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几何教学中的运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几何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几何教学
[摘 要] 在教学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电脑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优势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使抽象、枯燥的几何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趣味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几何易学,使学生乐学。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见”即视、听感官的利用,信息技术正是为了满足学习过程的心智需要,利用可供学习者观看、体察的教学媒体,创造感知条件和环境,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及流畅性,产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从而在小学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创设感知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在小学几何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对刺激物(刺激信号的形状、色彩、密度)和当量(节奏、强度、时间)等的控制,创设情境,诱发儿童大脑了皮质相应区域的兴奋,使人的思维活动中枢及语言中枢处于“优势兴奋中心”,调动学生入情入境,在头脑储存丰富的表象,展开丰富联想,感受求知的乐趣,激发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电脑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优势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使抽象、枯燥的几何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趣味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几何易学,使学生乐学。
1、掌握图形的特征及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几何。
人们只有清楚的观察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才能准确深入的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从而在丰富的表象中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正确的概念。几何概念的形成也不例外,很多几何概念都是动态的发生概念,如直线这一概念就很抽象,而利用CAI课件可生动的展示出向两端无限延伸的动态效果,伴随由近及远的飘渺声音,线条闪烁延长,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特别是圆这一重要几何概念,特别抽象,而且内容多,传统教学往往教具一大堆,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师生忙得不亦乐乎,结果学生却对圆的认识模模糊糊。但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却显得轻松愉快,学生掌握圆的概念清楚、准确。教学时:(1)首先在屏幕上显示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钟面、车轮、交通标志、呼啦圈等),问学生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然后点击鼠标,每个图形变成不同大小的圆,从而建立圆的表象。接着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进一步拓宽表象。(2)然后揭示圆的形成,屏幕出现动画:一只小牛脖子上系着一根绳子拴在木桩上,小牛绕着木桩跑一周回到起点,小牛跑动的轨迹,动态的展示出曲线,回到A点形成一条封闭的曲线就是圆,这样直观形象的展示出圆的形成,过目难忘,基本建立了圆的概念。(3)电脑展示用圆规画图的过程,一脚固定,一脚旋转,然后学生尝试画图,通过手、眼、脑各种感官的参与进一步认识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4)电脑动态展示圆各部分,圆心、直径、半径,这样就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深入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相互关系。
通过以上的实例可以说明,在几何概念教学中合理的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静态、抽象的几何概念,通过声音、图形、动画的融入变得生动活泼,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2、利用CAI课件,把教学模拟实验引入几何的教学中。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中除自然课有实验外,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动手实验,很少听说有数学实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一些定理和公式,几何事实的发现过程被削弱了,从而阻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因为学生面对新的几何定理和公式,发现这些所谓旧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和创新。利用CAI课件、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提供的智能化操作平台,可以把很多数学实验引入几何教学中,将几何知识产生的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
例1: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通过剪切、平移将平行四边形拼合成与它面积相等且等底等高的长方形,通过CAI课件提供的虚拟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完整展示在学生面前,概括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感悟到转化的思想在几何学习中的妙用。为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推导实验打下基础,并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过程中接受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同时形成一种学习几何知识的方法,产生一种自我尝试,主动探究,乐于发现的需要、动机和能力。
例2:在教学圆周长计算公式时利用“几何课件”进行实验,更显示出其他手段无法代替的效果,学生在“几何课件”的操作窗口中借助画圆工具,拖动鼠标能轻易的画出大小不同的圆,软件提供的度量功能可以快速的显示所画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数值,调用比值计算工具能自动生成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圆周率的概念就呼之欲出,本课难点不攻自破,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就水到渠成的展示出来。
实践表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对于数学教学的深化改革确实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提供感知材料,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在人的感知系统中,视觉接收的信息量占80%,观察是人们认识的开始,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现代教育技术借助视听研究成果把现代光学技术、电子技术、表现艺术融为一体,为数学教学提供的视、听教材内容广泛、充实、具体。在具体运用上,遵循人体感知规律博采从长,扩展和强化了人的感知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运用电脑演示将一个圆分别等分为16、32、54、128……等份,再拼成的图形越来越逼近长方形,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时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
(1)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2)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3)依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整理出圆的面积公式。
这样通过媒体提供的感知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规律,让他们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三、适时感知铺垫,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学生在生疑---发现问题,思疑---寻根问底、分析问题,释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灵活运用电教媒体,巧设疑难,为学生创设更多创新的思维空间。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是创新的起点。教学中不仅要设置思维障碍,促使学生质疑,更要为学生主动质疑,积极质疑铺路架桥。由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有的学生敢于也善于质疑,有的学生不善于质疑,更缺乏勇气和自信。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提出不同问题,打破常规,勇于开拓,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灵活运用多媒体,巧妙设置疑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了思维的求异性、敏锐性,提高了创造性能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关系到学生能否对一个数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分析、思考,较好地应用数学知识,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适时地给予形象、直观的感知铺垫,带领学生同题异思,发展求异思维,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及流畅性。
四、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学时,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利用人少机会多的办法克服有限时空所带来的弊端。能让学生自学的尽量让他们自学,能通过讨论达到理解的,尽量让学生讨论。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设计好CAI课件,并把学生分为2-4人一组,由学生在计算机上自行操作,选择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将某一个梯形通过割、移、补、拼成平行四边形,然后在比较、讨论中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在操作讨论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学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恰起来,从而为学生创新提供了一个好环境。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得到的是互帮、互爱、互相理解,获得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拓宽了发挥创新思维能力的空间,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共同分享成功的乐趣。
在小学几何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的一代新人。
(文章约3200字,已通过E-mail发送电子文档到syqjy2008@163.Com,标题为:金沙县平坝乡中心完小程榜会投稿文章。同时寄来文本稿件一份)
信息技术在小学几何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摘要】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见”即视、听感官的利用,信息技术正是为了满足学习过程的心......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歙县城关小学 刘永霞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以平行四边形教学为例海口市琼山第三小学 张莺琼内容摘要: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过程中,以平行四边形教学为例,通过巧设......
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几何直观是借助于见到的或想到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产生对数量关系的直接感知。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止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离不......
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止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几何直观凭借图形的直观性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