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心理学需要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2.心理动力——个体对现实世界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3.心理过程——是人心理在动态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
4.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5.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6.群体心理——是指在群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7.意识——能为个体所清晰察觉的心理活动。8.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9.行为——有机体的反映系统。
10.需要——个体在生理、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人人有生理需要,还有社会,物质,精神需要。
11.兴趣——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
12.世界观——是信念体系,决定人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态度。兴趣和世界观,它们之间的关系,总体称为心理动力。需要是动机的基础,兴趣是需要的体现。
13.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现实性。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5.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6.观察法——是自然观察法,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研究的方法。观察法优点: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表现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缺点:观察资料的质量易受影响,且数量较少,难做概括化结论。
17.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的影响。
18.自变量——有研究者操纵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19.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特别需注意问题是:“必须妥善处理实验条件。”实验法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应遵守两项基本原则:(1)随机化原则。(2)局部控制的原则。(保持实验条件同质一致)
20.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包括口头调查(谈话)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调查法实施程序(1)确定调查方案。(2)调查准备。(3)收集分析结果。
21.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主义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加深对特定个体的了解。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缺点:收集的资料可能真实性不强,以而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第三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22.教师——古代人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现代认为“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授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23.教育机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种特殊智力空间的能力,指教师对教学中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如,上单杠教学时,学生从杠上掉下摔伤。
24.角色——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社会职责和行为。
25.角色认识——角色扮演着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
26.角色认同——教师角色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
27.角色信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形成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28.教学风格——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经常采用的方式方法的特点。
29.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以教师为主学生因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以及反馈所引起的效应。30.结果预期——指个体在特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31.效能预期——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
32.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33.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第四章 学习心理概述
34.学习(广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人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次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5.有意义学习——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来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36.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37.接受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38.短时记忆——指信息从接受到无感觉记,到短暂的记忆储存,形成短时记忆,时间短,容量有限。
39.长时记忆——从短时记忆中把信息用各种方式组织起来,并用信息方式组织起来,并用信息编码形式长期储存称长时记忆。
40.刺激泛化律——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41.刺激分化律——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42.强化——是一种操作,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刺激后能使反应发生多,高概率的纠正强化。如:某学生的动作,得到教师好评,学生多做并越做越好。
43.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43.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44.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45.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46.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47.学习驱力——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可称为学习驱力。
48.认知的内驱力——学习驱力之一。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4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学习驱力之二。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50.附属的内驱力——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
51.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空想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52.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另一个基本要素。
53.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54.结果期待——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和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55.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与推测。56.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57.耶克斯—多德森法则——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举例解释这一定律,如打篮球比赛,对方较弱,教练应激发队员思想状态别大意。如对方一般,让大家平稳心态,稳定发挥取胜。如势均力敌的冠亚军决赛,激发队员动机水平要低让大家放松,别压力太大。58.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59.正迁移(积极迁移)——是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60.负迁移(消极迁移)——是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于干扰或阻碍作用。
61.纵向迁移(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62.横向迁移(水平迁移)——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63.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64.逆向迁移——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
65.特殊迁移——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缘由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主义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66.普通迁移(非特殊成份的迁移)——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67.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与特征。
68.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它是人脑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69.感知——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是人类知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认知形式。70.观察——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
71.思维——是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72.分析——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属性或各种特征。73.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特征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一个整体。
74.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75.比较——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联系。
76.抽象——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77.概括——在抽象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一班的与本质的要素,结合成为概念,法则与思想。
78.教材直观——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79.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知的认知活动。
80.感想概括——即直接概括,是在直接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81.理解概括——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高级概括形式)
82.正例(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
83.反例(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84.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变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第八章: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 85.记忆——通过识记、把持、再现(在认或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86.知识的识记——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知识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编存的过程。
87.知识的保存——是识记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存储过程。
88.知识的遗忘——记忆的知识内容不能在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
89.前摄抑制——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9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9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第九章 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 92.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93.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个体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94.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95.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识的一个亚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96.认知策略(程序性知识的一个亚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控自己的加工活动。97.心智技能——以程序性知识为基础,经过学习和训练能达到高度自动化的,用来解决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认知活动。
98.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
99.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它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00.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第十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 101.问题——是疑难或称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现代心理学认为,问题是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种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问题的三个基本成份:①给定(问题的起始状态)②目标(答案)③障碍
102.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任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103.问题空间——是人对问题的内部表征,包含三种状态,即初使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104.算子——是问题解决者把一种问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问题状态的认知活动。
105.算法策略——(是问题解决策略中的一类)指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106.启发式策略——(是问题解决策略中的另一类)指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小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107.手段——目标分析策略,是一种有明确方向,通过设置子目标来逐步缩小起始状态递归。(属逆向工作法,从总目标到子目标。
108.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109.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它功能。)110.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它暂不思考这问题而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后,他可能会突然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111.启发——指从其它事物上发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112.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征。113.发散性思维——指能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以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这种思维有三种基本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
第十一章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 114.自我意识——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 115.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我的看法,即对实在我的认识。116.投射自我——是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117.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即对想象中的我的认识。118.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观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119.悦纳自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抢认可,肯定的态度。
120.自我意识的结构——:①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②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③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121.态度——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12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22.强化理论——强化是联结理论的核心概念,人和动物都能自动地做出许多行为,凡是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强,凡是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就会下降,以致消退。
123.群体——称团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124.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125.社会懒化——指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下降。126.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127.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4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128.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129.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130.感染——是一种情绪的传递过程,它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131.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统一的标准,使集体成员的认识趋同,最终将认识模式化,固定化的结果。
——指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集体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
133.健康——指人的身体,心理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指不仅是负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善状态。
134.心理健康——无心理疾病,能消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存放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135.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为目的一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二是促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136.心理健康教育——将人体心理健康的知识技能,原则措施,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传授指导,培养的一切活动。第十五章 教学设计
137.教学设计——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教学组织,模式选择,煤体选用等进行的设计)
138.教学目标——指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或者说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
139.教学模式——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
140.教学媒体——指教学过程中用以运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第十六章 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141.信度——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142.信度()——用同一被试样本所得的两组资料的相关系数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称为
143.效度——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特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征的程度。
144.难度——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一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占应试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145.区分度——又称鉴别力,指试题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性的识别程度。也就是项目的效度。
名词解释1中等学校心理学:是研究中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学与教互动过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2广义的教育: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活动,它......
1.心理过程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所处的动态变化过程,即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
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指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科学方法两大特性:观察客观和自我校正实验......
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
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科学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观察法:是在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