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例谈文学经典的研究性学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初中语文的教学论文”。
例谈文学经典的研究性学习
文 学经典是语文教学始终绕不开的一个结,正如书法经典一样,是滋润后学永远的精神财富,是绵绵不尽的源头活水,历经岁月的沧桑而弥久愈香。像《红楼梦》,仅 一部著作,竟诞生一门“红学”,像莎士比亚,仅一个人的作品,竟衍变而为世界的“莎学”,让不少学者终生研究,乐此不疲;让不少读者反复咀嚼,受用一生。对文学经典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语文素养,而且可以实现文学作品有意义的当代解读。
如何进行文学经典的研究性学习呢?我以为应该:
一、打破常规训练,感知经典全新的魅力
阅读小说要欣赏人物形象,鉴赏诗歌要探究作品意境,钻研古文要品读名句名段,这是常规做法。可是对于文学经典的研究性学习,要走非常规的路子:
①仿写名句,增强语言哲理性
《故乡》中关于路的名言:“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仿写:想象是虚无飘渺的,也是浪漫传奇的,这正如神六上天、嫦娥奔月,是先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都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了。
《雨说》中的名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仿写:只要老师笑,学子的前途就有了/只要学子笑,民族的希望就有了
②改写名篇,训练表达变通性
可以把古诗词改写成现代诗,也可以改写为散文;可以想象刻画主人公的外貌,也可以补充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续写故事情节,可以改写故事结局;可以把童话改写成剧本并组织学生表演等。
③对比研究,体现语文人文性
孔子与孟子,同属儒家学说代表人物,他们的政治观点有何异同,有何渊源,请以《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义”》为题,谈谈你的阅读心得。
同样是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三人小说的讽刺主题有何异同?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有何联系?都可以作为我们的研究选题。
④扩展研究,培养思维整合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学习《隆中对》、《出师表》、杜甫的《蜀相》,看了《三国演义》电视剧,百家讲坛“品三国”栏目后,可以写篇研究小论文,训练学生的整合思维,题目就是《千古评说诸葛亮》;学习了《马说》一文后,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伯乐与千里马关系的当代意义。
二、进行对比讲解,诠释经典永恒的魅力
《红楼梦》主题 揭示封建王朝必然灭亡的命运
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揭示女子的悲剧根源
对女性的由衷赞美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小人物的辛酸遭遇
对美好心灵的呼唤
不但可以对比讲解同一经典作品的多个主题,还可以对比讲解关键词句的不同含义,如《荷塘月色》“这几天,我的心情颇不宁静”一句的理解。
三、课堂个性演绎,展示经典研读的魅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怎样概括最简洁?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我”的牢房。(多么精练!)
请用对联的形式概括《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情节:
十年思盼,远在天涯,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近在咫尺,兄弟如同扫帚星。
(一朝巧遇,近在咫尺,兄弟却是穷光蛋。)
(一朝相逢,近在咫尺,手足竟成落魄郎。)
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一女生问: 林 老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
结婚前看的是缘分、情调、罗蔓蒂克、郎才女貌,结婚后,爱情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平平淡淡一分真,是一种责任、一份实在、一点和谐、一缕温馨!
(四)课后撰写随笔,提升经典阐发的魅力
读 书随笔,开始可以写只言片语、写片段,随着知识的增多,阅历的丰富,可以结合当代热点现象、自己生活阅历,写针砭时弊的议论文。如《论当代中国“变色 龙”》,主要表现为:当面笑容可掬,背后落井下石;上级面前见风使舵、唯唯诺诺,下级面前盛气凌人、作威作福;领导在家时勤勤恳恳,领导出差了,马马虎虎 等,他们必定是现实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甚而至于成为社会的毒瘤,我们必须要千万警惕和及早预防。
用心 爱心 专心
谈“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根据初中语文学科特点和信息加工理论,组织初中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属于学科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范畴,具......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论文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是面向21世纪世界教育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我国的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例谈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自主发现问题、探究获取新知......
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是面向21世纪世界教育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我国的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