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读经典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品读经典与文化自觉”。
“文化强国”读经典
河南省西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牛正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文化强国‛的任务,这一伟大号召,将把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读书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坚定性推进一个新的热潮、高潮、大潮。也就是‚文化强国‛要多读书、读好书,尤为重要的是读经典。古人云:‚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在漫长的历史演义、变迁、进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先贤、圣人、哲人创造了、积淀了、留下了灿烂、辉煌、历久弥新的文化、泽被后世的中华经典。经典,是浓缩的文化精品、是岁月长河中的精华、是民族的智慧、是人类的结晶、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具有恒久的真理性、科学性和生命力。经典,有文学、史学、诗歌、伦理、哲学、楹联、故事、小说、绘画等形式,它记录了、印证了、表达了、折射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在经受千百年的考验之后,其沧桑的历史、智慧的光芒、思想的价值,跨越远隔的时空,是至真至纯的思想和情感,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内涵,汇聚着人类最重要的理念、生存经验和生命智慧,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具有普及性与现代价值,是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的永久脊梁。从分量上看,经典以一当十。读点经典,在理想信念、修养品德、做官从政和为人处世方面,能够给我们以指导,提升我们的境界和层次。司马迁《报
照汗青‛,等等。河南省内乡县衙古迹几幅楹联,意蕴绵远,至今仍引人深思:‚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为了加强对官员的警示,有的甚至辅之以鬼神知、因果报、子孙福的劝诫。如‚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要一分非分钱,幽有鬼神,明有国法;做半点昧心事,近报自己,远报儿孙‛等。阅读经典、学习经典、内化经典、运用经典,可以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灵魂。特别是在眼下这个‚深刻变革、深刻变动、深刻调整、深刻变化‛的时代,读经典能帮组我们处理好个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群体、与自然、与历史、与国家、与财富等各种关系,使我们有涵养与情趣;能让我们的人生态度有所依归、理想更加坚定,更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感。当今,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和‚文化强国‛中读点经典,对于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能增强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又能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凝聚民族力量,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大有裨益的。
‚文化强国‛要读经典知民意。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在历代经典中充满着民为邦本的思想、理念。‚读典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从《诗经》、《楚辞》、《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左传》、《战国策》、《史记》及后来的(鉴)‛,‚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凶‛;有以民为秤的标准,比如,谚云:‚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古人说:‚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从古代经典中,使我们明白了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为官以民为本,对共产党人来说,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的力量之源、生存之本、胜利之基。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深知党的宗旨是‚执政为民‛,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我们的官员是‚人民公仆‛,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当官就是为民,为民才能当好官。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只有坚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以民为主‛的理念,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决策是否正确的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目的,才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体现了‚人民主体论‛的价值判断,体现了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才能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文化强国‛要读经典树官德。中国经典文化传统的主体和核心,在于道德修养理论,特别是为官从政者的‚官德‛修养尤为重要。老子说,爱民治国集中表现为‚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怎样才能实现爱民治国的‚四自‛理想状态和治国目标呢?老子认为,最重要的是治国理政者具有无为而治的政德。
无形、可以侵润万物‛,‚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这种以义至上的道德观,将会鼓舞激励人们追求道德高尚,重视礼义廉耻,坚持人格尊严,从而,在政治上凸显‚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文明特色,从而在价值取向上明确了‚明辨义利、明理节欲‛的修养和在道德上明确了以义树德的尊严及标准;在社会上能形成中华民族‚崇德尚义‛、‚礼仪之邦‛的道德风尚。二是修己求仁。古人在看待做人者、当官者,把修己求仁这个道德范畴,既作为做人的标准,又作为从政的标准,特别是做官从政者,要求更应严于修己求仁。做官先做人、做人先树德,所以做官要修己求仁,求仁立德。《论语》载:‚颜回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就是指克制自己的私欲;‚复礼‛就是按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行为规范行事。通过这种强制性复礼活动,‚仁‛就会逐步内化为人的本质、转化为德。‚求仁‛要靠主体自身的努力,才可能求仁而获仁,如果没有这个努力,便不可能达到休养为道德的目的,这就是‚求仁由己‛,求仁者德。在这个问题上,孟子提出了‚反身而诚‛、‚存心‛、‚养性‛的修养方法。荀子提出了‚化性起伪‛,形成以礼教为主的修身方法。同时,古人还提出了‚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福生于清俭,命生于种畅‛,‚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不难看出,以‚修己求仁‛为中心的修养之道是内外统一、主客一致、以自律为主与自律他律并重的修身之道,是‚德‛以生存的内在因素。三是修齐治平。修齐治平,这是道德修养的从政无德不足于建功‛,‚立身立业,必先养德‛,指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党政干部来说、德的核心是党性,德的要义是心纯,德的内涵是品正,德的表现是清廉。要常学习以明德,善修身以立德,保本色以养德,用好权以行德,勤为民以施德,严律己以守德,强监督以严德;做到‚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居高官而纤尘不染,理万财而分文不贪‛。清清白白为官、实实在在办事、堂堂正正做人,始终做到宗旨永不忘、名节永不丢、品德永不褪、本色永不变,展示出‚修齐治平‛之品德。
‚文化强国‛要读经典重廉洁。中国廉政文化精大博深,内容广泛,引人注目,历代相传,为之生辉。老子在自律方面有‚不欲以静,天下自正‛;在‚圣人不积‛上,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讲私欲是罪恶之源上,有‚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足,咎莫大于欲得‛;在推功揽过上,有‚能受国之垢,乃天下王‛;在为人勿贪上,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在施政勿乱上,有‚无为而治‛;在待民勿欺上,有‚圣人无常心,当以百姓之心为心‛。在对待清廉的品位上,庄子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桀士为夹‛;在廉洁的情怀上,庄子曰‚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之‛;在廉政形象上,庄子曰:‚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在内心素净上,庄子曰:‚清静无为,忘我无欲‛,‚至人无己,才能看到百姓的心,有廉心的人,才有大爱,照亮一方天地;有廉心的人,才能为民造福而无怨无悔;有廉心的人,才有人性的馨香。今日现实社会之纷繁、欲望之无穷,党员干部只有具备清廉的高尚品质,才能真正懂得乐不藏在自身和自心,美不源自自私和自大。古人云:‚公廉第一难。‛对于公职人员来说,廉可以促公,公可以补廉,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公廉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在古代社会绵延数千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朝历代的先贤们都非常崇尚和追求公正清廉的人格品质,《淮南子〃修养训》中就曾有这样的记述:‚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指出统治者只有做到公正无私,他的主张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一致赞同。宋人吕本中所著《官箴》说:‚当官之法,为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我们要以此为座右铭,做到以‚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夙夜在公,寝食不安‛的公仆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职一责;做一个不法之言不说、不义之财不取、不净之地不去、不正之友不交,心灵纯洁、两袖清风,无私奉献、品德高尚,行为端正、正派做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文化强国‛要读经典长气节。气节,即志气、节操。气节,是人的第二生命,是精神之骨和支柱,体现的是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人性上的坚定性、原则性、纪律性、纯洁性。中华民族自古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临时守节‛,‚时穷节乃见,1什么都可以缺,唯独一样东西不可少——气节。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特质‛。任何人,一旦没了气节,即使他身有再大的官职,在世人的心目中,也不是一个‚大写‛的人。古往今来,为了守住做人的气节,有的人可以把尚未戴热的‚乌纱帽‛抛而弃之,有的人甚至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也要呵护人格尊严。如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于公元405年秋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不久,上司派了一名既粗俗又傲慢的官员前来视察。一向气正骨直的陶渊明感叹道:‚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的人折腰。‛他遂辞去只当了80多天的县令职务,又如东魏元景皓宁愿被杀头也不愿改元姓高,最终遭到高洋的杀害,用鲜血和生命为后人诠释了‚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深刻寓意。同时,在历史上王安石有‚矫世变俗之志‛,王贞仪有‚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岳飞有‚壮志饥餐胡虏肉‛,魏源有‚师夷长技以制夷‛,周恩来有‚面壁十年图破壁‛,毛泽东有‚不到长城非好汉‛,都表达出非凡的志气。气节是一种品质、一种追求、一种气魄、一种境界,它是一个人的情绪、精神、心理、气度、志向、人格的综合反映。气节,是横马立刀的胆识,是壮怀激烈的抱负,是仰天长啸的豪气,是力挽狂澜的魄力。气节,具有君子之胸,哲人之怀,平和之态,愚公之志。经典里倡导的人生气节,应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今天仍应得到弘扬,其主要表现应在于心系天下,志在为国,为民谋利。然而,在如今某些领导干部身上,却很少看到革命先辈
3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新的重要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方面取得新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诗人李白说:‚忽魂悸以魄动。‛亚里士多德认为:‚肉体只是质料,灵魂才是实体。‛灵魂是生命的绿洲,失去它,思想的旷野只能是一片杂芜,行动的驼队永远也不能走到理想目的地。从读经典中所知,在历史上、史书上,中华民族之魂其本质,就是爱国主义。读经典,有助于铸造爱国之魂。春秋时期孔子的保卫‚父母之国‛,强调的‚君君、臣臣,君子之仕行其义‛的思想。孟子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爱国思想隐约包含其间。战国末期,出现了楚国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诗歌《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穿越时空,至今感召后人!《汉书》的《苏武传》对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作了极其生动的描绘:‚幽武臵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臵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代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明朝戚继光的‚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清朝林则徐
5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献身;从中折射出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情怀,彰显了爱国主义的高尚品格,绽放出了献身于祖国的鲜血之花,这就是忧国之情、爱国之心、献身之行派生的大气、豪情、雄心、赤胆。试看,在经典国魂之精神的支配下,钱学森、朱光亚等许多科学家毫不犹豫地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历经周折回国报效自己的祖国;在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数十万人民解放军将士用热血和青春修建了被称为‚天路‛的青藏公路,4000多人为此长眠雪域高原;今天成千上万个爱国者,脚踏祖国的大地,背负民族的重任,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为祖国作出无怨无悔的奉献,特别是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举国上下同心协力,海内外炎黄子孙和衷共计,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赞誉。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尚,使中华民族虽历尽沧桑和劫波,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正因为如此,在祖国大地上,才有摇篮里婴儿甜蜜的酣睡、校园中琅琅的读书声、田野间五谷丰登的飘香、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繁荣、、、、、、,所以,当《歌唱祖国》的幼嫩童音声响起时,多少中国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没有爱国主义焕发出的强大力量,就没有中华民族和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中华经典,包含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
71819-
胡锦涛《求是》撰文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下为原文: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会通过的决定......
文化强国——从精神上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审议了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任仲平(一)2011年10月1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幅户外显示屏上,水墨动画形象的中国先哲孔子,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中国......
2011-2012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考查卷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级: 11-2班 任课教师:张忠江姓名: 学号: 成 绩: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反映......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11—2012学年《形势与政策》课程期末考核班别装控09-2姓名柯坤辉学号19号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