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风俗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风物风俗”。
围场历史悠久,且多民族聚居,仅少数民族就达13个,因而习俗复杂多样,既有积极向上的好习俗传承、演变和新生,也有消极丑陋的不良习俗不断摒弃和消亡。这些习俗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嫁、丧葬、生育、饮食等观念的更新和进步,同时,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饮食
满族人在饮食上比较讲究,多为其他民族效仿。在围场除回民外,现已形成共同饮食特点:在主食上体现一个“粘”字,大都喜欢吃大黄米、小黄米和江米做的粘食,如粘豆包、驴打滚、粘糕、油炸糕、芙蓉糕、粘米条、粘糕饼、元宵、粘米粥、粽子等;在副食上体现一个“大”字,即大鱼、大肉、大碗面、大碗菜,家常菜也是常用大盔上的爊菜和炖菜。满族人爱吃酸菜、白肉片、血肠、水豆腐、手把肉等。好客、喝大酒的习俗经久不衰。
(五)节日
满族逢年过节与汉族无大分别。大年初一要登门向长辈拜年,遇熟人相互拜年问声过年好。正月初五要破五。二月二(龙抬头)要不动刀。清明要祭祖。正月十五为添仓节(仓廪神诞),院内用草木灰划一仓型,当中放五谷粮,以祈丰年。五月初五端午节要吃粽子,早晨在门楣上挂葫芦、插艾蒿;在小孩的脖子、手腕拴五色线(下雨后去掉扔水中)、肘腋戴荷包;凌晨到山上踏露,采药、用泉水洗脸,意为年内不生病。中秋节要吃月饼庆团圆。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佛祖成道日),要吃粘米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崇佛),要祭灶王、扫房。过大年(春节)时,年三十前要贴对联、窗花、挂钱、年画等,过去还要将祖谱挂出,摆上供品,燃香祭拜,现大多已变为供奉财神了。三十晚上要守岁(通夜不休),吃年夜饺子(满语称艾吉格)前,长辈坐好后,晚辈要向长辈叩头谢岁。
(六)礼仪
满族对长辈非常恭敬,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现如今平日已不再向长辈天天问安、打千儿、叩头。过去亲友相见行“抱见礼”、“顶头礼”、“擦肩礼”、“抹鬓礼”,如今已演变为问好和握手。但过大年时,男人还是向长辈行叩头礼(长辈限于50岁以上)。家里来客,小辈和女人不入席,小辈不许直呼长辈名字,长辈先行,小辈后随。小辈赴亲友家宴,回来后要向长辈行礼“道偏”。
(八)禁忌
满族老人至今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平日养狗不杀狗,狗死埋地下。不打乌鸦和喜鹊。不在下午或晚上探看病人。埋葬亡人后不扛锨、镐进家。凡是有索伦杆和祖宗板之家,不许外面的畜类进入院内,不许持马鞭子穿孝服的人入室。清初满族信奉满教(意为疯狂的人,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译为巫),在疾病及庆丰年时,或男或女着神衣、神帽,腰悬古镜、铜铃,手击扁鼓或腰鼓,口中念念有词,边跳(舞)边说唱,现已作为娱乐文艺节目。
二、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人多在开放围荒后迁回“老家”围场,他们善骑射,无定居,过游牧生活,喜欢赛马、射箭、摔跤、一年一度举行“那达幕”盛会。围场蒙民由于长期与满汉民族一起生活,已不操蒙语,而使用汉文,生活习惯也大体上与当地满、汉相同,但仍保持着本民族粗犷、豪放、重情等优良品德。蒙古族婚俗坚持同姓不同婚,有早婚之风,择偶多由父母包办,舅在婚事中起重要作用,一般被请为证婚人,坐上席。通常男方托媒人或亲自到女方家登门求婚,小伙子要带上哈达、奶酒、糖块等礼物,去拜见姑娘双亲,并唱古老的“求婚之歌”。歌词大意是:“黄金杯里斟满了清凉的奶酒,捧在洁白的哈达上,敬献给您。遵照祖辈商定的婚事,您把宠爱的女儿许给了我。”求婚歌词歌曲各地不一,其内容大致相同,词句真挚动人,曲调悠扬。爱情持续一段时间后,男方请喇嘛选定吉日良辰,举办订婚仪式,设宴招待女方双亲,互换哈达。结婚前常以牛、马、羊为聘礼(纳彩),并有箱子、柜、女方四季衣物等一并下聘。唱迎亲歌,迎娶新娘。至男家,下马(轿)后要拿马鞭,双双通过烧得正旺的篝火,然后新娘新郎手拿羊肩胛骨交拜天地,喇嘛念经,拜佛爷、灶神、父母、认亲友、新妇结发。
蒙古族实行土葬、火葬或野葬。土葬用白布裹尸埋地下。火葬洗尸焚之,3日后以锒银的竹筷捡入白布袋中埋葬或撒山顶、河流中。野葬多是牧区贫民将尸置于柳条编的筐中,在夜半用车送山顶或谷地人不见之处,任鸟兽食之。以上3种葬法都要请喇嘛念经超度亡灵。
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穿开叉袍衣,忌坐门坎、向火盆中吐痰,不得在妇女生小孩或牲口下崽时借粮食。现在围场的蒙古族人传统习俗已经淡化。
三、回族习俗
围场回族通用汉文、汉语,但在老年人中进行宗教活动时,还使用一些阿拉伯语的词汇。在经济生活、心理状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保持本民族固有特点。回族人出生即请阿訇起名字,结婚时由阿訇证婚,死亡时由阿訇主持葬礼,而不食猪肉是其主要特征。
回族认为婚姻为人道之大端,古今圣凡,皆不能越其礼而废其事也(引自古兰经),男女婚姻遵循“婚姻无贫富,择良善之准则”。基本上是异族不通婚,择婚重才德,轻财富,严厉禁止“问八字、争聘财、讲奁资”。回族婚礼比较简朴,禁止吹弹拉唱,一般选在立麻日,在男家或清真寺举行。婚礼当天凌晨,男女双方都要“大净”(淋浴)。婚礼由阿訇主持,阿訇依次问新郎、新娘“经名”,问他们是否同意结婚,阿訇念“依扎布”即配婚经,意即:“万能的主啊,感谢您的恩典,请您成全两人的婚姻”,新郎、新娘跪在铺有新席地上听经。阿訇念完经后往身上撒“金豆”,婚礼完毕。
回族饮食很讲洁净,受宗教习俗影响,吃牛、羊肉,不吃猪、马、驴、骡和一切猛禽猛兽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未念“台斯米”(念颂奉安拉之命安拉至大)而宰杀的动物,不合教规,视其为污秽不可食。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帮节”、“圣纪节”。在门楣或牌匾上都有请阿訇或伊斯兰学者用阿文书写的“杜哇以”。其笔法多样,构图各异,大体上分为4种内容:1“太斯密”,大意是以真主安拉的名誉;2“清真言”,大意是“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3“古兰经”语录,大多是喜庆、安宁、祝福的语句;4各穆斯林开设的饮食店、副食店、摊点写的“杜哇以”,即伊斯兰食品,伊斯兰营业、伊斯兰饭店等。
回族的服饰主要表现在头部,女的戴盖头,男的戴白帽。《古兰经》言,女戴盖头是为遮其羞体(妇女头发为羞体),少女戴绿色,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男人戴无沿的白色或黑色小圆帽,又名“礼拜帽”。
回族的丧葬习俗独具特点。设回族公墓地,实行土葬。丧葬有4道程序:洗尸体、穿尸衣、行站礼、殡埋。即用清水将死者洗净,然后用白布裹身,再进行宗教祈祷,殡埋不用棺,先将尸体放入长方型木匣内抽底落下进行安葬。伊斯兰教反对火葬,宣传火葬为受刑。政府尊重其习俗不强其火化。
回民遵照伊斯兰教的“济贫”和“团结全体穆斯林为一人”的圣训,本民族之间很注重团结互助,重视民族感情,一人有事,全民帮助,清真寺即所有回民之家。(围场县其他少数民族,因人数很少,其生活习俗难成体系,大都融于满蒙汉各民族习俗之中。)
木兰围场一.木兰围场景区景点介绍 四大景区。1、红山军马场(乌兰布统草原)。大门票30(07五一涨成60)景区常规景点有,有喇嘛山、将军泡子、熙水泉,金莲花基地,影视基地(进入20),......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木兰围场导游词,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木兰围场导游词,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木兰围场,我是你们的导游**。位于河北省最北的围场县境内,与内蒙古交界,从承德北行约120公里。围场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公元1......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木兰围场,我是你们的导游**。 当时的木兰围场,根据地形和禽兽的分布,划分为72围。每次狩猎开始,先由管围大臣率领骑兵,按预先选定的范围,合围靠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