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将“人民”扛在肩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读梁家河有感10篇”。
读《梁家河》:将“人民”扛在肩上
前面读过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再次捧起《梁家河》这本书,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1969年1月13日,时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来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七年后的1975年10月,被推荐上大学,结束插队生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正是在梁家河这个面积虽小却“充满大学问”的地方度过的。作为一名知青,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了七年,也是他人生中最艰辛、最困难、最迷茫的时期,也是总书记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七年的梁家河生活、工作经历,习近平的思想信念完成了蜕变,梁家河贫穷落后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如果说《七年知青岁月》是以习近平的视角,描写一代领袖青年时期思想信念成长的历程,那么《梁家河》这本书则是从那些与习近平产生联系的人和事来环视那些年、那个陕北山村、那一群人、那一位少年。在《梁家河》这本书中,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能鲜活的跳出来成为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贯穿着改变,而这一切改变的源头,正是那个17岁就从大城市插队到农村的习近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下,习近平没有被巨大的压力所击倒,反而用不屈的意志和一心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干出了一番事迹。无论是修水坝、挖沼气池、开铁匠铺,还是带头干活、坚持学习,年轻的习近平都用实际行动展示着青年人应有的朝气与活力、责任与担当,而这正是当今这个年代青年人需要追回的优秀品质。
梁家河时期的习近平,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融入农村生活,生活关和劳动关咬咬牙、忍一忍也就过去了,思想上的考验、折磨却是巨大和常人无法想象的。父亲已受到多年迫害,母亲也受到审查,一两年之内,许多知青陆续离开农村,自己的出路在哪里?在这种特殊的政治生态下,精神上的痛苦和压抑,比身体上和生活上更加严酷。他始终坚持在书本中充实自己、认识社会、寻找出路,同时也从内心深处把自己当成农民的孩子,体会着农村生活的艰苦。优良的家风传承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习近平,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使他逐渐走出个人小我的境界,《共产党宣言》让他对共产主义有了更加明确清晰的认识,确定了人生方向和目标。经过曲折的努力,他入了党,成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在困难的条件和环境下改善生活,促进生产,成为村民信赖的村书记。在大多数知青都返城后,他也并不感到迷茫,心甘情愿留下来为农民做事情,改善百姓生活。
在梁家河,乡亲们并没有因为他父亲的问题歧视他、对他另眼相看。反而是关心他、照顾他,教育他、帮助他,让他在艰苦的环境中渡过难关,更让他在人生低谷时期感受到人世间最淳朴、最真挚的情感。他也自然而然与农民融为一体,用自己学习的知识为农民服务,教他们学文化,给他们讲故事,为他们做事情,成为他们中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一员。与最底层群众水乳交融的共同生活,总书记深刻了解了中国农民的需求、期盼和愿望,培养了总书记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培育了总书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胸怀,树立了总书记为百姓做事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奠定了成为国家领导人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思想基础。
如今的习近平,作为世界大国的领导人,正在带领着一个古老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而扎根在他内心深处对于人民的热爱,正是源于在梁家河时期的深刻经历。从更高的层面上讲,梁家河已经超越了其原有的地理意义和历史意义,已经成为了党员干部扎根人民、热爱人民、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丰碑。
一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优秀的人总是能让身边的人一起变得优秀,《梁家河》这本书从与青年习近平一同成长的几个伙伴身上,展现了习近平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我们读《梁家河》,更要学习《梁家河》,这本书中包含的启示随处可见。书是缩影,以小见大,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应该始终抱有“兼济天下”的情怀,不管在什么时代,始终将“人民”二字扛在肩上,无愧于入党时的铮铮誓!
感悟《梁家河》里的“大学问
最近,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受到党员群众的追捧。而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正是印证了习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收获满满,正是因为有了梁家河七年插队的艰苦磨练,承载着他初心不改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生动诠释,历练了他立志成长、初心不改、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
习总书记曾强调:“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可见,《梁家河》里的“大学问”值得党员干部感悟。
读书修身是立志成长的“根基”。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经常是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上山放羊,他揣着书,锄地休息时,就拿出《新华字典》”……几乎梁家河的乡亲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总书记把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可以说,面对艰难困苦时不退缩不放弃、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决心;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练就了过硬本领。七年知青岁月,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是青年一代人生观、励志成长的鲜活教材,成为青年干部成长的生动范本。
实践锤炼是初心不改的“航标”。七年知青岁月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初心,把陕北高原作为自己的根,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为老百姓谋幸福”悄然扎根,立志为了改变群众的生活,用双脚丈量着黄土高原的宽广和厚度,培养出不变的信念和初心,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不难理解作为一个人民公仆,只有经过实践锤炼才是初心不改的“航标”。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原动力。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面对党旗的铮铮誓言,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距离中国梦实现的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为之奋斗,用心走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赶考之路。
艰苦环境是实干担当的“动力”。插队的七年梁家河一片生机,带领父老乡亲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老百姓之中,融入到老百姓之中,以人民群众为师,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正是在艰苦环境中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创造出了难以实现的目标,靠的就是实干,环境越艰苦,越能培养干部吃苦精神,唯有实干才有力量,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总书记心里装着千百个“梁家河”,挂念着千百万人民群众,艰苦环境是实干担当的“动力”,正是以“实干”精神实现一个又一个的跨越。吃苦耐劳是人生的风帆,埋头苦干是成功的秘诀,在艰苦环境的“大熔炉”里,不仅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雄心,而且要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思想准备和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只有发扬实干精神,梦想才不会成为空想,落实才不会落空。作为青年一代,要到艰苦环境墩苗砺炼,到条件艰苦、矛盾复杂环境中锤炼党性、提升本领、增长才干。
将生活扛在肩上风雨兼程作文日历又悄无声息地翻开了一个崭新的月份,浓雾包裹的清晨,有着厚重的凉意,米色风衣已略显单薄了。不经意呵出一口气,一团白雾在眼前慢慢消散,无声地警醒......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将生活扛在肩上风雨兼程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读《梁家河》有感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习近平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梁家河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经历了许多磨练,锤炼了意志品质,铸就了为民造福的初心。学以致用。今天,我们读《梁......
把责任扛在肩上——记树苴乡树苴村党总支书记徐维明的感人事迹2000年,正逢村改,徐维明以高票当选为树苴乡树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那时他是村里小有名气的生意人,村民们......
将责任扛在肩上 把纪律挺在前面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彰显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王岐山书记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