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建设的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建设的思考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既是形成优良师德风尚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然而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不容忽视的新情况,不但阻碍了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也有悖于教师职业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为此,我们要从时代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崭新要求出发,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建构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建设方案。关键词: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高等教育质量 道德素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道德影响
一、高校本师德之现状:
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几项职业道德:一是积极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献身教育的精神;二是广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严谨治学;三是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四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敬业乐业,勇于创新;五是成熟稳定的教师人格魅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六是较强的合作能力,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七是较强的法律意识,依法执教,德识统一;八是健康的身心素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高校大部分教师能淡泊名利、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用自己的高尚情操去教育、感染学生。但也毋庸讳言,高校并不是世外桃源,市场经济对高校教师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避免,师德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
1、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生产力及财富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大学也一改淡泊而清贫的传统形象,在“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思路和“科研先导”的口号影响下,学术成果成为教师获得名利双收的重要途径。随着知识、学术成果与个人财富的逐渐挂钩,教师的职业重心发生偏移,一些教师不惜放弃或降低教学质量去片面追求学术成果,这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职业重心的偏移,教学责任及相关的道德要求渐渐被教师回避和淡忘。少数教师的人生价值观发生倾斜,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在利益杠杆驱动下,对教育、教学工作投入不足,授课照本宣科,工作敷衍了事。
2、忽视了教师的“育人”职责。从教育的角度考察,高等教育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教育的社会功能,二是教育的育人功能。这两大功能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育人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基础,社会功能是育人功能的表现。而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书”,只要完成了书本知识的讲授,也就算完成了自己应尽的职责,从而忽视了自己更为重要的“育人”职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些教师不愿意从事学生思想工作,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少,不愿花力气去研究和掌握学生心理,不能针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
3、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学术腐败严重。由于社会大环境、学校考核政策等的影响,部分教师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不但造成科研学术成果的含金量下降,甚至还产生了一些学术不端行为,抄袭、窃取他人成果的现象也时有出现。高校教师是知识传播者,同时又是科学研究者、学校管理者。在教师间的关系处理上,最容易滋长“腐败”的是广泛应用的“同行评价”机制,由于学术研究的专门化和尖端性,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或申请课题等往往需要通过同行进行评定。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申报课题等关键时刻,被评者往往四处活动拉选票,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文人相轻、争名逐利,甚至弄虚作假、投机取巧;个别评定者也容易出于个人成见和私心,压制自己的竞争者和敌对者。在师生关系处理上,个别教师甚至把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接受考试不及格学生的礼物,为学生提分过关;有的教师利用发展学生入党、推荐分配单位、减轻学生处分等机会,收取学生钱物,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
4、服务意识较差,敬业精神欠佳。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没有系统地、认真地学习过教育科学理论、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知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学法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再加之学历提升等问题的干扰,服务意识较差,敬业精神令人担忧;中年教师职业道德观念较强,是一批不可多得的中间力量,但负担过重,面临着知识的不断更新、担负着社会和家庭带来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老年教师虽然服务意识较强,有敬业精神,但不乏一些人存有“昔日媳妇熬成婆”的心理,企图坐享其成。
上述问题的存在,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改进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部分教师要因势利导,促进其向积极方面转化。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教育性机制不够完善。教育作为正面引导的基础方式和手段,是高校青年教师获取职业道德基本知识的主要途径,直接明了地告诉了他们“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传授了他们职业的基本要求。青年时期是人生身心素质发展的一大关键期,他们开始对自己本身进行探究并有所发现,表现在关于社会归属与社会地位的自我意识、关于对人生价值的自我意识等,因而这一时期也成为了接受教育的特殊时期。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错过一定身体和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期”,人的身心素质潜能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需要额外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于根本达不到应有的发展水平。人才学研究成果也表明:人才成长过程符合“才能萌发的递减规律”,“若在关键期提供丰富有效的教育,就能形成优势才能”①。因此,教育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首当其冲。当前,社会发展的种种表象较易模糊人们的视线,教育导向功利化,教育内容片面化,教育方法单一化,许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教育内容和运作机制存在着引导青年教师偏离教师职业道德的可能。另一方面,尽管不少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迈出了成功的步伐,但青年教师教育培养工作尚未受到足够重视,只是作为人事管理的辅助性手段,工作未形成完整的制度化规范化,甚至缺乏科学性,许多做法给人以装装样子、走走过场的感觉。社会教育性机制存在的问题造成了职业道德基本要求的偏误,影响了青年教师对其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从而也动摇了职业道德建设全局的根基。
2、市场经济的冲击。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评价、行为选择、生活方式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对自身个人利益日益注重,社会可供个体选择的机会和经济回报增多。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强烈地冲击着象牙塔中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选择机会面前,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往往让人感到困惑和迷茫。物质利益的诱惑消磨了人们的情感世界,一部分人的暴富也拉大了人们生活之间的差距,教师行业便受到了冲击。教师“跳槽”,课余经商之风盛行,有的教师“人在曹营心在汉”,无心致力于教育和教学,对学生漠不关心,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教师的专业地位遇到了挑战。目前,关于教师这一职业是否为专业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一致的看法,即教师职业是专业,至少是“正在走向成熟的专业”。可见,教师属于专业技术性职务,没有3~5年时间难以熟悉业务。现在,社会成员急功近利思想严重,价值取向多元化,成才、获利机会更加广泛。于是,部分教师的专业思想发生了动摇,特别是青年教师不安心教育事业,急于转行或获取高学历。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业务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三、当前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1、完善保障性机制,调整教育性机制。
社会保障作为职业道德二次建构的前提条件,是满足高校青年教师需求的重要突破口。只有社会保障到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目标要求才有可能或较好地随之落实。建立良好的保障性机制,最直接的意义就是为教育性机制奠定运作的基础。社会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有利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站在新的高度,重新理解教育的意义和内涵,针对高校教师接受教育的特点,恰当地制定具体的教育方案,明确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计划、方法和途径,建构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师德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使教师有法可依,提高教师依法执教、依法育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根本上促使教师践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师德管理,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和督导评估,建立和完善教师师德档案,并把师德与教师评比先进、职称评定、晋级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
2、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素质,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优秀教师以教书育人、培养后生为己任,这没有功利目的,完全出于对社会、对学生的责任感。能承担如此重任,首先在于教师要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但是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自觉追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学为人师,育人者必行为世范。教师用师德调控自己的行为是以自觉性为前提的,因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持什么样的态度,投入多大精力,是难以用行政监督和经济奖惩去规范的,也不易用“量”的指标来要求和评估,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师德高低。师德越高,自觉主动性越强,态度越积极,投入精力也越多;反之,离开了教师的内省自律,教师的道德行为就难以实现。
3、激励教师形成良好的教风,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水平
教师爱生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主要来自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一个人的价值在社会中能否得到承认、实现和满足,重要的是看自己对社会尽职责的程度和贡献大小,无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丰厚的薪金,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确实难以从教师职业中得到,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是一种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的职业。它平凡艰苦,不涉名利,选择教师职业就意味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启迪智慧、甘当人梯、两袖清风、默默奉献。所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严谨求实,急社会所急,想学生所想,确实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使教师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的重大社会责任,明确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一切没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水平是很难做到的。总之,高校是精神文明的窗口,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时代要求高校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只有社会、高校、高校教师都重视和研究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才能逐步使教师把职业道德内化为自觉行动,成为真正的“人师”的典范。
参考文献:
王少鹏,蒋金泉.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3(3).张琼:《道德接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校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论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市场经济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及途径学校: 姓 名: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训地点:论文评分:______________......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论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学校: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姓名:陈赪曌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训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议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时代背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 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然而,人类文明发......
《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程》考试题型(考试时间:120分钟)姓名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一、不定项选择题(请从四个备选项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