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万物简史》颠覆的习惯性思维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习惯性思维的危害”。
被《万物简史》颠覆的习惯性思维
关于《万物简史》,简单介绍就是:它沿着从创世大爆炸到枯竭的后现代的今天的这条路,试图弄清楚人类在物质上、感情上、智力上、道德上、灵性上一些经常被困扰的一些矛盾的形式。
作者像一位目光敏锐的批评家,以一种更具包容力和综合性的研究态度对导师、技术、观念、系统等都进行了批评,他强调并看重深度,不怕树敌,同时也尊重许多观点,他认为所有的真理形式都不能简化成另一种形式,单单就是作者这种不囿于世俗的眼光、崇信真理的著书态度就值得好好尊敬。
正如本书序中所言,这本书的标题十分宏大,令人难以置信,“万物”是什么?怎样的一颗头脑才有可能了解“万物”?阅历有限知识有限,书中内容未能透彻理解,也无法判定内容是否和书名相得益彰。然而还是有所收获,在可理解范围内,书中的很多观点看似抽象实则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看似批判严苛实则句句在理,看似不合常理实则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正确。
本书中揭示了很多我们理所当然的习惯性思维,而作者肯*威尔伯指出,那是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观点不能一一列举,仅抽取三点加以略表。其一:“许多宇宙理论都有一种唯物论的偏见。不知为什么,物质的宇宙被认为是最真实的一维,万事万物都必须参照这种物质平面才能得到解释。”唯物论的偏见也影射了当代社会中“物质至上”的观点,曾几何时,我们的思维开始局限并聚焦于我们肉眼所看到的物质,我们把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作为人生唯一可以把握的东西,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想象,放弃了其他无限多的可能。而威尔伯告诉我们:“那是一种蛮不讲理的方式!!”
其二:“人们习惯认为,在一个层次系统中,广度越大越好,这使他们完全搞错了孰重孰轻这一取向。深度越大,意味着达到这个深度的全子越少,意味着广度越小,实际的全子数量越少。”是啊,结合自身经历,不禁有醍醐灌顶的感觉,生活里,我们一直追求多面人生,崇尚“多多益善”,如果这些“多多”是围绕着一个“善”组织起来的,那它确实可以升华成一个“大善”,然而,不幸的是,太多的参与都是本着到处尝试的心态,这里倒腾一会,那里倒腾一会,自以为学的很多了,自以为什么都了解一点了,殊不知,那些零散的、东一块西一块的鹅卵石永远也累不起来一座大山。而生命如果不能堆叠成一座大山被人们铭
记,那么它就会被当成普通的鹅卵石被遗忘。
其三:“深度是有分级的,内在价值也有,一个价值有它自己的层次系统,绝大多数环境哲学家都承认这些观点,但是他们不能够解释为什么,因为他们有一个否定等级系统存在的等级系统--他们只承认平地生命以及生物的平等性,这种观念不仅是自相矛盾的,而且它使实际行动变得软弱无力,同时也使内在价值变得残缺。”万物平等——我们经常会拿来当辩题,人性的高尚和良心的存在让我们总结出一个这样的词,让人类得以以神性的超我意识看待这个星球,然而,是这样么,为什么有的牲畜生来就注定被屠戮有的却被划入保护整天丰衣足食?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富贵有的人却一辈子餐风饮露?“人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连生命价值都是有等级的,万物不平等,等级,真实存在。
嘿,想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的重量吗?想知道地球的年龄吗?其实,我以前也不知道,但是,自从我看了《万物简史》这本书以后,我就通通都知道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万物简史》有感,欢迎阅......
读《万物简史》有感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比尔·布莱森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科学是一扎无字书卷,在素色的纸上,人们将一点一点历史写下,一点一点智慧写下,一点一点执着写下。当书卷成华章时,我知道,这便是人生。厚厚的一本《万物简史》......
万物简史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万物简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万物简史读后......
《万物简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