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育叙事一篇”。
教育叙事
幽默课堂语言好处多
若能够“妙语连珠”地多幽他一默,肯定对做好班主任工作大有裨益。(转载)
案例
一、有个班主任,发现他们班的女学生有点爱哭,就决定在班会上就此谈点看法,他是这样引出问题的。首先,在课堂上,他先问了个问题:“大家看过《红楼梦》吗?”大家立刻回答:“看过!”他看了看大家,挺神秘地说:“现在,我想悄悄地问一个男同学一个问题,也请他悄悄地回答我。”说着,这位班主任走到一位挺勇敢的男生跟前悄悄地问了两句话,那男生笑笑,也悄悄地回答了两句。然后,班主任笑眯眯地走向讲台,对大家说:“现在,我可以公开答案了。我问他的问题是„你喜欢林妹妹吗‟,他的回答是„不喜欢‟;我又问了一句„为什么不喜欢‟,他的回答是„因为林妹妹爱哭‟。”听了班主任的介绍,全班同学都快活地笑了起来,而这位班主任也就立即借题发挥,恰到好处地讲起了哭意味着无奈、软弱和缺乏信心等道理。
案例启示:幽默有助于班主任恰到好处地引出所要议论的课题
案例
二、有一次,某班在数学竞赛中得了团体第一,教数学的班主任就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发表了“演说”:“这回咱们班得了第一,为什么?因为大家听课特别认真;为什么特别认真,是因为本班主任讲得特别生动!”哄的一声,大家全都快活地笑了,可班主任却一点也没笑,反而推了推眼镜,接着又来了一句:“大家笑得太好看了,太迷人了,为什么?因为本人的演讲太成功了,太出色了!”哄的一声,又是一串欢乐的笑声。
案例启示:幽默有助于班主任创造明快欢乐的课堂气氛
案例
三、有一次,某班主任裤子后面剐了个窟窿,可他一点也没发现,仍然那么投入地上课。坐在第一排的两个学生十分心疼他们的老师,绝不情愿大家看见班主任的这个小小的不雅,就紧急磋商想了个办法,这就是瞄准他每回落座的位置,在那张椅子上反放了一块橡皮膏,可是,一向准确无比的班主任这回却偏偏没坐准位置,以至那块橡皮膏不仅没有贴准,反而“生动无比”地挂在那了——一走一扇乎,引得全班人大笑……可也就在这时,发现这一切的班主任不仅一点也不慌乱,反而极幽默地说了一句:“这叫什么?这就叫异峰突起,这就叫意想不到,异峰突起的直接效果是笑,而对付意想不到的最佳策略就是随机应变——这就是,既然这个不雅的地方出了一个不雅的故障,我就有了百分之百坐下来讲课的理由,请多关照,本人这就座!”说着,教师从容落坐,教室里也随之响起一片愉快的笑声!
案例启示:幽默有助于班主任巧妙摆脱某种不期而至的窘困与尴尬
案例
四、有一次物理考试,有几个一向拔尖的同学因为骄傲考砸了,班主任曾在总
结时发表了如下的一段演说:“我听过一个故事,有个大学生放假回到乡下老家,为了说明他见解深刻,就在吃饭时大谈哲学,还特意指着桌上的烧鸡对爸爸说:„哲学上讲究具体与抽象,说得明确点,鸡也有抽象的与具体的之分,比如这儿——这只盘子里的烧鸡就是具体的,此外还有一只抽象的鸡在。‟老父亲见他滔滔不绝,听得挺烦,就立刻顶了他一句:那好!这只具体的鸡我吃,你吃那只抽象的去!”听到这,大家果然哈哈大笑,而这位班主任也就恰到好处地接着说:“大家笑了,说明大家知道骄傲不好,也知道该让骄傲者吃点„抽象的鸡‟!那么,这次物理考试,应该让谁吃„抽象的鸡‟呢?大家猜猜?对了,就是那些骄傲轻敌的人,说得具体点,有几位同学一向拔尖,可这次却偏偏只考了七十几分!因此我建议,„具体的鸡‟,请谦虚者吃,„抽象的鸡‟,就留给他们!”见大家听了有默默含笑的,也有低头深思的,这位班主任接着说:“不过,我也要补充一句,如果这几位是因为谦虚才这么干的,那就另当别论,也请他们吃具体的鸡!”于是哄的一声,教室里又一次响起愉快的笑声。班主任的话既是对谦虚者的一个热烈的表扬,也是对骄傲者的一个既含蓄又明朗的批评!
案例启示:幽默有助于班主任把严肃的批评变得亲切得体
案例五:
一天,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女同学因到校医室打针迟到了两分钟,气喘吁吁地站在教室门外,由于恰好嗓子发炎喊不出“报告”二字,便在教室外急得小脸通红,双手紧紧抓住教室的门框,好在班主任及时发现了她,于是立刻对她说了一句:“我一看就知道你特别特别地爱我们的教室,瞧,你把门抓得多紧!进来吧!”那学生笑眯眯地进来了,自然不再慌乱,并打心眼里感激这位善解人意的好老师。
案例启示:幽默有助于班主任对症下药,及时缓解学生的紧张。
1、一次班会课上,我让学生们展开了有关诚信的讨论,我让每个学生都想一想,自己或别的你所看到的同学,是否有过说到就做到的行为。大多数同学们都在那儿认真的思考。这时我看到被班内同学称为“大懒虫”的王俊彬却坐在那儿玩尺。既是大懒虫,那可想而知,他的作业经常在我的三催四请之下才能到我的手中。上个礼拜我找他谈了之后总算坚持到现在了,那么我何不。。。
“王俊彬,你来说说,你说到并做到过什么呢?”这时班里的其他同学也都静了下来,抬头看着他。只见他一脸的难色“想不起来吗?老师倒是想到一件,你说到并目前为止是做到的事。这里我得表扬王俊彬”他和其他同学都愣愣的看着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你记得吗,上礼拜你对老师说,以后会每天都做作业,大家说说看,到现在为止他有没有做到啊?”“做到了!”他有些不好意思的低着头。这时我又加了一句“但是,现在只是目前为止是做到了,不知道王俊彬以后能不能坚持下去了?大家觉得他行吗?”“行!”“那王俊彬你自己说说看呢?”这时我看到他不好意思的把头埋得低低的,很小的声音说:“我以后一定会坚持下去的!”
确实从那以后直到现在,他的作业都按时完成了,有一天早上,我看到他气喘吁吁的跑进教室,问他怎么回事,原来他把作业忘在家了,刚才是回去拿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每一个儿童的精神世界里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
要,就是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有值得表扬的地方,我们就应当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产生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和强大求知欲,以争取更大的成功
“问题学生”与“问题家长”
一天,经过一所小学,可能快到放学时间了,紧锁的校门外站满了来接孩子的家长,既有年轻的父亲、母亲,也有白发的爷爷和奶奶,大门开了,家长们的眼睛寻宝般在涌出来的一群群孩子中间寻找自己的孩子,找到了,眼睛一亮,迎宝般上前,那么自然地接过孩子的书包背在自己的肩上,牵着孩子的手,往家走。校门附近的副食摊和玩具摊上围满了孩子。孩子们的小脸花朵般灿烂,他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看孩子的眼睛也洋溢着欢喜。看到这种情景,我们会觉得现在的孩子真幸福。但孩子们长大了会怎样呢?还会被家长们望子成龙,往女成凤的眼睛呵护着吗?这实在很难说,根据我们做心理咨询的经验,小时候都如花朵般可爱的孩子在不同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成长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各异,品质个性各异的孩子,而许多老师、家长眼中的“问题学生”,他们往往是有一位暴戾的父亲,或许还有一位从来没有给过孩子真正爱与鼓励的母亲。
同一个孩子,小时候备受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关爱,长大后却被父母忽略、漠视,成为了“问题学生”,甚至被亲人嫌恶,这中间的反差难道不发人深思吗?
有一次,高一一位班主任告诉我,他们班有一名学生很令人头疼:对同班同学敲诈勒索——向同学要东西要钱,不给就威胁甚至殴打同学,弄得班上的同学人心惶惶,无法安心学习。班主任把这个学生的家长请来,那位“无奈”的家长说:孩子小时候就顽皮拿同学东西,甚至逃学,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可也没用,后来发展到从家里拿钱出来打电脑游戏,我问:“她妈妈呢?”“别提她!孩子小时候,我一打孩子,她就护,还当着孩子的面把我连吼带骂!”“我听班主任说他有一部手机,常在同学面前炫耀,对不给东西的同学,就拿出手机说要找人“修理”他”。孩子的父亲答:“还不是她妈妈给他买的手机!”
象这样、孩子一犯错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或斥责的父亲不在少数,甚至母亲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人哪有不犯错的,更何况是孩子呢!如果孩子一犯错就受到简单粗暴的对待,不仅会挫伤孩子积极向上的心灵,而且会疏远父子情,母子情。孩子从父母那里找不到安全感,一旦有什么烦恼事高兴事就不会也不想跟父母说,长此以往,孩子的情感缺乏寄托,心灵没有了归属感,在这种情况下,受电脑游戏和不良少年的诱惑,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儿子有一次去同学家玩,回家后告诉我:“妈妈,今天王凯要跳楼!”我吓了一跳,王凯是儿子的同学徐林的邻居,14岁了,比儿子大一两岁,儿子常去徐林家玩,王凯也常过来一块玩。我忙问儿子为什么他要跳楼?儿子说:“王凯说徐林跟我好了,跟他不再是好朋友了,他说他不想活了,要跳楼,后来被她妈妈拉住了。”儿子显然对王凯的行动感到惊异,当时我也觉得王凯这孩子是不是太娇气了,但是心想,他到底是个孩子,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吧,时间长了也就忘了。事有凑巧,有一次我和几个同事去王凯家玩,其中一个同事与王凯妈妈是好朋友,她妈妈很热情邀我们打牌,其间,王凯象个五、六岁的孩子似的在他妈妈身边蹭来蹭去,他妈妈笑着对我们说,他想玩电脑。一会儿,王凯又来到桌边,手里拿着一根一头系着线和挂钩的晒衣杆,他把衣杆伸到牌桌上“钓鱼”玩,看
一眼这孩子,一脸的天真,孩子的妈妈也没说什么,这时我旁边的一位同事说:“王凯,去给阿姨倒杯水来。”孩子随即回答:“我不给你倒,你自己没手没脚呀!”看孩子神态自如,仍是一脸天真,孩子的妈妈好象什么也没听见,什么话也没说。我终于明白这孩子曾经说要跳楼,并不是偶然的了。俗话说:有因必有果,那么有果也必有因。那位同事回家后把倒水的事说给自己儿子听,她儿子与王凯同年,很懂事而且成绩优异,她儿子对此摇摇头表示不可思议。其实王凯的妈妈人不错,受过高等教育,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显然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
还有些父母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不良情绪宣泄给孩子:对配偶的抱怨,对同事和上司的不满,工作生活压力产生的焦虑,甚至对孩子的失望等,有的家长还把社会上不良思想、不良习气灌输、影响孩子。长期受这些不良情绪的侵害,孩子怎么可能有积极的心态去学习、生活?当孩子变成冷漠自私,甚至自闭的时候,家长难以与孩子正常沟通,更难进入孩子的心灵。此时父母应反省自己,是否忽视了孩子?是否了解孩子?是否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抑或过于迁就?父母双方应就孩子的问题彼此交流、沟通一下,同时此与孩子的老师保持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如果父母反省自身没有什么问题,那也许就是孩子自己遇到了问题,父母应关心、理解孩子,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孩子不会拒绝朋友式的关怀。一个高中生家长说:“我现在是和他做朋友,可他还是不愿意跟我说心里话。”如果家长从小时候就以关心、理解、尊重、鼓励、引导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孩子。父母成为孩子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归属地,孩子就有什么话都愿意跟家长说,那上述问题就不存在了。如果家长在孩子长大以后才意识到自己过去教育观念及方式方法上的问题想要改变,而孩子似乎不领情,作为家长不能气馁,要相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从孩子那方面来讲,他/她也需要时间来适应并理解父母的变化。但要注意的是:父母的变化切忌进入一个误区:从将军到奴隶。——过去对孩子粗暴专制如“将军”,现在又迁就屈从孩子如“奴隶”。现在不少家长在孩子长大以后,有怕孩子的倾向,这很不正常,一个充满爱与民主的和谐的家庭中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出生到入学这段时间,孩子的模仿能力最强,父母的言行和家庭关系决定着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孩子的价值观。所以一旦当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做家长的首先要反省自身,虽然这会使人感到痛苦,但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值得!实际上我们不少家长能未雨稠缪,在孩子还孕育在母亲的腹中时就开始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书籍。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仅要教育观念正确,教育方法得当,而且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问题家长”少了,“问题学生”才会减少。
暗示的魔力
科学家研究指出:人是惟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住处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
举两个实例。某人到医院就诊,诉说身体如何难受,而且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见颓丧,百药无效,医生检查,发现此人患的是“疑病症”。后来,一位心理
医生接受了他的求治。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是某某综合症。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药,专治你这种病症,注射一支,保证三天康复。打针三天后,求治者果然一身舒泰出院了。其实,所谓”特效药“,不过是极普通的葡萄糖,真正治好病的,是医生语言的暗示作用。
二战时,纳粹在一个战俘身上做了一个残酷的实验:将战俘四肢捆绑,蒙上双眼,搬动器具械,告诉战俘:现在对你进行抽血!被蒙上双眼的战俘只听到血滴进器皿的嗒嗒声。战俘哀号一阵之后气绝而终。其实,纳粹并没有抽该战俘的血,滴血之声乃是模拟的自来水声。导致战俘死亡的,是”抽血“的暗示:耳听血滴之声,想着血液行将流尽--死亡的恐惧,瞬时导致肾上腺素急剧分泌,心血管发生障碍,心功能衰竭。
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足以证明”暗示“的魔力。
处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的威胁,将远远大于生理疾病的威胁。欲望让人亢奋与紧张,诸多的烦恼又让人困惑与无奈;物质日渐丰富,而精神日见贫乏,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真切地感受到精神家园失落的迷茫。善于调适心理的人,如同善于增减衣服以适应气候变化一样,能获得舒适的生存;而不善调适者,却长久走不出烦恼的怪圈,极容易接受消极与虚妄的心理暗示。
医治心病,最重要的莫过于自疗。正如人们越来越看重身体锻炼一样,时时注意自身的心理锻炼,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比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更为重要。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许多身患残疾乃至身患绝症者,活得积极乐观;而许多身体状况正常者,却活得无聊无趣终日烦恼,进而或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或自囿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纪想世界以自慰。
同有半杯水,消极者说:”我只剩下了半杯水。“积极者说:”我还有半杯水!“同样拥有,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判断,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自我心理暗示。
留心过第三届世界杯女足比赛吗?看台上打出”中国女足必胜“的横幅,是球迷对中国女足队员的暗示,让队员们平添取胜的信心;而开赛前,女足队员肩靠挽成一个圆圈,大喊:”中国队,加油!加油!加油!“则是女足姑娘们给予自己的心理暗示,从而以最佳的状态、饱满的激情投入角逐。中国女足凭着精湛的球技,更靠良好的心理--顽强的斗志和临阵不乱、有条不紊的整体配合而赢得辉煌,也赢得了人们的爱戴。辉煌之后归来,以孙雯为代表的女足姑娘们所表现出的不骄不躁的”平常心",更显出令人景仰的大气。
人生也是一场接一场的足球赛,胜负常在不可预料之间。让我们时时给自己一个积极进取的心理暗示:我能赢。给自己喊一声:加油!
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们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
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象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下课的***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电工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让创新火花在课堂中绽放化龙镇中心小学张美玲语文课上的问题主观性都是比较强的,答案并非唯一。教师不能用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要鼓励他们积极地独立思考,要......
教育叙事——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乾安县第七小学刘丽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
学会为自信鼓掌博兴二中高三语文组 刘兆芳[理论引领] 《读者》2004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叫《保护好你孩子的天赋》,文章通过对1979年中美小学教育的考察,做了以下比较,得出了一......
让自尊成为一种习惯蜀河初中常朝根“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在世界多极化,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归根结底是......
通过课堂实践更让我明确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学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