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根艺”。
与天同创,化腐朽为神奇
——马驷骥的根艺世界
展览名称:马驷骥开创中国根艺美术事业30年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1年5月18日至5月27日
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贯彻国家所制定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的方针政策,宣传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央新影集团、文化部外联局、中国根艺美术学会、辽宁省文化厅、大连市人民政府等11个单位在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马驷骥开创中国根艺美术事业30年艺术展”。展览内容为他几十年来精心创作、并多次在国内外展出的近百件根艺珍品和十几种图书;展板图片介绍了1991年至今,大连市人民政府建立《马驷骥根艺美术陈列馆》20年纪念;1981年以来开创、领导中国根艺美术事业30年成就和为文化部拍摄外宣影片《中国美术》系列片回顾等四个部分。
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主席马驷骥原为中央新影高级摄影师兼编导,曾师从常书鸿、王森然、常任侠、刘开渠。他从事绘画、电影艺术和根石美术创作及其理论研究50多年,创作出许多较高艺术水平的根艺作品,取得了一定成果。马驷骥同志是一位优秀的电影工作者,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学会领导人,他为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奋斗了一生,并创建了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和根艺理论学说,是我国当代根艺美术事业的创始人和根艺美术理论的奠基者。他在开创、领导和继承、发展中国根艺美术事业的30年中,不为名,不为利,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出了突出成绩。
根艺美术,是选择和利用自然界中的树根、竹根、藤根等各种根材的自然形态,加以艺术处理 和工艺处理而形成的一种艺术样式,简称“根艺”。它是生根在泥土里的艺术,是人们把根的自然美的奥秘,从泥土里揭示出来,与天同创,显现出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同雕塑、绘画、工艺、建筑等艺术一样,同属美术范畴,是一门奇巧结合、天人合一的造型艺术,具有自然美、雕琢美及造型美的多重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创作实践中,它不仅借鉴和吸收中外造型艺术的审美、创作技巧和表现形式,还遵循根艺造型本身的审美、创作和制作规律,形成了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中国根艺美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回归自然成为时尚追求,根艺那古朴、自然的美,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喜爱。
“马驷骥根艺”强调“与天同创”“天人合一”,根据根材的天然形态,利用它的自然美,进行少量的雕刻,创作出“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根艺作品,充分体现出根艺作品的天然之美。他的创作原则是寻奇觅美,巧借天然,突出意趣,讲究构图;依势造型,因材施艺,利用根的枝、须、节、疤,纹理等自然形态,表达作品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根艺的最大特点是突出自然美,七分天成三分人作,重发现轻雕刻。那些在恶劣环境下生成的奇形怪状、腐朽不成材的树根、树蔸,林业生产中的废根、废料和剩余物质,以及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更新树木产生的枯木断根,却恰好是符合根艺创作特点的上等原材料。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废根、废料进行创作,变废为宝,根艺才有生命力,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马驷骥的根艺创作自觉遵守“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原则,将这些被遗弃的枯木断根经过选择、加工,变废为宝,创作成为神奇的艺术品。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马驷骥根艺”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和创作风格。2008年,“马驷骥根艺”被列入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马驷骥根艺”被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空冀北》这件根艺作品是马驷骥于1980年在北京创作的。此作品是利用天然根的自然形态精心创作而成。作者充分地运用根材的枝杈、结疤,采用只减无增的手法,通过巧妙地剪裁、充分的运用和造型处理,自然地表现出一位勇士骑在马上向前驰骋的情景。1980年,著名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中
央美院王森然教授看到这件充满壮志 豪情的根艺作品,并得知马驷骥以优异
马空冀北(38cmx42cm 松树根)的成绩在大西北新影记者站工作了15年,不幸因公遭遇车祸而伤残,但仍然在顽强的工作时,便提笔写下了“马空冀北”四个大字。把这匹千里驹,比作是从大西北来的好马、神马,希望能天马行空,克服各种困难,永远奋勇向前。1987年,我国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先生选定《马空冀北》这件根艺作品作为“刘开渠根艺奖”的奖标。著名美学家常任侠先生又为这件作品题诗“饮马长城窟,披发颍水阿,挺身开大地,风雨渡黄河”,更为形象生动地表述了这件根艺作品的丰富内涵。1995年中国根艺美术学会成立后,《马空冀北》被定为学会会标。
马驷骥的根艺作品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创新,体现了当今中国根艺较高的艺术水平。从作品的艺术水平、材质特点、自然形态、形式美感及天人合一的巧妙制作等方面,创作出许多珍贵的稀世之作。这次展览中多件不同规格的根艺作品,被专家鉴定为国家级珍宝。马驷骥被认定为当今中国根艺美术事业的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
马驷骥先生于1991年和1999年,两次把自己倾心创作的几百件根艺精品捐献给了辽宁大连,大连市政府在老虎滩海洋公园建立《马驷骥根艺美术陈列馆》。“陈列馆”的建立,使根艺美术可以长久地开放展示他的艺术魅力,更利于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这门艺术,为大连市的旅游事业增添了一抹亮色,为大连市的文化建设做出了特别贡献。,该馆也成为“马驷骥根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展示场所。
展厅正中的大幅大写意国画作品《圆满·和谐·长年》(480cm×200cm),充分体现了马驷骥先生在绘画上的功力和造诣。被马驷骥先生简称为“一笔鱼”的绘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古代“一笔画”的影响,极具“文人画”的特点。他的绘画作品笔墨鲜活,浓淡相宜,别具一格。其用笔连绵相属,气脉不断,笔尽意在,神气十足,形成了“三马”绘画的独有风格,体现了作者自身的创 2
作天赋和艺术修养。
展柜中展示的书籍,是马驷骥先生在进行根艺美术创作的同时,进行根艺美术理论研究的成果。他发掘历史,梳理民间根艺传统,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融合诸位名家之说,于1982年创造性地发表了长篇论文《根的艺术》,为中国根雕艺术命名,简称“根艺”;该论文编入王朝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论》和张仃主编的《中华民间艺术大观》。1990年他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中国根艺——给根艺爱好者的信》,创立了中国根石美术理论学说,填补了这门传统艺术的空白。1996年所著《中国根艺》一书,畅销全国,发行近10万册。后又陆续出版了《中国石艺》和《纪录电影摄影艺术的绘画性》专著,以及《中国根艺美术家辞典(上下册)》《中国根艺石艺论文选(上下册)》《新闻电影——我们曾经的年代》《马空冀北——马驷骥的艺术生涯》《中国根艺石艺美术大师画册》和《马驷骥根艺》画册等十几种图书,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根艺理论学说体系,为中国根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马驷骥先生对中国根艺美术事业的开创,传承了传统文化艺术,使根艺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新生,成为群众和美术家共同的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他因此荣获原国家轻工业部授予的唯一的根艺专家称号和中国根艺美术领域唯一“终身贡献”荣誉证书和匾牌。
由衷地祝愿“根的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成为“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奇葩,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名家艺术评论
常书鸿(1904年~1994年,著名美术家,20世纪40年代首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
马驷骥的《飞天》根艺作品很绝妙。古人在敦煌石窟中,用彩笔绘画出翩翩起舞的飞天,令人叹为观止。今天见到巧用树根的自然形态,表现出生动的飞天形象,比壁画上的飞天更耐人寻味,真是工成自然,巧夺天工。他创作的鲇鱼画作,水墨淋漓,栩栩如生,驷骥同志在甘肃十有五载,对敦煌民族艺术宝库的保护和发扬工作做了不少贡献,并对从事临摹、摄影工作取得了特殊的成绩。王森然(1895年~1984年,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文艺家,中央美院教授)
驷骥摄影先进,画油画尤工致,国画更为能事。今见他的根艺作品,实属难得,件件都是宝贝。这是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是根艺美术,应该很好地发扬。
常任侠(1904年~1996年,著名美术史家,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导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名誉主席。)根艺在中国,既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又是一种新的艺术,它是实用的,又是纯艺术的。
不久前,我参观了马驷骥用树根创作的形式多样的作品,回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我特别欣赏他用树根制作的“飞天”。“飞天”本是古代人在幻想中产生,把人间的美丽少女,幻化成空中的仙女,翩若惊鸿,蜿若游龙,在太空中无拘地飞翔,飘带在和风中流转,作出各种姿态;天从人愿,在树根中也竟会产生这种理想的仙姿。但是如果不遇识者,它仍然埋藏尘垢之中,与土壤同化。与其说它是天生的,勿宁说是人的灵感,是人对美的认识创见的,保存的。这个树根“飞天”,曾在报纸刊物发表,得到社会喜爱,也引起了广众的审美趣味。如今采集枯木断根创作根艺作品的,各地已经有不少人,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而且是一种美育,它的展开对我们提倡的心灵美是有好处的。
我们在海滩上,可以选择各样的石子,或取其形状,或取其颜色,比拟以各种名称,它的欣赏是与根艺相类的。根艺是生根在泥土里的艺术。海能洗磨出各种石子,大自然能创造出各种美的形象,但你必须有审美的眼,方能认识它的美,美的事物也会向你迎来。从自然的形态中,能看出各种可爱的形象,拟鸟、拟兽、拟虫鱼或拟人物,都必须具有天真的心灵。古代的哲人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以赤子之心来看各种东西,都像玩具般的可爱,这就能从平凡中创造出美来。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马克思也曾说:“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人能结合幻想创造美,发现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这正是马克思一句永恒的名言。我所见到的马驷骥的一些根艺作品,也正是他常年行脚、寻找摄影对象的额外的收获。
刘开渠(1904年~1993年,著名雕塑大师,中国美术馆首任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根艺研究会名誉主任。)
马驷骥长期坚持利用枯木断根,变废为宝,创作根艺作品,继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马驷骥,是一位电影家、美术家,也是一位根艺家。他曾为文化部拍摄《中国美术》系列影片,成绩显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徐运北、张仃、黄胄同志和常书鸿同志均推荐马驷骥同志为“一级美术师”。五十年代末,当他就读于中央美专时,就对雕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1961年起开始对根艺进行创作和探索。他走遍祖国秀丽山川,收集了各种形态的枯木断根,利用业余时间,长期坚持创作。
1985年他展出的百余件作品,是他根艺创作的一部分成果,也是他多年从事电影工作的额外收获。从这些似是而非、形式多样的作品中,可看出根的艺术具有神似和内涵的意蕴,给人以情趣、思想和哲理„„这需要艺术家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创性,利用各种竹木根形成艺术,巧夺天工。欣赏马驷骥的根艺作品,将会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他的根艺作品,通过在国内外的多次展览,备受各界赞赏,可看出他二十多年来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根艺在世界各国虽然也有,但是最古老、最优秀的,可算是中国。根艺是美术领域中的一个独特门类,它是一门巧妙的艺术;既是专家的艺术,也是大众的艺术,普及的艺术;像诗歌一样,启发和寄托着人的思想感情,同时装饰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但是,这门艺术至今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系统。马驷骥同志所著的《中国根艺》这本书,对祖国根艺创作的发展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正是在全国根艺事业蓬勃发展和他丰富的根艺作品创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将向人们展示出一个清晰的、不断发展的中国根艺的全貌。尤其可贵的是,他在电影创作之余,进行根艺创作和理论研究,并组织、开创、发展祖国的根艺事业,为挖掘和发扬民族传统艺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王朝闻(1909年~2005年,著名美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名誉主席。)
我觉得在大连这样一个对外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交流的开放城市,在老虎滩建设文化设施、娱乐设施,包括根艺陈列馆,再发展到石头陈列馆、盆景陈列馆,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说让外国游客理解中国,一到大连就感到中国文化是有悠久历史,有民族的特色。从马驷骥这些陈列品来看,它不是简单的西方式的那种模仿的古典主义的那一套,而是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审美观的体现。根艺、石头和盆景创作,对人民的审美教育,是会起到一种提高的和培养的作用。审美教育
非常重要,实际上是道德教育、知识教育。
马驷骥的陈列品中的《雄鹰》《心声》《惊鸟》《旅雁》《博》《山鬼》《渔唱起三更》《向往》《催》等根艺作品,都体现出“似是而非”的优点。虽然都使我觉得是鸟类、动物或人物的美的写照,却各自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有的特点是优美、秀雅,有的特点是粗犷、雄壮。都是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些鸟、动物和人物的树根作品没有多余的加工,多采用根的自然形态,只有局部稍作以处理,最重要的是有神。在形体上看,虽不像那些雕刻作品那样更有逼真感,但在神态方面,却使我觉得越看越有点真实感,看起来更自然而不笨拙;再加上他给予了含蓄、意境深远的命题,使人联想和深思。这就是说,事物的缺点和优点可能互相转化。根艺所以可成为使人观赏的艺术品,主要不表现在对原材料的周密的加工,而表现在原材料最有趣的特征的被发现。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某些越看越觉得有看头的东西,往往是偶然地碰见的。为什么某些美的东西,不为别人所注意,你不去找它,它却向你找来,这其实是自己平日关心某些美的神态的结果。看到《马驷骥根艺美术陈列馆》的作品,不是用标本模型的要求来对待树根,又避免对它多余和不适当的加工,尊重原材料那特殊的美,这是我所喜欢的作品。
吴作人(1908年~1997年,著名画家,中央美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原主席)
能一笔画出鲇鱼运动着的形体,有骨有神,实属罕见。马驷骥的“一笔鱼”笔简墨活,干湿、浓淡、虚实清晰,一气呵成,使人感到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玩,此处无水胜有水,耐人寻味,意境深邃。我看到很多根艺作品,有的很俗气,马驷骥的根艺不俗,艺术水平很高,给人们带来新的气息和美的享受,这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应该发扬光大。
华君武(1915年~2010年,著名漫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原艺术顾问)
马驷骥根艺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马驷骥同志美术科班出身,业余专攻根雕艺术,嘱我题字,乃以白石翁意奉赠,此乃艺术真谛,不算拾人牙慧。
根艺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又是一种最能向大众普及的艺术,是天和人妙趣合一的艺术。马驷骥同志把毕生的从事的根雕作品献给了他的故乡大连市,大连市给了很大的支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又增加一个新的景点。
钱绍武(著名雕塑家,中央美院教授,中国根艺美术学会艺术顾问)
根艺事业方兴未艾,是我国传统艺术一个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顺其自然是根艺的最高标准,不要雕得太多,马驷骥的根艺作品做到了。有些作品他不动一刀,只是起个名字,起得恰到好处,这就是艺术创造。
李可染(1907年~1989年,著名画家,中国画研究院原院长,中央美院教授)
马驷骥的“一笔鱼”画得效果很好,自古以来一笔鱼很难画,能把纸、笔、墨运用得恰如其分,很不容易,没有专业知识和长期的功底是办不到的,我很欣赏这样的作品。潘絜兹(1915年~2002年,著名工笔画家,北京工笔画会原会长)
为马驷骥的“一笔鱼”题词:“昔年曾见白石老人画鲇,笔下象生,宛然水中,叹为绝技。今复见三马先生写此,笔简墨活,生动传神,深得白石遗意。具见体物之精,状物之妙,画家所见,若合符契也。”
吴冠中(1919年~2010年,著名画家,原中央工艺美院教授)
1986年,吴先生看到马驷骥“一笔鱼”画作时说:“这是很好的艺术作品,笔墨简练、大胆,这才是艺术。”并题词:“喜见驷骥兄佳作,活活泼泼自己游,随心所欲令我爱。”
NO:2009060801 福州艺根玻璃招商宣传册策划随着企业形象宣传大战的日愈高涨及加入宣传大战行列的企业的日愈普遍,企业形象宣传册表现形式的呆板化、陈旧化、同面孔问题也日愈......
《根鸟》读后感暑假里,我阅读了作家曹文轩的佳作——《根鸟》。这本书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中国梦。 《根鸟》讲述的是一个叫根鸟的少年,一次在大山里,看到一只白色的鹰的腿上的......
《根鸟》读后感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根鸟》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叫根鸟。有一次,他一个人独自出去打猎,看到了一只白鹰。于是,他发射出一颗子弹,不一会儿,他发现了鹰的脚上......
读《根》有感回顾美国历史,以最敏感的黑人问题为题材的作品已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类别,影响最大的有有《汤姆叔叔的小屋》、《飘》以及这本书《根》,与前两部不同的是,《根》是完全......
根美文农村,我魂牵梦萦的地方,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有我熟悉的沟沟坎坎、有我熟知的村村寨寨……。和朋友谈到老家农村时,令我感慨万千,因我是在农村出生,在农村长大的,而现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