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成长点_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7:03:2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中国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成长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成长点

作者:佚名 行业新闻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689 更新时间:2006-9-6

新华网贵阳9月5日专电(记者石新荣、杨步月)“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中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成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亮点。”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9月5日开幕的“2006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透露。

邵琪伟介绍说,从世界范围看,发展乡村旅游已有百年历史。各国的实践证明,乡村旅游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功能,在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有效促进了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成为各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据记者了解,中国广袤的农村聚集了大约70%的旅游资源,浓郁的乡土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多彩的民族特色、甜美的田园风光,使乡村旅游充满了魅力。近年来,各地兴起了一大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不仅活跃了旅游市场,丰富了旅游产品,满足了大众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且对帮助一些地方的农村改变落后面貌,帮助一部分农民摆脱贫困做出了积极贡献。(完)

国家旅游局:要运用标准化手段推动乡村旅游

作者:未知 行业新闻来源: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8

今年三月份,国家旅游局与农业部达成协议,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对此两部门联合进行调研,取得了共识,并将推出乡村旅游标准,以标准抓规范,以规范促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档次和水平。目前,乡村旅游标准正在编制之中。

8月2日,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专门听取了编制工作汇报并指出,乡村旅游标准的制定,要注重引导和规范,把握好“五性”。

立足现实性。标准是客观的反映,只有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并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才是可行的、有实际意义的。国家旅游局与农业部就乡村旅游联合进行的调研,涵盖了乡村旅游的基本内容,是对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估,也是制定乡村旅游标准的基本依据。要把握好标准前瞻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立足我国乡村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实际,循序渐进,逐步带动。

把握规律性。乡村旅游标准作为标准规律的体现,既要符合一般标准规律的要求,也要符合乡村旅游作为具体业态的行业规律的要求。把握一般规律,如科学规划、特色鲜明、提升品位、加大宣传等;把握行业特点,如突出“三农”、差异经营、体系发展、保护第一等。只有将标准的一般规律与行业特点相结合,乡村旅游标准才容易普及与推广,也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体现全面性。乡村旅游,“三农”是资源,农民是主体,涉及范围广,具体类型多。乡村旅游的本质特性,要求标准涵盖的面要宽而广,延伸的点要细而实,既要体现乡村旅游普遍具有的共性,也要体现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的个性。共性内容要高度概括,个性内容要分门别类。

突出指导性。制定乡村旅游标准,主要是规范引导,解决问题,使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据此标准应是工作层面的推动,而非具体的技术性指标要求。通过确立乡村旅游标准,让经营管理者心明眼亮,看到发展中存在的差距,明确经营方向,明确经营路数,真正让标准起到引领、指导作用。

着眼目的性。国家旅游局与农业部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目的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进一步促进新农村建设,所以,标准应是一个以此为目的具有鉴定性的衡量标准。通过标准的引导,使乡村旅游的各种业态上档次、上水平,使更多的农民积极参与,充分就业,充分受益,使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否则,脱离了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脱离了农民致富的根本,就旅游发展旅游,就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倡导的乡村旅游。

今年将启动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

作者:佚名 行业新闻来源:新浪网 点击数:

219 更新时间:2007-1-29

2007年我国将围绕“中国和谐城乡游”主题,正式启动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2007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说,这一工程就是在全国推出100个特色县、1000个特色乡、10000个特色村。各地要结合实际,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尊重农民和农户意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产品内涵,加强宣传促销,加强市场引导,加强指导和培训,使乡村旅游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他说,乡村游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途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带动了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交流和生态环境保护。目前,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抓手”,成为湖南、四川等地培育支柱产业的重要内容,成为云南、贵州等地发挥资源优势的重要手段,成为北京、上海等地促进城乡交流的重要途径,成为江苏、广东、河北等地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在去年的“中国乡村旅游年”期间,我国制定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多部门联合召开了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现场会、旅游小城镇发展工作会议、生态旅游发展现场会,并与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等共同举办乡村旅游国际研讨会,举办“首届乡村旅游节”。大批以“农家乐”、旅游型村镇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点,使乡村旅游呈现兴旺繁荣的良好局面。

加强农村旅游人才的培养 作者:张天舸 行业新闻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数: 426 更新时间:2006-9-18

目前,我国的“乡村游”整体上是一种“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在其相对火爆的背景下突显农村旅游人才的不足,缺少在科学领导、市场经营、管理宣传、文化开发、乡村导游等方面的人才,导致“乡村游”呈现后劲不足的现象。

笔者认为,各地旅游部门应配合项目开发制定出具体的人才培训规划,与教育、农业、劳动、民政等部门的人才培养对口合作,共同推进和实施。依托现有的旅游人才培训中心,争取必要的财力支持,分级分类开展培训。要特别重视对乡镇一级干部的培训,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工作联系点,提供专业学习和考察交流的机会。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农村旅游项目策划和开发、景区和家庭旅馆的经营管理、传统技艺和乡土文化的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希望目前“乡村游”存在的问题,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乡村旅游:政府既要捧“人场”又要捧“钱场”

作者:佚名 行业新闻来源:搜狐旅游 点击数:

380 更新时间:2006-9-

1【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31日专电(记者钱春弦)“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这句传统街头艺人的口头禅,可以说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亟需政府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培训的写照。

距云南(云南新闻,云南说吧)省昆明市区17公里的西山区团结彝族白族乡,过去是一个“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产靠救济”的贫困山区乡。近年来为发展乡村旅游,帮助改善农家住宿、卫生等设施,特别是建设水冲式厕所和太阳能淋浴设施,省、市、区、乡、村对参与试点农户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补贴,不足部分由农户自筹和贷款解决。据悉,省、市、区旅游部门累计共下拨扶持款近400万元,乡、村两级累计拨扶持款100万元。交通、通讯、电力部门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扶持。目前,这里年接待旅游者规模可达40万人次。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普遍问题,很难靠基层组织和农民自身的力量去解决,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创造条件逐步加以破解。”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乡村旅游现场会议上说,首先要大力解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从今年起国家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各级旅游部门应积极帮助协调那些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加快解决交通、通信、供电、饮水、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参与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

他说,各级政府要着力解决农民创业的资金不足问题。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相当一部分是生态环境好和文化特色明显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地方经济欠发达,农民收入低,发展乡村旅游更需要资金投入。要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争取把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小额贷款用于旅游经营户。

农民尤其是欠发展地区的农民,从事乡村旅游,无论是经营管理、接待服务、产品加工,都需要必要的技能培训和不断的学习提高。各级政府还要重视解决从业人员培训的问题。邵琪伟说,要把对农民的旅游培训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在各类培训中,要扶持一批重点农户和乡镇基层领导为主的带头人。

刚刚公布的《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争取到2010年,全国100%的农村旅游发展带头人、90%的经营户和80%的服务者得到全面有效的培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代诗人王维的这两句诗,曾被用以形容乡村旅游的处境:资源丰富,开发无力。旅游界人士说:要想游客进来,就得先修路;路通了,游客来了,要想真正能够通过住宿获取收入,就要有干净的厕所和洗澡条件。而这一切对农村地区,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来说,政府在开始阶段既要捧个“钱场”又要捧个“人场”。(完)

中国乡村旅游“根在农民”

作者:佚名 行业新闻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335 更新时间:2006-8-29

在河南重渡沟村有农家宾馆320多家,固定床位1.3万张,可同时接待1万多游客住宿就餐。很少有人想到,最初这里从事乡村旅游的,只有5户人家。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此间举行的全国乡村旅游现场会上说,农民的意愿是乡村旅游发展壮大的“根”。比如说重渡沟村最早的5户农民搞农家宾馆,受到城里休闲游客的欢迎,村民赚了钱,大大激发了广大村民依靠旅游脱贫致富的强烈意愿。当地政府因势利导,让利于农,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扶持,从而使乡村旅游这棵大树茁壮成长。

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到农业为主的西北高原,从浙江到青海,乡村旅游起步早、发展好的地方,都有一批头脑活、有技术、善经营的农村“能人”,通过把他们发动起来“领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增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使更多的农民走上旅游致富的道路。

邵琪伟说,坚持富农宗旨和尊重农民意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旅游的根基在农村,动力在农民。只有尊重农民的意愿,依靠农民的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才能使乡村旅游真正发展起来。

据了解,在一些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农民已经不满足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他们自发成立了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自治组织,通过开展优势互补,走联合发展、扩大规模的道路,显示了乡村旅游逐步向市场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乡村旅游:政府既要捧“人场”又要捧“钱场”

针对日益繁荣的乡村旅游市场,一些专家分析乡村旅游市场发展很快,潜力巨大,但由于政府引导能力有限等原因,也导致乡村旅游市场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会阻碍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河北省旅游局局长王新勇、秦皇岛市旅游局局长李文阁、秦皇岛市望峪山庄总经理蔡德宽等专家分析认为,目前乡村旅游市场重点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无序竞争,市场开发混乱。很多地方乡村旅游市场缺乏统一管理,市场开发重复现象严重,农家游等低层次建设多,特色开发少。记者在河北东部某县看到一个沟里10多个村都搞林果采摘游,林果种植面积迅猛增加,但客源有限,导致乱拉客、抢客现象严重。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在很多地方都是旅游设施没建好,就对外接待客人,由于设施不配套,客人来了不满意,客源减少,旅游景点只好勉强维持、甚至赔钱关门。

三是市场经营意识差,难以开拓二级市场。在河北一些地方只是盲目开发初级市场,加上缺乏经营新观念,吸引不住客人,配套服务不健全,二级市场难以开发。旅游活动简单单一,客人回头率低。

四是策划和管理人才匮乏。很多地方都是村民自己管理,文化层次低、素质差,对整个景点缺乏包装,营销策略陈旧。

乡村旅游的特点

1、独特的活动对象

我国乡村地域广大辽阔,种类多样,加上受工业化影响较小,多数地区仍保持自然风貌,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特点,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分散的时空结构

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上下五千年,十里不同俗,且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因此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参与的主体行为

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观光、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乡村旅游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高品位的文化层次

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我国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社区的这种“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5、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由于现代乡村旅游融乡村自然意象、文化意象和现代科技于一体,旅游发展与农业生产于一体和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于一体,因而是可持续旅游。

如何开发乡村旅游

第一,需求量很大。旅游者寻求差旱。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

第二,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

第三,与一般性的度假旅游有不同之处。一般认为,休闲度假旅游是较观光游更为成熟的旅游类型。一些休闲度假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对休闲度假的价格不太敏感,而且度假旅游者偏向于距离较远、时间较长的度假。相比一般性的度假旅游,乡村游具有如下特点:乡村游针对的主要是周边的城镇市场,因此旅行的距离较短,不同于一般性的中长线休闲度假;乡村游的旅游者对旅游的价格比较敏感(相对于散客游和家庭游,单位集体出游的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这一点可能与现在乡村游市场还不是太成熟,没有形成旅游者可信赖的品牌效应有关;乡村游一般距离近,旅游时间短。魏小安在《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一文中认为,乡村游的市场层次比较分明:市民活动和农民活动基本是大众化的旅游,属于比较低档的消费;部门活动属于中档消费;企业活动层次较高,属于高档消费。因此可以说,乡村游的需求市场是一个差异化的市场。

且采取这两种形式的旅游者不在少数。旅行社应关注这两种形式的市场开发,在一定意义上需要旅行社转变角色,适应市场需求。

具体地讲,针对乡村游散客,旅行社需要在产品设计、代理服务、咨询服务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来满足乡村游散客的需求。比如,进一步提高产品组合的灵活度,为游客提供专业的线路设计的意见;提供一些代理服务,而不一定是包价旅行服务;提供方便快捷的专业化咨询服务等等。针对单位团体乡村游,则应该加强与单位的联系,完善客户管理,根据单位情况量身定做产品,并且通过优质服务吸引回头客。

(五)适度关注乡村游的延伸性项目

乡村游不只局限于农业旅游,还可以开发一些拓展性项目。比如林业旅游,观赏林业;渔业旅游,海上鱼类养殖的观光,乡村池塘、溪流的垂钓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乡村游的延伸性项目融入旅行社的产品中去,丰富产品的内容,增强趣味性。

(六)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再加入一些体验性元素,让旅游者深入体验乡村气息,体验浓浓的乡情。但是,在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则需要与城市生活相吻合,而不可一味求“土”。比如卫生间的设施,基本的住宿条件,以及目的地的卫生状况等等,使游客可保持城市生活方式。

(二)产品供给的特点

第一,资源特点。乡村游本身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可以利用的资源种类较多而丰富。比如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等。

第二,产品特点。目的地产品同质化、近距离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市场发展不够

他山之玉:国外乡村旅游现状和趋势

http://travel.VeryEast.Cn 2007-5-4 18:38:00 云南旅游网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增长迅速,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非常迅速,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

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英国RichardSharpley先生认为乡村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缺少支持;缺少训练;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对本国近20年乡村旅游的研究总结,证明现代乡村旅游非常有利于推动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西班牙,现代乡村旅游者年龄多处于25-45岁之间,为社会文化水平高、购买力强的城市居民,他们对享受农村活动持积极的态度。主要乡村旅游活动包括运动、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等方面,这些现代乡村旅游者多利用现有的设施,包括充满魄力的乡村小旅馆和农舍等。

为了解决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采取积极对策,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1、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

以英国为例,一百年前,许多农村家庭为摆脱贫困迁移到城市,而目前人口开始向农村地区流动,农村地区人口的增长水平是全国平均增长数的两倍,其中以年老的有钱人居多。英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约1100万。但是与增加了的人口不协调的是农村落后的社区基础服务。加之“疯牛病”的影响,以及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调整和改革,将逐步减少对农业的补贴,农村社区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农业和农民收入下降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环境等问题突显出来。1/5人口的问题如不很好解决,无疑将是个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为了直接应对并解决上述特殊问题,英国在2001年大选后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MAFF)改为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名称变化后,增加了“环境”与“农村事务”,这一改动正是针对英国农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而为,其有的放矢已经初见成效。

为发挥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一举多得的优势,“农村事务”采取了更加具有竞争性、灵活性,对环境更加负责的政策。全面推行:农村管理方案———提供给农场主和土地管理者费用开展管理活动,以此来改善和保持农村风光,野生动植物及生活环境;有机耕作计划———通过资助农场主从传统的耕作方法向有机方法的转变,激励有机农业生产的扩张;农村经济多样化———吸引适应当地环境的新商业,并为当地所有人提供机遇和工作岗位,提高收入水平。政府每年投入约5亿英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了继续提高对农村事务的支持水平,到2007年预计拨付16亿英镑来支持英国农村发展计划。

英国为应对《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出台的新政策不但符合WTO的规范,也能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同时,也可一改过去因生产补贴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使得田庄生态景观得到改善,作为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的支撑面,可以说是一举数得。英国环保人士巴彻勒说:旅游业是英国最大的产业,截至目前,到英国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0亿。

2、突出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芬兰很受欢迎。夏季休假期间,人们更愿意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大自然中享受既无喧嚣又无污染的田园诗般的乡村生活。

占地90公顷的伊洛拉农场是芬兰一处普通的乡村旅游场所。十几座红白相间的木制农舍掩映在树林中,桑拿木屋飘散出青烟,花白的奶牛和枣红色的大马在牧场里悠闲地吃草,远处是大片的农田和森林,一派典型的芬兰乡村景象。

伊洛拉旅游度假农场的主建筑是一座包括餐厅、咖啡屋、厨房、小商店和小邮局的二层木楼。可容纳80到100人的餐厅兼会议大厅布置得舒适整洁,墙壁上装饰着主人亲手绣制的芬兰风景画:春天的桦树、夏季的湖泊、金秋的森林和寒冬的雪景。

伊洛拉农场一年四季对游客开放。每逢周末或节日,会有许多家庭来到农场,享受宁静生活。游客还可以租用农场的夏季别墅,在湖边度假。夏日,人们白天可以在湖边垂钓、划船和游泳,或到林中采浆果,并自己动手烧烤香肠和面包。晚上,在桑拿浴木屋痛快地享受一次地道的烟熏桑拿,会感到全身轻松舒适。秋季,游客可以在向导陪同下,在森林里远足、采蘑菇。冬天,游客或在冰上钓鱼,或在森林雪道上滑雪,或乘坐马拉雪橇在雪野中驰骋。

伊洛拉一家用自己饲养的家禽、种植的农作物等生态食品款待客人。既有美味可口的芬兰传统农家饭菜,还能摆出供上百人享用的丰盛婚宴。

每年5月,伊洛拉农场会安排附近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们到农场观看田间耕作和奶牛饲养,并让孩子们喂养家畜,练习骑马和在林中远足。农场每年举办2至5天的骑术培训班,喜欢骑马的人可以在农场练习骑术,熟练的骑手则可在农场的遛马场练习跨栏。此外,儿童可乘坐矮种马马车在农场游览。新婚夫妇可租用老式马车到教堂举行婚礼,并在农场度过一个充满美好回忆的蜜月。

在芬兰,象伊洛拉农场这样的乡村旅游场所有几百处。芬兰政府的旅游部门对它们实行质量管理,主要内容是旅游环境和旅游内容是否体现芬兰传统乡村文化及设施完备性。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3、乡村旅游朝选择的多样化和方式的自助化方向发展。

与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有相似之处,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在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品种相对单一。一般限于乡村度假和体验农村生活为主。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普及化,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一些成熟的乡村旅游点和较固定的旅游项目,自主开辟新的旅游点,提出新的旅游要求。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内容有不断泛化的趋势。

与乡村旅游选择多样性相仿,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愿意选择更加自助的方式开展乡村旅游。自助的方式包括交通出行的自助化,自驾车、单车或徒步出行,很少依赖旅行社团队旅行;旅行事务的自助化,订房、订票、订餐的自助化等;不再满足于一般的乡村旅游服务,更加愿意选择利用乡村环境和资源开展自娱自乐活动。

4、乡村旅游客源从区域性向跨区域、国际化方向转化。

乡村旅游在起步阶段,一般以近郊旅游为主,客源为附近城市居民,区域很狭窄。随着乡村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主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日益注重品牌建设,加大了宣传促销的力度。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客源构成趋向多元,一些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中远程的国内游客以及境外旅游客源。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的国际化也随之加快。

摘 要: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多样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想使得乡村旅游在我国健康,长久的发展,目前对其现状的研究及对其发展趋势的预测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对策,趋势

China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s

Abstract:Along with the Chinese tourism's development, tourist the psychology gradually maturely hastens the diversification, the traveling proce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mutual cultural experience,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suburb is opposite with the city said that, world broad, natural scenery elegant, air fresh, adds the sum city different culture, regarding the life in anxious, crowded, is numerous and diverse, makes noise, in the multi-pollution city inhabitant has the huge attraction.When the society, the economy,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 the certain stage, has had the village traveling.The village traveling is in a modern tourism's item of new thing;however it actually develops by the extremely quick speed in the various countries.Our country region broad, natural landscape difference very big, agricultural resources rich, the village common social practice folk custom is richly colorful, has develops the village traveling excellent conditions.The village traveling not only has provided the new leisure product for the city peoples, moreover the promotion agricul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creases the farmer to receive, fully uses the countryside surplus labor force the resources, maintains the countryside social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have the vital significance.Must want to cause the village traveling in our country health, the long-time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o its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 and to its development tendency forecast is eential.Key word: Village traveling,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tendency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社会活动。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的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和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人口总数的近70%,即使是城里人也有着浓厚的农村情结。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极大兴趣。其特点是:第一,旅游者的一切旅游活动均发生在“乡村”这一特定的区域环境内。第二,旅游资源应是乡村已开发的和待开发的,原生的或再生的,属集体的或个人所有的各类自然、社会资源。第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第四,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应该以经过培训的农业人口为主。第五,乡村旅游经济兼有乡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个体经济成分,它纳入乡村经济核算体系,有些核算内容可虚拟地纳入整个国家旅游经济统计,以反映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

乡材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由于客源市场与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无论哪种区位类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乡村旅游是第一产业(农业)与第二产业(服务业)的结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旅游经济的附加也改变了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但我国目前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初始阶段。乡村旅游在我国虽然早已存在,但真正形成规模效应是近几年的事情。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空间还很大。乡村旅游以城镇游客为主要客源,时间主要集中在双休日、3个黄金周,季节性很强,且经济效益不明显,旅游收入没有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受到政策、资金、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乡村旅游目的地行、食、住、购、娱,以及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等都还处于较低水平,大多只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要,离舒适、愉快的旅游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国乡村旅游现状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我国乡村旅游现状的积极面

1、规模壮大,结构优化

近年来,我国积极引导和培育了一批农、林、渔业的资源优势和乡村风土民俗吸引旅游者,为游客提供观光、运动、休闲、娱乐、餐饮、住宿、购物等综合服务的乡村旅游点。使旅游业充分切入农业,实现了与“三农”的直接对接,有力地带动了农村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点已发展成为全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接待人数近全国旅游业接待人数的1/10。农村的产业结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田地里的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销售,绿色蔬菜、水果成为市场的宠儿,甚至在田地里耕作、采摘,体验磨米、磨面都变成了旅游活动。这一切变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转变固有观念,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为“三农”问题的充分解决,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途径。

2、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集休闲与求知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方式已成为新的时尚。我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需要,发动和扶植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活动,利用乡村特有的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旅游产品。我国民族众多,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各地乡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就民族而言,我国有56个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或能歌、或善舞、或热情奔放、或含蓄内在,或以种植为主,或以游牧为生,或过着原始的渔猎采集生活,或以独特的生活习惯世代繁衍生存。这些为旅游者深入领略中华风情,探索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源泉。再以盛行于我国乡村传统的节日为例,汉族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藏族有浴佛节、雪顿节,苗族有“赶秋”,彝族有火把节,壮族有歌墟,傣族有泼水节;伊斯兰教有开端节、古尔邦节等,五彩纷呈,令人神往。传统的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景洪族泼水节,贵阳苗族四月八,内蒙古蒙族的“那达慕”,丽江的龙王庙会等都是深受中外游客欢迎的乡村民情风俗旅游资源。另外,盛行于我国农村的游春踏青、龙舟竞渡、摔跤、赛马、射箭、斗牛、荡秋千、赶歌、阿西跳月等各种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我国的乡村具有美丽的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往往分布在没有工业污染的贫困的山村,而这些山村又是中国独特、神秘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留地,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文化。正是具有多样性,不仅有民族特色,而且有地域特色,深深地吸引国内外游客,使旅游接待大大增加。

3.设施逐步完善

我国乡村旅游区接待服务设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均已具备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交通道路问题也很大程度的得到解决。公路越来越平坦,极大的缩短旅游者在路上所耽误的时间。公路也连接到各乡各村,大大提高乡村的可进入性,也为自驾车旅游提供了方便。如贵州已达到村村通公路,极大的促进了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各乡村旅游点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整齐划一。许多乡村旅游点建设起了乡村度假别墅、农家饭庄、售货点等旅游服务设施,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个性化需求,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扩大了乡村旅游经济内涵,增强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后劲。与此同时,我国还不断探索切合农村实际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逐步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

4.乡村旅游后劲十足

乡村旅游后劲十足,已建成的乡村旅游区(点)正积极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新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也在竞相开工,抓紧建设。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秦皇岛市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5000人,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缓解了农村人口转移的巨大压力。望峪山庄景区建成后,外出打工村民纷纷返乡从事旅游开发,村民的就业门路扩宽了,直接收入也得到了相应增长,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00元增长到了5500元,土地年租金由每亩100元,增长到了1000元。相对于外国,中国的农村还处于落后的状态,这使得中国的乡村还保持着原来的风貌。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游客前来我国旅游的动机,虽名目繁多,但仍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个重要热点,即是仰慕中国悠久的游牧、农耕文明史以及围绕此而产生的不胜枚举的名胜古迹。他们认为最能拿得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诗意绵绵、古朴淳厚的田园之美,以满足其反哺归真的愿望的“回归自然”的旅游意向应首推中国。由此,我们应认识到,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这是自然和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赋予我国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为我国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后天优势。

5.建设农村新面貌

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风貌,同时也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乡村旅游现状的消极面

在中国,乡村旅游是个新现象,真正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在很多地方,还属于实验性的,无论是接待设施、服务方式、活动内容都是在不断摸索阶段,和城市旅游相比,显然显得还很不成熟。但是,现在出现的一些现象和趋势,是值得认真研究的。1.同质化严重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物质载体,旅游业当中同质化问题突出则可以部分地归结于此。旅游资源,特别是在文化同源、地理位置邻近的背景下,是具备多个相似的形态的。第一个被开发的旅游产品,会不自觉在相似资源中树立榜样作用,这就成为旅游业中同质化现象起源的一个症结所在。在继而,在经营过程中,因为开发资源相似,自然在形象定位、经营方式、手段上也是同文同宗,如此一来,在市场上的区分度不高,旅游产品之间相似性大、可替代性高,这是一个之于旅游企业生存与否的非常严重的问题。尤其是产品内容重叠突出,如:北京的乡村旅游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在其近郊的农家乐里面,都是贴瓷砖的农家院,采摘园里都插着几乎一样的彩旗,农家乐里面基本只提供吃、住的初级旅游服务。游客在北京近郊的农家乐游玩,根本不能体会到他到底是在平谷还是在密云。江南六大古镇在未联合以前,相互之间实际上处于一种无序的竞争状态,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台,在“水乡”、“古镇”的名分中争得熙熙攘攘。并且,经营者还大肆贬低对手,引发了一连串恶性的竞争,并一度导致各景区之间互相封锁。“水乡、古镇”旅游资源丰富本应出现店多成市的局面,当时却因资源的严重雷同、目标市场一致而产生了利益分歧。

目前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被称作“农家乐”的乡村旅游的接待设施。也许是由于市场的不成熟,一时里表现出来的相同的需求,也许是更加不成熟的供给方,难以推出新的具有创造性的产品,于是大家都在做着相类似的事情,数量越来越多,特色越来越小,最后开始削价竞争,低价低质,失去了吸引力。2.乡村城市化

巨大的市场需求无疑是为许多开发商提供了良好的商机,具有经济实力的开发商看准了这样的商机,不失时机的进入这一领域。在一些城市的郊区,一些外来投资者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娱乐休闲设施,由于地价便宜以及当地给与的一些优惠政策,这些名为“农家乐”的设施,其实农家的味道越来越少,更是城市娱乐、健身中心的复制品或外迁,除了利用一些当地的食品之外,与市区的娱乐中心没有多大的差异,甚至更加豪华、高级,与乡村的氛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种变化,原本农民居住的村落变成了旅游吸引物,或者干脆像是个“农村主题公园”,原住人的房屋变成了展品,原住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变成了一种供外来有人游览参观的景点,在进村的入口处竖起了栏杆,进入者要购买门票。进到村中,原来朴素的民风被浓厚的商业气息所笼罩,家家户户摆摊设点,成了一个个低级、与当地毫不相干的“古玩”店。本人认为乡村城市化还体现在村民的思想,生活上。城市人的进入,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村民的思想。村民越来越向往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如放弃原有的朴实、有利于劳动的衣服,穿一些花花绿绿的衣服。3.原住居民的边缘化

原住居民的边缘化,是因为当地的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自己独有的特色文化同外界的接触而发生变化.乡村旅游开展应当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大的受益者应当是当地的农民。但是,一些外来开发商通常仗持其资金和技术的优势,采取圈地的方式,建设大规模的休闲服务接待设施,尤其是一些大型现代休闲娱乐项目的开发,例如高尔夫球场、滑雪场等,可能使不少农民失去了原先赖以生存的土地,当地农民可能得到了一时的土地转让的补偿,但却失去了进入这个行业的机会,他们被边缘化了。他们可能得到的就业机会往往是清洁工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岗位,而这些岗位又有可能被另外更加廉价的外地劳动力所取代,当地人难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一些被当作“景点”开发的村落,当地人难得从门票中得到多少收益,只好参与“古玩”生意,从游客身上打主意。这样的后果很可能造成相关社区的经济收益差距拉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显现,对农村社会和谐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原住居民的边缘化,也说明了乡村旅游并没按预想解决乡村问题。

(三)消除消极面的对策

1.发展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

发展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是指根据当地村落的特点,所独有的旅游资源所打造的旅游产品。到乡村旅游的人,大部分是以家庭、情侣或自驾车为出游方式,他们要求看到的乡村旅游点应有个性和独特性。几年前去过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在几年以后如果还是依然故我,旅游者就不会再选择它,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策划出自己的特色项目,使景观、产品、接待、管理都实现个性目标因为市场选择和需求在趋向个性化,所以乡村旅游也必须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2.注重正确开发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产品大多是一些无污染的轻工产品和手工艺品以及土特产品。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品能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但由于广大乡村农民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认识不高,保护环境意识较低,使我国许多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破坏严重。提高认识,广泛宣传,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多年来,古建筑、古迹失修,森林的砍伐、围湖造田、猎杀动物等人为破坏,严重破坏了乡村旅游资源,甚至使许多景观濒于绝境。由于现代耕作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古老的农具、耕作方式已成为凤毛麟角,如不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保护,将会使乡村旅游资源逐渐失去最富魅力的光彩。

3.大力培养旅游人才

“以人为本”也是乡村旅游活动的重要原则,针对目前乡村旅游人才特别匮乏的实际,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养旅游人才,留住人才,应在小学和中学开设有民族旅游课程,积极鼓励学生们在周末及假期参加旅游活动,多学会演奏芦笙及唱苗歌跳舞并能懂得和表述出我们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培养他们树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同时对现有的旅游技艺人才应给予较高的报酬,把他们的报酬与一般群众的收入档次拉大,创造一种尊重人才尊重演员的氛围,对现有人员进一步加强培训,想法提高他们的技术和综合素质。并想法把在外进行表演打工的年青人们招回来。大力培养导游人员,对学生、村内有文化的年青人有意识地培养成能说会演的导游人员,取得合格证的导游人员以上,并马上投入到旅游活动中去。

4.深挖文化内涵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还停留在片面强调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本地乡土文化内涵挖掘利用的现象。今后,一要将传统文化优势打造成乡村旅游产业优势,走文化品牌之路。要以特色文化提升乡村旅游含金量。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体验经济,其特征是旅游者通过体验式消费获取愉悦感受。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方面大做文章,以乡土文化含量高、游客参与性强、满足个性化体验、民风淳朴的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来满足体验经济需求。三要避免千村一面,走饮食文、游牧文化、旅游商品文化之路。要开辟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乐趣。要注重搜集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让游客边听故事、边赏原料和烹饪工艺、边品尝美味佳肴,重视游客的精神享受,提升乡村餐饮的文化内涵,积极推进乡土旅游商品的开发创新,保持特色工艺品、民族服饰几传统工艺的乡土气息,从而增加乡村旅游的内涵,推动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三、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当前国内旅游主体逐渐趋于理性,人们对度假的选择更加多元,参加文化节、音乐会、等活动成为城市居民度假消费的选择,长线旅游也渐渐转向短途长时的休闲度假游。乡村旅游的发展恰好顺应了这一趋势,将休闲经济元素注入到旅游中去,积极探索各种类型的休闲活动,将城市居民的这类休闲需求引导到乡村。从全国范围来看,乡村旅游业趋于休闲化是一种必然的、长期的趋势。(一).突出重点、亮点和示范点

本人认为所谓的重点,亮点,示范点即指在某一区域内,最具特点,最具开发乡村旅游条件的乡村。乡村旅游在同一个地区不能一哄而上,以数量增长代替质量增长。这样会导致乡村旅游迅速泛化,产品同质化。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发展规划,筛选出本区、本省的重点、亮点和示范点。如:黄山区的乡村广泛蕴藏着各类民俗、古建筑、古村落、山光水色、文物胜迹、革命遗址等优势资源,具有独特的人文风貌、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特有的乡土情怀。黄山区乡村旅游发展要在依托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突出多个休闲主题,投资开发多种类型的休闲项目。

(二)、与实现“三农”目标相结合乡村旅游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一个切入点,能够很好的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推动社会小康目标。我国许多地区都在强化乡村旅游的这种功能。如成都市近期重点打造乡村旅游“五朵金花”:幸福梅林、花香农居、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通过发展观梅、观花、观菊,发展菜园、荷池等手段,吸引城市居民前往观光、休闲、娱乐,使“五朵金花”成为该地区乡村旅游的重要示范点。农民通过租金、薪金、股金、保障金四重收入,获得较大的利益。

(三)、乡村旅游开发注重保持乡村原真性

保持原真性,绝不是在保护乡村环境的落后面。如:贵州乡村大都保持着古朴的原生态,人们进入乡村原生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个性特征,是城市居民前往游览的追寻目标。特别是作为乡村原真性的景物、景观,更不能改变其原真形貌。但黔东南的舞阳河流域,似乎进入了历史时代,那里的乡村气息完全是农耕经济形态的,几乎看不到现代化工业的浸染,可以让人尽情享受宁静与安逸;在黔南、黔西南、黔西北、黔东北,也大都保持着乡村古朴的气息,这是最宝贵的旅游资源,或者说是开展乡村旅游的优势条件。乡村旅游开发保持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这才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科学道路。

(四)、产品的多样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在一个地区,必须有多样化的乡村旅游类型,如成都市的“五朵金花”就是以梅花、花卉、菊花、荷花、菜园为主题发展的不同乡村旅游品牌,每个品牌又有一系列的观光、参与性产品。游人对乡村旅游品牌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旅游目的地就越要尽快改变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创新产品的特色,使游客增加更多的选择,包括交通出行的自主化,旅行事务的自主化,订房、订票、订餐的自主化,游览乡村景物的自主化等。

(五)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生态因素、文化因素本来就是乡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的基本因素,就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乡村旅游开展所依托的资源,不是先人遗留下来的、死气沉沉的、被称作凝固乐章的静景观,不是靠恢复、模仿而再现的历史场景,不是失去原有自然环境的高度浓缩在有限空间中的民俗风情,而是世代伴随人类繁衍、进化,充满生气与兴旺景象的能将游人融于其中的环境、氛围和活动。反过来说,乡村旅游也是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城市失去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环境;信息革命在使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并进入一体化的同时,也造成世界城市趋于文化一体化的恶果;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在很多旅游度假地和风景名胜地扼杀了当地的传统文化。乡村旅游,正是在人们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将使人类失去栖息地,文化一体化将是人类最大的悲剧之后,成为城里人青睐、追求的新方向。外来人的重视、崇拜与追求使乡下人在被歧视、嘲笑下所形成的自惭形秽的心态得到彻底地改变,这种心理的变化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的基础。目前,传统文化的保护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民族聚居地建成民族文化村;一种是异地集中保护,即在旅游地集中重建。从目前两种保护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前者的生命力要强于后者。因为,它保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这是其形成的根基;其二旅游业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的附加,而不是单一的生产形式,这样的复合经济结构受旅游客源市场的冲击影响要小得多。乡村旅游正是第一种保护方式的体现。

我国的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六)开发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

何为高质量产品?从商品经济的角度看,能具有稳定而持久的需求市场;从环境的角度看,能允许其稳定而持久地生产下去。在近十年,我国的旅游业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后,乡村旅游点迅速加多,在量上是一个飞跃,但由于有些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并不十分成熟,开发乡村旅游点的时间又比较仓促,所以甚至出现量的降低趋势。只是模仿其他乡村旅游点的形式开发,没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居然改变自己原有的特色,去模仿别人,那么失败就在所难免了。周庄与福禄贝尔同在昆山市,两处一地之隔,一个生气勃勃,一个倒闭关门。严酷的事实明确地告诉人们,什么样的产品是高质量的。“越是自然的才越是人类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一指导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原则在这里受到最严格的检验,也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在现代科技农业观光产品中,应加强传知授教的教育内容,使游人通过旅游获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开辟生态农业区,应为游人提供参与活动的充分空间,培养扶植生态农业接待户,以旅游经济的附加来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老少边贫地区,要加强开发区的文化含量,增加度假型、参与型旅游产品的开发,以适应国际市场日益扩大的需求。

结 束 语

乡村旅游是个十分复杂的现象,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还会引发更多经济社会的问题,因此这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必须突出强调乡村旅游对农村发展积极作用的发挥。旅游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考虑其本身资源和市场条件,也要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乡村旅游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进行积极的创意,控制同质化现象的蔓延。乡村旅游发展必须要保障农民的利益,尤其保证他们的长远利益,改善乡村面貌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健康的城市化进程。乡村旅游要特别注重可持续发展,不要把城市旅游发展中的文化污染和环境污染扩展到文化和环境更加脆弱的乡村。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创造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和乡村的社会和谐,而不应引发更大的经济差异和社会冲突。在这方面,西方很过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借鉴。

参 考 文 献

[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讨论[J].西南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2]朱广伟.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5).[3]王照耀.实现农业小康建设的新突破[J].求是,2003(16).[4]韩 丽,段致辉.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地理研究与开发,2000(4).[5]陈文君.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2003(2).[6]罗明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旅游调研,2006,(4).[7]蔡家成.大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旅游与反贫困[BE/OL].中国乡村经济网,2006-02-18.[8]朱润胜,李佳明.秦皇岛乡村旅游激活“村旮旯”[N].中国旅游报,2006-01-02.[9]裴闯,石新荣.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BE/OL].新华网,2004-10-19.[10]佘惠敏.乡村旅游 乐了游客富了农家[N].经济日报,2006-01-26.[11]杨胜明.贵州乡村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研究[R].桂林世界旅游组织目的地开发与管理地区合作研讨会,2003-12.[12] 杨寿川主编.《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13]张晓萍.《西方旅游人类学中的“舞台真实”理论》[J],载《思想战线》2003年第4期

[14]周娅.《旅游资源核心优势的形成及整合模式——以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载《思想战线》2003年第1期

[15]孙九霞,保继刚.《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M],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6]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

[17] 傅德荣.《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态势和浙中乡村旅游业的基本策略》

[18] 白四座.《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研究》

[19]施施.《关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明来源》[J],中国旅游招商网

旅游业界:中国旅游业态势分析

旅游业界:中国旅游业态势分析中国旅游研究院2日披露,该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第6部《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2013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4年发展预测》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指出......

旅游、旅游业、旅游产业

旅游旅游学科作为社会学科的一个门类,涉及广泛及复杂,难以了解其本质。又由于各个专家学者对其研究的目的的角度不同,所以对于旅游的概念中说纷纭。既有技术性定义和理论性定义......

中国旅游业报告

2015年中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分析2014,注定会被中国旅游行业深深铭记的一年。行业潮流风起云涌,各类 大事件层出不穷。但这其中,任何一个潮流都比不上出境游市场突飞猛涨的势......

如何发展壮大中国旅游业?使中国成为旅游强国?

中国现在对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仍停留在粗放型、低水平的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仍存在因道路、交通工具等因素限制旅游发展的问题。旅游接待设施规模较小,档次结构不合理,旅游......

论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论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摘要:中国旅游经济面临着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业要与世界接轨、走向现代化,必须以发展旅游文化为本,走文化型旅游经济发展的道路。旅游就其本质......

下载中国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成长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成长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