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意义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谈学习的意义”。
中国企业需要大发展,我们不能再落后了,职业化教育就是最大的工具,这已经被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实。所以有志之士都很推崇职业化教育。职业化教育最推崇的是敬业精神和诚信文化。
怎样快速适应多变的现代企业环境我们先看一下今天环境改变的速度,今天的社会被专家称作知识经济时代,它的改变速度被称为——十倍速的变革。要适应十倍速变革的环境,那么你变革的速度必须大于十倍速。学习是改变的基础和原动力,今天的竞争不再只是价格、质量的竞争,而是学习力的竞争。请看下面一个公式: L≧CL就是Learning(学习)的意思,C就是Change改变的意思。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的学习速度大于或等于社会改变的速度时,他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改变。什么是学习,学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学习,习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自己而改变生命。”那就是:有些时候,迫切需要改变的,或许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天生的伟大的学习者。人从一生下来就开始学习,从走路,说话,吃饭,穿衣,一直到我们现在做工作,我们都是看着别人怎么做,拿来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练习、运用、总结、提高乃至创造,最后把直接的或间接的经验加以消化、吸收,使之成为自己的,使这些知识融入到你的血脉之中。然而,随着我们岁数的增长是学习的放慢甚至放弃,为什么呢?小的时候,为了生存而学,非常自觉,那叫做“用心一也”。而我们又是何时放弃了学习呢?答案就是在我们失掉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时。问题就出在哪儿呢?心。当一个人的心灵为物欲所裹挟时,你还会自觉的学习吗?
学习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性行为而存在的。学习如果能够改变人们的心智模式那才是一种伟大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但人们对于生活态度的改变决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发生的,也不是通过什么培训和教育计划能够强行灌输以改变的。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生活是保持学习的开放性视野和持续性热情的根本所在,只有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才是永不枯竭的学习之源。当你学习不再快乐时,学习已经变了味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 ”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学者要“顶天立地”。“天”就是学术领域的前沿和最高水平,“地”指的是要踏实,做出的学问要有用,能够推动社会发展。我研究的就是“人”。
---张德天
“一棵树/站在去年的秋天里/体验死亡的感觉”??这是清华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德读高中时写的诗句。占据张德少年时代天空的,并非今天他研究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
理等高度专业的知识,而是文学与诗歌。
今年64岁的张德在东北齐齐哈尔长大,母亲出自书香门第,家里文学气氛浓厚。《论语》、唐诗宋词、中外名著等自小就走进了他的生活。小个子的张德天生内向,安安静静,不喜欢主动与人打招呼。他以“牧童”、“静男”的笔名,在一个人的天地里,抒发着少年人的大喜大悲、多愁善感。
中学期间名列前茅的张德立志报考北京大学新闻系,教物理的班主任老师却极力主张他考清华大学电机系。1959年,18岁的张德顺利进入清华,开始了一直延续至今的清华生活。
“张老师可以说是一辈子在清华,是一个典型的清华人,”跟随张德教授已有5年的李宁博士说。
在清华的几十年岁月里,张德硕果累累。已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23本,主持过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和30个横向科研课题,等等。
作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资源与组织行为系主任,张德的学术成就突出表现在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当中国很多人还不知道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为何物时,张德就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并做了深入的研究。1991年,他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研究中国企业文化的著作《中国企业文化??现在与未来》。张德教授在国内最早提出“管理阶段的三阶段理论”??“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他的代表作《企业文化与CI策划》一直是畅销书,两年内已印刷6次。张德老师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国内第一本企业文化的MBA教材,中国第一批MBA毕业生中,就有张德的弟子。
细数张德的成就,其中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共同点,那就是他的学术研究特别富有前瞻性,在自己专注的学术领域往往走在同时代学者的前列。2003年,在全国企业文化论坛上,时任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会长的袁保华同志说:“谁说在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上没有先知先觉?张德就是其中之一。”
“青年学者都要顶天。”张德给自己,作了一个形象的阐释。
地
“你说我的学生中,谁最有思想?”记者推门进入张德老师的办公室时,他正坐在椅子上,仰起头、笑眯眯地问一位女学生。女生报出了一个名字,张老师摇摇头说:“他不行,是‘二把刀’,没有深入钻研。”
脚踏实地、“深入钻研”正是张德教授自己做学位的风格。
“您在企业文化领域的高度前瞻性,是怎样得来的?”张德教授的答案是:得益于两个基础。一是大量阅读。在1984年到1986年期间,张德阅读了《科学管理原理》之类的大量国外主要著作,钻透了很多东西。
另外就是实践。张德非常注重学术的实用性,长期致力于把西方的管理理论与中国企业的特殊实践相结合。张德曾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进行学术交流。1996年还被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研究生院聘为客座教授。
近20年来,他已经先后为46家企业出谋划策,有的是薪酬改革,有的是绩效管理改革,有的是全套的人力资源升级,有的则是企业文化策划,还有的是流程再造。这些项目包括:北京市海淀区2000年经济发展规划、中远集团企业改革的对策研究、中国农业银行企业文化设计方案,等等。
在张德看来,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不能只是“学”??理论,还应该包括“术”??实践。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推动社会的发展,造福于人类,才有意义。对目前过分看重论文的弊端,张德认为存在很大误区,不科学的标准使得很多有才干的学者和他们的重要成果只能停在纸上。
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应用性特别强,只有放到企业里去实践,才能够变得非常有意义。所以,张德对自己的时间实行“三三制”:三分之一用来教学、三分之一用来学术研究,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企业上。
张德说:对企业进行诊断,就是运用知识、丰富理论的过程,理论丰富了,再回到课堂上,教学就活了。理论从来都是建立在大量实践基础上的,张德应用理论,重视实践,目的就是要探索、建立一个中国的管理模式,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
这种理论创新与实践摸索形成了良性循环。张德对企业一点点地改造,在柳工集团、云南白药、中兴通讯、中国通信等企业,“改了以后效果大不一样”。以2001年至2002年的“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薪酬改革”为例,改革后,薪酬总额增加了25%,但是每百元的工资含量下降了40%。这意味着效率提高了,潜力还很大。张教授常常感叹:中国很重要的就是怎么改革,怎样推动改革。
有报道形容张德不太容易让人感到“清华教授理应具有的优雅气质”,而是更像“机关里的一名普通干部,或是一名平凡的学者”。他的博士生李宁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张老师说话,煽动性不强,但是他知识渊博,侃侃道来,让你感受到在他心中有一个宏观的体系。张老师平淡、渊博、平和,朴实而又深刻,看问题一针见血,功力很深。
《礼记》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人
“天”字在古文字中,本来是一个像人形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是如此,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对此专门做过解释。由此去思考“人命关天”、“以人为本”、“人是世界之轴”等习语,我们能够得到会心的领悟。
张德教授研究的正是“人”。他说:“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把人作为中心”;他说:“对人的管理与开发是企业的一个首要任务”;他说:“对人的投资是回报最高的投资”。
1965年,在清华系统接受长达6年的理工科训练后,张德毕业留校,进行原子能方面的研究。可是,他放不下对社会科学的痴爱,兼任了学生辅导员,后来又担任过年级主任、清华大学德育教研室副主任等。变的是年龄和职位,不变的,则是对“人”的一往情深。
原子能的铀235与258如何分离?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道德体系备受冲击,校园文化和德育如何建设?一个是自然科学,另一个是社会科学,这两类似乎不沾边的课题,在张德老师那里,却得到了统一。
张德忙得不亦乐乎。从1985年开始,他在清华大学德育教研室副主任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几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如何?如何培育和塑造健康的人格?校园文化的特性表现在哪里?张德思考着,阅读着,发表了不少相关论文。他大胆提出:德育教育不能闭门自守,要走出国门,借鉴西方经验;他率先提出:校园文化不是课外文化活动,更主要的是校训校风等历史承袭的精神内核。这些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观点,在当时还是相当新颖和尖锐的。
这些努力,为他日后从事管理以及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打下了意想不到的坚实基础。张德告诉记者:德育注重的是非智力素质,这离不开学校文化氛围的熏陶。而企业是另外一种组织,与非盈利的学校相比,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组织。而组织的本质是相通的,要通过文化来提高其竞争力。
也正是这些努力,引起了清华领导的注意。1986年底,一位副校长对他说:你干脆到经济管理学院去吧。张德爽快地答应了。
“兴趣是一所学校,”张德深情地说道,“耳朵听到的,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样才能够出成绩。一个人,要学会聚焦,很多人精力分散得很厉害,结果只是瞎混,一事无成。我们要进行有效的聚焦,把有限的体力、精力、情感聚到一个点上。”
张德的焦点是“人”??人才的培养、使用、吸收。作为教师,他已经和正在指导230名硕士研究生和MBA学生、22名博士生。作为企业咨询师,他视企业为一个细胞,把企业当作社会公民,特别重视企业背后无形的文化之手。无论是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管理科学的探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张德通过“人”学,把它们贯穿起来,把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直觉结合起来。
为什么要建立企业文化?张德给我们做出了精辟的回答:人需要追求,需要内在的动力,需要活得有价值。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员工的精神需求日益上升,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在加大。学校、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塑造人,而只有文化可以提供这样一种支撑。
由此引申开来,张德教授说:随着物质生活的进一步提高,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角色会觉醒,人们更关注别人而非自己,更关注精神而非物质。到那时候,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社会的管理,都会很和谐,而人们的生活,也会更加快乐。
这一幅天地人和的美好蓝图,让人想到了另一个张德,少年时代那个抒写吟唱诗歌的腼腆男孩。
张德谈终身学习:学习就是空气
终身学习非常重要,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无论是个人人力资本,还是企业,都必须具备知识方面的优势,具备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现在的一种情况是:学习快的企业往往能吃掉学习慢或者不学习的企业。
学习不等于听课、看书,要在实践中学,在自己的实践里面学习。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善于思考是比听课更重要的能力。继续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是对学习价值观的更新。清华老校长蒋南翔曾以干粮和猎枪做过比喻,继续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学会使用猎枪,学到如何生存的能力。
学习跟空气一样,要把学习当成最重要的事情,让学习成为人闪光的一部分。终身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为了一个证书。文凭只是一张纸,关键是你有没有学到东西,你的能力、眼光和胸怀有没有变化。
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培育。这种人,是全新的,是知识经济下有竞争力的人。学习是在积累资本,不学习就意味着选择落后。现在的“保先”活动,实质上可以理解为终身学习、保持先进。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报告在第五部分“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中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作为成长班第一期学员代表给大家分享自己参加成长班一年来的体会与感悟。我想,这一年的学习锻炼不仅是对我,而且对第一期成长班的大......
写字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普通的一件事,学习硬笔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有利于身心发展。最实际的是钢笔字写好了,高考时的卷面可占很大优势。另外字写的好......
学习弟子规的意义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三)班徐太东 201140613096学习弟子规的意义前言:《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
学习《弟子规》的意义《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根据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而成的。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