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注疏读书报告_读书报告格式要求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5:17:3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孝经注疏读书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读书报告格式要求”。

⑴:《周易正义》一〇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李锐校。⑵:《尚书正义》二〇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清】 徐养原校。

⑶:《毛诗正义》七〇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清】顾广圻校

⑷:《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臧庸校。⑸:《仪礼注疏》五〇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徐养原校。⑹:《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洪震煊校。⑺:《春秋左传正义》六〇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严杰校。⑻:《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清】臧庸校。⑼:《春秋谷梁传注疏》二〇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清】李锐校。⑽:《论语注疏》二〇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孙同元校。⑾:《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⑿:《尔雅注疏》一〇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⒀: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清】李锐校。

《周易》 魏 王弼 东晋 韩康伯 注 唐 孔颖达 疏 《尚书》 汉 孔安国

唐 孔颖达 疏

《诗经》 汉 毛亨 传 郑元 笺 唐 孔颖达 疏

《楚辞》 王逸(东汉)《楚辞章句》 《春秋左传》 左丘明 传 杜预 注

孔颖达 疏 《论语》 魏 何晏 《论语注解》 宋 邢昺 疏 《孟子》 汉 赵岐 注 宋 孙奭 疏

《老子》 韩非子 《解老》《喻老》

河上公 《老子道德经章句》 严遵 《老子指归》 王弼

《老子道德经注》

《庄子》 郭象 《庄子注》 篇二:

六、古书的注疏 古书的注解

古注的名称、内容、程序化用语以及校勘术语

我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但是,古代的很多典籍,由于种种原因(如语言文字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所导致的隔阂,后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于是,从汉代起,人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工作。一些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过注解。古注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但是,古注一般都比较难读。这一方面是因为注解家数繁多,各有侧重,看法也常常不一,取舍之间,有时很不容易决定;另一方面是因为注文比较简略,注解的体例和术语对一般读者来说都比较生疏。要想读懂古注,我们首先要对它们的体例有大致的了解。因此,本节将主要介绍一些古注的基本知识,包括其重要性、名称、内容以及程序化用语等几个方面。

一、古注的重要性

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不是无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例如:

《左傅·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又如: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学习古代汉语,参阅古书的注解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读古书,能直接读白文(就是不附注解的文章)固然很好;如果能参考前人的注解来读,就能体会得更深刻。对先秦的文章,更是如此。阮元在《十三经注疏·重刻宋板注疏总目录》中曾谈到读注解的重要:“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至于注疏诸义,亦有是有非;我朝经学最盛,诸儒论之甚详,是又在好学深思实事求是之士,由注疏而推求寻览之也。” 当然,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寤生”之“寤”实是“啎”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又如:

《汉书·贾邹枚路传·邹阳》:“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服虔注:“雍之河,雍州之河也。”清人王念孙指出,“雍”实为“瓮”的通假字,“蹈雍之河”即抱雍自沉于河,服注为望文生义。

二、古注的名称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于是有一些学者,比如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

注,《说文·水部》:“灌也。”其本义是灌注。段注曰:“引伸为传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曰注。”(明代以后字或作“注”)古代经书多难懂,好象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所以把对经文的解释也叫做“注”。东汉郑玄集汉代今古文经之大成,曾为三《礼》作过注。从他之后,“注”几乎成了经籍训释的统称。

古注名称很多,比如传、说、解、诂、训、笺、注、释、诠、述、学、订、校、考、证、微、隐、疑、义、疏、音义、章句、诂训、解诂、校注、义疏、疏证等等。这里主要介绍传、笺、章句、集解、义疏、音义等几个。

(一)传

传,《说文·人部》:“遽也。”本义是古代驿站传递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比之义,因而递达古今语言也称作“传”。唐孔颖达曰:“传者,传通其义也。”“传”是用来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和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称为“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如孔子着《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者,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如西汉鲁人毛亨的《毛诗诂训传》。《诗·墉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毛传》:“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

(二)笺[[1]] 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说文·竹部》:“笺,表识书也。”典型代表是《诗经》毛传郑笺。《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郑笺是郑玄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订正的注释。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来,以表示有别于已有的注释,使其可被识别。这两方面的内容统一标作“笺”,后人称为“郑笺”。例如《诗经·墉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注:“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三)章句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它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其主要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着重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此段话从“孟子去齐”以后串讲整个句义,该章最后又说:“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对全章正文大意进行通释。王逸的《楚辞章句》也属于此类。

这种体式的优点是对文献的注释更富于整体性,有利于对全篇主题的开掘。但一般较为繁琐,不如传注那样简明,所以古代通人往往“羞为章句”。

(四)集解

“集解”可以分为两类:

能发现已佚注本的内容,可用来辑佚。

试举《论语》第一句为例: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这其中,“马曰”的“马”指马融,“王曰”的“王”指王肃。在读“集解”之类的著作时,首先要细读它的序,这样才可以知道集的是哪几家,“某曰”的“某”指的是哪一个人。[[2]]

2、集多书予以注解。如晋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是集《春秋经》和《左氏传》而加以注解的。

(五)义疏

义疏,简称“疏”,《说文》中释为“通也”,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疏义”等,简称“疏”。汉魏古到了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到了唐宋,由于时间久远,人们感到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疏”这种新的注解方法。“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

“疏”又称“正义”。唐朝是汉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政治文化的大一统局面,唐太宗诏孔颖达与诸儒编纂五经义疏,兼采先儒旧说和各家义疏指长,定名为《五经正义》,取“正前人之疏义”义。

唐宋时期针对经书古注进行义疏的著作合称为《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名称及注疏人如下:

《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二十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八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后人将以上这些注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成一部书,称作《十三经注疏》。

(六)音义

或称音训、音注、音解等,它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它的出现与反切注音法的使用有密切关系。偏重于给古书注音的书称为音,如徐邈的《毛诗音》;偏重于对古书释义的称为义,如刘璠的《毛诗义》。二者并重即称音义。较有代表性的是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3]]唐代尚有给佛经加注音义的,如释玄应《一切经音义》以及释慧琳《一切经音义》。

下面举《诗经·魏风·硕鼠》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经书注疏的体例: 《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硕音石。敛,吕验反,下同。[疏]“《硕鼠》三章,章八句”至“大鼠”。○正义曰: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犹君重敛,渐渐以税,使民困也。言贪而畏人,若大鼠然,解本以硕鼠为喻之意,取其贪且畏人,故序因倒述其事。经三章,皆上二句言重敛,次二句言不修其政。由君重敛,不修其政,故下四句言将弃君而去也。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事也。笺云:硕,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税,始锐反。比,毗志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乐音洛,注下同。土如字,他古反,沈徒古反。诀,古穴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笺云:爰,曰也。[疏]“硕鼠”至“得我所”。○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直重敛于我,又不修其政。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于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传“贯,事”。○正义曰:《释诂》文。○笺“硕大”至“是徙”。○正义曰:“硕,大”,《释诂》文。《释兽》于鼠属有鼫鼠,孙炎曰:“五技鼠。”郭璞曰:“大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音瞿鼠。”舍人、樊光同引此诗,以硕鼠为彼五技之鼠也。许慎云:“硕鼠五技,能飞不能上屋,能游不能渡谷,能缘不能穷木,能走不能先人,能穴不能覆身,此之谓五技。”陆机《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于颈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其形大,故序云‘大鼠也’。魏国,今河北县是也。言其方物,宜谓此鼠非鼫鼠也。”按,此经作“硕鼠”,训之为大,不作“鼫鼠”之字,其义或如陆言也。序云“贪而畏人,若大鼠然”,故知大鼠为斥君,亦是兴喻之义也。笺又以此民居魏,盖应久矣。正言“三岁贯汝”者,以古者三岁大比,民或于是迁徙,故以三岁言之。《地官·小司徒》及《卿大夫职》皆云三年则大比。言比者,谓大校,比其民之数而定其版籍,明于此时民或得徙。《地官·比长职》曰:“徙于国中及郊,则从而授之。”注云:徙谓不便其居也。或国中之民出徙郊,或郊民入徙国中,皆从而付所处之吏。是大比之际,民得徙矣。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笺,○之后“贯古乱反......”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篇幅很长。

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宋代以后,为了便于阅读,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注和疏合成一本后,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之后,如果一段中有几个注,疏就放在几个注之后,如果一段中只有一个注,疏就放在一个注之后;上面这个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几个注之后。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如“‘硕鼠’至‘得我所’”“笺‘硕大’至‘是徙’”),然后再疏,中间用○隔开。有时是直解正文,如“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有时是疏证和发挥毛传和郑笺,这里是首先说明毛传和郑笺的来源,如毛传:“贯事也”,正义曰:“《释诂》文”,又如郑笺:“硕大也”,正义曰:“《释诂》文”(《释诂》指《尔雅·释诂》,孔颖达认为毛传和郑笺这里都是根据《尔雅·释诂》来注解正文的);接着就考证名物,如“《释兽》于鼠属有鼫鼠......”。可见疏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文字右边有▲或?的,表示此处阮元有《校勘记》,比如:

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小字本、相台本同。案,依《正义》当做“眷顾”,各本皆误倒也。

及卿大夫职:闽本、明监本、毛本同。案,浦镗云:乡误卿,是也。

《校勘记》附在《十三经注疏》每卷之后,阅读十三经时应该参阅。

三、古注的内容

(一)释词

解释古书中某些词语的含义。它是注释的中心内容。如:

《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笺云:“潜行为泳。”

《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毛传:“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姝,美色也。俟,待也。城隅,以言高而不可逾。”

《左传·庄公十四年》:“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杜预注:“绳,誉也。”

《国语·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韦昭注:“与,从也。”

(二)串讲

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如:

《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郑笺:“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这种方式虽然表面上没有释词,但实际上是在串讲中附带地注释了词义,如以“事”释“贯”,以“眷”释“顾”都是。

《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笺云:“匍匐,言尽力也。凡于民有凶祸之事,邻里尚尽力往救之,况我于君子家之事,难易乎固当黾勉。以疏喻亲也。”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王肃注:“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王肃不但解释了“时”字,并且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全句串讲了一下。

有时会通释全章正文的大意。如《孟子章句》每章之后都用“章指”来指出全章大意。采用这种办法,为的是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显,帮助读者对全章的大意有一个总的了解。

(三)分析句读

《周礼·天官·宫正》:“春秋以木铎修火禁,凡邦之事跸。”郑玄注:“郑司农读火绝之,云‘禁凡邦之事跸’。”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昔赵衰以壶飧从径,馁而弗食。”《经典释文》:“一读‘以壶飧从’绝句,读‘径’为‘经’,连下为句。”篇三:国立板桥高中九十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国学概要试卷题卷

国立板桥高中九十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国学概要试卷题卷 2004-10-13 0:15:39 作者:台湾国立„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2099 【字体:小 大】

一﹑是非题:30%(请将对的答案在答案卡上画『a』,错的答案则画『b』)1.易经初是卜筮之书,后来儒家就卦、爻辞发挥其义,作十翼,乃成哲理之书。2.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坏孔宅,得尚书等四十五篇,其文字是用秦以前的小篆写成。3.朱熹曾作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称四书章句集注。4.周礼中的「天官」为六官之首,主管土地户口,负责分配土地,收取赋税。5.尚书的「尚」与「上」相通,指上代、前代,尚书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古代的公文。6.左传计十九万六千多字,是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书。7.今传论语共二十篇,始于学而篇,终于尧曰篇。8.唐孔颖达撰五经正义,此之五经是指:周易、尚书、毛诗、仪礼、春秋。9.今存最完整的义疏,是梁皇侃的论语义疏。10.周礼的内容并不能与周代官制符合,可谓一部托古改制之书。11.诗经内容中,属于载诗、载舞的作品是「颂」。12.所谓「小学」实包括文字学、训诂学、经世学。13.经书批注中的「义疏」是受儒家讲经影响所形成的一种注解形式。14.汉代传诗者有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四家,今唯毛诗存,即今本。15.清干嘉时代研究经学,可分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及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

二、单选题:30% 16.我国第一部详尽记载全国山脉、水道、风土、民情的地理书:(a)天下郡国利病书(b)尚书 禹贡(c)水经(d)山海经。17.我国第一部韵文之祖:(a)诗经(b)楚辞(c)唐诗三百首(d)昭明文选。18.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a)诗经(b)楚辞(c)唐诗三百首(d)昭明文选。19.中国现存最早的训诂之书:(a)说文解字(b)尔雅(c)康熙字典(d)说文解字注。20.十三经中流传最广,影响个人最深的是:(a)孝经(b)论语(c)诗经(d)易经。21.今传本论语为:

(a)古论(b)齐论(c)鲁论(d)张侯论。22.汉代今文经系以什么字体写成:(a)小篆(b)籀文(c)隶书(d)楷书。23.十三经中兼小学的是:(a)孝经(b)孟子(c)书经(d)尔雅。24.十三经中为唐玄宗御注者是那一经:(a)孝经(b)孟子(c)书经(d)尔雅。25.汉代今古文经之争,至谁广注群经,才合同为一:(a)郑玄(b)刘歆(c)马融(d)赵岐。26.集宋代经学大成是:

(a)二程子(b)欧阳修(c)周敦颐(d)朱熹 27.有「素王」之称是:

(a)孔子(b)孟子(c)庄子(d)老子。28.大学之道其总纲为何:(a)在明明德(b)在新民(c)止于至善(d)仁义道德。29.周礼六官中掌管司法者是:(a)春官(b)夏官(c)秋官(d)冬官。30.三礼中最能讲述儒家思想者:(a)周礼(b)仪礼(c)周官(d)礼记。

三、多重选择题:40%〈 每题4分答错倒扣1/4题分 〉 31.有关「经」的认识,选出正确者:(a)儒家的书称为经,始见庄子天下篇。(b)许慎说文解字「经,织纵丝也。」经线是固定不动的,遂有「恒久」,「不变」之义。(c)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d)班固白虎通义:「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32.诗经

(a)在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今存三百零五篇。(b)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其作法有赋、比、兴。(c)网罗春秋战国时代之作品。(d)取材社会生活的质朴写实文学,是北方文学的代表。33.周礼、仪礼、礼记,三礼:(a)周礼原名周官,内容主要记古代官制,共有天、地、春、夏、秋、冬六篇。(b)仪礼也称士礼,现存为今文十七篇。(c)今本礼记为戴德所编,共四十九篇为小戴记。(d)礼记本不是经,在汉代只是附于仪礼的记。34.尚书:

(a)是我国散文之祖,也是我国最早的史书。(c)伏生所传尚书以隶书写成是为今文,孔壁尚书以蝌蚪文写成是为古文。(d)梅赜曾献古文五十八篇,乃是今传的本子。35.孟子:

(a)凡七篇起于告子篇,终于尽心篇,皆以人为篇名。(b)孟子将「仁义」一起提出,造成「仁义道德」一个整体的儒家学说。(c)孟子原是子书,故无今古文问题。(d)朱熹表彰孟子,将其与论语、中庸、大学何称四书,而十三经中最晚被列入者为孟子。

36.春秋经:(a)作者孔子。

(b)乃是鲁国史书,所记仅限鲁史。(c)所记从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凡两百四十二年事。(d)用字严谨,一字定褒贬,为后世史家树立典范。37.春秋三传:

(a)三传皆为解释春秋经而作。(b)左传又称春秋内传,其书编年纪事皆以鲁史为中心,旁及同时代诸国之事。(c)三传所记年代皆与春秋经年代同始终。(d)左传内容多叙史事少解义例,公羊传、榖梁传反之多释义例少记史事。38.下列各名词之叙述,选出正确者:(a)「大一统」:在强调周天子有至高无上的权力。(b)「挟书令」:秦始皇时的禁令,指藏有诗、书百家语者,皆要受罚。(c)周易「文言」:解释「干」、「坤」二卦的卦辞和爻辞。(d)礼仪「士昏礼」:记载士阶级,举行婚礼的具体仪节。39.十三经:

(a)明.李元阳刻十三经注疏,十三经之名始完全确定。(b)清.阮元重刻十三经注疏,称南昌府学刊本,是十三经注疏刊刻最好,流传最广的本子。(c)唐.开成年间,在长安国子监前,有以隶书刻成十三经,称「开成石经」。(d)十三经注疏中,孝经注疏是唐玄宗注,宋邢昺疏。40.清代经学:

(a)由顾炎武开端,迨戴震而集其大成。(b)清代经学,除今古文之争外,还有汉、宋学之争。(c)黄宗羲、王夫之、万斯大、严若璩等人,治经都是汉家杂治。(d)民国初年,传统的今古文学之争,也由今古文问题,扩大为传统学术问题之反省。祝你好运啰 ~~ >.

一、是非题:30% 1.a 2.b 3.a 4.b 5.a 6.a 7.a 8.b 9.a 10.a 11.a 12.b 13.b 14.a 15.a

二、单选题:30% 16.b 17.a 18.d 19.b 20.b 21.d 22.c 23.d 24.a 25.a 26.d 27.a 28.a 29.c 30.d

三、多重选择:40% 31.abcd 32.abd 33.abd 34.abcd 35.bcd 36.acd 37.abd 38.abcd 39.abd 40.abcd篇四: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中国文籍,浩如烟海,目前存世约十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种,因为历代将它们尊为儒家经典,故称为“经”。其成书年代各不相同,上自上古,下迄秦汉;其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伦理、民俗、地理、科技、典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十三经”的确立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所说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的《乐》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传,所以汉武帝时只立了《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由于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至东汉时,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读书人必读之书,这样儒家的经典便扩大为“七经”了。到了唐朝,在国家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中以及科举考试项目中,又有“九经”之说。这就是《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等九部经书。显然在“七经”、“九经”中,已经把古代阐述经义的一些《传》、《记》也包括到经的范围之内了。在唐代,《论语》和《孝经》是要求所有读书人都要研读的,称之为“兼经”。唐文宗年间(827—840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论语》、《孝经》、《尔雅》都刻在石碑上.,总共十二部书,称为“十二经”。这些经书刻石至今保存下来,就是有名的“开成石经”。在宋朝,理学家们把《孟子》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北宋哲宗元佑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就包括《孟子》了。从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十三经”。从此,“十三经”的名称就稳定下来,直到封建社会终结,再也没有变化。

注疏版本

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在“十三经”的注释版本中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1.⑴:《周易正义》一〇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

李锐校。2.⑵:《尚书正义》二〇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清】 徐

养原校。3.⑶:《毛诗正义》七〇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清】

顾广圻校 4.⑷:《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臧庸校。5.⑸:《仪礼注疏》五〇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徐养原校。6.⑹:《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洪震煊校。7.⑺:《春秋左传正义》六〇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严杰

校。8.⑻:《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清】臧庸校。9.⑼:《春秋谷梁传注疏》二〇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清】李锐校。10.⑽:《论语注疏》二〇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孙同元校。11.⑾:《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12.⑿:《尔雅注疏》一〇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13.⒀: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清】李锐校。

《十三经注疏》:华夏文明的核心典籍

在现代社会中,华夏文明是绵延数千年的一大文明体系,拥有难以数计的古代典籍。但不可否认的是,“十三经”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资料库,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如果我们将浩瀚的中华典籍比作一朵朵璀璨夺目的花儿,那么,可以说,“十三经”就是它们最重要的母树。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十三经”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十三经”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概括来说,它们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从古代经书中也可以看到不同学派的相互影响,而且,经学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干对于民族凝聚和文化认同,始终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主导作用。当然,“十三经”虽然阅历千古,凝结着无数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但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能为解决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答案。今天正是中华民族昂首阔步地迈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的伟大时刻,它可以成为我们

民族的精神柱,激发起民族精神;也可以成为我们的智慧向导,启发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睿智。但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传统经典作出新的诠释。篇五:十三经注疏

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 ?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 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 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 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 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 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 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 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 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 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 奭疏)。“汉河上公撰”的《老子章句》。

篇,现存33篇,先谦《庄子集注》和郭庆藩《庄子 集释》,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宋朱熹 《四书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最重 要最系统的著作。黄叔琳《文 心雕龙校注》,范文澜《文心 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 n,动词,义为分开,分配。破读音的 “情分”义是由本音的意义引申而来的。

注》,朱熹《楚辞集注》清蒋骥 《山带阁注楚辞》(1)甲六对五(意思是 即乙型句第五个字“救”)甲五

对五(甲型中,第五个字拗,对局乙型句第五个字救)(2)乙三五(意思是乙型句中,第 三个字“拗”,第五个字“救”)(3)丙五六(意思是丙型句 中,第五个字“拗”,第六个字 “救”)。(《诗经?周 南?关雎》)逑,通“仇”,匹,相匹、相对的意思,这里指 配偶。2.淇则有岸,隰则有 泮。(《诗经?卫风?氓》)泮,通“畔”,边界的意思。3.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 经?豳风?七月》)塞,本音sāi,用作动词,堵塞、塞住的意思,此句即用“塞”的本义。破读 作sài,名词,意思是边界上的 险要地方。因边界上的险要处 有人把守(即堵塞住),故“塞” 由本音本义引申出破读音的边 塞义4.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诗经?豳风?七月》)壶,通“瓠”。毛传:“壶,瓠也。”瓠是一种瓜类蔬菜,茎蔓生,花白色,果实长圆形,表皮淡绿 色,果肉白色,可供食用,今称 瓠子。一说为葫芦。5.采荼薪 樗,食我农夫。(《诗经?豳风?七 月》)食,破读为sì,动词,义 为“给??东西吃”。其本音读作 shí,动词兼名词,意思是吃,也 指吃的东西。动词“食”用为使动,便由本音的意义引申出破读音的“ 给??吃”义。6.彼尔维何,维 常之华。(《诗经?小雅?采薇》)常,通“棠”,棠梨树。7.择有三事,亶侯多藏。(《诗经?小雅?十月之 交》)藏,破读为zàng,用作名词,义为储存的珍贵的东西。其本音读 作cáng,动词,义为把东西储存 起来。由本音的动词义“储存”引 申出破读音的“储存的东西”义。8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曹植 《赠白马王彪》)分,破读为fan,用作名词,义为情分。

孝经读书心得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孝经读书心得,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孝经读书心得

孝经读书心得《孝经》读书心得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

孝经读书心得体会

孝经读书心得体会(共17篇)由网友“minipocket”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孝经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能够受用!篇1:小学生孝经读书心得体会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

孝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孝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

孝经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孝经读书心得体会800字(精选14篇)由网友“半脸怪”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孝经读书心得体会800字,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篇1:小学生孝经读书心得体会 ——百善孝为......

下载孝经注疏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孝经注疏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