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母亲王换于备课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我的母亲备课”。
沂蒙母亲王换于教学设计
教学计划:
在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的腹地,坐落着一个三面环水一面连山的村子——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抗日战争初期,罗荣桓、徐向前等经常住在这儿,一度成为山东抗战的指挥中心和抗日“堡垒村”。村中有家“堡垒户”,带头人就是著名的“沂蒙母亲”王换于,人们尊称她“于大娘”。而我们的的学校就坐落在美丽的马牧池乡,学校的前身更是沂蒙母亲王换于所创办的战地托儿所。所以我们对沂蒙母亲王换于更有一种深切的感情。《沂蒙母亲王换于》一书是讲述沂蒙山区抗日战争时期拥军模范代表沂蒙母亲王换于的故事。红嫂精神作为沂蒙红色文化特有的内涵。在中小学中,学生对爱国教育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借助对红嫂精神的学习,将那段抗日战争时期,沂蒙革命老区农村妇女对抗日战争作出的突出贡献,对培养教育下一代教育、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学习《沂蒙母亲王换于》使青少年受到红嫂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单元编排,全册分为四十三个单元。单元题材明确,建构合理,分别为我们展示了王换于生长、成长过程。本套教材以沂蒙母亲王换于的一生为主线,反应出沂蒙红嫂对抗日战争作出的突出贡献。每单元的分类内涵丰富,简单易懂,既富有教育价值,又能处处体现红嫂精神。
三、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首先要从思想上扭转学生以往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态度,培养学生多读,多想的优良习惯,堂上精讲多读多思考。
2.根据学生各人的具体情况,要求各自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督促为实现目标切实地进行刻苦学习.
3.从红嫂文化特点出发,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第一课 “沂蒙母亲”王换于
教学目标:
1、了解王换于的生平、事迹。
2、感悟王换于奶奶身上具有的精神。
3、传承沂蒙母亲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沂蒙母亲”是对谁的称呼,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生:王换于奶奶。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王换于奶奶,一起来了解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
二、学习事迹
1、小组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和王换于有关的事迹。
2、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讲述搜到的故事。
3、师总结。
4、师讲解王换于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王换于,(1888~1989)沂南县圈里村(今属蒙阴县)人。19岁与东辛庄于泮结婚。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选为村妇救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她的丈夫、两个儿子和大儿媳在她的影响下,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大众日报》社等先后驻东辛庄。她见罗荣桓、王建安、胡奇才、陈仪、艾楚南、江华、朱则民、朱献辉等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的子女和一些革命烈士子女无人照顾,便主动帮助把上述20多个无人照顾的孩子安排到附近可靠农户抚养,免除他们后顾之忧,以集中精力反“扫荡”。
1941年11月,《大众日报》社发行科的毕铁华遭日军逮捕,身上多处皮肉被用烧红的刺刀烙焦,后经群众掩护脱险,被送到王换于家安置。这时毕铁华已面目全非,全身溃烂化脓,奄奄一息。王换于忙与丈夫、女儿用汤匙给他喂红糖水,进行抢救。在他苏醒过来后,王换于又到处打听治烙伤的民间验方,先用獾油拌头发灰抹,又用“老鼠油”搽,经过40多天的精心治疗调养,毕铁华终于恢复了健康,重返工作岗位。新中国建立后,年逾花甲的王换于继续为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因其在战争年代事迹突出,被誉为“沂蒙母亲”。
1989年王换于老人去世,享年101岁。
三、情感升华
师:王换于奶奶有这么多的感人的事迹,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以及老师的讲解,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组讨论,找生回答。
四、课后拓展
王换于奶奶的事迹真是说也说不完,把这节课的关于王换于的故事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从下节课开始细致了解沂蒙母亲王换于的生平。
第二课 生逢乱世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王换于出世的故事,理解文章大意,了解生活的艰难。3.引导孩子体会生活的艰难不易,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王换于出生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沂蒙母亲王换于在幼年时期懂事、善良的故事。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沂蒙母亲王换于的生平事迹。今天让我们走进童年时期的王换于,看一下小时的王换于是怎样的?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之后,了解王换于出生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条件。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
4.学生讨论体会王换于出生的艰难,生活的不易。
第三课 荒年婚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王换于出嫁的过程,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乱世的艰苦生活。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出生,以及童年生活的艰辛不易,在经历了连年天灾,兄弟出走,爷爷西去,三哥惨死之后顺六慢慢的长大。是金子总有出图的时候,一颗幼芽不仅能破土而出而且能在夹缝中求生,她将面临的是人生中的大事,是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
1.读荒年婚事,想一下顺六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嫁的?划出她出嫁时的矛盾心情,她的痛与高兴是因为什么? 2.读初为人母,感受顺六初为人母时的高兴心情。
3.在经历了为人妇为人母之后,乱世的生活又给了他们哪些难题呢?读课文感受乱世的艰辛。三.情感升华
经过结婚,为人妇为人母之后,体会乱世的艰辛?
第四课
喜事连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踏入中年的于王氏的逐渐接触新的事物。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人生一世,有不少的歧路、磨难、不幸和挫折,会有不少的幸运、机会、希望和乐趣。希望源于目标,乐趣产生动力。为目标 而吃苦,则以苦为乐,苦中有甜;为目标而死,则死得其所,死的无怨。目的实现了,体现的是生命价值,享受的是人生乐趣。二.朗读课文思考
1.读喜事连连思考于王氏一家又有什么喜事呢? 2.在于王氏一家过上相对安闲舒适日子的时候,一场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战争灾难来到了眼前,是什么呢? 三.情感升华
在经过了种种磨难之后,一缕阳光照射进来,感受于王氏的心情。
第五课
取名入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于王氏思想的进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激动心情。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决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这是王换于在入党时庄严地誓言!二.朗读课文思考
1.王换于是在谁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王换于的名字包含着哪些内容呢?
2.读一片蓝天,星光闪闪,群星璀璨等等感受王换于加入共产党所做的工作。
第六课出任乡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于王氏思想的进步,被选为第女一乡长时的激动心情。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王换于没有念过书,不识字。但是,王换于对所经历的一切,有着惊人的文化记忆,对新生事物,也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认识能力。对共产党、八路军所号召的、要求的以及所取得的,都具有超人的记忆和理解。他相信,共产党、八路军要办的事,是正确的,是无人能阻挡的,是一定能办到的。
二.读课文思考
1.什么原因使王换于被选为艾山第一任女乡长? 2.走上乡领导岗位的王换于,做了哪些事情? 三.情感升华
她在平淡中坚守,尽心竭力,无怨无悔,持之以恒,她的这种精神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
第七课战时托儿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王换于办战地托儿所的坚持。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大家知道我们学校的名字是什么吗?这所学校就是当时沂蒙母亲王换于所办的战地托儿所。二.读课文思考
1.王换于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设立的托儿所,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在设立的托儿所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怎么样克服的? 三.情感升华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王换于的大爱无私。第八课 受托藏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山东省联合会会刊》的重要性,以及王换于舍命保护会刊的精神。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受托藏书是王换于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王换于到底是怎样舍命保护重要文献的? 二.读课文思考
1.王换于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接受使命的? 2.王换于是怎样精心保管会刊的? 3.王换于是怎么样机智斗敌?
4.经历了多少的风雨王换于终于把会刊完璧归赵? 带着问题读课文,小组之间讨论说说自己的感受
第九课 掩护毕铁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王换于对共产党员的深切感情。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1941年11月开始的侵华日军大“扫荡”,是一定意义上的大决战。1941年11月,《大众日报》社发行科的毕铁华遭日军逮捕,身上多处皮肉被用烧红的刺刀烙焦,后经群众掩护脱险,被送到王换于家安置。这时毕铁华已面目全非,全身溃烂化脓,奄奄一息。王换于忙与丈夫、女儿用汤匙给他喂红糖水,进行抢救。在他苏醒过来后,王换于又到处打听治烙伤的民间验方,先用獾油拌头发灰抹,又用“老鼠油”搽,经过40多天的精心治疗调养,毕铁华终于恢复了健康,重返工作岗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救护毕铁华的全过程。二.读课文思考
1.读救护毕铁华之一----大战来临,看一下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危机时刻?
2.读救护毕铁华之二------铁华受伤,想一下毕铁华是怎样受伤的? 3.读救护毕铁华之三-----精心护理,感受王换于精心照顾毕铁华。4.读救护毕铁华之四-----铁华探母,大难不死的人,会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感受王换于对毕铁华的观念之情
第十课 厚葬烈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陈若克英勇不屈的精神。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1941年的日军“扫荡”中,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兼八路军第一纵队政委朱瑞的爱人陈若克,被敌人逮捕后杀害于沂水城。12月中旬,陈若克的遗体被秘密运到东辛庄,王换于流着眼泪为陈若克做了寿衣,并隐蔽地将其安葬在村东她家的黄土地里。这节课我们具体看一下。
二.读课文思考
1.读厚葬烈士之一------深情牵挂,感受朱瑞与陈若克的深切感情。2.读厚葬烈士之二------随队突围,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以及陈若克的坚决果断。
3.读厚葬烈士之三-----坚贞不屈,感受陈若克的镇静、倔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4.读厚葬烈士之四-----情爱绵绵,感受朱瑞对陈若克的爱,王换于对陈若克的爱。
第十一课
我心不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王换于一路风雨,终于迎来抗战的胜利。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师:王换于一路走来,一年又一年。50岁的时候,见到共产党,跟着共产党,加入了共产党。在他的家乡,汶河两岸,沂蒙大山之中,投入了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他在根据地党政军的领导下,扎扎实实,出生入死,无私奉献且无怨无悔,带领全家,带动全村以及周围村庄的老百姓,同心协力,共同抗战。一路走来,历经风雨,终于同全党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1947年仲秋时节,在;王换于60岁的时候,命运却在捉弄这位至慈至善、至仁至义的沂蒙母亲”.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二.读课文思考
1.读我心不变,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村支书告诉王换于他不是党员了?
2.了解什么是富农路线?
3.当知道自己不是党员时,王换于是怎么做的? 三.情感升华
感受王换于在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消息时的激动心情。
第十二课 世纪丰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王换于风风雨雨的一生。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1989年1月31日,“沂蒙母亲”王换于在他第101个岁月征途中停止了脚步,无疾而终。我们来看一下在沂蒙母亲王换于走了之后,后人的评价。二.读课文
学生感受王换于风风雨雨的一生。自由讨论,发表感想 三.感情升华 老师总结。
母爱永恒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时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者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时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
第一次抱母亲 深圳市南山区 王晓辉一、教材分析《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组教材以“爱心”为主题编排,倡导无私奉献、相互关爱、回报......
优秀母亲王树霞事迹材料王树霞,49岁,汉族,高中学历,协助丈夫承包和管理建筑工程。 她有三个孩子,在孩子眼中她是好母亲,也是一位好老师、好朋友。 她非常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树立......
独石沟乡优秀母亲王淑珍事迹王淑珍,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一位踏踏实实的党员。十多年来,她用自己的双手、柔弱的身体和无私的母爱支撑着她的家庭,为她的孩子撑起了一片蔚蓝的......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于凤梅学习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关注本课多音字并在具体语境中区辨读音。积累容易读错的词语及表示人物心情的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