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摘 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但受其自身延续性的影响,对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促进传统政治文化的良性发展,本文从介绍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转型的途径三个方面入手,争取为促进其自身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存在问题;转型途径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概述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涵
其实在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界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以时间来界定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要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是“过去时”。刘泽华、葛荃等人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传统的政治系统相对,即中国古代君主政治赖以生成、运转的文化条件和背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已经消失,必须通过史料分析来展现历史人的政治心理、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而现代政治文化研究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强调“在研究传统政治文化问题是不能简单引用现代政治文化的研究方法,必须根据对象特点进行改造和创新,才能对该问题有清晰的认识”。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现在时”。朱日耀认为:“政治文化应该含有与政治相关的各个层次的文化,其中主要是支配和规范人的政治行为的政治思想,代表社会政治运行过程中起着潜在作用的社会政治心理”。
总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中国所特有的、在过去产生、经过了历史的社会化过程至今仍在政治生活中活着的东西,是相对稳定地积淀在中国民众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中国政治系统和政治运用层面的依托[1]。
由于中国所特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环境和地理条件等因素,使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表现出了所独有的特征。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
1、以人文主义为基础
中国古代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所决定,宗教神权始终不发达,在古代文明的初期,没有经历过神权国家阶段,进入中世纪以后,也没有出现像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基督教神权统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以神权为本的文化很不发达。从商周早期政治思想产生的时候,就决定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当时由于人们的认识有限,往往把人事与王命联系在一起,西周时期的“敬天保民”思想就是其典型形态,但是就其思想结构来说,是实于保民而虚于敬天,当时的思想家们认为“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其基点就是从人事去体察天命,而不是从天命中去体察人事,这就导致人们对人的认识的深化[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条件下形成的诸子百家,他们在政治上千差万别,但是,其人文主义特征又是共同的。
不过,中国传统的政治文的人文主义精神与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不同的。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的,古代的思想家们以道德为表准对人进行划分,形成性恶论和性善论两种不同的观点,而不论是哪一种观点,其归宿都是如何实现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约束。所以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人性论,所强调的往往是人的义务,而不是个人的价值,单个人的价值只有在群体关系中才能得到体现[3]。同时,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古代的思想家们又以人在现实社会的不平等为依据,把人性分为若干个等级,从此,古代的人性论在政治上又为专制主义统治而服务。人文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有机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与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本质差别。
2、以礼治为手段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贯穿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始终。“礼”是关于社会生活的具体制度、规范和准则仪式,其中包括社会政治制度、伦理规范等,这些是维护宗法主义的等级秩序、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礼治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进而维护社会和谐。其基本精神是“礼让”,尽量减少人们之间的斗争,理顺社会中的各种横向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
在“礼治”中强调要以“三纲五常”为行动的准绳,把君与臣、父与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强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样就把人民紧紧的束缚在王权的统治之下。一方面稳定了社会秩序,使人们形成了共同的心理。让人们认识到的国家的重要性,形成了普遍的爱国观念。另一方面,从伦理学的角度讲各个等级对皇帝应尽的义务,而忽视了人们的权利。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进而奴化了人们的思想。
礼其实更多的被看作一种治理国家的手段,正是礼的存在才使社会资源得以较为合情的分配,民众心理得以平衡,社会各阶级矛盾得以协调,国家秩序得以维持,社会安定得以实现,在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可以说“礼”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主旋律”。正是人们之间相互谦让、以礼待人的相处方式,才使我国具有了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才使政治制度得以长期存在。
3、以经学为思维基础
不同文化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的发展路径和方向。自从儒学确立正统地位以后,其思维方式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因而,经学的思维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是儒学,而经学又是儒学的重要表现。在我国古代,经学一直被认为是最精深的学问。人们在主观上认定,儒学经典是一切科学与知识的源泉。经学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注解、阐发经传的方法,在中国封建时代,经学的思维方式备受推崇,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思想流派,但是他们也有着共同的价值观点。其一是把自己的思维视野囿于儒家经典之内;其二是把圣人之言、经传所云视为人的政治行为的规范和治理国家的准则。这样的思维方式同样体现在政治领域,受其影响,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们通常从经典中寻求治国之道,例如汉末的王莽改制,宋代的王安石变法都可以从中找到复古的意味。
经学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使传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但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也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变革的机制,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进而使中国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衰落。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本身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迫使它自身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转型。我们只有了解传统政治文化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后,才能够对其转型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皇权专制
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形成于秦汉,一直延续至清代,几乎伴随封建社会的始终,历时长达两千余年,这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专制主义是中国历史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巨大。
首先,国家权力集中于最高统治者手中。统治者强调君权高于一切,朕即国家的强权理念。例如秦统一六国以后,秦王嬴政为了凸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和标榜自己的权威,决定重新议定君主的称号。他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就把古代传说中的神和人最高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并就有关皇帝的政务活动定出专门称谓,以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在此基础上,秦始皇又通过其他配套措施,使皇帝总揽了国家最高大权。自此以后,皇权专制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制度,甚至形成皇权法典化,以渗入人心。
其次,皇权具有无限性。“王的权力是无限的,在时间上是永久的,在空间上是无边的”,这导致了权力滥用。因为皇帝权力没有任何形式监督和制约,最高统治者可以利用国家的权力为所欲为,不受任何人和任何形式的监督和制约,臣民也无权对他们进行监督。中国历代王朝,虽然都设有监察机构和监察御史,但他们仅是代表皇帝对下属官吏履行督责之权,是皇帝维护其对下属统治的工具。御史可以对皇帝执政方式和个人德行提出建议或意见,但这并不代表监督,只是提醒,其意见和建议能否被采纳,还要看皇帝本人。封建皇权专制,从根本上说,牺牲了绝大多数人的权利和利益来满足极少数人的私欲,最终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皇权思想的固化,对后世影响很大。中国历史上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但不管哪朝哪代的农民起义,他们都具有浓厚的皇权思想,总要找到一个人作为皇权的象征,如汉代的“非刘不王”。而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傀儡皇帝和幼年皇帝,他们并无任何统治管理国家的能力,但王朝并未因此分崩离析,尚可继承下去,这些都是极端皇权思想的存在导致的。我们是一个现代性的社会,是一个讲究民主、法律的国家,而这样的“皇权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国家的需求,因此,若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要想继续存在,那么其自身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型。
(二)文化专制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君主统治的重要思想准则。我国古代历来讲究“克己”,即探索自我和修身养性、与内在世界斗争而与世无争的观念,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萌生、发展,使政治文化观念倾向于形而上学。例如我国古代的“天朝上国”观念深入人心,正是本着这种思想,才使国家和人民都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一味地否定外国的先进技术,不思进取,最终使原本强大的中国变的不堪一击。统治者通过纲常伦理等教条来限制人们的思想,还用暴力手段来打击所谓的“异端邪教”,例如“文字狱”、“焚书坑儒”等都是其典型的表现。这样的文化专制政策,使人们的思想逐步僵化,思维发展受其束缚,思维角度变得更为局限。思想是文化的派生物,思想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文化的专制,最终使思想专制与文化专制形成恶性循环。
而这样的文化专制制度已经与我国现代的文化制度形成强烈的对立,现代社会中,文化强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国家也提倡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要保留有特色的文化。显然这种古代传统的政治文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政治生活。
(三)官本位思想严重
官本位思想形成于家长世袭、专制权力、宗法等级为特征的封建社会,其实“官本位”的思想已经背离了儒家经典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初衷,变成了“官贵民轻”。这种思想无处不在,并且顽强的指引人性价值选择、社会心理取向以及人才模式的塑造。在社会中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引起了人们对权力的崇拜。那些掌握权力的官员,他们会用尽各种方法来保全或者提升自己的官位,依次来增强自己的权力。而那些没有掌握权力的普通百姓,他们也会用各种方式来努力获得一官半职。例如我国古代就出现过“卖官”的现象,那些权力大的官员通过卖官来收取利益,而那些没做官的人通过手中的金钱来实现自己做官的愿望。这种对权力的狂热追求,一方面导致国家行政制度缺失,官员冗杂,办事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在社会中形成腐败现象。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严重损害了普通民众的利益,使社会出现了“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畸形现象,最终导致我国古代的封建政权一步步走向衰落。
“官本位”的思想容易导致权钱交易,在权力本位意识和物欲化倾向严重的情况下,容易诱发权力主体过分行使职权而不顾法度的行为。在现代化国家中,这种思想应该是严厉禁止的,特别是在政治领域。政府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为官员谋取私利的场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否定传统政治文化的作用。其中许多不适应现代政治发展的部分,我们要用具体的方式进行改革,使其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三、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转型的途径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传统政治文化转型的路径应当遵循“以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文化发展”的策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实现现代变革的根本,便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彻底完成从自然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的转换,建立起公共权威和社会契约,建立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主要从三个方面完成对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改造。第一,市场经济塑造公民的主体性,使大多数个人和社会组织摆脱宗法社会关系和传统政治权力的束缚,成为利益独立、非政治的生活主体。第二,市场经济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构筑了民主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又使民主成为经济主体的自觉追求。第三,市场经济的运行,都需要法律来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才能使市场成为有序的市场[4]。
但是,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相对滞后性,又由于各国具体国情的差异,决定了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转型的过程并不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步进行的。为促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转型,必须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推进。为此,首先要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职能和行为,真正完成其从对经济的直接控制、强制干预向宏观调控、协调服务转变,完成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其次,要以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建立健全市场法规,规范交易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创建法制经济、信用经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调节公民的社会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测量社会改革的“感应器”和“晴雨表”,同时它又是改革理论向改革实践转化的桥梁”[5]。在我国现阶段,社会深层矛盾集中,社会问题相对突出,人们的政治心理非常复杂。由于政治心理具有互动性和冲击性特征。这些特征的存在既有利于改革,但同时又会因改革触及个人利益而出现不适应、困惑和迷乱,产生“失落感”甚至抵触情绪。如此种种,都可能形成对于改革的心理阻碍。消极政治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与调适,极易弥散和感染到其家庭成员及其他社会群体,引发大面积消极政治行为,严重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政治心理环境,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心理根基,危害社会政治稳定大局。因此调解政治心理极为重要。现代政治理论认为,扩大政治沟通渠道,适当释放社会政治心理,是调控政治心理的有益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相对扩大,但由于种种因素,目前政治沟通渠道相对狭小,不利于政治心理的调控。因此,我们应当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拓宽政治沟通渠道,比如完善政治协商对话制度、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完善舆论表达和监督制度等,实现政治心理的合理调控。另一方面,也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和加强新型社会规范,克服改革中的心理障碍。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心理,如果人们在心中还是保持那种“天朝上国”的思想,这对我国的政治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阻碍,因此培养人们建立一个适应现代政治发展的政治心理是非常必要的。
(三)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我国古代实行的君主专制,主要是以“人治”为主,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人治中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大多数情况下是根据君主自己的想法来统治国家。如果是位开明的君主,那么这个国家或许运行的好些,甚至会出现“盛世”的局面,但是如果我们遇到的不是明君,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会令人堪忧。因此,面对人治统治的不稳定性,我们要尽量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利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稳定性,可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此外,国家文化的发展,本身也需要法律进行规范。我们知道,文化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比较大,但现在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人们的流动性较强,会受到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一些不适应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因素,严重者会引起一定的骚乱,因此面对我国的政治文化环境,也应该加强管制,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我国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合理扬弃传统政治文化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确实有很多弊端,但是其合理因素也很多,搞虚无主义是不对的。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硬性隔断历史,对于传统政治文化充耳不闻,一概排斥。我们应该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传统的政治文化。我们必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传统政治文化中有益有用的东西,做到古为今用,为以科学、民主、理性精神为核心的现代市场经济文明提供切入点和生长点,并以此作为传统政治文化根本性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根据时代特征和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的需求,对传统政治文化的积极因素和精华性成分进行改造和重塑,赋予它以新的内涵和时代意义,促进其向现代理性主义飞跃,进而把这些积极因素整合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有益成分,为构建和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服务。我们在创建一种新型的、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时,也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之能够将我国各阶层、各民族的人民团结在一起,更好的维护和促进我国现阶段及今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而服务。
总之, 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 传统政治文化现代转型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吸收已有的西方民主宪政实践中的有益经验, 建设一种社会主义的现代民主政治文化。在现代化民主浪潮的冲击下, 坚持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同时, 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必须同时进行,具有制度保障的文化建设才不会缺失民族的特色。此外,我们也必须看到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只要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一定会使政治文化呈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参考文献:
[1]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03.[2]朱日耀:《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M].第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3]江荣海:《传统的拷问》[M].第6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1.[4]王秀良、孙建设:《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J].探讨与争鸣.2008.02.[5]金太军、李善岳:《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J].第16页.人文杂志.1998.06.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意义 发表时间:2007-9-26 16:14:00 阅读次数: 所属分类:个人文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意义 [摘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现代思考作为儒家文化在家庭层面的阐扬,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独特且重要的纽带作用;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当今中国崭新的精神文明以及......
罗 刚②内容提要: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法律文化,这些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存在着激烈的冲突。构造法治社会,需要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本文从思想观念和法律......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现代景观意义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景观行业开始了一个转型的时期,经济的繁荣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使景观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景观的内容和形式也在......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必须依法受理;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