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 文化民生 文化城市的新范式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 文化民生 文化城市的新范式
—— 《 西安曲江模式—— 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 》 的笔谈
伟大的城市需要伟大的精神,更需要伟大的文化实践和创造。6月20日,《学习时报》刊发了《西安曲江:文化产业 文化民生 文化城市的新范式》,文章指出,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西安曲江模式——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一书在西安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理性解读和生动呈现了以创新型城市经营深度激活城市文化,创造性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现代性转换,把文化产业作为兑现城市价值资本基石,再造城市空间文化,实现城市文化惠民的西安曲江模式。此书甫一面世,即引起中共中央党校和有关城市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们的强烈关注和阅读兴趣。文章认为,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系列探索与实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并以笔谈形式发表了10位专家教授的读后感言,以期激发更多读者对西安曲江模式的研究兴趣和热情。本报现摘选刊发6位专家的感言,以飨读者。
编者按
源于“伟大复兴”的酣畅淋漓
宋丁(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所谓曲江模式,本质上就是做了两件事,第一,战略上以恢宏文化复兴城市,就是说,如何把中国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比拟的西安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全面、深度激活,唤醒这座城市的骄傲记忆,实现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的伟大复兴;第二,策略上以城市经营激活文化,就是说,如何恰当运用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形成的市场经济机制和城市运营策略强有力地推动西安复兴的伟大事业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西安曲江模式》洋洋洒洒20万字、5大篇章,概括起来,就是讲了这两件事,很通透,很到位。
西安最有资格讲“伟大复兴”。西安作为数千年的皇都,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的文化辉煌没有一座城市可以比拟。我们今天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复兴”只有一个历史参照,那就是以西安为轴心的“大唐盛世”。既然如此,西安文化不复兴,西安不复兴,谈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高兴的是,西安复兴的伟大使命,由“敢为天下先”的曲江人率先担当了。短短八九年,曲江大变,西安大变!今天再到西安,我们会明显感到,这座城市因曲江的惊天之举而恢复元气、重拾盛景,西安人那种深藏在骨子里的骄傲感和霸气再一次展示在世人面前。《西安曲江模式》抓住了西安人对城市和城市独有文化“伟大复兴”的迫切期待之心,对此做了抽丝剥茧的深入解读。如果说,曲江人大刀阔斧的城市文化复兴之举让人感觉酣畅淋漓,那么,这本书对曲江人奋斗历程的入胜描述同样让人感觉酣畅淋漓。西安寄望城市文化复兴和城市复兴,是多少年的事了。为什么这八九年才做到?因为,一个有关城市复兴和城市文化复兴的战略构想,还需要有切实可行的运行策略支撑。所幸的是,这八九年来,曲江人找到了一条真正对得起西安文化伟大复兴的城市经营之路,那就是《西安曲江模式》中概括的能够集中兑现城市文化价值的曲江“倒叙法”投资价值链和城市升值价值链。对于西安这种文化深厚的城市来说,这种开创性的探索太重要了。西安从此步入新的时代!有什么能比事实更有说服力?曲江模式中展现的一件件生动、成功的事实已经折服了所有的人。
放在历史大“穿越”的长河中看,应该说曲江、西安的伟大复兴刚刚开始,曲江、西安的更大辉煌还在等待更加开放、深入的创新来激活。由此看,《西安曲江模式》算是对曲江最初阶段的发展进行的系统总结。我衷心期待曲江以及西安给中国、给世界更大的惊喜。曲江:新旅游时代的引领者
孙清彬(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研究部副主任):我多年来一直从事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也主持和参与过数百个旅游规划、数十个文化产业规划的编制,这些规划的实现效果,是无法与曲江发展的实际相比的,究其原因会有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应该是曲江人给出的答案:规划梦想是可以写出来,现实梦想只能是干出来。西安曲江正是因为有了以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为代表的具有大胸襟、大气魄、大视野的主帅们,有了像副市长段先念为代表的有智慧、有胆识、有能力的战将们,才能把梦想的美丽变成现实的辉煌。
《西安曲江模式——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所展示的曲江模式,有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给我很大的感动、很多的启示。而从我的专业角度来说,一个比较重要的启示,是曲江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文化产业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西安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曲江把西安旅游产业带进了“后旅游时代”,使西安成为了“后旅游时代”的样板,曲江也就成了这个新旅游时代的引领者。
“后(新)旅游时代”,是指以休闲体验旅游为主体的旅游时代,深度体验游将是“后旅游时代”的主体需求。国内旅游产业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产业转型,很多地方还在思考、探索,而西安曲江已经完成了这一华丽转身。从《曲江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安的旅游产业正在进行着旅游产业由“前旅游时代”向“后旅游时代”的转化。曲江模式的产生,不仅宣告了“前旅游时代”的终结,也宣告了盛行30年的旧旅游规划模式的终结。各种旅游规划,将要从以往的开发型、管理型、行政型规划模式,向经营型、产业型、服务型规划转变。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西安曲江成功地将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用文化拉动旅游,用旅游传播文化。这就是我一直提倡的“旅游文化化”和“文化旅游化”。曲江人用足了他们的财智,把无形资源有形化,有形资源产品化,把文化这个激活剂融到了整个城市的发展之中,把文化当成现代城市发展的突破点,把文化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创造出了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和谐城市发展模式——曲江模式。
我们盼望、期许、呼喊有更多的中国城市以百倍的热情和努力,加入到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军当中,学习曲江模式,利用各地的宝贵文化资源,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让中华文化更多更快的走向世界。
一本城市管理者的必读书
胡建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社长):《西安曲江模式——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这部由锁言涛先生著述的“通俗性”的学术著作,从一个相对独特的视角,不仅跳跃式地记录了西
安这座曾经相当长时间承载着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古城的“王者归来”,描述了如何把深埋于故纸堆和废墟里的历史古城变成一座世人惊叹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
更重要的是,作者穿越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从深层次探索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实路径,诠释了历史与现代、经济与文化、民生与发展的最佳结合方式,也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公共管理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为各级政府和各类文化企业组织决策者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考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是极具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的。
如果说,西安是中国历史古城的一尊皇冠,那么,曲江,可以说是这顶皇冠上一颗璀璨耀目的明珠。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的盛景,大唐不夜城、曲江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盛况,无不昭示了西安这座千年古城的复兴成就,论证了历史文化完全可以“给力”社会经济发展。
通过《西安曲江模式——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这部著作,人们可以读懂西安曲江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变文化为效益,如何把文化资源变为可持续、可扩大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新的范式、新的路径。这本书揭示了跳出传统的文化保护开发思路,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践行文化城市发展的崭新路径。在这本书中,读者将会看到,西安曲江模式如何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范例,如何提供了一个内陆城市走向国际化、一个历史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可资借鉴、学习的发展模式。
这本书,不仅带给读者阅读的享受,还会激发人们积极的思考。这本书提供的一种发展新思路、新方法,是具有普遍价值的,是值得读者特别是城市管理者所借鉴的。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是一个为全国党校系统、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出版服务的中央级出版社。作为出版方,对出版这样一本具有社会实用价值、能够给读者带来积极思考的书,我们感到很荣幸,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本书推向全国,推荐给对城市发展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我们的领导干部。
创新:曲江精神之魂
李文阁(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副主任):创新的意识和勇气,是贯穿曲江精神的灵魂。曲江人所从事的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既要保护文化,又要改善民生,进行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既要承担文化的事业功能,更要利用文化的商品属性,使曲江成为西安乃至陕西的文化发展龙头。多重的功能、高端的定位、现实的难题(尤其是资金匮乏)就要求曲江人必须解放思想,打破陈规,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唯有如此,才能不辱使命。
曲江新区管委会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传统的城市辖区是按照地域来划分的,但曲江新区是按“事”(西安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而设的文化特区。所以曲江没有传统市辖区那样的连成一片的固定区域,它的“辖区”呈块状分布在西安市“各个角落”:城中心有,城乡结合部有,城郊农村也有。可以说,哪里有文化遗产,哪里就有曲江的身影;哪里有民生难题,哪里就有曲江人。不仅如此,西安市委市政府还打破条条框框,赋予曲江可以“五跨”进行资源整合的“特权”,即跨行政区划、跨行业、跨部门、跨级别、跨所有制进行资源整合,这是一种以内涵而不是行政区划作为分类标准进行资源整合的办法。用西安市副市长段先念的话说:“打破体制和行政区划障碍,把全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交给一个开发区,在全国独一无二。”这样的一种独特的体制机制就为曲江人进行创新提供了保证。
创新的前提是解放思想、转换观念。曲江人大胆突破文物保护、文化发展、民生改善、城市建设等方面的传统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观、城市观、民生观、资本运作观。特别是文物保护方面,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比如,文物保护不仅仅是“修旧如旧”、“无为而治”,而应该是文化再造,要把文化遗产变成老百姓可感受、可参与、可学习、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文物的保护,而且是民生的改善、文化产业的发展、城市空间的再造和城市形象的提升;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文物,而首先应该是文化财产,是一种可以实现其价值的“活物”;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专家,而且更属于大众,等等。可以说,正是这些理念方面的创新为曲江人的创新实践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创新是艰难的,但创新所带来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法门寺文化景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一系列主题公园的落成和开放,既保护了文物,又大大提升了西安市的城市品质和形象,丰富了西安市民的文化生活,改变了西安的市民和游客“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习惯,推动了西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面对这些成就,批评之声越来越弱,赞美之音越来越强。曲江人用自己的执着、用创新实践给各种非议一个漂亮的回答。
把文化遗产作用于城市的未来
陈吉吉(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看完《西安曲江模式》一书之后,我向周围的许多同事和业内人士推荐了这本书,从大家的反馈信息来看,这本书是国内文化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生动案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的蓬勃发展,这一被视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产业,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运用到“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更新城市,把文化遗产作用于城市的未来”,这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共识和先进的发展理念。
《西安曲江模式》一书,在解读西安曲江创意产业园成功模式的时候,正是把握了“文化更新城市,把文化遗产作用于城市的未来”这一理念,去审视、评价、剖析、解读了一座城市如何对文化资源进行了整体性和策略性的运用。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一座文化古都,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有机体”。只有认识到城市这一特殊属性,在解读城市中某一具体个案时,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线索中,找到其内在的逻辑。在本书中,作者提供了一种全维度的视角,从曲江新区的诞生,到民生基石,从城市对文化遗产的运用,到园区的管控模式和政府职能,最后以产业化经营模式为落脚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360度的脉络,从而系统地呈现了曲江新区的宏观图景。
本书的最大价值所在,是站在系统性和整体观的高度,将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城市发展范畴之内加以分析,思考文化资源对当代城市发展的意义。而不像以往的案例研究,只涉及和关注了文化产业、城市经济发展、政府职能、城市规划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个侧面。
中国城市正在迎来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机,激烈的城市竞争以及城市自身发展的需求,使得文化环境建设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本书对西安曲江模式的研究,从发展目标、体系方法、产业经营、政府职能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的建构和探讨,值得国内所有从事文化产
业、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分享。同时,也是各级政府主管文化产业的领导可以参考借鉴的模式和案例。
西安曲江模式: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范式
陈耀(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传统的区域经济研究、或曰区域经济学,属于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自然也就秉承了新古典以降的技术分析范式。假如锁言涛先生的《西安曲江模式——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也按照上述“经典”的范式进行的话,那么,就不会有这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字流畅、思想清雅之书,也不会有这本将文化分析贯穿始终的上乘之作,也不会有这本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的优秀出版物。正如此书标题所言的“文化穿越”——“文化”范畴的学术创新,穿越的不仅是西安这座古城、也不仅是区域发展的曲江模式,更是穿越了新古典总量生产函数的狭隘属性。从研究对象的界定上来看,此书已然并不拘泥于“古城”这一客观的区域经济载体,而是拓展到了中华文化的“根”与“脉”当中;从研究过程的进路上来看,着重强调的是问题意识、民生关怀、城市古迹、操作思路、产业崛起等五个提纲挈领的范畴。不仅如此,更是将“文化”这一概念贯穿始终。
在一般的区域结构分析中,“文化”往往被置于“外生变量”的位置,一种可能是在总量生产函数的“索洛余值”当中加以解释,另一种可能是作为产业组织构成之一的“文化产业”加以计算。而在曲江模式的辨析中,不难发现,首先,文化是被作为一种历史的传承加以弘扬,正所谓“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其次,基于历史的文化产业既被作为拉动区域经济数量增长的支柱,又被作为区域经济质量提升的依托,由此也大大改观了城市的品位,实现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机统一;最后,研究的焦点又不局限于经济本身,而是通过“文化”这一载体与“民生”问题积极相联系,深入探讨了文物保护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双赢”问题。
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良苦深刻体现在了“文化”的“全文穿越”:这样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的生成,在回答曲江模式成功规避“千城一面”的缘由之外,同时亦形成了成功规避“千文一面”的新的区域经济研究范式。我们相信中国本土咨询行业的本土化研究一定会由此开启全新的一页。
?城市传奇??南京,作为一个王朝的都城,无论在六朝,还是在南唐,都只是以偏安一隅的形象出现。从明朝开始,南京才第一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帝国首都,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挖掘城市文化,延续地域文脉读林正秋《杭州城市建设史研究》有感而今,“挖掘地域文化,延续城市文脉”,在各地城镇建设开发中已经蔚然成风,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每一方土......
中国城市文化目前,中国各方面都在飞速发展,城市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高。但当面对着宽阔的马路、高高的摩天大楼,我们似乎缺少了些什么?看到欧洲许多城市的市中心是庄严的教堂,是......
城市文化——开封赵林威 20105131113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1班开封是河南省省辖市,中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称汴梁、汴京、东京,简称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
选择题1、苏州的市树是什么()A、国槐B、香樟C柳树D、雪松2、埃菲尔铁塔是哪个国家的()A、美国B、德国C、法国D、英国3、雕塑是雕、()塑的总称A、切B、挖C、刻D、铲4、由于历史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