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_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9:19:0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⑴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⑵能力目标: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⑴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⑵通过分组讨论、收集整理资料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2.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教学过程】

(旧课复习):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等方面的史实,现在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取得了哪些成就?

西汉早期我国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书于西汉的《九章算术》书中的许多成就,在世界上都是先进的;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华佗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善的药物学著作;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秦汉文化的第二部分,包括思想、史学、雕塑艺术等。(讲授新课):

一、宗教

【考考你】什么是宗教?世界三大宗教是指什么?

宗教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现象无法解释,对人生的艰辛、苦难,寻找一种寄托、一种安慰。可分为原始宗教和文明宗教,原始宗教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如图腾崇拜),文明宗教具备有教义和从事传教的教职人员。

世界三大宗教是指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1.佛教的传入

(西汉末年)(1)产生背景: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我们尊称为“释迦牟尼”)不满当时印度社会婆罗门教的独尊地位和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首佗罗、吠舍),于是创立了反对婆罗门教的宗教——佛教。也就是印度下层老百姓为了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压迫失败后而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具体初三世界历史再学)

【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净饭王太子)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人。公元前563年,他出生于尼泊尔的兰毗尼,父亲是迦毗罗卫国(古印度东北部,与尼泊尔交界地区)的国王。在年轻的时候,他曾出城郊游,他看到大多数人是穷人,他们遭受着贫苦生活的折磨。同时发现,即使是富人,也并不幸福。人都会生病,最终都要死亡。乔达摩相信,世间应当存在一种不会被瞬间的痛苦和死亡抹去的永久的东西,于是开始寻找摆脱痛苦的方法。

寻道将近6年却丝毫找不到使人们摆脱苦难的方法。有一天傍晚,他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突然顿悟,要摆脱痛苦,只有进行修行。他确信自己彻悟成“佛”,即“觉悟者”。

(2)佛教的教义:①宣言人生苦难。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可以概括为苦、集、灭、道“四谛”,也就是四条真理。“四谛”,即所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集谛是说明造成一切皆苦的原因在于有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业(即通常所说的造孽),造业就不免受轮回(转生)之苦;灭谛是说明必须消灭一切欲望,达到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涅槃),才能消灭苦难,断绝苦果;道谛是说明要达到最高的境界,就必须修行。

②宣扬“众生平等”,这只是灵魂上的“平等”,这就成了人们精神上的寄托,也是佛教能得到下层百姓支持的原因。

③宣扬忍受和服从。忍受和服从统治者的剥削、压迫。这也是统治者支持佛教的原因所在,所以统治者加以利用,使佛教成为统治人们的精神武器。

④宣扬“因果轮回”。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 佛教主张修行以五戒为主,即不杀生、不偷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3)佛教的传播

佛教在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代开始从恒河流域扩展到印度各地,此后从印度西北逐渐传入到安息、大夏、大月氏,再向东越葱岭 传入中国的新疆地区。西汉丝绸之路开通后,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中原。史料记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日授《浮屠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考考你】宗教也是一种文化,自佛教传入我国,我国各地出现了大批塔寺建筑, 其中有不少仍保存至今,成为我国一些地区的风景名胜。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叫什么?我国有哪些佛教名山?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邙山南麓洛河北岸之间,是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初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天竺(今印度)寻佛取经。蔡愔、秦景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并与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回洛阳,藏经于鸿胪寺,并进行翻译工作,译出我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次年建寺,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命名为白马寺。

中国佛教圣地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中国佛教第一圣地)、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分别供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

【动脑筋】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那么。佛教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请大家想一想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有哪些?

①文学: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词语等。激发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游记》就是其中优秀者。

②艺术:随着佛教的传人,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塔、像、寺、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艺术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佛教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随着佛教的传播,兴起了建塔造像的佛教艺术,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塔寺建筑。其中有不少仍保存至今,成为我国一些地区的风景名胜。世界闻名的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更是我国雕塑艺术的宝库。由于佛教宣传的需要,壁画和版画也发展起来。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皆以擅长佛画而知名于世。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版画,是刊印在佛经上的释迦说法图。佛教禅宗的思想,还影响到王维一派的文人画和宋元以后的写意图。印度和中亚的佛教音乐和舞蹈,也逐步传入中国,在寺院的宗教活动中进行表演。唐代的音乐,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康国乐、骠国乐、林邑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

在天文、医药等方面,佛教的影响也十分突出。8世纪的高僧一行,制定《大衍历》,测定子午线,对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于医药,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医方,仅隋唐史籍的记载就达十余种。藏语系佛教的《大藏经》,更是保存了大量医学著作。

2.道教的兴起(东汉)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你知道它的创立于什么时候?你知道它的创始人谁?被道教称为“太上老君”的是谁?

(1)道教的产生:道教社会思想基础大致来源于:鬼神信仰、方仙信仰、黄老思想。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它的根源一方面来自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虚幻的错误反映,认为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是先民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其次是神话和传说中对鬼神的祭祀。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创始人为张道陵(东汉末年,沛国丰县人张道陵,对方术和神仙家思想核心进行总结,以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招了聚门人,组成五斗米道,在社会上传播,于是道教便正式产生.。他也被教徒们尊称为“张天师”)。道教创立后,把老子的学说作为道教思想根源之一,所以道教尊称老子为鼻祖,称为创始人。

(2)道教主张修心养性,炼制药丹,以得道成仙

道教追求的目标是得道成仙。道教不像佛教等其他宗教,把人生看作是无可留恋的痛苦,把对幸福的向往寄托于天国,幻想死后灵魂得救。相反,它认为生活在现实的世界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痛苦的。所以道教的教义是乐生、重生的。所谓成仙并不是说死后灵魂升入“仙境”,而是指使人的形体长生不死,永远过着超脱自在,不为物累的仙人生活。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理想的目标呢?道教认为生、老、病、死虽是宇宙中不可抗拒的规律,但通过自身的修炼,遵循一定的方法,是可以做到益寿延年,长生不死的。修炼的方法多种多样,精神修炼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所谓精神修炼,就是通过修心养性,除去物质名利的欲念,达到清静无为的境地,乃可长生不死。服食丹药是另一种重要的修炼方法。丹药也叫“金丹”,用炉鼎烧炼矿石药物(主要是铅汞)而成,说服之可令不老不死。这种丹药又叫做外丹,还有内丹,即把人体比作炉鼎,以炼体内的精、气、神,达到长生的目的。这种“冶炼”内丹的办法,实际上就是气功。外丹的主要成分是铅汞,服食者往往中毒致死。南宋以后,外丹便衰落下去,逐渐被内丹所代替。

【考考你】你能说出我国有哪些道教名山吗?

四大道教名山是湖北武当山 四川青城山 江西龙虎山 安徽齐云山.【动脑筋】道教在它诞生之后,就对中国文化直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中国文化随处可以见到道教影响的印迹。由其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同学们接触的比较多,可以试着举一些例子。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是植根于中国本土,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宗教。它诞生之后,就对中国文化直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中国文化随处可以见到道教影响的印迹。在文学方面,道教的影响极为广泛。许多收入《道藏》的神仙传记,如汉代刘向的《列仙传》、晋代葛洪的《神仙传》等,都是文笔优美的散文,是具有独特风格和价值的文学作品。道教还深刻地影响到民间文学和文人的创作。我国著名的几部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人物有以如来佛和玉皇大帝为首的佛、道两个系统;《水浒传》里有《张天师祈禳瘟疫》《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公孙胜斗法破高廉》等章回;《三国演义》有诸葛亮预断凶吉、呼风唤雨等情节;《红楼梦》有形影相随的一僧一道,无不反映出道教的影响。道教还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家艺术想象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李白诗作中那种瞬息万变的丰富想象力,就同他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有着明显的关系。

在艺术方面,广泛吸收各地民间音乐乃至西域音乐而发展起来的道教音乐,不仅涌现了像阿炳(《二泉映月》的作者)这样的著名音乐家,而且还保存了《玉音法事》《大明御制玄教乐章》等许多乐谱,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音乐的宝贵遗产。

在科学技术方面,许多炼丹家往往兼攻化学、药物学和医学,如晋代葛洪不仅著有《抱朴子内篇》,记载了他对炼丹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化学变化的认识,还撰有《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神仙服食药方》等多种医药书籍。孙思邈对医药的研究更为精深,被后人尊为“药王”。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中发明的。不少道士还精通天文历算,据说祖冲之就可能是道家信徒。道教讲究养生之道,保存并发展了气功,也对中国的人体科学作出了贡献。此外,一些道士还发展了中国的拳术,如北宋张三丰就是武当内家拳的创造者。

①文学:我国著名的几部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人物有以如来佛和玉皇大帝为首的佛、道两个系统;道教还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家艺术想像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李白诗作中那种瞬息万变的丰富想像力,就同他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有着明显的关系。

②艺术:道教的宫观建筑和雕塑绘画艺术,丰富了中国的园林和艺术。

③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中发明的。道教讲究养生之道,保存并发展了气功,也对中国的人体科学做出了贡献。

【考考你】作为广州的中学生,你能说出广州有哪些寺庙是属于佛教?有哪些是属于道教?这两种宗教有什么区别?

3.王充和《论衡》

求仙迷信思想的产生:求仙迷信思想,是战国时代燕、齐近海地区的产物。这些地区海上交通比较发达,人们入海探险,受到海市蜃楼变幻莫测的影响,当时的方士,就利用这种神仙学说,鼓吹求仙迷信思想。秦汉时期,他们更是宣称在渤海湾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上面住着神仙,保存着长生不老之药,并声称自己握有方术(也称仙术),能通神仙,能求不死之药,使人服后飞升成仙,以此来骗取统治者的信任。

秦始皇和汉武帝派方士寻求仙药

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帝国后,盼望能长生不老,于是神仙学说便走进了咸阳宫。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8年),齐地方士徐福等上书,声言海中有三神山,仙人居之,他就派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神仙及不死之药。后来,又陆续派遣方士卢生、韩终、侯公、石生等入海求仙药。秦始皇还亲自几次到海上,“求仙人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史记·封禅书》)。可谓至死不悟。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统治者无力大事铺张。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他为长生不老,又大搞起求仙寻药的活动。沉寂了一个时期的方士再度活跃起来,神怪奇方的术士多达万人,汉武帝令其入海寻找神山,均无效验。征和四年(前89年),他听从田千秋的劝谏悉罢求仙之事,但对方士仍加笼络,还是希望能遇上真正的神仙。

王充(27—97年?),东汉时会稽上虞人(今浙上虞)。年少时博览强记,通览众流百家之言。游学洛阳十几年后,王充返回故乡,集中精力开始写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论衡》,对当时已成为封建法典的“天人感应”和谶纬神学的妄说,展开了系统的批判和猛烈的抨击。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后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充在反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神学的战斗中,发展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他不只用唯物的观点说明世界的构造、生成,而且进一步说明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关系。他的形神关系学说,直接打击了当时的神学迷信思想。他的积极战斗精神,为后来的唯物论者树立了榜样。王充的唯物思想,把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动脑筋】“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王充《论衡》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二、史学:司马迁和《史记》——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今陕西韩城人。20岁开始到各地游历。30岁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父亲司马谈死后,他接替父亲做太史令。前104年开始动手编写《史记》。前99年因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受了“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的文书机要),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55岁时完成《史记》的撰写。

【动脑筋】司马迁能完成《史记》这本历史巨著的条件是什么?

(1)家庭背景: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太史令)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2)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3)自己的努力 ●《史记》简介:《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五十二万多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事迹;表是春秋以来历代帝王和侯国的大事记;书记述天文、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情况;世家主要记述诸侯王国的事迹;列传记述各种重要人物的事迹。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中心,在书中所占篇幅最大,所以称之为纪传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既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化的文学作品。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料补充:李陵之祸

汉武帝派李陵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想一想】司马迁是如何写成历史巨著《史记》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首先,司马迁有远大的志向,立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次,为实现他的志向作了大量艰苦的努力,不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还遍历祖国南北,实地考查、访问、收集大量资料。即使在受了“腐刑”后,也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启示:我们也要像司马迁一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不能小有挫折就退缩,只要坚持去做,就会取得成功。

【动脑筋】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应如何多角度认识《史记》是“史家之绝唱”之说呢?

指《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因为它开创了编写历史著作的新体例──纪传体,这种体例一直被历代的史学家所沿用。同时《史记》还反映了司马迁全面的历史观和实事求是的写作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

三、雕刻艺术: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的发现:1974年这年陕西大旱,各地农民挖井抗旱。3月29日陕西省原临潼县西杨村农民杨志发等人在一片荒滩上挖井,当他们挖到2米深时,发现了红烧土块;3米深时,发现了陶俑的残断躯体;4—5米深时,发现了砖铺地面、铜镞、铜弩机,以及几个残破的陶俑,他们以为又挖到了“瓦神爷”!摆在面前的是一个陶制人头,形象极为恐怖。头顶上长角,二目圆睁,紧闭的嘴唇上,铺排着两撮翘卷的八字须。他们停下了工程,立即向当地主管部门汇报。第一位进入现场的文物考古专家赵康民 一方面收集散失的文物,一方面作初步的清理。

这时,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回到家乡临潼探亲,他将秦始皇陵发现大型陶俑的消息在《人民日报》内参上作了报道。中央领导李先念同志看到报道材料,当即批示:“建议请文物局与陕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 一重点文物。”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随即派有关专家来现场视察。1974年7月15日,省文物局派出了秦俑考古队开赴发掘现场。

【亲身体会】调查有哪些同学参观过秦兵马俑,谈谈自己看到的情景和感受?结合你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认识。(假如你刚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请你在游客留言簿上留下你最想对秦始皇说的一段话。)

【本课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秦汉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巨大发展。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现无不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领略了秦汉文化的伟大成就,体会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能勇攀科学的高峰,再创我们灿烂辉煌的文明。

《中国历史》7年级(上)教案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2014版】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昌盛的秦汉文化㈡一、学习目标:㈠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

昌盛的秦汉文化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时间预设1课时问题预设:1、马克思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马克思说得有道理吗?请你结合在这一课中了解的有关佛教和道教的知识解释一下。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昌盛的秦汉文化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学习目标:二、㈠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

昌盛的秦汉文化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学目标1、了解秦汉时期的科技和医学成就,包括纸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2、体验、感悟古代科技发明的过程。 3、认识秦汉时期我......

下载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