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反思_留守儿童教育反思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8:59:1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反思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留守儿童教育反思”。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反思

张家界市慈利县广福桥镇中学 周鹏飞 ***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约有300万之多,“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由此引发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反思。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有近2000万人,且呈增长的趋势。即便在经济大省广东,农村中也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中的大多数在隔代教育中成长。那些被外出打工的父母遗留在家里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却被忽视。这些孩子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些“留守儿童”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弱视群体。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这些成了“留守儿童”的孩子正处在受教育的年龄,由于远离父母,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

父母外出打工对这些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教育、安全、生活、心理和生理方面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考验,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逊于其他孩子。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 1

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另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较大差异,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人格方面。《心理学大辞典》中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也称个性,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人格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儿童人格的发展。生物因素主要有先天气质、体貌体格、成熟速率等,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2

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从性格类型来说,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了18%。[1] 留守儿童对于权力需要、爱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差最大是在尚未满足的需要所属领域中的家庭和爱情需要,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在权力需要等其它21个方面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4.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2]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 3

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成因

1.缺乏父母亲关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偏差。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就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有着自己的认识,也带来一些相关的烦恼。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及代理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这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如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以图消除孤独寂寞等。

2.家庭教育氛围较差。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子女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除了家庭经济压力得到缓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空话。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而有的父母教育观念差且代理监护人又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 4

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种观念影响孩子产生了学习无用的情绪;有的代理监护人文化素质偏低,对学生不能提供学习帮助;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家,承担了所有家务和田间劳作,就无法顾及孩子的学习,使孩子学习成绩滑坡。

3.代理监护人监护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违法违纪问题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外出打电子游戏、上网。参与违法违纪事件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很大比例。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染上赌博、看黄色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探讨

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因人落实教育保护方案。

学校方面:开展法制安全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现状,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

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等告知学校,并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最好每周联系一次,还要经常与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 5

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社会方面: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有关部门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治理、整治,加大社会闲散人员的治理、教育和监督,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让我们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为建立起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7-23.

[2] 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6-157.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综述外国语学院2011级2班彭丹20110541138前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对农村低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甘肃张掖民乐三堡寄宿制小学:项秀兰内容摘要:“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一个独特的问题, 思考并探寻解决“留守孩子”教育......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或单独生活的孩子。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2008-10-19 19:38:40) 转载杂谈 ▼标签:分类: 学生家长的体会文章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研究的背......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下载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