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战争胜利邮票_中国革命战争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5:02:1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中国革命战争胜利邮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革命战争”。

中国革命战争胜利邮票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国内革命战争,为推翻国民党统治、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战略决战。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等三大战役,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解放战争获得伟大胜利!

1.1994-6 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七十周年

1994.6.16

在黄埔军校建校七十周年之际,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七十周年”纪念邮票,全套一枚,图案为黄埔军校的大门。

黄埔军校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国第一所新型军事干部学校,名为“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6月16日军校在广州开学,因校址设在黄埔长洲岛,故通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诞生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军校创办后,国共两党都选派重要干部到校任职。孙中山先生亲自兼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国民党党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熊雄先后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

黄埔军校走出来的著名人物,无论是其数量、成就和影响而言,远胜于世界上任何著名的军事学校。

军校大门是黄埔军校各景观中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其实当人们第一眼看到军校的校门时,可能会觉得有点意外,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校门却这样简朴。

军校大门的风格确实相当朴实,即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石雕玉琢,而且不是高大壮观,在洁白的粉墙上连着尖顶的校门,简简单单地挂上一块题写着校名的横匾。可从这一校门中走出了举世闻名的大元帅。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中有两位出身黄埔军校,十位大将中也有三位,影响了中国革命乃至世界格局。

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个大字,是清末才子谭延岂先生所书。谭延岂先生的文学造诣很高,他的书法走笔,在浑厚中透着娇媚,刚健中带有骨肉。

黄埔军校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简称。因其创建于广州东部的黄埔岛上,故通称“黄埔军校”。它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桑赫斯特军校和日本的陆军士官学校,并称为世界四大军事院校。70年前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民族危亡的时刻,孙中山先生总结了几十年奋斗的经验教训,毅然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鉴于过去依靠旧军队进行武装革命而遭到失败的教训,孙中山决心建立新式军队,“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此,首先要培养具有革命思想的军官,于是,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诞生。孙中山先生之所以选择黄埔长洲岛为校址,是因为长洲岛布满要塞,岛上山峦起伏,林木葱郁,是控制珠江口和捍卫革命发祥地广州的一道大门。军校最高领导机构是校本部,孙中山先生为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校本部之下设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政治部掌管教育、党务和宣传工作。周恩来于1924年11月曾担任政治部主任。教授部和训练部分别掌握军事科学和术科的教授与训练。叶剑英同志曾任教授部副主任。军校还聘请苏联专家担任军事、政治顾问。学员分入伍生总队、学生队、学生军、高级班、军事教导队5大类。军校教育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针,当时校门口有一幅醒目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黄埔军校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革命的军官学校,为国民革命培养造就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国共两党的许多高级将领,均出身于黄埔军校,如我国十大元帅中,就有五位出身黄埔或在黄埔任过职,除叶剑英外,徐向前为黄埔一期,林彪为黄埔四期毕业生,聂荣臻曾任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陈毅曾任武汉分校政治部教官。10位大将中,陈赓系黄埔一期,罗瑞卿、许光达系黄埔五期毕业生,其它如左权、陶铸、程子华、黄公略、刘志丹、赵尚志、赵一曼等都出身于黄埔。著名爱国将领侯镜如、郑洞国、宋希濂、李默庵、黄梅兴、戴安澜也都是黄埔毕业生,从1924年建校到1927年,已培养学生2万多人,他们来自全国20多个省,其中还有来自朝鲜、越南、新加坡等国家的爱国青年。后又在潮洲、南宁、长沙、武汉建立了分校,以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黄埔师生积极支援广东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积极参加反军阀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为统一广东和出师北伐历经百战,功勋卓著。平定了商团叛乱,首次树立了军威。第一次东征,挺进东江,连战皆捷。第二次东征,统一了广东,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7年7月,出师北伐,著名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以共产党员和黄埔学生为战斗核心,成为威振天下的北伐先锋。但由于蒋介石发动政变,镇压共产党人,导致国共两党分裂。1928年军校迁至南京,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抗战时,又迁至成都。当日寇侵略中国,面临民族危亡关头,国共两党黄埔志士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两度携手,共同抗日,丰功伟绩,载人史册。1984年6月,在黄埔建校60周年时,大陆黄埔同学成立了“黄埔军校同学会”。其宗旨是“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徐向前为会长,聂荣臻为顾问,后改为徐向前为名誉会长,侯镜如为会长。黄埔同学除大陆和台湾外,几乎编布世界各地。由于此套邮票只能出一枚,设计者选取具有高度概括和象征意义的“校门”为主图,不失为最佳选择。这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名震遐迩的一座大门,民国元老、湖南督军谭延阎先生手书的“陆军军官学校”匾额高悬;大门外侧,两个木制岗亭肃立,门内栅栏中,两棵高大的榕树绿荫匝地。“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这铿锵有力的黄埔校歌,在校园里久久回荡。正是在这座大门里,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一代英豪,谱写了一曲民主革命、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雄伟乐章。这个校门,令黄埔同学自豪,全中国人民敬仰。

2.2009-31 古田会议八十周年

2009.12.28

为纪念“古田会议”召开八十周年, 2009年12月28日,国家邮政局于发行《古田会议八十周年》纪念邮票,1套1枚。

该票面图案为著名画家王路1972年的油画作品——《古田会议染层林》,这是国家重大政治题材邮票,也是全国发行的第一枚福建题材的纪念邮票,让全国人民更深入、更直接地认识古田会议的深远意义,重温红色记忆,缅怀先辈的光辉业绩,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弘扬古田会议精神,让古田会议精神代代相传,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推向胜利。

古田会议,即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1929年12月28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是人民军队建设历史上的-个重要里程碑。古田会议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份的军队建设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它所确定的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J169 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发行六十周年 1990.8.1

1990年8月1日,为纪念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发行60周年,邮电部发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发行六十周年”纪念邮票,编号J169,全套2枚。

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从1927年开始到1950年6月,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全国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是在战争环境中产生的,是在敌人重重封锁、包围之中,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印刷的。这些邮票是中国人民同国内敌人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见证,他铭记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历史,他是重要的革命文物,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史的生动教材。

第一枚票中票的主图是1931年1月闽西交通总局发行的“闽西赤色邮花”,图案为“五星锤镰”。第二枚票中票的主图是1932年5月1日中华苏维埃邮政总局发行的“中华苏维埃邮票”的第五枚,图案为“战士”。

为了某种特殊的纪念意义或宣传的需要,将曾经发行过的邮票印制在新发行的邮票中,这种邮票称为“票中票”。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发行票中票,至今全世界已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近400枚的票中票。

邮票不仅是邮资凭证,而且也是历史的见证、国家的名片,所以发行票中票可体现邮票的历史价值,展现新旧邮票不同的风采。一般票中的邮票其发行的时间都距离新邮票发行的时间久远,有些因特殊原因成为珍邮,因而有相当多的人由于时间局限未能见到;而票中票的再现,不仅可以使我们目睹珍邮的全貌,而且可以增进对那一段历史的了解,故深受邮友们青睐。

4.纪36 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二十周年1955.12.30

1955年12月30日的“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二十周年”纪念邮票,编号纪36,全套2枚。这是中国第一套长征邮票,它的意义在于其长征邮票“龙头票”的地位。从此,万里长征就成为新中国邮票的一个主要题材,屡屡走进方寸天地。

1955年12月30日的“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二十周年”纪念邮票,编号纪36,全套2枚。这是中国第一套长征邮票,它的意义在于其长征邮票“龙头票”的地位。从此,万里长征就成为新中国邮票的一个主要题材,屡屡走进方寸天地。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1996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实施大规摸的战略转移。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 的围追诸截;此后,翻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困苦,行程二万五干里,终于1936年10月,于陕甘地区全面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全面战略转移,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5.1996--29《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六十周年》纪念邮票

1996.10.22

1996年10月22日发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纪念邮票,设计者为阎炳武和陈晓聪。全套两枚。

长征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主力五个军团共8.6万人,从江西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在北上途中,于1935年9月17日拂晓,一举夺取了天险腊子口,18日占领哈达铺,胜利进入甘南,接着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至此,中央红军宣告结束。

1935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和地方武装及苏区机关人员8万余人,离开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18日,曾在四川懋功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总兵力达10万人。但张国焘拒不执行中共中央继续北上的方针,擅率红四方面军南下,企图在川康边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苏区。结果于11月间在百丈地区同川军激战七昼夜,红军被迫向西转移。1936年4月进入道孚、甘孜地区,至此,红军锐减一半,仅剩4万多人。

1935年11月,红军2、6军团共1.7万人,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于1936年6月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会合后,2,6军团和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经过同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的斗争,二四方面军于1936年7月初,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共同北上,通过茫茫数百里草地,于9月进入甘南。这时,中央红军主力由宁夏的豫旺堡附近地区南下,接应二四方面军北进。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于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二方面军经天水地区向会宁地区进发,10月22日,在甘肃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全部会师,宣告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这套纪念邮票画面取材于一组群雕和一幅油画,场面宏大,气势非凡,充分表达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长征精神。

第1图【红军过草地】

邮票画面依据现存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由四川美术学院创作的一幅群雕进行设计。画面上,泥泞的沼泽,杂生的水草,处处都布下了“陷阱”,时时都充满着“杀机”。但跋涉其上的红军战士,却如滚滚铁流,依然奔腾向前,势不可挡,战士们手挽手,肩并肩,你拉我推,你搀我扶,与天斗,与地斗,前赴后继,自强不息。尽管条件艰苦,气候恶劣,英雄的战士却那样刚强、坚毅,他们手柱的拐杖,紧握的双拳,蹬直的后腿,无不迸发着惊人的力量;而指挥员那高昂的头,挺直的胸,则体现了红军战士的百折不挠、顽强不屈。至于队伍前面战士那高扬的左手,前伸的食指,更给艰难中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光明。

第2图【三军大会师】

邮票画面依据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蔡亮教授和他的妻子张同凝教授共同创作的一幅油画进行设计。画面上,正是一幅“城上城下,风展红旗如画”的“三军开颜”图。扎着白羊肚手巾的老乡,九死一生的战士,摇旗、呐喊、欢呼、雀跃、招手、奔跑、欢笑、拥抱,热血奔涌在胸膛,泪水流淌在脸上,无数的牺牲,无尽的流血,说不完的苦难,道不完的痛苦,此时此刻,都已化作无限的兴奋、欢欣、幸福、愉快。

6.2006-25: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J)2006.10.22

国家邮政局10月22日将发行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邮票图案选自5幅中国美术名作,分别为《送别》(靳尚谊)、《遵义会议》(彭彬)、《飞夺泸定桥》(刘国枢)、《过草地》(张文源)、《大会师》(李宝林、周顺恺)。

《送别》是油画大师靳尚谊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历史名画,画家用冷色调把红军撤离苏区的瑟瑟秋风与老区人民依依不舍的感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画家早期现实主义代表作。

遵义会议》是著名油画家彭彬的代表作之一。彭彬1940年10月参加新四军,曾就读于新四军鲁迅艺术学院,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一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作,长期从事革命历史画的创作。《遵义会议》创作于1977年,作品表现了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此作品在“*”时就已定稿,“*”结束后在全国美展上展出,并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全国主要画报及刊物上发表。此外,彭彬还创作过“纪109—3《娄山关大捷》”和“1993—17小型张《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又名《万里长城上的毛泽东》)等邮票。

《飞夺泸定桥》以仰视的创作技法,很好地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我们不能不佩服画家大胆的构图和用色,准确的人物造型和色彩对比,使整个画面产生强烈的震撼力。

《过草地》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力作。画面刻画了艰难困苦的跋涉也不能消磨红军战士的革命斗志,人物面部所表现的对理想的憧憬、对胜利的渴望,在画家的笔下历历在目。

《大会师》无疑是红军长征的一曲胜利凯歌。《大会师》是场景恢弘的大制作,画家用国画技法来表现这样宏大的场面和高深的绘画技艺,让人感受到一种屹立千年的中国人物山水画的精到细致。一种范宽式的饱满构图,准确传神的人物造型迎面而来,迎风招展的军旗、欢呼雀跃的人群,构成一个欢腾的海洋,画家用深沉、流畅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画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了一种新时代最伟大最丰富的内容。

我们欣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邮票,更从中领略长征精神的伟大崇高。七十年前(邮票发行年算起),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紧急关头,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长征,去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红军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现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胜利的卓越能力,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充分证明了人民革命战争的正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红军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锻造了革命力量,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谱写了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篇章。红军长征更造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天,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阔步进行伟大的新长征。

7.2006-25M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小型张)2006.10.22

七十年前(邮票发行年算起),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紧急关头,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长征,去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红军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现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胜利的卓越能力,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充分证明了人民革命战争的正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红军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锻造了革命力量,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谱写了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篇章。

红军长征更造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天,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阔步进行伟大的新长征。

8.1998-24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纪念(J)1998.11.14

1998年11月14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纪念》邮票一套5枚,以纪念奠定了新中国诞生基础的三大历史性事件五十周年。

六十年前,著名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相继展开,国共两党为争夺未来中国的主导权而进行了历史性的大决战,均以国民党军队的失败而告终,最终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加速土崩瓦解,从而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依据战局的变化,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先后组织了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为主的大规模围歼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华东、中原野战军在总前委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队55.5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为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

在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东北、中原、华东等区人民在各级党组织的动员和组织下,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前线,保障了三大战役的胜利进行,正如陈毅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了一场伟大的国内革命战争,历史上称为解放战争。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1947年3月,国民党被迫收缩兵力,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到8月,解放军在陕甘宁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在山东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的主力,在山东西南地区强渡黄河,挺进中原,揭开了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三大战役为取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革命战争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

姓名: 学号:10389xxx 科目:毛泽东思想和中特理论体系概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这部著作,写作于1936年,是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之我见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规律的,但这个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说到,战争也是有规律的,并指出战争规律是......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书笔记

广西民族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07数本2班沈君107253010208哲学思想开辟军事新航线—《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书笔记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部由革命战争演绎的历史,要进......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

姓名: 学号:10389xxx 科目:毛泽东思想和中特理论体系概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这部著作,写作于1936年,是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下载中国革命战争胜利邮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革命战争胜利邮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