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前段时间三年级上到“分米的认识”的时候,对这节课感触很深。“分米的认识”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厘米、毫米后的又一个长度单位,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实际测量、动手操作引出,向学生渗透分米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直观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在练习中比较,在比较中练习,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应用。结合本班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厘米的表象,进而发展空间感。通过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对1分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分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案例描述】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本练习册厚约5(毫米)
一根跳绳长约2(米)
一块橡皮的长约3(厘米)
一张课桌面的长约6()
质疑:一张课桌面的长约6(),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6米太长,6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师: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生:米和厘米之间是分米。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师: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生:铅笔,粉笔…
3、认识几分米。
师: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同桌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
2分米=()厘米
250厘米=()分米
50分米=()米
100厘米=()米
3、填上合适的单位.课桌的高度约6()
黑板的长约4()
榜样专栏的长约12()
小明的身高是140()
4、完成“练习五”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分析】
课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和毫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刚刚起步,如何才能上好这节课,如何体现“新观念,牢基础,活思维”,我觉得我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对课堂的设计都还有一定距离,通过这节课我有以下感触:
1、有一定开放度的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要有一定的开放度,本节课我用到的方法是“点拔-探究”法。“点拔-探究”法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他认为思维的作用就是“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学生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拔引导、客观评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学到新知识,使学生从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同事,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本节课在动手操作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厘米的表象,进而发展空间感。通过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对1分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分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我们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送性、创造性。
3、将生活融入数学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在复习导师的时候,都是身边常见的事物,这样学生能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事又是新奇的、有挑战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在布置作业情节,我把数学问题又回归于现实生活,使学生在时间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作业中出现的问题(1)
课桌的长度应该是7分米,结果学生写了厘米,主要是没有真正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
房子的高度,边的图片,他是用尺子在图上量出的长度(实际长度1厘米),右边的图片,没有具体考虑到3分米到底是有多长,也是没有建立起1分米的长度概念。(3)
这道题目很明显,就是这节课的重点,1分米=10厘米,板书上我用红色笔标记过的,可是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总有这样的矛盾,等号左边的一般都要比等号右边的少一个零,于是就有了左边这张图片,而右边的这个图片,我也是捉摸不透。(4)
这道题目也是,学生心理只有1米=100厘米,不会去想分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题目拿来想也不想,进率就是10,上面这两位同学都是这样的错误。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有效促进学生的生活时间或探究活动,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等方面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传统的课程理念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好,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总是尽量讲深讲透,生怕遗漏,将讲整理好的数学呈现给学生;学生则是被动的吸收,机械的记忆,重复的练习。......
数学分层教学案例分析 金坛市尧塘中学 钱潜自古以来,便有提倡“因材施教”,它的目标和我们现在要说的“分层教学”是一样的。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一、案例描述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生2:我最喜欢摆汽车。生3:我最喜欢摆......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案例一】“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北师大版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节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一课时)1.根据新课程概念:“教......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蓝旗内江市东兴区外国语小学校案例背景:这里有一堂小学数学课的听课记录,是重庆市南岸区某实验小学(以下简称A校)三年级数学教师所上的一次公开课。该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