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_中国建筑史之最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4:10:2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中国建筑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建筑史之最”。

中国建筑史

目录

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 古代建筑发展概论  城市建设  住宅与聚落

 宫殿、坛庙、陵墓(空间秩序) 宗教建筑

 园林与风景建设(看与被看) 建筑意匠(天人合一)城市建设

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至夏商周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安阳殷墟

特点:各要素的分布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中间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

 第二阶段:春秋至汉

《考工记》

特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全城被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被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和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 第三阶段:三国至唐

曹魏邺城

特点: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划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第四阶段:宋代以后

北宋汴梁 特点:取消夜禁和里坊制。汉长安

1、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其后陆续增建未央宫、城墙、桂宫等建筑。

2、城市布局不规则。

3、每面都有三座城门。

4、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7座陵邑。

北魏洛阳

1、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

2、有外郭、京城、宫城三重。

3、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地势较平坦,自北向南有坡度向下。

4、用水主要依靠洛水。

5、树木众多。

6、宫城偏于京城之北,京城位于外郭中轴线上。

7、里坊制。南朝建康

1、地势险要,风物秀丽,有龙盘虎踞之称,布局不规则。

2、城内河道众多。

3、绿化程度高。隋大兴(唐长安)

1、将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

2、大体上仿照北魏洛阳城,但更完整。

3、开广通渠。

1、设东西市。

2、里坊大小不一。

3、庙宇众多,市民娱乐生活场所极为有限。

4、街道宽阔,以土路为主。

5、街景十分单调。

6、城市排水、运输问题明显。隋唐东都洛阳

1、地势平坦,布局整齐。

2、规模比长安略小。

3、宫城位于西北

4、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

5、漕运比西安畅通。

6、洛阳皇城内城墙特别多。宋东京

1、逐步扩建而成,建筑密度高,土地利用率高,人口众多。

2、防火问题突出,设立消防队和瞭望台。

3、宫城前御街宽阔,两旁有御廊。

4、商业发达,夜市兴旺,通宵达旦,市场分散取代市场集中。

5、四水贯都,运输繁忙。

6、彻底废除里坊制,由街巷制取代。

7、官府衙署同时分布于城内外。

元大都

1、以宫城皇城为中心。

2、地势平坦,道路系统规整,成方格网,城的轮廓接近于正方形。

3、城市的中轴线为宫城的中轴线,平面几何中心在中心

4、道路分为干道和胡同。

5、胡同以东西向为主,在两胡同之间再划分住宅基地。

6、市场分散。

7、设置排水沟渠。

8、全城的中心地带设钟楼和鼓楼。

9、皇城偏于城南,环绕水面展开,手法不同于传统布置方式,属元代创新。

10、皇城东南设太庙,西面社稷坛。

11、三重城墙:宫城、皇城、都城,都城城门共11座,门外又加瓮城,用砖砌筑。明清北京

1、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

2、舍弃大都北面荒凉地带,缩小城框,城墙向南移1里。

3、加筑外城,西、北、东三面无外城,形成凸字形平面。

4、注重城防,城门有瓮城、城楼,东南、西南角设角楼。

5、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平面为不规则方形,皇城内建筑内容庞杂,数量众多。

6、宫城位居全城中心部位,中轴线被宫廷建筑占据,附属建筑的布局按照的宗法礼制思想,并仿照南京宫殿,规模更宏伟严整。

7、全城有中轴线贯穿南北,两旁布置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体量宏伟,色彩鲜明,与市民住房强烈对比,强调帝王的权威和地位。

8、内城的街道坊巷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内城干道以平行于城市中轴线的左右两条大街为主。

9、四个商业中心。陵园建筑演变

 商代:妇好墓

不起坟,深埋,陵顶可能有享堂  战国:中山王墓

武陵横列布置,墓上设享堂,五堂同台,两道宫墙环绕  汉代:基本依袭秦制

 南朝:神道两侧立碑、神道柱、麒麟或辟邪各一对,享堂不存,规模减小

 唐代:因山为陵,上下宫制,南大殿建于陵园南门内为上宫(庙),山下设下宫(寝),以便供食

 宋代:规模小,受阴阳堪舆术之影响,陵台为方锥平顶土台,四面有陵墙、门、角阙,南面有神道,两侧石人石柱对立,献殿位于神墙南门中间空地,称上宫,陵的西北为下宫,陵区遍植松柏,以荆棘为篱

 明代:因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形成二进或三进院落,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明楼是明代陵墓的独创  清代:沿袭明制,但各神道分立佛塔

 楼阁式塔: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出现较早,历代沿用数量最多,佛塔的主流,北魏时期使用木建筑的柱、枋和斗拱,并逐层向内收进,结构和外观都已中国化

平面上,唐以前为正方形,五代起八角渐多,六角形为数较少

结构上,早期楼阁式木塔和仿木的砖石塔只用一层塔壁结构,刚度欠强,后来改用双层塔壁,并增加一些加固措施,使塔身强度大为增加,材料上,由全部使用木材,逐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使用砖石,全木楼阁式塔在宋代以后已经绝迹

 密檐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5-15层(一般7-13层,用单数),大多不供登临远眺,意义与楼阁式塔不同,有的虽可登临,但密檐窗小,又不能外出,故观览效果不如楼阁式塔,材料一般用砖、石

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密檐塔最早实例、唯一十二边形塔、现存最早的塔)

平面上:隋唐多为正方形,辽、金多为八角形

外观上:辽、金的密檐塔在塔基和底层的装饰十分华丽,除了隐出倚柱、阑额、斗拱、勾阑、门、窗以外,还饰以天王、力神、塔幢和各种装饰纹样,与北魏等早期较简朴而具有若干外来影响的形式有很大差别  单层塔:大多为墓塔(北齐),或在其中供奉佛像(隋)

平面上:有方、圆、六角、八角多种

外观上:至唐代,其外形已大力模仿木构,隐出柱、枋、斗拱等各种构件

 喇嘛塔:分布于西藏、内蒙一带,多作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也以塔门的形式出现,外观上,明代起塔身变高瘦,清代又添“焰光门”

 金刚宝座塔:在高台上建塔五座(中央的高大,四隅的矮小),仅见于明、清两代,台上或为密檐塔,或为喇嘛塔

 傣族佛塔:外观较细高而秀逸,极富当地民族风格,塔多单建,亦有群建者,见于云南傣族地区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

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无瓦、夯土台基、庭院式)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瓦、高台基)

凤雏西周早期宫室、秦咸阳宫、秦阿房宫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自由格局、园林气息)

西汉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 4:纵向布置“三朝”阶段(三朝、五门、左祖右社)

唐:含元、宣政、紫宸

隋:广阳门、大兴殿、中华殿

北宋:大庆、垂拱、紫宸

明:奉天、华盖、谨身故宫的空间序列特点:(六庭院、三个高潮)1:从大清门起经过六个封闭庭院后到达主殿:

大清门以北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院,再接一个横向空间,形成丁字形平面,北端为皇城正门**,配有白石华表,金水河桥,形成第一个建筑高潮

2:进入**为一个较小的庭院,尽端的端门重复**的体量、形式,再进入一个狭长院落,轮廓丰富、体量宏伟的午门形成第二个建筑高潮

3:穿过午门内的太和门庭院后豁然开朗,过太和门,庭院更大,为一座近四公顷的正方形大广场,正中高台上为太和殿,由数座门、楼、廊庑环列拱卫,达到全局最高潮 园林与风景建设

(留园 为例)

1、全园大致分为四部分:中、东、西、北四部分。中部经营时间最久,是全园精华。

2、中部分东西两部分,西区为山池,东区以建筑庭院为主,两者情趣不同,各具特色。

3、山池一区,西北两面为山,山池主景因此向阳,中央为池,东西为建筑。

4、园内山林森郁,树种多样。

5、假山为土石相间,山石嶙峋,大意甚佳,主体叠石为黄石,大块文章,气势浑厚。

6、北山以可亭为构图中心,西山正中为闻木樨香轩,造型与尺度适宜。

7、池水东南成湾,池岸规整平直,稍显呆滞,绿荫距水面偏高。

8、池中以小岛和曲桥划出一小水面,形成一小景区,环境幽静封闭,与大水面形成对比。

9、池东一带重楼杰出,池南建筑高低错落,虚实相间,造型富于变化,色调温和雅致,构图优美。

10、西部土山上有云墙起伏,墙外枫林作为远景,层次丰富。

11、东区有庭院几处,主厅五峰仙馆宏敞华丽,庭院内叠湖石花台。

12、厅东为楫峰轩及还我读书处两小院,幽僻安静,楫峰轩庭院主景为石峰,环庭院四周为回廊,廊与墙间划分为小院空间,于窗口处布置竹石。

13、以冠云峰为观赏中心的建筑群,峰北有冠云楼作为衬托和屏障,登楼可远眺虎丘,为借景一例。

14、此园建筑空间处理最为突出。建筑空间大小、明暗、开合、高低参差对比,形成有节奏的空间关系,衬托各庭院特色,使全园富于变化和层次。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一、中国古代建筑特征(一)原始社会建筑1、旧石器时代人类成群地居住在天然洞穴里或“构木为巢”传说(见庄子、韩非子等书)。后世发展为“干阑”式建筑。关于“穴居......

中国建筑史教案

第一章 前言、原始、奴隶教学前言一、教学计划与教学要求二、中国古建筑概况及特征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风格变化不大,以木构架承重体系为主,重视建筑群体的组合,图0-6,0-7,0-81、......

中国建筑史心得

中国建筑史心得建筑不仅仅是我们的房屋,诸如纪念碑、陵墓、桥梁等都包括在建筑的范围之内。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真正的建筑文化——读《中国建筑史》有感知道梁思成,是因为他跟林徽因令人动容的爱情;可真正认识梁思成,是因为《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且不说他在专业方面的造诣有多高,只为了......

中国建筑史 重点

绪论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木架建筑的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

下载中国建筑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建筑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