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种精神引领学校走向精彩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期待每一所学校都精彩”。
作者:崔金赋 文章来源:云南教育网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22
让一种精神引领学校走向精彩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崔金赋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杨善洲老书记的先进事迹,我们在全体教职员工中组织了收听收看。一个上世纪80年代末就退休的地厅级老干部,放弃定居省城的优越的生活条件,坚守心中的一份信仰,带领老伴回到大山,一待就是二十二年,以一个农民后代的真挚感情,用心中的那份崇高的党性,践行一位共产党人对工作、对人民、对组织、对国家的无限忠诚。真的好令人感动;又在离世前毅然将价值3亿多人民币的8万亩山林捐给国家的壮举,留给后人的已不仅仅是感动,而质变成拥有“常德”的人对拥有“圣德”的人的无限敬仰!有一位采访杨善洲事迹的记者,最后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这支笨拙而粗劣的笔无法写尽这位人民公仆的精神,他的故事就像他种的树一样多。而他的精神,他83年永不褪色的坚守,他那份对党和国家的赤子情怀,在这个不言感动的年代,当我们真正走近这样的人生,站在岁月的背后,我们会为一种永恒的生命之光感动得掉下泪来。” 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面向“三农”一线培养农业类高等级技能型人才的学校。学院前身是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云南蚕桑学堂,首开云南职业教育之先河,拥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1913年朱德元帅曾在学院任体操教习,1929年云南第一任省委书记王德三在此任教,1936年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龙云曾为学院教学大楼题词“豳风基础”,1938-1939年,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文学院和法商学院曾在学院茭菱校区办学,1941-1942年学院原教学大楼曾为“飞虎队”招待所。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农业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离不开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工作的艰苦性决定了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从领导到教职员工,都比其他任何地方更需要杨善洲老人的那样一种精神,那样一种精神才能引领学校走向精彩。
什么样的精神?白恩培书记在去年12月26日的讲话中把杨善洲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①“恪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②“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③“献身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⑤“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今年1月30日,人民网上刊登了一篇网友上传的短文,题目就叫《向杨善洲学习什么?》。短文先把杨善洲老人的精神总结为四点:①“自讨苦吃”,不贪图享乐;②“心系群众”,不脱离群众;③“不占便宜”,不以权谋私;④“儿女情长”,不偏废私德。最后把这四点归结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坚强的党性,二是崇高的人格。
我个人觉得,白书记的讲话总结代表了党的一级组织对杨善洲老书记的高度认可,更多体现的是杨老人家“公德”的价值;而网友的归纳则代表了社会普通大众对杨善洲老书记的由衷敬佩,更多表现的是杨老人家“私德”的光芒。
结合农职学院的实际,我个人觉得除了以上精神值得广大师生员工好好学习以外,还必须有另一个角度的理解和归纳,那就是“平静中的追求与细微处的精神相结合”,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每一个普通党员都必须专注修养的问题,而这恰恰是杨善洲老人身上体现得最为难得的高贵品德。
学界有一种理论认为,道德有“圣德”和“常德”之分,如果我们说某人拥有圣德或者常德,或者无德,难免要犯很多的忌讳,但说每个人都必须注重在“平静中有追求,细微处见精神”,却具有非常大的普适性。农职学院的师生员工太需要这样的精神品格。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学习杨善洲的活动中强调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要求大家轰轰烈烈,但要求不失细节。把学习内容分为专题,列出研讨题目,要求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党总支书,按照专题要求自选研讨题目,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撰写体会文章。为配合学习活动,学院党委还购买了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发给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要求认真阅读。同时责成学院领导每学期办一至二次专题讲座,深入教学一线亲自承担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
因此,在我院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旨在于围绕“平静中有追求,细微处见精神”的主题,力争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实效:
一、巩固信仰,确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自从举起右手向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向世界宣布了我们的信仰是科学共产主义;我们就是要建设这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为此而奋斗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真实而即近,绝非遥不可及。因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动力之源。杨善洲同志之所以退休后放弃省城的舒适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荒山、植树造林,就是因为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是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杨善洲同志把全部精力倾注山区的治理和发展,把整个身心献给了山区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忠实履行了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给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几个世纪以来,无论有多少人怀疑、污蔑、甚至诋毁过马克思主义,至今仍没有人能够从逻辑上推翻这个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依然闪耀着科学理性的光芒。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在自己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必然趋势,必定是人类发展的最终归宿,也是人类社会的最后家园。但我们是否确信它,则需要在理智整合及认可的基础上去提出自觉顺应的主观要求,带着浓厚的情感体验去做,去把它转变成自身生存的内部需要,并深信不疑地加以履行,让理智的“可信”深入情感的内核,变成最终的“确信”。有了这个精神,有了这点信仰,我们才可能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被迫走向自觉,随时做到自警自省、自强自立,努力去构建以胡锦涛同志所讲的“理想、信念、宗旨和作风等方面的共产党员先进性”。在这一方面,杨善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二、平和对事,确保扎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说到作风,自然就想起上世纪中叶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三条:理论结合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后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等等,那都是基于这三条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这些都不讲了,想再说得实在些,有两点:一是摆正位臵,一是平和对事。杨善洲同志担任地委领导20多年,退休后植树造林20多年,他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殚精竭虑地为百姓办事,一辈子深怀爱民之心,坚持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践行群众路线,真正身入基层,心入百姓,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主动回应群众新期待,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因此,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杨老倌”。
管理学中研究的领导科层制度由来已久,尽管颇受微词针砭,但其由下向上层层负责的理念仍有合理之处,比如副职必须为正职负责,正职必须为分管领导负责等等。所以摆正位臵很重要。常言道:一个人做人的时间总要比做官的时间长。其实,学会做人对人生永远是雪中送炭,能够当官对人生永远只是锦上添花。前者是本分,后者是缘分,切不可把本分当缘分,使人生失职;也不可把缘分当本分,让人生本末倒臵。所以平和对事也很重要。我们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生活在群众当中,必须非常在意别人对我们的感受。杨善洲心系百姓,从来不把自己当领导的谦和,确保了他有扎实的群众基础。
三、努力学习,确保开拓进取的前进动力
细心的读者也许还记得,媒体曾经刊登过一张照片,那是杨善洲同志一捆一捆的学习和工作笔记,“旧的笔记本因年代久远已经泛黄,新的笔记本上墨迹似乎还未干透”。老人家一辈子勤奋学习、追求进步,这就是一个只上过几年私塾的小石匠,最终走上地委书记岗位的秘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不但善于向书本学习,更善于向实践学习;他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提高,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进步,从一名小石匠成长为地委书记。”这是媒体对他的学习精神的评价。
其实,学习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行为,也是一种最基础的生存状态。有研究表明,在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往后40年生涯之所需;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期延伸到5-22岁;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必须是终身的。有关专家预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一个人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不管多么现代化,也会在5-10年之后,出现专业知识过时的问题,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科学更新时间仅为6个月左右。面对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我们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很多,不同程度地存在“本领恐慌”的问题。
大学不仅仅是有高楼大厦的地方,大学是酝酿大人格、大眼界、大思想、大情怀的地方。缺少学习,我们拿什么去培养健康的、蓬勃的、有力量的、能够在大世界里建功立业的人才?我们倡导教职员工通过学习杨善洲同志,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和一种生活方式”来对待,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教育教学中必须明确一个基本理念: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教材不是标准答案,教学不是照本宣科。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身在农业高职院校的共产党员,必须学习和思考怎样以市场为导向设臵专业,怎样根据行业特点突出办学特色,怎样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突出学生的技能养成,怎样在生源日趋减少的情况下突破纯学历教育的藩篱而开拓非学历教育的广阔天地,等等。
四、精益求精,确保高效迅捷的绩效水平
对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这是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对于一名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党员干部,则还需要满怀激情、勇担责任、恪尽职守。杨善洲同志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他一生鞠躬尽瘁,至死不渝地带领群众谋发展,省委白恩培书记称赞他的形象“如苍松屹立,青山不老”。现实里的杨老书记这样的形象非常欠缺。对待工作,人们充耳常闻的是推诿和抱怨的话,满眼常见的是应付和敷衍的事。当然,推诿抱怨和应付敷衍原本只是人对自己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碰到的挫折的一种反应,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我们抱怨和发牢骚的结果,不该是导致自己的工作成为敷衍与应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感叹于世态炎凉却又不失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实上,和平的环境里,没有太多的机会让我们去堵枪眼,去炸雕堡,去一鸣惊人,更多的则是需要我们立足于平凡的岗位,以滴水穿石和绳锯断木的毅力,把该做的工作做精做细,创造出不平凡的一流业绩。
如今有人提出要以“做人”的原则来“做事”,想要解决的主要就是一个立足本职、把工作做精做细的问题。把工作当“任务”,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是一种纯粹的做事;把工作当作“事业”则不同,你会投入全部的热情和真诚,体现做人的所有使命,是用“做人”的方式来“做事”。杨善洲老人退休后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继续到艰苦的大山种树,是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的典型,为我们所有的人树立了榜样。因此,我们要倡导所有的教职员工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动员、教育和督促每一位教职员工,大家都来为将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办成云南职业教育的一面旗臶、云南农业职业教育的龙头和全国一流的农职业院校而努力奋斗。
五、修德守净,确保清正廉洁的执政风格 老实做人、清廉为政,既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也是领导干部官德的外在表现。在杨善洲同志的家乡流传着这样的一段民谣:“施甸有个杨老倌,清正廉洁心不贪。盖了新房住不起,还说破窝能避寒。杨善洲啊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杨老人家一辈子节衣缩食、生活简朴,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从不以职务之便为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谋取任何私利。他身居在简陋的住所,工作在寂寞的深山,始终无怨无悔,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人格力量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感召和引领着人们为建设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不要想人民、党对不起自己,多想一想我们的工作怎么样,有没有对不起党和人民的地方”,杨善洲老人用这句朴实无华的语言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党性觉悟;“公就是公,私就是私,没有中间道路,这就是老书记的原则”,身边的工作人员用这句充满敬意的话概括了杨老书记一生的廉洁品性。我们共产党员向杨善洲老书记学习,应该重点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淡泊明志。面对世事纷扰,谁能做到心理平衡,谁就等于掌握了健康,也就同时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有人说过,人生一世,不过百年,但浓缩起来无非是两声哭泣:从自己的哭声中来,在别人的哭声中去。这当中,没有比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更重要的了,所以环境再变,心灵不能浮躁;诱惑再多,步子不能乱套。一个精神上没有健康追求,而只知道无休止地追逐个人物欲的人,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短暂的人生中生命最可宝贵,幸福价值最高。一个人工作进步、事业有成、家人团圆、上贤下孝,既有事业成功的欣慰,又可尽享天伦之乐,应该是人生价值、人生幸福的最好体现。二是保持清醒。每个人都有欲望,但不能成为欲望的奴隶;每个人都有感情,但不能总是被感情牵着鼻子走。一个人能走上领导岗位,其中包含着组织和人民的培养、父老的关心、家人的支持和本人的勤奋努力,可谓来之不易,需要万般珍惜。老一代革命家曾经告诫我们年轻干部,要经常算算政治账、经济账、法纪账、感情账,面对诱惑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该得到的不一定都要,不该得到的,决不伸手去捞。三是生活严谨。人是社会动物,都在交往中生存。广交朋友,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慎交朋友,是保持廉洁的必然要求。我们手中执掌着或大或小的权力,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着公共利益的分配。也许一些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千方百计地与我们靠近,但未必是对我们人格的尊重和折服。这些需要我们牢记身份、注重形象,俯首干事、挺腰做人。
让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作者:实验小学校长袁远芳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走进一所学校,校园里整洁雅致,书香弥漫,教师精神饱满,团结进取,孩子天真烂漫,乐学向上……细加解读,有......
让 “领导力”引领学校发展2012年5月11日上午,我有幸聆听了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张东娇教授关于《提升校长领导力的行动策略》的报告,受益匪浅。张教授先以“一只狮子领导的一群......
教学心得体会追求精彩让教学走向生成作者:程卫华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能上得精彩,大家也都在为此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逐渐认识到“让教学走向生成”是......
通向幸福的路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幸福的定义,但无论你的幸福是怎么样的,它都有一条成八条通往它的路,这条路不可以一帆风顺,太容易得到的往往都不珍惜,所以我们会在这条磕磕绊绊的路......
用“和美”文化引领学校走向更高更远 ——黄诗春委员、刘富良主任莅临七小调研指导卢春林初冬的七小校园,绿意荡漾,暖意融融。今天上午,县教育局党委委员黄诗春、县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