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重点知识梳理_7下册知识梳理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7:22:1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重点知识梳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7下册知识梳理”。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梳理

单元多音字

单元形近字

第17课

《紫藤萝瀑布》

一.字词梳理

rǎ嚷ng suì穗

cāng舱

còu凑

niàng酿

bèng迸jiàn溅 tiǎo挑dòu逗 chén沉diàn淀 花bāo苞 zhù伫立 枯kūhuái槐 líng伶dīng仃

zhàn

绽开 发fāduān

端 zhōng终极jí

bèng迸jiàn

tiǎo挑dòu

fán繁密mìlǒng笼zhào罩

稀xīlíng零

忍俊不禁jìn

(jīn)仙露qióng琼jiāng

蜂围蝶dié

盘虬qiú

卧龙

2.多音字

(jīn)

禁受:受得住,耐久。

(jìn)

禁止:不许,制止 盛(shèng)兴盛:兴旺。

(chéng)盛饭:把东西放进去。

笼(lóng)灯笼:用竹篾、木条编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

(lǒng)箱笼:较大的箱子 宁(níng)宁静:平安,安定。

(nìng)宁肯:情愿。

(zhù)

贮藏;积聚。同“贮”。

二、单元字词汇总 1.终极:终点。2.繁密:多而密。

3.伫立:久立,长时间地站着。

瀑pù

níng

凝望

4.凝望:凝神而望。

5.蜂围蝶阵:是指蜜蜂围绕着,蝴蝶就像在列阵一样。

6.仙露琼浆:古代传说中神仙所喝的美酒。比喻酒非常鲜美;后来指极少,不多见。7.盘虬卧龙:形容枝干弯弯曲曲、苍劲有力。8.迸溅:向四处飞溅。

9.伶仃:瘦弱无力的样子。

10.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11.遗憾:这里指不称心。

12.索性:表示直截了当;干脆。13.枯槐:枯死了的槐树。14.依傍:依靠。

三、文常

《紫藤萝瀑布》一文的作者宗璞女士偶然在家乡见到开得很旺盛的紫藤萝,心情感到十分舒服,淡化了弟弟离去的悲痛,感到生命的顽强、永恒和美好。

宗璞(1928——),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学家冯友兰之女。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知音》、《红豆》等,散文集《丁香结》。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本文选自《铁箫人语》。

宗璞一家人在“*”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笼罩在作者心头。在“*”结束的1982年5月,作者的小弟弟又身患绝症。作者异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棵盛开的藤萝,睹物释怀,由花儿的由衰到盛感悟到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于是在其弟病逝前写成此文。

四、重点阅读理解阅读

文题解说: 文题点出了本文的描写对象——紫藤萝,且以“瀑布”比喻“紫藤萝”,生动地写出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生长茂盛的特点,而且也隐含着生命的长河无休无止的意蕴,既点出了文章的内容,也包含了文章的主旨。

创作背景:宗璞一家,在“*”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她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作者的弟弟于1982年10月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主旨:作者借花喻世,根据自我经历、情感的需要,抓住藤萝花像瀑布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从“流动向前”的紫藤萝瀑布中,感悟到向前奋进的力量,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思想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出 “我”观赏紫藤萝瀑布的行踪的词语,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写作思路

行踪词语

感情变化

赏花

停住脚步

繁花似锦,内心愉悦 忆花

伫立花前

回忆往事,遗憾悲痛 悟花

加快脚步

感悟生命,精神振奋

2、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3、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

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的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气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为下文作者抒发人生感悟作铺垫。

4、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它们各有什么含义?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指被紫藤萝的旺盛所吸引。设置悬念。

“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照应开头。

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严谨,深化主题。

5、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中心主题?

本文通过回忆紫藤萝的败落,隐喻家庭遭受的不幸以及小弟病症带来的焦虑、悲痛;借写紫藤萝开放时的美景,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借用花儿抒发我的人生感悟,寓情于物,情景交融。

紫藤萝败落

______ 家庭不幸,小弟病症 紫藤萝盛开

______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紫藤萝的衰胜变化 ______自己家庭的衰胜变化

6、人生哲理:

写景 ______

感悟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生命,如果跟顽强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有生命,就有希望。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活得充实,而不是在于活得长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7、赏析课文,品析语言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请把他它划出来,先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说说你的理由。运用以下句式进行赏析:本文从形、色、味、神等多方面对紫藤萝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在文中找出来,并用“我欣赏‘________’这一句,它运用_____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________”的句式进行赏析。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从总体形象上赞美了花的繁盛,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不仅形象地表现了花的繁茂,也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挑逗”一词将花瀑拟人化,仿佛盛装的少女在欢歌笑语,细腻地写出了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用“帆”“舱”比喻花朵的外形,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且用“忍俊不禁”拟花朵含苞欲放的情态,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花朵美丽妖媚的特征,更显美好可爱,也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4、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作者运用通感手法使无形的香味化为有形的颜色,具体地表现了花香带给作者的那种飘渺轻柔的感受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即把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A感觉写B感觉”,从而起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作用。

5、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这句话连用“挨、接、推、挤”几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表现出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

6、“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用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紫藤萝花给人传递的喜悦之情。

总结:揣摩景物描写,实质上,主要是揣摩比喻、拟人、对比(如文中紫藤萝前后不同的遭遇)等修辞方法的效果,以达到增强语感、领悟写景技巧的目的。同学们应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细心地感受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眼前的紫藤萝树可以用什么词语概括它的特点?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的描写来体现它的这个特点?

眼前的紫藤萝树的特点: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①色: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②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③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

2.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紫藤萝花?

写每一穗花,再写每一朵花。

先写花穗的色彩:“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

然后写花的形状:“……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最后写花的香味:“……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3.面对这样的紫藤萝作者的心情发生看怎样的变化? 惊喜——振奋——激动

4.分小组朗读“忆花”(7一9),并思考十多年前家门前的紫藤萝怎样?面对这样的紫藤萝作者的心情怎样?

萧条、冷落;作者的心情:疑惑、痛楚、遗憾。

5.齐读“思花”(10—11),请从中找到点睛之笔。作者此时的心情又怎样?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宁静、喜悦、振奋。

6.“我”为什么会“焦虑”和“悲痛”?

结合背景理解,“我”的“焦虑”和“悲痛”是因为我深受“文化大革命”的摧残,虽已过去多年,但心灵上的创伤仍无法愈合。而且弟弟当时正处于癌症晚期,命在旦夕,面对弟弟的英年不幸,雄才未展而深感悲痛。

7.文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对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的描写?

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的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机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8.怎样理解“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作者对生命有了这样的感悟后,心情便豁然开朗,所以“加快了脚步”。

9.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

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一切都会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的。展现在她面前的紫藤萝花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富有生命的活力。在这些跳动的生命的感染下,作者深深地感悟,她获得了面对不幸的勇气,她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悲痛慢慢地被“紫藤萝瀑布”的力量带走了,她已经能够平静地看待这些不幸,将焦虑和悲痛转化为精神的宁静。“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说明了这些花长得很茂盛,很有活力,体现出了生命的可爱,正是在这些富有生命气息的花面前,她深深地思考了生和死的关系,最终她领悟到了一种生的喜悦。

10.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比喻: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色彩上的特点。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

(2)拟人: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

“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色的耀眼与生机。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以动态写花的静态,生动地写出花开的繁盛。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

小结:作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视觉到嗅觉,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方法,把紫藤萝花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

首先,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其次,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再次,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了愉悦欢畅的心情。

11.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稀落,遭遇不幸,过了这么多年,又开花,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样生机勃勃,使作者联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人类也是如此,小弟虽然身患绝症,但人类生命的长河并不因某个人的逝去而停止向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因此,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课堂小结:生命中会有磨难,但磨难终会过去,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像一朵朵小小的紫藤萝花,努力张满自己的风帆,绽放自己生命的异彩,为人类生命的长河增添光彩和芳香。愿你的生命盛开如花!

第18课.一棵小桃树

一、字词

chànhuǐ忏悔

纤纤的 矜持 孱头儿 恍然 服侍 魂魄

马嵬坡 单薄

花苞 孕tuìjìnàomànwěisuǒhuò

àosàng

zhízhuóxiānjīnchánhuǎngránshìhúnpòwéidānbóhuābāoyùn育 褪尽 傲慢 猥琐 祸不单行 懊丧

执著

二、多音字

着[zhuó]穿着

着 [zháo]着边

着 [zhāo]着数 着 [zhe]走着

单 [dān]单纯

单 [shàn]姓单

单 [chán]单于

[āo] 凹透镜

凹 [wā] 同“洼”(用于地名):核桃~凹

[sāng]丧事

丧 [sàng]丧失

三、字词汇总

1.褪尽:指年龄、颜色、物体、岁月等消散、消失、褪散。2.傲慢:看不起人,对人怠慢,没有礼貌。3.矜持:自鸣得意;自负。4.孱头:称呼软弱无能的人。

5.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yù6.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7.忏悔: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并决心改正。

四、文常

《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对自己成长的隐喻,艰难但倔强;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关心呵护“我”成长的奶奶的感激与怀念。

贾平凹,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青年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另写散文。它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新千年第一部长篇小说《怀念狼》已问世。他曾获全国文学奖三次。

五、重点问题 文题解说:“一棵小桃树”是全文的线索,也是作者抒情的对象,很明显的托物言志的散文。

创作背景: 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真实历程。文章最后小桃树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苞,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主旨:作者明写的是一棵小桃树的生存环境,却很自然地让读者联想到作者及其同代人所面临的那个疯狂的虐杀一切的年代,让读者从中品味到缕缕辛酸与苦涩,从而唤醒人们珍惜春光明媚、和风细雨的今朝。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小桃树的经历,暗线是“我”的经历。

本文在结构层次上比较清晰,可在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己划分层次。

本文的结构层次是眼前景→回忆过去→眼前景

1、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2、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

小桃树是在几乎被“我”忘却是破土而出的。一出世,大家都笑它,连奶奶也说它没出息。它在生长过程中被猪拱折过。险些被砍掉。它历经风雨的摧残。

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总之,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又和我的相似,所以,我关注它、爱护它。寄意(托物言志)

3.文章第一自然段中“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呢。’”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暗示“我的小桃树”有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含义,以点明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

4.课文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是怎样过渡的?

作者先写春雨中的小桃树不堪风雨的吹打,花一片一片地落了,桃树也瘦了,进而联想到自己往日的傲慢、矜持和今日的软弱。这样,就自然地过渡到对往日的回忆上了。

5.第三自然段中奶奶的话给了“我”什么启迪? “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是什么意思?

奶奶的话启发了“我”追求理想、追求幸福。“蓄着我的梦”反映了作者孩提时代对美好的未来,幸福的人生的向往。

6.第四自然段中说“它长得很委屈”是什么意思?

说“它长得很委屈”表面是说它生长的环境不宽松,在一个墙角里,不能茁壮成长,暗示作者自己从小生活在小山村的环境里,孤陋寡闻,直到进城里上学,才知道山外的天地。

7.第五自然段中,作者拿爷爷待弄的各种各样的花草与“默默地长”的小桃树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反衬了小桃树生命力的旺盛,纵使在恶劣的环境里也能不屈不挠地生长。

8.第六自然段中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这几句话的含义是“我”的理想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希望的。

9.文章第七、第八两自然段对于自己为什么交代得那么多? 有什么作用?

作者写这篇散文就是托物言志,借小桃树说及自己的一些经历,透露自己所受的遭遇和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将小桃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融为一体,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10.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说“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是什么意思? 文章以此作结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表示“我”对小桃树充满信心,相信它会耐得住风雨,经得住挫折,最终会成为大桃树,结出果实的。文章以此作结具有深刻含义: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我”坚信,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果实。

总结全文: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一棵小桃树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趣,小桃树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小桃树的遭遇就是作者自己的遭遇。

19.外国诗二首

一、字词

1.镇zhèn静:情绪稳定或平静。2.忧郁yù:忧伤、愁闷。3.瞬shùn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霎时,刹那。4.怀恋:动词,怀念依恋。5.人迹:人的足迹。

6.涉shè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7.萋qī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8.幽寂jì:幽静,寂寞。9.延绵:绵延。

二.多音字

假 [jiǎ]假如

假 [jià]假期

将 [jiāng]将来

将 [jiàng]将领

更 [gēng]更改

更 [gèng]更加

三、文常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以普普通通的句子,通过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感受,向女孩提出慰藉。这首诗以劝告的口吻和平等的娓娓动听的语言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表达了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实,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四、重点问题 文题解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假想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为题,从劝慰的角度,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以此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未选择的路》:用“未选择的”修饰“路”,揭示了诗歌的切入点——他虽然写了已走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1825年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普希金在流放期间为邻居家的小女孩写的,题在她的纪念册上。

《未选择的路》首次发表在1915年8月的《大西洋月刊》上。第二年作者又把它作为首篇编入诗歌集《山间低地》。诗的内容与诗人的经历有关。弗罗斯特读高中时就开始写诗,17岁发表了处女作。以后一直坚持写诗,但很少能发表,20年中仅在小刊物上发表了6篇。他抱着当诗人的梦想打算去英国发展。那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还是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

主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未选择的路》一诗借自然界的路来写人生之路,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特指在生活中遭遇的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但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怀恋。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4.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5.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6.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7.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4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并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4.学了这首诗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地选择。

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1.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登幽州台歌》。有《陈子昂集》传世。

2.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主要作品有“三吏”“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传世。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代表作品有《示儿》《诉衷情》等。

5.龚自珍,字璱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有《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

(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武则天采纳,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的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诗之取胜,途径非一。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登幽州台歌》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如能反复涵咏、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悠悠(幽幽)怆(仓)

(二)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故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本诗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第二句的“齐鲁青未了”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坐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两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曾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顶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顶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诵不绝。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曾(层)眦 凌(临)

(三)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21教育网

赏析: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21cnjy.com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自(只)身(生)

(四)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足。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时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趁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赏析: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是陆游的名篇之一。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所酿的酒。豚,是小猪,这里指猪肉。足鸡豚,指菜肴丰足。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怀对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即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诗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诗人于家乡淳朴的生活之中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五)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广大无边。“白日斜”,夕阳西斜。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是十分苦闷的。诗中用“浩荡”来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这个“愁”不是个人私怨,而是对国事的忧虑,爱国之心显而易见。“浩荡离愁”又用夕阳西斜来烘托,更为愁绪抹上一重浓浓的色彩。

“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是说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地方。才离京城何来“天涯”呢?这是作者的心态所致。因为这次离京意味着告别朝廷,远离仕途,不再回来了,所以作者产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落花。“红”,比喻理想与信念。“落红”,是作者自比脱离官场。这两句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落花”,花虽落但仍然依恋故枝,心系故枝,并且要化成泥土滋养故枝,实际上是借以表露诗人的情怀。诗人虽然像一朵落花辞别故枝一样地离别了京师,但他并不是无情的,他的心依然留在京城,留在朝廷,依然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龚自珍对当时社会现实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明知前途困难重重,他仍执着地“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对理想的坚定追求,高度的爱国热忱,崇高的献身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涯(崖)作(做)

【练习巩固】

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山势雄峻高大、景色秀丽。4.《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5.《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表现诗人不畏艰难,极具深刻哲理。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此句不仅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而且蕴意深刻,常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7.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知识梳理A卷

第六单元 知识梳理A卷一、积累与运用(共6题,共21分) 1.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无垠(______)毛骨悚然(______) 凛冽(______) zhuài(______) 出来 diān(___......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重点、考点知识梳理【精编】

第五单元重点、考点梳理考点一:字音1.易混的多音字yù(呼吁)sā(撒欢)mì(秘密)吁xū(气喘吁吁)撒sǎ(撒种)秘bì(秘鲁)2.易读错的字浩瀚(hàn)汩汩(gǔ)流淌(tǎng)一栋(dòng)气喘吁吁(xū)思绪(xù)穿......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传授目标:练习写话题作文,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力培养目标:阐述论证观点的方法3.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潘兰林第五单元单元要点一、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二、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探险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中国领土辽阔,与中国面积接近的大洲是 ( )A.非洲 B.欧洲 C.大洋洲 D.南极洲2.关于我......

下载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重点知识梳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重点知识梳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