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升初中摸底考试_小学升入初中考试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6:12:1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小学升初中摸底考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小学升入初中考试”。

2012年小学升初中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共48分)

1.把下列汉字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2分)

正直是道德之本。

2.读拼音写词语。(5分)

zǔnáogēyáokuíwúquánsuōmiǎoshì

()()()()()

3.按拼音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字。(4分)

yì:()力()立()念()处

4.选字填空(3分)

撒洒()泪告别()腿就跑

穿川()流不息滴水()石

致志()同道合专心()()

5..补充成语。(4分)

()竽充数神机()算生龙活()指()为马

无穷无()万古长()张()李戴枯()败叶

6.运用关联词填空。(2分)

(1)、()我们乒乓球健儿平时刻苦训练,()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2)、它们()有时也捕捉麻雀,()不是肉食动物。

7.按要求写句子。(12分)

(1)、写一个带有感叹号的句子,表达对老师的感谢。

(2)、雪花飘落。(扩写句子)

(3)、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改为反问句)

(4)、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缩写句子)

(5)、老师常常鼓舞大家要努力学习。(修改病句)

(6)、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扇动翅膀保持平衡。(改为肯定句)

8.名句填空。(8分)

(1)、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

(3)、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不光要读书,还要参加社会实践。正如古人说:读万卷书,_________________。

(5)、孤舟蓑笠翁,___________________。

(6)、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词填空。(4分)

幽静安静恬静平静

(1)、孩子的呼吸均匀而(),睡得又香又甜。

(2)、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地睡着。

(3)、月光正照在她那()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4)、一天夜晚,贝多芬在()的小路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来。

10.名著知识填空。(4分)

《水浒传》是____________写的,我喜欢《水浒传》中武松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鲁智深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二、阅读理解(共22分)

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影)光屏

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②—③段,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2分)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粗略——瞬间——

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把___ __比喻为_______的宴席。把_______比喻为_____的快餐和_______的零食。这个比喻是针对第_____自然段的,这个比喻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6、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2分)

7、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习作(30分)

你已经长大了,和过去相比,是不是更有自信了,是不是养成好的学习或生活习惯了,是不是懂得关心他人了…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把“我不再()”补充完整作为题目,(如灰心、懒惰、粗心、娇气、软弱、自卑等)写一篇作文,不少于4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略)2.阻挠歌谣魁梧蜷缩藐视3.毅屹意益

4.洒撒川穿志致志

5.滥妙虎鹿尽青冠枝

6.(1)因为--------所以(只要-------就)(2)虽然-------却(虽然-------但是)

7.(1)符合题意即可给分。

(2)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3)难道这不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吗?

(4)这件事给了帝国主义者回击。

(5)把“鼓舞”改为“鼓励”。

(6)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必须扇动翅膀保持平衡。

8.(1)柳暗花明又一村(2)更喜岷山千里雪(3)家祭无忘告乃翁

(4)行万里路(5)独钓寒江雪(6)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7)一片冰心在玉壶

9.(1)平静(2)安静(3)恬静(4)幽静

10.施耐庵打虎倒拔垂杨柳智取生辰纲(后三空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二、(1)不正确的字:搏奈豪影

(2)细致永恒

(3)第三段前两句。从“影视器材的进步使---------------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

(4)第四段。从“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至本段结尾。”

(5)阅读细嚼慢咽电视前的观赏便捷可口④使说法更加形象、生动。

(6)阅读书籍

(7)只要符合题意即可给分。

三、1、作文内容分数值(30分):

写出标题(2分)思想健康,中心明确(8分)内容相符具体(6分)

条理清楚、段落分明(5分)语句通顺(6分)会用标点,错别字少(3分)

2、评分参考:(30分标准)

一类文(27—30):切题,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句通顺,标点使用比较正确,错别字少,卷面清洁。

二类文(24—27):切题,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比较具体,层次较清楚,语句通顺,标点使用比较正确,错别字少,卷面整洁。

三类文(18—24):基本切题,思想健康,中心基本明确,内容欠具体,层次不够清楚,语句基本通顺,标点使用大体正确,错别字多。

四类文(12—18):不合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很不具体,层次不清,语句不通,标点错误和错别字多。

五类文0—12):内容有错误,语句表达很差,不会使用标点,错别字很多。

错别字每个扣0.5分,扣足5分为止;标点错误每个扣0.5分,扣足3分为止;卷面太乱,字迹潦草酌扣1—2分。

初三升高一开学摸底考试是什么

摸底考试,就是掌握学生在一段时间里学习情况的考试项目,多是用来分辨或者是掌握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摸底考试在大多数中小学有特殊的指称意义,常常和“开学”一词联系起来,全称......

初三升高一开学摸底考试是什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初三升高一开学摸底考试是什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初中开学摸底考试英语

绝大部分学校考查的内容还是以小学为主,比如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四则混合运算和简算等。数学学科:绝大部分学校考查的内容还是以小学为主......

保定市初中毕业生摸底考试

2013年保定市初中毕业生摸底考试文科综合试卷本试卷分卷I和卷II两部分 卷I为选择题 卷II为非选择题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卷I( 选择题 共46分)本卷共25题 ,1-4题每题......

小学升初中自荐信

小学升初中自荐信......

下载小学升初中摸底考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升初中摸底考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