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于团队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要:本文从实践角度阐述了在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中组建学生科技团队的必要性,分析了学生科技团队的类别及其特点,同时提出了学生科技团队的程序化组建、项目化经营、层次化管理和前瞻化指导的管理模式。
在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层次多角度构建学生科技团队是调动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1计算机专业学生科研团队的定位与分类
目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有些脱节。第一,学生对动手实践的需求比较强烈,社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高的期待,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以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为首要指标。但大学四年在校学习的40门课2000余学时的课堂学习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第二,入校时学生的实践基础参差不齐,固定体系和模式的专业教学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中有通过竞赛类保送生和自主招生等途径进入计算机专业的,很多是具有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经验的高水平学生,同时也有在进入大学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边远地区学生。他们对学科的理解截然不同,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也大不相同,这种差距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弥合。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除了加强第一课堂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还必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本科生中着力建设学生科技团队。按照其组织形式,可分为社团型科技团队和科研小组型科技团队。
社团型科技团队,又可称为科技社团。主要指经过审查注册程序、有相对固定的组织机构和活动范围,一经建立将在若干年内持续存在,但成员联系相对松散,大多依兴趣而成立。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目前共有正式注册的科技社团七个。这种科技社团既可依竞赛而结团队,如ACM协会、计算机仿真协会等;也可据专业而结,如网络编程协会、网络安全协会等;还可根据不同企业的要求贯名而结,如“微软”俱乐部、“IBM”俱乐部、“欣悦”电脑爱好者之家等。学生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自由加入,覆盖面可达到计算机专业在校本科生人数的70%左右,会员当中也包括了部分研究生和其他专业学生。
科研小组型科技团队,也可称为业余科研小组。主要指无需审查注册、没有正式组织机构,只有一名组长负责,规模一般较小,成员大约3~7人,以4人组为主,大多依业余科研项目而成立。这种科技团队一般不会持续存在,将随着项目的完成而宣告解散,或者随着团队里学生的毕业而自动解散。很少有团队有正式名称,但团队成员联系较紧密,成员多属于同一个班级或同一个年级。组成这种学生业余科研小组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一般以大三和大四的高年级学生为主体。目前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有基于“医学内窥镜手术训练仿真研究与实践”、“网络信息流动的血检分析与免疫防护”、“基于分布式爬虫的多资源超线程信息共享平台”等项目的学生科研团队96组,其中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组7个。全部业余科研小组共有成员400余人,人数超过了高年级学生数总数的50%。
2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团队的功能与特点
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团队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对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具有自我教育功能、分类识别功能、组织凝聚功能和社会沟通功能。
自我教育功能。社团型的科技团队的活动以组织讲座和竞赛等活动为主,学生自愿参加。指导老师和辅导员等并不参与直接组织,只是做一些建议和指导性工作。由于是学生自发组织、自主负责的工作,所以,学生的参与热情比较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途径。这些活动在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比如,武汉大学微软俱乐部每年组织会员参加的“微软全球嵌入式设计大赛”、ACM协会举办的“华中地区程序设计邀请赛”等活动都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武大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在去年的微软全球嵌入式设计大赛中进入了总决赛,并获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在2007年度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取得了亚洲赛区一金、两银、一铜的骄人成绩,并获得了参加全球总决赛的资格科研小组一般都是依托学校和学院的大学生业余科研项目而成立的,本身就是围绕一个科研课题展开的,是大学生“研究式”学习的开始。参加科研立项,能够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极大的激发,最终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不断增强了学习动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分类识别功能。目前的课堂教学是基于全部学生都处于同一水平而组织的,学生的个性或者是学习基础很难在教学中予以很好的识别和区分,分层次分类别教育难以实施。而在学生科技团队的组建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基础进行自由选择,这就是对学生进行分类识别的过程。比如,在ACM协会的集训过程中,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学生,多半都是毅力很强的程序设计“发烧友”,通过他们的个人努力和指导老师的深入指导可以不断增强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到大二下学期以后的阶段,如果有学生没有参加任何的科技团队,那么可以初步判断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践动手能力不够强,可采取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指导帮助这些学生弥补差距。
组织凝聚功能。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多是院系-班级-学生的层次性组织,这种单一的纵向分块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当前大学生中明显存在对正式组织认可度降低、对正式活动参与热情减小的现象。而学生的科技社团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主参与为特征的非正式组织,为学生赋予了“学号”以外的另一种身份,把原本的科层组织拉伸、重构为立体结构。以科技社团为单位召开的“科技社团年会”、以科研小组为基本组织单位举办的“大学生科研立项经验交流会”都会吸引大批学生参加。这些新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形式都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载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活力。
社会沟通功能。在社团型科技团队中存在以企业名字命名的团队,比如“微软”俱乐部、“IBM”俱乐部等,目前还有“花旗”、“柯达”、“东软”、“金山”“百度”等公司纷纷与学校联系,准备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这些团队由相关公司赞助,由公司的“大学事务部”或“人力资源部”等部门负责对接。这些团队一方面宣传和扩大了这些单位在学校里的影响,相当于为公司建立了一个人才的“蓄水池”,另一方面也为有志于进入这些公司工作的同学建立了一个快捷的沟通渠道。同时这些组织实际上起到了学校和用人单位沟通和联系的固定纽带作用,拓展了学校就业工作的概念,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在学校里为社会开了一扇“窗口”,为公司在学校里建立了一个“触角”,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战略。
3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团队的组建是自发的但绝不是散漫的,其组建与管理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程序化组建、项目化经营、层次化管理和前瞻性指导。
程序化组建。自发并不等于无序,学生的社团应归口于学院分团委管理,并按照各高校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每一个社团的建立都要经过申请、审批的过程才能够成立。申请时必须附章程和主要组织机构的设置计划,必须有学院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每个社团实际上都为会员设置了一定的门槛,比如在招收新会员时要有笔试和面试两关,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评价,符合要求才能被接收。社团成立以后实行年审制,每年必须向学院提交一次书面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财务报告和人员名单。而组织机构换届、指导老师更换时必须提交书面报告到学院备案。学院对每年的所有文档进行档案化管理,学院定期和不定期举行社团负责人的交流活动,沟通信息,提供方向性指导。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科技创新团队是获取和整合资源的有效组织形式,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是优秀人才的创业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集团作战是“大科技”......
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自我鉴定自我鉴定是对自己过去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的自我分析和总结,写自我鉴定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自我鉴定吧。但是自我......
2008年9月号市场周刊・理论研究一、导言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科技实力的竞争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内涵。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过程中......
各位领导\专家大家上午好:下面我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情况给大家汇报一下,不当之处,请给与指导,我今天的汇报分为5部分:1、团队基本情况,2、建设成效,3特色与创新4、......
浅析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白 童(甘肃政法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教学团队建设是推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在探讨高校教学团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