行数学教育,让幼儿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他们获得数学知识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动手操作去发现和掌握。皮亚杰指出:“数学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数学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获得,而是从改变客体的行动中获得,这种获得来自于儿童的动作及这些动作之间的协调,而且需要不断反复才能达到动作的内化。”操作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教给幼儿的数学知识应尽可能让幼儿在可直接操作的活动中去掌握。事实表明,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不仅会感到轻松、快乐,而且会记忆深刻,不易遗忘,能够大大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我和鞋宝宝做游戏》时,我选择了幼儿最为熟悉的鞋子,作为本次活动的操作材料。由于孩子们与鞋子每天都在打交道,不存在距离感,幼儿能够很快进入到操作层面,在和鞋子做游戏,不断操作的过程中,对给鞋子配对这个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动作的逐渐熟练,他们在头脑中内化了配对的要求,知道了什么样的鞋子应该放在一起,从而不仅会给自己的鞋子配对,而且还会给不同的鞋子配对。因此,幼儿通过把直接形象的操作活动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游戏中自然就学到了新知识,从而增强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教育中引导探究式学习,让幼儿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指为了发展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注重在“参与”、“实践”和“操作”,让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体验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在数学活动中,让幼儿在对结构性材料操作的同时有所发现,然后在幼儿努力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研讨,表达他们自己的思维,互相启发与补充,逐渐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出概念来,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我和鞋宝宝做游戏》活动中,我以幼儿最喜欢的形式——游戏,来引起幼儿的注意,将探索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始终。

首先,我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收集活动材料——带鞋子,在收集的过程中他们对材料进行了初步的感受,了解了大致的学习范围;

其次,引导幼儿初次进行自由地探索、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学习状况与学习能力,对于幼儿的操作错误,不需要急于纠正,而是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自我纠错;同时,顺势设置问题引导幼儿深入,及时对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再次激发了孩子探究的愿望,及时调整幼儿原有的认识,重组幼儿的数学经验。在整个活动中,一直注意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感知、主动思索,在互动过程中自然掌握数学的对应关系。当幼儿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真正感受到了探究的快乐与成功感时,幼儿就愿意积极主动的探究,一一对应的概念在幼儿的自主探究中就得到了解决。正如心理学家布鲁姆曾经说的,“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幼儿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教师足够的耐心和仔细的观察与倾听,充分的操作活动,很快就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四、创造良好的数学教育环境,保持对数学活动的长久兴趣。

幼儿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丰富的环境刺激对幼儿的感知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创设与数学活动相适应的教育环境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笔者很注重创设一些与数学学习内容相适应的环境。如教大班幼儿学习8的组成时我在“娃娃家”里放了7顶小草帽和1顶大草帽;绘画角添上鸡爸爸、鸡妈妈和6只小鸡;体育角上又出现了5个大皮球和3个小皮球;手工角了粘上了4朵红花和4朵黄花等等。幼儿会说:“鸡爸爸、鸡妈妈两只大鸡和6只小鸡合起来是8只鸡。” “5个大皮球和3个小皮球合起来是8个球” “4朵红花和4朵黄花合起来是8朵花”……老师在环境中设置的小秘密被他们找到了,他们开心地笑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幼儿学习、掌握了8的几种组成方式,同时,激发幼儿以更积极的热情去寻找周围环境中的其他“数”的秘密。为了幼儿寻找“数”秘密的情趣得到进一步升华,我在活动室里为幼儿设立了“数学活动角”,首先放置了各种数学材料,如冰棒棍、彩笔、纽扣、核桃、各种果实、1~10的数学卡片、各种运算符号、图形标记、分类盒以及大小、颜色不同的几何图形,让幼儿可以三三两两地、自发随意地操作。还让幼儿经常从家里带一些形体、颜色不同样的废旧物品充实数学角,让幼儿通过摆弄这些废旧物品探索、掌握初步的数、形知识,保持幼儿对数学活动的长久兴趣。幼儿在这些主动实践活动中逐步体会、理解了数、形之间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五、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

“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因此,在组织数学活动时,应根据活动的内容、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如:大班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根据幼儿从直观—形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为幼儿提供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第一层次是用实物或实物图片操作一个数的分解与组合,体验一个数的可分性;第二层次是用电子图或格子图操作分解与组合;第三层次是用数字和符号表示一个数的分解与组合。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可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操作材料,同时又为幼儿创造了提高的机会,使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六、教师的及时引导和恰当评价,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提倡幼儿主动活动,并非教师只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材料,就可以放任自流,相反要使幼儿真正掌握知识,还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恰当评价。如大班幼儿在学习容量守恒时,有这样的操作活动:幼儿先把一杯水分成两杯等量的水,再将其中的一杯倒入另一个细长的杯子。有的幼儿因为年龄小,在操作过程中动作不协调,不能把杯子里的水顺利地倒入细长的杯子中,试了几次都没能成功,似乎有放弃实验的打算。我发现后及时地对他们有针对性地示范、引导,告诉他们两个杯子的口要靠近一些,并鼓励他们再去试一试。当他们取得成功时,显得非常高兴。教师的及时引导与鼓励,使幼儿在主动活动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并理解了容量守恒的概念。

教幼儿学习等分时,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几何图形的纸,让他们将其二等分、四等分。但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幼儿只用了一种形状的纸进行了一种分法。为了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引导他们将等分的操作活动向高一层次推进,我及时表扬有独特想法并进行几种分法的幼儿。我对大家说:“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很会动脑筋,分好了一张又准备分第二张了,还想跟第一次分得不一样呢。”一听这话,小朋友们又全动了起来,这时,我则在一旁加以提示和启发,同时请一些幼儿将其独特的分法介绍给大家。例如有的幼儿在二等分时,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了两把小手枪;有的幼儿在四等分时,把一个正方形不仅分成了四个等腰三角形,还能分成了四个直角三角形等等。这样,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和教师的正确引导,知道了不同的几何图形有不同的分法;同一种几何图形有多种分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总之,幼儿园数学教学过程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如何使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发现数学关系,获得数学经验,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是我们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我们幼教工作者不断探索、努力的方向。

幼儿教育叙事: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教育叙事: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案例一早锻时,幼儿正在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嬉戏。突然,蹲在沙地旁的杰杰一手指着地上一团黑糊糊的东西叫喊着:“老师,快来呀!这里有一只蜈蚣!”我连忙......

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

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幼儿学科学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主动探索过程。......

如何引导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如何引导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这是一种高尚品质的学习状态,最大的特点是尊重学生为前提,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

如何引导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如何引导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合集7篇)由网友“anihilist”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如何引导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1:如何引导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四大攻略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四大攻略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幼儿的学习是幼儿自己获得、理解或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和创造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呢?且看我们为广大幼师准备的......

下载如何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