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_中国少子化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4:36:5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少年中国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少子化”。

少年精神--永不停止的飞翔

--《少年中国》观后感

12级中文2班 李洪慧 12401040212

摘要: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那是一个民族意识面临异族泯灭而迸发的岁月;那是一群知识分子奔走呼告的岁月;那是各种思潮涌进的岁月。上世纪初,一群中国少年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从觉醒到成长,从追寻到升华,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真理的脚步。我们所确信的是,这群有着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节的的少年,将带着这种“少年精神”,不断努力,不断追寻,不断复兴,不断建立。这是一种永不停止的飞翔。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那是一个民族意识面临异族泯灭而迸发的岁月;那是一群知识分子奔走呼告的岁月;那是各种思潮涌进的岁月。上世纪初,一群中国少年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面对黑暗,有的人沉沦,有的人反抗,还有的人,向着黑暗中依稀那一点光明,进行永不停止的飞翔。

开国领袖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其言简意赅,意义深远。这个“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超越,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节。这是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中国少年之精神!

一、觉醒:恰同学少年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外部是西方列强环伺,内部则是腐朽、衰败、纷争的政权格局。武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响,让革命之火势不可挡地蔓延全国,开启了中国一个新的时代。在辛亥革命的新旧交替之际,在知识青年惶惑徘徊之际,陈独秀在《新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号召青年担当起救亡图存的重任,并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基本口号。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的隧道。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到陈独秀李大钊的青春中国,时代在呼唤一种狂飙突进的运动,历史的使命,也必将落在新一代青年人的身世。

而此时,19岁的毛泽东在离开军营后无处读书,无所适从,精神上也十分空虚迷茫,最后,在机缘巧合之下,他走进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年,邓中夏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恽代英考入武汉中华大学哲学系,罗家伦在复旦大学读预科,许德珩从走进了北京大学,还有傅斯年,朱自清,张国焘„他们都开始接受新知,感受着时代的新变化。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属于中国少年的时代,已经拉开了帷幕。

一、成长:书生意气,舍我其谁

上世纪初的中国,有这么一群少年:瓢泼大雨中,他们脱下上衣,尽情呐喊;毒辣的阳光下,他们接受烈日的炙烤,闲庭信步;早春的大风中,他们顶着刺骨的江水,畅游湘江„他们以近乎自虐的方式,锻炼着自己的意志和体魄。风浴、雨浴、日光浴,一批热血青年,就这样在风浪里成长着。

以《新青年》为先声,1919年,中国先后出现了四百余种白话报刊,到1921年全国新出版报刊有1000种以上。这些报纸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大量的问号。当时在华讲学的美国思想家杜威感叹道:“在一个信仰既有权威的教条,又使人感觉满足的国家里,这种提出疑

问的热潮,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这个新时代,属于毛泽东、邓中夏,属于周恩来、恽代英„属于那一个个年轻的名字,属于万千中国少年。正如毛泽东在他自己主编的《湘江评论》中宣言的那样—“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是我们的天下,国家是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种舍我其谁的气势,标志着一个属于少年的崭新的时代的来临。

二、追寻: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1918年,协约国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民主战胜了专制,公理战胜了强权。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中国人以这样一个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胜利者。然而,当中国人还沉浸在胜利的幻想中时,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却又把整个民族再度陷于水火之中。期望既殷,失望愈烈。经历过新文化运动启蒙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的莘莘学子长久以来积累的能量,瞬间爆发了。五四运动的热血呼喊,点燃了全中国的爱国热情,罢课、罢工、罢市,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四万万中国人团结起来,寻求一切可能的救亡图存之路。

然而这时候,只有一个人经过理性思考,觉悟到了只有争取民族的自决,民族的独立,中国才有可能重新站立起来—他就是李大钊。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让很多先进的知识分子觉醒了,应该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以俄罗斯共产党为榜样,走俄国人的路,去寻求解决中国的根本出路问题。

如果说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那么紧随其后的就是陈独秀。他激励青年人“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如研究室。”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努力,不断斗争。这样志同道合的两个人注定了终将携手奋斗,共同实现理想。于是,1919年,陈独秀、李大钊,两位北京文坛领袖,年龄相差十岁,一个善辩好斗,言语尖刻,一个温文尔雅,颇有君子之风,在这个岁末,一个南下,一个北上,从此就有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史传奇。

除了陈、李二位,毛泽东等人也在向着理想不断追寻。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与25名湖南青年人从长沙北上京城,第一次踏入了这个苍茫而博大的城市。他们背井离乡,半工半读,在勤工俭学的同时不断从书本中汲取养分。正是在这时候,毛泽东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他们赴法留学,在自由的发源地寻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可以说,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因为中华民族遇到了空前屈辱,一批进步的中国人开始从西方寻找救国救民之道,特别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与资产阶级改良式的救国主张彻底决裂,探索用更为宽广的世界眼光来观察中国的命运。

三、升华:少年精神,与国无疆

1921年夏天,十几个青年来到上海,代表全国五十多个党员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这次会议宣告了一个新兴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十几个青年分别是毛泽东、董必武、李达、李汉俊、何叔衡、陈潭秋、刘仁静、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平均年龄只有28岁。这群年轻人一定想不到,这场略显狼狈的会议在历史上将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它标志着日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虽然此时它的力量如此弱小,但它满怀信心地以改造中国为己任,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的共同富裕,开始了艰苦卓越的斗争

历程。我们所确信的是,这群有着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节的的少年,将带着这种“少年精神”,不断努力,不断追寻,不断复兴,不断建立。

这是一种永不停止的飞翔。

少年中国

《少年中国》观后感 摘要:《少年中国》是一部以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为背景创造的纪录片,整部《少年中国》使用电脑特效技术制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够时刻唤醒少年们爱国......

少年梦 中国梦

少年梦中国梦七年级三班:张锦秀少年梦中国梦梦想,是最初索引你上路的激情,也是鼓励你赶路不止不变的鞭策,更是支撑你,倒下也不屈,失败也不失志的太阳。青春有梦,国家也有梦,梦有大有......

少年梦·中国梦

少年梦·中国梦清晨的阳光受百叶窗的过滤,被微风吹送,层层拍打于信纸之上,呢喃着,似乎有很多话要说。是的,这个即将落于笔上的话题,带着一点厚重——少年梦·中国梦。如果你一时无......

中国梦 少年梦

我的中国我的梦习总书记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梦想很远大,有的梦想很务实。每个人的梦想与追求不同,努力的道路也就大不相同。我爱我的中国,我有我自己的......

少年中国梦

少年中国梦,中国少年梦有一种意念,它有着不可名状的力量,让人时刻处于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它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触不到,他可有可无,虚虚实实,让人分辨不清,却时刻萦绕在我们身......

下载少年中国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少年中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