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探讨_西藏旅游发展现状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8:31:0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西藏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探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西藏旅游发展现状”。

西藏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探讨

摘要:西藏地处高原,海拔较高,且位于我国的西部边远地区而位置偏远, 区位条件闭塞;地域辽阔, 地势高峻, 气候寒冷;经济发展缓慢, 是西部省市区中最贫穷落后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但西藏民风独特,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且极富魅力, 开发潜力巨大。优先发展旅游业, 无疑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现将对西藏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及现状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西藏 旅游业 优势 探讨 评价

1.西藏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

根据经济学原则, 在考虑经济发展战略时, 有两条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在分析本地区经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搞好经济布局、使其结构合理、比例恰当;二是量力而行原则。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 , 自然条件恶劣, 环境闭塞, 经济基础薄弱;人、财、物力短缺, 不可能所有产业一起上, 如果战线搞得过长、规模过大, 必将影响经济协调发展农业本身不具优势;牧业发展潜力很大, 但现有牧场状况不好、改良草场和科学养畜需要大量资金、技术和劳力、时间也较长, 只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但西藏独特的自然生态和社会历史进程却造就了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高原、高山、雪山、冰川、森林、草地、湖泊、温泉、地热等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奇景;壮观的寺庙和古建筑群以及浓厚的宗教氛围加上藏族的民风民俗, 构成了独具异彩的人文奇观。概括起来, 其优势突出表现“ 高”、“奇”、“神”、“特” 四个字。以“高’晾世, 以“奇” 闻名, 以“神”催人向往, 以“特”促人旅游。“高”有5 84 8 m的珠穆朗玛, 5 座8 km以上的冰峰,4 0 多座7 km以上的雪山, 就平均海拔高度而言也在4 km以上;“奇” , 有奇特的地质地貌, 奇异的藏族传统习惯, 风俗人情, 奇妙的民族建筑、民间歌舞;“ 神” , 有神秘的民族渊源、古老传说、自然天候以及古寺古刹;“ 特” 是指西藏独有的特色: 万年冰川, 千年雪山, 星罗棋布的湖泊山水, 湛蓝的苍弯, 丰富宜人的日光等, 这些, 不但在我国, 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一切不仅令一般的旅游者心仪向往, 也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进行登山、探险、科考的绝佳场所。可以说, 西藏具有吸引全世界的魔力。

1.1拉萨市旅游发展优势

拉萨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千年古城,是青藏高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西部大开发十年来,中国西部崛起的战略中心城市之一。享誉中外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灿烂悠久的藏文化、旖旎隽美的高原生态风光,构成了拉萨天然的旅游吸引力,推动着拉萨旅游业快速稳定持续发展。拉萨市找准定位促进三产大发展,目前,拉萨市全力打造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拉萨市先后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欧洲游客最喜欢的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精品——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城市”、“国际最佳休闲旅游胜地”等荣誉称号。要把西藏打造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拉萨作为西藏旅游的中心城市和龙头城市,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拉萨市正加快“三大建设”:加快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品牌建设。着力推进“五个国际化”: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设施国际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旅游营销国际化、旅游集团国际化。

1.1.1旅游收入逐年递增

多年来,拉萨市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加大旅游投入,立足把拉萨建设成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旅游收入逐年递增,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地位更加凸显。拉萨市旅游局局长江华介绍,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下,上半年拉萨旅游市场发展态势较好。与往年同期相比,国内旅游稳中有升,入境旅游实现快速增长,旅游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增幅较大。拉萨市采取的一系列促进旅游发展措施,有效刺激了旅游市场的需求。同时,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成功推出了一批以避暑休闲和民俗旅游为重点的节庆活动和旅游精品线路。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温泉旅游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1.1.2吃、住、行、游、购、娱空前发展

为了拉动旅游消费增长,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拉萨市积极鼓励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拉萨市旅游配套设施得到了空前发展,目前已具一定规模。吃:来拉萨旅游,除了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风味食品外,还可以品尝味道甘美的青稞酒、浓香的酥油茶和各种藏式餐饮。住:拉萨现有宾馆(饭店)336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90家,星级家庭旅馆15家,社会旅馆231家,共有客房16426间、床位30558张。拉萨目前有旅行社78家,专职导游2000多名,旅游汽车公司23家,旅游车辆2754辆。行:目前,拉萨已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为主的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游:按照“规划先行、环保第一、整体保护、局部开发”的原则,拉萨目前正在形成 “一城(圣城拉萨作为重要的旅游中心)一湖(天湖纳木错作为生态旅游中心)三廊道(茶马驿道东廊道、南亚通道西廊道、圣湖天路北廊道)” 产业发展格局。此外,拉萨还将在市郊重点打造覆盖拉萨七个郊县的“一湖七区”八大重点旅游发展片区。购:来拉萨旅游,不仅可以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购买许多特色民族商品和特产,如:传统手工制作的地毯、藏刀,驰名天下的灵芝、藏红花、冬虫夏草、雪莲花等藏药材。娱:在这里你还可以观赏独特的藏族歌舞表演,《幸福在路上》等大型西藏民族歌舞将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文艺相结合,独具魅力。

1.1.3民俗旅游:拉萨旅游新亮点

以雪顿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宣传推动节庆和假日旅游,建立和开通了拉萨旅游网站,利用现代网络信息的优势,宣传拉萨,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全面快捷的旅游宣传和旅游服务。

2.日喀则地区旅游业发展优势

日喀则地区素有“千山之宝,万水之源”的美誉。境内群峰林立,湖泊众多,喜马拉雅山脉横亘东西,万峰之首———珠穆朗玛峰昂然耸立;被称为世界十大景观之一的“嘎玛沟”景色迷人;历代*锡地扎什伦布寺金碧辉煌;江孜十万佛塔;宗山抗英遗址。日喀则地委、行署充分利用以珠穆朗玛峰为主的雪峰、以雅鲁藏布江为主的“圣湖神水”,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观念,把旅游业纳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有效整合“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大要素,促进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共同发展。“十五”期间,日喀则地区努力实现年均经济增长20%的发展速度,到2005 年争取实现接待游客35万人次,营业收入7757 万元。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使当年旅游收入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形成支柱产业,推进全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全地区拥有国营旅游企业8家,旅游涉外定点单位25家,拥有各类客房1400 多间,床位3600多张,年接待能力达20多万人次。近年来,全地区共接待游客66万人次,旅游行业实现直接收入达1156 亿元,年均增长87%。

现在,旅游业成为日喀则地区支柱产业之一。地委、行署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工作,完善江孜、亚东、聂拉木、萨迦等11个县的城镇服务功能,改善环境卫生、规范旅游服务,进一步优化旅游外部环境。抓好以珠峰、嘎玛沟为核心的自然景观、生态旅游区建设,以日喀则、江孜、萨迦为中心的人文景观区建设,以雍则绿措湖、曲登尼玛为主线的神山圣湖旅游区建设,以亚东康布温泉、拉孜锡钦温泉为代表的集医疗、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建设;开发六条旅游线路,做好雅江流域生态旅游、珠峰观峰台、扎什伦布寺广场、吉吉朗卡后藏民俗风情一条街、东风林卡公园等13个项目的建设工作。同时还积极探索旅游扶贫的新路子,在定日县扎宗村、贡嘎镇、曲当乡建立了日喀则地区的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达到了开发一个旅游区,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群众的目的。今年萨迦县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进一步提升萨迦的知名度与吸引力,扩大了以萨迦寺为主的旅游景区及相关旅游产品的影响,增加农牧民收入。今年上半年旅游业收入达100多万元。截止到10月份,该乡农牧民旅游收入达20余万元;定日县今年1至9月仅农牧民参与旅游业和劳务输出收入就达11657多万元,极大地鼓舞了农牧民群众对旅游业的热情,使群众尝到了吃“旅游饭”的甜头。目前,日喀则全地区掀起了县县抓旅游,乡乡设旅游景点,家家办“农家乐”,人人参与旅游业,处处找经济增长点的新高潮。

3.山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山南地区因位于雅砻河流域而得名雅砻,这里是藏民族文化发祥地,是吐蕃王朝和帕竹王朝的发迹地。那些散布在神山、圣湖之间的西藏第一宫、第一殿、第一寺和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名字在时刻提醒着你:这里,是藏文化的滥觞之地,是西藏的灵魂所在。然而,在拥有西藏众多“第一”、文化底蕴深厚的山南,旅游业发展却较为迟缓,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3.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创汇、高效益的产业,没有有效的投入就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日前在山南地区召开的旅游产业研讨会上,地区行署副专员普布顿珠一针见血地指出:“山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还停留在原始阶段,大部分景区没有过硬的基础设施。”这严重阻碍了山南旅游业发展,因此,要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把改善和提升旅游发展条件放在首位。山南地区旅游局局长邱林告诉记者,旅游景区建设投入渠道单一,投入总量偏少制约了山南旅游业的发展。地区旅游局党组书记巴珠提出,必须加快“东环线”和“南环线”沿线各景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特别是要加快泽当――桑耶,错那县城――勒布沟,浪卡子县――洛扎――措美,隆子――扎日,加查――拉姆拉错等旅游公路建设,为游客进入和旅游招商创造条件。

3.2加强核心景区建设 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就必须把打造旅游品牌作为重要突破口。山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但自然和人文景观开发滞后,到目前还没有一处成规模的、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景区。山南各县、各级旅游部门在景区打造、包装推介上应学习兄弟地市的成功经验,围绕雍布拉康、桑耶寺、藏王墓、拉姆拉错神湖和羊湖做文章,推出叫得响、名气大的核心旅游景区。发展山南旅游,精品路线的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游客,提起山南,知道的仅仅是几个“第一”,来山南旅游基本上当天到当天回,没有像样的特色路线。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引导和投入,按照“一流规划、一流建设、一流管理”的原则,集中力量打造精品线路,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用丰富多彩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支撑旅游业发展,着力推动全地区旅游产业整体上水平。山南要依托藏源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板块;利用高原生态旅游资源,建设高原国家山水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以勒布红色旅游资源,建设山南一流红色旅游板块;依托雍布拉康、桑耶寺宗教文化资源,建设国际知名宗教文化旅游板块;发挥地热资源优势,建设沃卡温泉等休闲旅游板块;依托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湿地、峡谷、民俗等地质构造和文化资源,建设雅鲁藏布江风情旅游板块。

3.3加强旅游宣传促销 开发拓展市场空间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旅游业的发展,宣传促销是一种重要手段。长期以往,山南地区倡导“神奇西藏、藏源山南”的旅游主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节庆、搞会展”等更加积极的促销模式,取得了实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下一步,还应在传统促销方式上,更加注重细节宣传,全面深化游客对西藏山南的认识,提高知名度。业内人士认为,山南旅游业发展,必须加强创立“藏源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山南的地位。加强策划组织,打造有影响力的旅游节会。加强与区外主要客源地、旅游机构及媒体合作,加快网络营销渠道建设,形成市场引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参与、区域联合的大旅游市场推广格局。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形势下,发展山南旅游业还必须创新旅游发展理念,加强旅游统筹协调,建立投资融资机制,促进招商引资,加强队伍管理,引进旅游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山南旅游业的发展只要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前景定会灿烂辉煌,让这个新兴的朝阳产业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4.那曲地区旅游发展优势

近年来,那曲地区紧紧抓住青藏铁路开通和那曲物流中心开工建设给那曲旅游业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突出特色、群众参与”的旅游开发总体原则,按照“以青藏线为轴心,向周边开发延伸”的旅游发展思路,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观念,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着力提升那曲旅游品位,实现那曲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开展资源普查,做好旅游规划。进一步开展旅游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全面、详细地掌握那曲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种类,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评价,做出定性定量分析。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围绕塑造“神奇藏北、魅力羌塘”的旅游主题形象,倾力打造以格拉丹东、唐古拉山口、措那湖、卓玛圣谷、恰青赛马艺术节、牧家乐为主的中部铁路公路沿线观光民俗体验游;以班戈县纳木措、娘热溶洞,申扎县错锷鸟岛、黑颈鹤湿地保护区、马窖藏羚羊栖息地、色林措,尼玛县达果雪山、当惹雍错风景区、绒玛温泉、加林山岩画、石棺古墓群,双湖普若岗日冰川、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的西部草原风光猎奇探险游;以比如县娜秀民俗文化自然风景区、嘉黎县尼乌自然风景区、巴青县鲁布寺苯教文化旅游区为主的东部生态民俗文化游。围绕这三大旅游区,以著名景点为基点,推出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领略和感受那曲独特的韵味、神奇的魅力。重点抓好藏北野生动物观赏园、纳木措北部景区深度开发、措那湖生态旅游区开发、古象雄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卓玛圣谷二期工程等项目申报工作,做好普若岗日冰川、比如娜秀文化旅游区、藏北风情园、野生动物标本展馆项目前期工作。充实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把旅游与文化相有机结合,用绚丽多彩的草原民族文化来丰富那曲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支撑旅游业发展。对具有藏北特色的民族习俗、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服饰饮食等文化资源作进一步挖掘整理,加快发展特色文化旅游。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原生态歌舞、民俗村、牧家乐等特色项目,拓宽展示藏北民俗文化的渠道[3]。面向市场,大力开发藏毯、服饰、牛羊骨工艺品、唐卡、金银铜器等彰显民族文化的旅游商品,增强旅游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旅游发展基础。紧紧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以项目为载体,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接待能力,让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好、走得了。规范行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强化行业管理、优化软环境,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着力打造安全教育、安全预警、紧急救援和旅游保险“四位一体”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拓宽旅游投入渠道。树立通过改革开放、招商引资来增加投入的新观念,制定优惠政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旅游招商。将旅游招商纳入地区整体招商工作中,积极搭建招商平台,坚持“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出让、合资、独资、参股、租赁等多种投资经营方式,多方寻求投资合作伙伴,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外部资本和民营资本,特别是信誉好、规模大、实力强的旅游企业开发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大发展,以便尽快形成规模,实现产业化。加强宣传促销,提升旅游人气。围绕“神奇藏北、魅力羌塘”这个旅游主题形象,开展促销活动,宣传造势,扩大影响,打造“不到那曲就不算到过西藏”的声势,吸引游客走下火车,尽兴旅游。通过各类媒体、旅游展销、洽谈会、推介会和羌塘恰青赛马艺术节等窗口,做好主打旅游产品的设计、包装和宣传,面向区内外客源市场,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拳头”促销攻势,尽快使那曲特色旅游产品走出西藏,走向全国。加大扶持力度,增加群众收入。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加快推进农牧区旅游业发展。认真组织开展“创建特色乡村旅游工程”,逐步建立农牧区旅游“孵化器”机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补贴、小额信贷、贷款贴息等措施,扶持有条件的农牧区、城镇周边和交通沿线群众开发具有当地特点的旅游项目,动员和引导当地群众开办家庭旅馆、牧家乐、假日帐篷等旅游项目,让更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牧民依然保持着纯朴的风俗传统、浓郁的民族风情,随着旅游观念的深入人心,“牧家乐”、“农家乐”在拉萨悄然兴起。

5.昌都地区的旅游资源

昌都地区是三江(怒江、澜长江、金沙江)并流的主要区域, 复杂的地形条件造就了本区奇峰异洞、神山圣湖、雪域风光等独特的自然景观, 千百年来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昌都地区独特的/康巴文化0。昌都地区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必经之地, 古老而神秘的茶马古道赋予了这一地区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茶马古道0 发端于唐朝, 兴盛于明清, 是西藏高原与祖国内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的表征。其沿线人文与自然景观奇绝独特, 有着异常丰富的文化品味, 在历史上及藏区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也是我国/ 三横0 旅游线路最南端、最神秘、最后开发的一条黄金旅游线路。昌都地区地处著名的横断山区, 新构造活动明显, 有众多海拔高度在6 000m 以上的山峰, 地表相对高差大, 山势陡峻、奇险、壮观。昌都地区西、南部边缘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岗日嘎布主峰的海拔高度超过6 000m, 最高达6 956m, 具有景价值的山峰有梅里雪山(6 740 m)、达美拥雪山(6 324 m)等。海拔高度为5 600 m以上的山地往往有现代冰川发育, 其中以岗日嘎布(然乌湖南)、念青唐古拉山和梅里雪山的现代冰川最为集中, 有较大的山谷冰川。而在然乌湖流域的现代冰川区共有现代冰川45条, 面积达418113 km2。其中亚龙冰川又叫来古冰川, 此冰川的海拔高度上限为6 508m, 而雪线的海拔高度为4 800m。该冰川由6条支冰流汇合而成, 每两条冰流之间有一条中碛发育。冰流与中碛黑白相间, 蜿蜒而下, 十分壮观。该冰川末端的海拔高度3 960 m, 两侧森林密布, 农田纵横交错。上游为白茫茫的一片银色世界;而下游之然乌湖, 水域浩淼, 波光粼粼。来古冰川长36 km, 面积175127 km2, 它的融水是然乌湖水重要的补给及调节来源。无论从长度还是面积来看, 来古冰川堪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最大的山谷冰川, 也是西藏境内最大的一条山谷冰川。

6.阿里地区发展旅游业优势 6.1宗教旅游

阿里是一个著名的宗教圣地, 古老的阿里文化对佛教、印度教、苯教的形成与兴盛起过很重大的作用,各教派在阿里的交互与融合为阿里留下了许多神迹和宗教活动场所。西藏被神化的山峰很多, 冈仁波齐峰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神奇的氛围, 被奉为神山, 据说朝拜冈仁波齐, 围绕神山转一圈, 可以洗净一身罪孽。每年都有很多信徒历尽路途艰辛来朝拜。玛旁雍错,西藏语意思为永恒不败碧玉湖, 曾经被引用为世界江河湖泊的母亲, 也被称作为圣湖。圣湖周围有五座寺庙, 奇乌、楚古最为出名。圣湖周围有四大浴门, 信徒们认为, 这里的圣水可以洗掉人们心灵上的五毒)))贪、嗔、痴、怠、嫉等。

6.2遗产旅游

西藏阿里地区的古格王国都城遗址在阿里地区札达县札布让区两公里外的一座土山上, 东西宽约为600米, 南北长约为1200米, 占地的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 年代约公元11~ 17世纪。古格王国都城遗址里面约有400座库存堂房屋和近千孔窟洞, 58个碉楼、4条暗道, 还有各类佛塔和其他一些建筑物。可以依据阿里的这个旅游资源开发一个遗产旅游产品。具体内容为参观古格王国遗址, 体会千年古国。针对对象为全体游客。可以把古格旋舞加入这个遗产旅游路线, 也可以把古格旋舞单独列为一个新6.3文化产品。设计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旅游文化商品化的一个过程, 旅游产品属于文化产品, 所以, 旅游开发者应注重文化产品的开发, 因为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 其实是旅游者对文化的体验, 所以, 阿里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 设计一些独特的旅游线路。

7.林芝发展旅游的优势

西藏高原地质地貌是丰富多采、色彩斑斓的。林芝地区更是镶嵌在西藏高原上亮丽的明珠 ,由于海拔从 1 55— 7787m差异人造就生态类型多样;原始森林面积广阔生物多样性丰富;地质原因湖泊众多;受印度洋暖湿气流从雅鲁藏布大峡谷进入影响 ,气候温和 ,四季不同 ,处处奇花异草 ,宛若江南 ,因而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特殊的地域造就特殊的民族 ,特有的民旅习俗。全地区有藏、汉、回、怒、门巴、珞巴、独龙、纳西、土家、傈僳等十多个民族及等人聚居区 ,民族间生活习惯、人文文化各异。[1]这不仅对林芝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特别是林芝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丰富,包括地貌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等,不断地吸引着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的眼球和引起了更多的高素质者的生态旅游动机。

7.1 外貌特征

独特的高山生态景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连结 ,使得本地区地质地貌特殊 ,从而造就了有世界著名的南迦巴瓦峰;有典型的古代冰川和现代冰川地貌;有世界闻名落差最大的马蹄形大拐弯一雅鲁藏布大拐弯[4];有瑞士风光之称的鲁朗沟;有胜过天池风光的错高湖、易贡湖;色季拉山杜鹃花海等。

7.2 生物特征

高原生物多样性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本地区植物类型繁多 ,垂直带谱分布明显 ,因而本地区植物群落具有生态类型多、物种饱和度大、特有种多、代表性广、开发价值高等特点。极高的森林覆盖率 ,以及较少受到人类开发等活动的干扰 ,使得这里的原始森林为大量极具经济价值 ,特别是大峡谷地区观赏价值的森林野生动物繁衍生息提供了场所[2]。气候类型、植被类型的多样性使得本地区野生菌类种类丰富 ,野生食用菌种类多、营养丰富、多数具有药用价值 ,经济开发潜力大[5]。

7.3季节特征

四季分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 ,每升高 1 0 0m温度降低 0 57— 0 6 1℃。林芝地区平均海拔 30 0 0m以上 ,四季分明 ,春夏季湿雨霏霏 ,秋冬季艳阳高照 ,属典型的温带半湿润区 ,冬暖夏凉 ,正是驱寒避暑的好去处。尤其到了盛夏 ,区外正为酷暑难熬发愁时 ,林芝迎来了一年中最惬意的季节 ,蓝天碧水 ,桃红柳绿 ,鸟语花香 ,身在其中你会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犹如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

7.4风俗特征

别具韵味的民族风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居住在林芝的十多个民族因居住地域的不同 ,饮食、服饰等有很大差异 ,如门巴族人喜欢吃薄石板上烤烙的荞麦饼 ,蘸辣椒水;珞巴族人喜欢吃生牛肉干、奶渣;藏族人喜欢喝酥油茶、青稞酒;服饰是识别门巴、珞巴最简便的方法 ,门巴男女都穿绛红色氆氇长袍 ,头上有绛红底、桔黄边、山字形小帽;洛巴男女穿着简单 ,一般是毛皮服饰 ,喜欢佩带装饰品 ,戴竹管耳环是他们最大特征;好客、热情、豪爽是本地区各民族的共同点。在交往中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融入汉藏建筑风格的各种寺庙便是一个很好的见证。林芝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林芝森林生态系统 ,合理利用资源 ,不断提高林芝地区经济总体水平及居民生活水平 ,开展生态旅游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合理开发原则对于生态系统的合理开发利用来说 ,生态旅游开发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又是保护自然环境 ,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手段;对于旅游业来说 ,物种丰富 ,景色优美 ,富有挑战 ,人类影响较少地区的强大旅游吸引力已经毋庸置疑。环境与流动人口量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体 ,随着旅游群体无组织散乱涌入势必对本地区资源、环境有一定的干扰或破坏。

8.西藏旅游业发展评价 8.1基础薄弱, 观念保守

西藏是典型的西部地区, 贫困户中的贫困户, 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经济基础薄弱, 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落后, 一直以第一产业为主, 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不足, 丰富的旅游资源更无力去开发和利用。部分地区处于极端贫困的状况和与世隔绝的状态, 商品生产和流通不发达, 囿于小农经济的狭小天地, 自给自足, 自我封闭的经济观念根深蒂固。

8.2交通不便

西藏地区旅游供给质量整体水平还很低, 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设施数量不足、档次不高、食宿接待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旅游者多层次的需求, 接待规模和功能都急需提高。如拉萨市现只有假日饭店、西藏宾馆、日光宾馆、喜玛拉雅饭店, 雪莲饭店 等几家宾馆饭店, 在夏季旅游高峰期供不应求, 且服务质量较差, 游客颇多怨言。作为旅游吸引物重要组成部分的游览娱乐设施严重匾乏, 缺少能反映和表现西藏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风格的有特色的博物馆、美术馆、民俗展览馆等, 使旅游行程单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企业效益的提高。

8.3远离客源市场西藏地处

“地球第三极” , 远离国际和国内主要客源市场, 交通费用支出大。虽然其奇异的风情、神秘的宗教和独特的民俗令人向往, 但西藏路途遥远险恶, 加之高原反应, 令绝大多数游人不敢问津。

8.4对旅游业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长期依赖于国家的政策性投人, 西藏经济在对资金的分配利用上倾向于传统产业, 而对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投资严重不足, 并且因认识方面的原因, 使很多人认为凭借富有旅游资源就能发展旅游业、创造效益,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旅游业的投人, 造成旅游业景点开发滞后, 旅游商品档次低, 宣传力度不够。加之工作条件艰苦,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人才奇缺, 从整体上制约了西藏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敏,赵垦田,方怀龙.西藏林芝地区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3):80-82.[2] 胡海燕,陈波.西藏50年:旅游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3] [3]张涛,赵嘉.藏羚羊自助游:西藏[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264-270.[4] 汤海帆.最后的探秘: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0:26-38.[5] 孙继霖,杨帆,左林.西藏林芝地区生物资源的特点及价值[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22(1):59-61.

江西旅游业发展与现状

江西旅游业发展与现状一、我国国内旅游业兴起原因我国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即:收入增长、观念改变、闲暇增多和景点吸引。1.收入增长。这主要......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分析【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

集安旅游业发展现状

集安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内容摘要:随着时间的的推移,集安由原先不起眼的小城市慢慢发展成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旅游城市,它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高句丽遗址、鸭......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旅游局近年来,我省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2009年,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2.3亿人次,实......

济南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城市,是全省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交通中心,总面积8154平方公里,人口590万,有2600多年建城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连接着山东“......

下载西藏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藏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