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盲童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版)_情境链在数学教学中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5:31:5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让盲童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情境链在数学教学中”。

视障盲童学习方式的转变 —— 让盲童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袁建芳

情境教学是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教育,是从盲童出发,尊重盲童个性的教育,是充满审美及精神愉悦的,适宜完整和谐的人的成长的教育。在多年的盲校数学教学中,对于低年级盲童,情境的教学显的尤为为重要。情境对盲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下面本人谈几点认识。

一、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尊循盲童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盲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盲童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视觉缺陷给盲童的思维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失明大大影响了盲童感性认识的获得。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盲童的实际。一方面可以迁移盲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所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盲童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举出生活情境,让盲童通过观察,发现数学问题,使盲童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触摸,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激发盲童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例如,三年级在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曾现活动情境,可以先让一组盲童进行演示,引导盲童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着背,指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着背,体会东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二、创设问题情境,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盲童这一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盲童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盲童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盲童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盲童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盲童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盲童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盲童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1.巧设悬念,诱发盲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直观要素以概括的映象表象的形态,以及仿佛显示着和预知着还没有以同的形态展开的思想系统图式的形态,参加在思维过程中。”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盲童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问题情境要求教学能够诱发盲童的认知冲突,唤起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同时明确探究的方向和目标。针对小盲童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盲童也不例外。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盲童想揭密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利用游戏开场,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便对盲童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游戏开始了,盲童们争先恐后,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我却对答如流。盲童们都震惊了:“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惊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盲童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适宜的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认知间隙,探索空间处在盲童的邻近发展区从而让盲童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多维度的问题情境,除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外,还体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例如三年级数学中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围绕盲童感兴趣的《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展开情节,以“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为素材,教学“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盲童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又感受到了数学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在数学中,有“你知道吗”,介绍了除号的产生。让盲童明白任何一个数学符号都是随着生产,生活,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能帮助盲童形成符号化的思想,同时认识今天的数学是无数先人用数学智慧创造出来的。

三、拓宽情境视野,多角度的解决数学问题。

培养盲童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标之一,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会用数学解决现成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在数学教学中让盲童经历从现实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培养盲童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利于盲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为了让盲童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设计盲童熟悉,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但是,这些素材远不能满足盲童的需要。因此,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根据盲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数学学习与人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饮食,科普知识等联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植根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中,提高盲童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究性。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盲童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为盲童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贴近盲童生活,风格符合盲童的年龄特点和自身残疾特点。小盲童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盲童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盲童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盲童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教完“百分数”知识后,让盲童调查实际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等。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盲童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者数学问题,也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四、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盲童数感。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盲童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像一分硬币重1克,4粒黄豆大约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一袋糖重1千克,肥皂、药片、黄金等细小物品用“克”作单位,体重、菜、水果等用“千克”作单位;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通过让盲童到操场上跑跑、测则、量量,让盲童感受50米、100米、500米的距离,在春游、秋游中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让盲童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如,你今年几岁?班级号是多少?你的鞋号是多少?火警电话号码是多少?急救中心电话号码是多少?……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于生活实际,盲童很容易理解、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能够使盲童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建立数感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失明儿童的主动注意减少,他们的注意的分散也往往不宜被人从外部观察出来,因此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盲童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建立在盲童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鼓励盲童尝试用数字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状态,并从中进一步认识定量刻画事物的方法,从而促进盲童主动学习,获得全面发展。如此猜数游戏,既锻炼了盲童在结合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的比较的本领,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培养盲童良好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盲童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强化数感盲童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继而确立应用数学的信心,是形成良好数感的重要条件。鉴于此,教学就打破从概念到概念,从课堂到课堂的数学应用僵局,引导盲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增强盲童对数感的体验。

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盲童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一个个完整的统计过程中学习知识,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或了解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使盲童深刻体会了统计思想,领悟了统计方法,也在调查实践中强化了盲童的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通过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盲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盲童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盲童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盲童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使生活成为学习数学,建立良好数感的突破口。让盲童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生命的绿色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盲童热爱学习热爱自然的动机。

五、创设操作情境,关注盲童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直观要素以概括的映象表象的形态,以及仿佛显示着和预知着还没有以同的形态展开的思想系统图式的形态,参加在思维过程中。”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使盲童“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除应关注相关的概念的获得,还应同时关注盲童在获得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态度等方面是否得到健康的发展。“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盲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当一个儿童的视力受损以后,对外界信息的获得自然而然地要依赖其他感觉,如听觉,触觉等。有残余视力的儿童虽然视力非常有限,但在对外界的认识上,有限的视力同样可以参与其他感官的协同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盲童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盲童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视残儿童,特别是盲童,其概念的形成及精确化需要有大量重复的经验,我们应创造条件,将各种各样的事物尽可能地提供给他们,让他们直接去感知。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而是创设了这样一个“动”境:老师利用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老师设问:“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让盲童独立摆拼(有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紧接着老师又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面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看谁能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盲童们通过触摸,低视生利用残余视力,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最后,老师又引发盲童再次探讨“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这样,盲童在操作过程中,通过 动手摆拼,动脑思维的自主探究,获取了新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所以,创设操作情境对于补偿视觉缺陷和理解知识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例如,对于数学中的“两条直线相交成垂直”,盲童不易理解,但当数学教师指导盲童用筷子或指头做“十”字状直观后,盲童顿时就领悟了。又如给盲童几只长短不等的直钢丝,要求任意取3根搭成三角形,把三角形两边之和及差与第三边相比,何者大,何者小。通过比较,盲童就很容易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一定理了。

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发展盲童创造性

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盲童主动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发展盲童创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时教学时,我关心每一位盲童,使盲童感到老师既是师表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盲童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课上,我努力为盲童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为师生、互相合作,调动盲童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

实践证明,情境教学为盲童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盲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盲童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优秀)

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认识线段”中真情境的创设 沈丽军“认识线段”是苏教版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如何让二年级学生能感知抽象的线段......

在情境中体验中学习论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在情境中体验中学习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情境教学在数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在数学中的运用——浅谈如何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之策略 紫金县临江镇澄岭小学 江友群摘要 数学教学是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师共同追求的......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化。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

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下载让盲童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盲童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