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现代农业发展建设规划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清水河县现代农业发展建设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实现兴县富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现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清水河县(2006-2010年)现代农业发展建设规划。
一、区划依据:
1、自然条件:清水河县地处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最南端,全县辖11个乡镇,102个行政村,280多个自然村,总人口1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6万人,全县总面积为2859平方公里,宜农耕地103万亩,水浇地不足3万亩,97%以上为坡梁旱地,全年降雨量在410mm左右,年平均气温7.1℃,无霜期110-160天,≥10℃的有效积温2900℃,是一个典型的雨养农业县。
2、农村产业结构:全县农村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为辅,其中第一产业中,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主要作物有:玉米、马铃薯、中药材、特色小杂粮、蔬菜、紫花苜蓿等,多种经营主要以林果业、水产业为主,2005年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70.3万亩,粮食作物35.3万亩,其中小杂粮(豆)11.8万亩,马铃薯9万亩,经济作物15万亩,饲草作物20万亩,粮、经、饲比例基本稳定在5:2:3。经过多年的努力,清水河县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改善,农村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截止2004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1436万元,粮食总产量达7万吨,马铃薯总产量达7.5万吨,小杂粮豆总产量达2.1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82元,其中种植业收入达1400元,现在农民人均收入以8-9%的速度递增。
3、存在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到大的自然灾害容易造成减收,部分作物甚至绝收;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仍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三是大宗农产品多,特色品牌产品虽多但未形成规模,缺乏有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的带动;四是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滞后,生产经营粗放,没有形成更大更长产业链条,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组织化程度低;五是农业推广体系薄弱,服务能力不强,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还没有真正增强;六是农民素质较低,特别是接受现代农业程度差。
二、指导思想
现代农业发展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初步确定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立草为业、为养而种、发展农区畜牧业”的战略;努力打造绿色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做强做大“六大产业”,全面提升清水河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构建农村小康社会。
三、建设的总体目标
通过挖掘农业现有潜力、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改造中低产田、配套农田旱井、努力培肥地力,大力提高单产,可望在2010年新增节水灌溉5万亩,水浇地2万亩,加上原有水浇地面积人均1亩清水河式的水浇地;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50%以上耕地实现机耕、机播,机械化作业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达到2400元。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和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小杂粮、马铃薯、草业、中草药材、水产、蔬菜六大主导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得到安置和转移,以彻底改观我县农业滞后的局面。
四、农业产业化项目
本着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和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和地区优势,全县要抓好小杂粮豆、马铃薯、草业、中草药材、水产业、蔬菜等六大主导产业,作为今后我县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重点。
(一)小杂粮产业。1、要进一步扩大县农苑特色小杂粮精加工厂规模,建立健全我县特色小杂粮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带动特色小杂粮生产走产业化之路。区域布局主要以县中西部地区为重点,重点分布在单台子、窑沟、宏河镇、五良太等乡。2、以内蒙古可食可健有限公司为龙头,开发豆制品产业加工,建立优质黄豆基地13万亩,到2010年全县小杂粮豆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00元。3、基地建设:2006年全县种植以小香米、绿豆、小红豇豆、荞麦为主的特色小杂粮8万亩,2008年达到10万亩,到2010年达到12万亩。
(二)马铃薯产业。
1、以鸿宇有限公司、以及农民经纪人队伍为龙头,提高马铃薯转化率和商品率,到2010年加工能力达到4万吨,带动农户18000户。
2、区域布局:以艽菜庄、杨家窑、北堡等乡为重点。
3、基地建设:计划2006年全县种植优质马铃薯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马铃薯原原种网室生产15亩,完成原种扩繁600亩,2008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保有14万亩,其中完成马铃薯原原种网室生产20亩,原种扩繁达到800亩,使马铃薯繁育体系逐步完善,马铃薯达到脱毒种薯化。到2010年,优质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6万亩,鲜薯产量达到14万吨,建立马铃薯保鲜窖100个,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得到的收入达600元。
(三)草产业。
1、以县香香饲料加工有限公司为龙头,扶持扩大该公司生产规模,到2010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带动全县农户。
2、区域布局:以全县退耕地为重点。
3、基地建设:计划2006年全县新增种植优质牧草3万亩,粮饲兼用、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2008年全县种植的优质牧草累计达到45万亩,粮饲兼用、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保有15万亩,2010年全县种植优质牧草累计达到50万亩,粮饲兼用、青贮玉米种植面积18万亩,农民人均从草产业中得到的收入达500元。
(四)中草药材。
1、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先进管理经验、技术、资金发展中草药材深加工企业,2006年初步建立起以黄芩、甘草为主的中草药材初加工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计划到2010年企业初具规模,年加工、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
2、区域布局:黄芩、甘草育苗、育种基地建设在杨家夭、小庙子、五良太、王桂夭等水源比较充足的地方。生产基地建在清水河县有配套农田旱井的旱作农田上。
3、基地建设:计划2006年建立人工种植黄芩(山茶)、甘草生产基地1万亩,2008年建立人工种植黄芩(山茶)、甘草生产基地3万亩,到2010年人均种植0.5亩,达到5万亩,农民人均纯收益400元。
(五)水产业。
1、通过对石峡水库、刘老婆夭大坝、喇嘛湾黄河段库区等较大水面,进行水利、水产、农业综合治理,为大面积发展水产业提供保证。
2、区域布局:以清水河黄河库区为重点。
3、基地建设:2006年年产鲜鱼达200吨,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000亩,2008年年产鲜鱼达300吨,全县中小水面养殖面积达到4500亩,池塘面积达到1000亩,到2010年,水产品总产量将达到600吨,产值达1200万元。农民人均从水产业中得到的收入为100元。
(六)蔬菜产业。
1、以县脱水蔬菜厂为龙头,抓好中介组织、市场载体、信息体系建设。
2、区域布局:城关镇、小庙子乡为重点。
3、基地建设:在进一步巩固提高供应本县市场能力和水平的同时,立足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蔬菜,不断扩大优质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逐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丰富品种,延长供应期,到2010年人均从蔬菜产业中得到的收入达到200元。
五、重点工程项目
(一)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是在原“农田旱井,秋雨春用;作物覆膜,坐水点种;节水补灌,精种高产”的旱作农业模式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有限水(雨)资源,配合节水新技术,完善节水设施,结合旱作农田基本建设,综合运用抗旱品种选育、土壤肥力墒情监测等技术而采取的一项综合性措施。今后,要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以农田旱井(水窑)为水源的集雨节水的灌溉工程,以及高标准旱作田建设,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到2010年人均建成旱作高标准农田达到5亩,其中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0万亩,人均1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0万亩,人均1亩;旱作基本田面积达到30万亩,人均3亩,使全县50%的农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农村农源(户用沼气)建设项目
我县属老、少、边、贫地区,是国家退耕还林县,进行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符合我县农村能源发展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实际需要。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是以沼气池为中心,连接种养业和农民生活为一体的生态模式,是以“一池三改”为基本建设,即沼气池与改圈、改厕和改厨同步建设,为农村达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全县计划完成 “一池三改” 项目1300处,2008年完成 “一池三改”项目2000处,“四位一体”和“五配套”等生态家园模式1000处,使农户人均从该项中增收200元,到2010年全县40%的农户得到推广应用。
(三)“461”农牧业综合科技示范工程
“461”农牧业综合科技示范工程。即在全县建立41个农牧业综合科技示范点,在示范点实施“六配套一服务”,每个农户建暖棚1座,建青贮窖1个,配套饲草加工机具1台,每个农户养羊20只以上,种植饲用作物10亩以上,抓好防疫等行政技术服务工作。
2006年计划建立“461”农牧业综合科技示范点100个,2008年累计完成“461”农牧业综合科技示范点300个,每个乡镇发展30个,带动农户3000户,农民人均从该工程中得到的收入为200元,到2010年,全县80%以上农户普遍得到应用推广。
(四)种子工程
1、“十一五”期间引进、试验、示范名、优、特、新品种35个;
2、每年繁育特色小杂粮豆优良品种1000亩;
3、每年培育以山茶为主的中草药材种苗基地1000亩;
4、建立马铃薯繁育体系,每年生产原原种15亩,原种生产达到800亩;
5、每年建立优质饲用作物种子基地800亩。到2010年,玉米良种、马铃薯良种、中草药材种苗基本达到自给,全县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六、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把农业中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要把现代农业发展建设规划所确定的各项任务,作为本地区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规划的要求加以部署和落实,根据农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积极为农民搞好市场、技术、信息、农业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不折不扣地把有关农业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首先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建成管灌、滴灌农田,特别是象浑河两岸、清水河县、杨家夭滩要力争把旱作田建成保灌农田。其次是种子工程建设。要依托现有几个农业良种场,以建设农作物良种繁殖户为重点,要加强优良种引进、试验、示范力度,每年县财政要把种子工程建设列入专项预算,保证建设资金按时足额到位,要把新优良种的引进示范做为工作重点,要责成专人负责,确保引进数量、质量和效果。
(三)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后我们要按照规划,充分发挥我县比较优势,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产品,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发展道路。要进一步推进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积极扩大优质、高效农作物种植面积。按照“为养而种”这一要求,扩大饲用作物和优质牧草种植规模,围绕龙头企业的加工需要,大力发展特色小杂粮、马铃薯、草业、中药材、水产业和无公害蔬菜等六大主导产业,为加工转化提供充足原料。
(四)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紧紧围绕六大产业规划,按照“扶优、扶大”的原则,在继续发展壮大现有龙头企业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一批有一定规模,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扶持。到2010年农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50%以上,围绕六大产业的开发,继续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努力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小杂粮产业要立足地区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马铃薯产业要围绕龙头企业积极推广加工专用型马铃薯品种,扩大订单生产、商品薯要改善品种品质、提高商品率。草产业要进一步牢固树立“立草为业、为养而种”的思想,按照增草增畜,草畜平衡,共同发展的原则,继续扩大粮饲兼用玉米、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的种植比例。中草药材产业要加大种苗生产基地建设。水产业要大力发展具有我县特色的渔业经济,突出发展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稳步提高渔民收入。蔬菜产业重点抓好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全面推广,及其保护地丰产栽培技术。
(五)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非农产业。
要通过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开辟增收渠道,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产品的加工、流通等多个领域中,既务农又务工、务商。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逐步拓宽农业就业空间,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努力减少农业人口,变富余农民为富裕农民。到2010年,农民剩余劳动力基本得到安置和转移。
总之,今后五年,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只要保证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我县农业一定会再上新台阶,从而实现规划所制定的目标。
发展农业科技建设现代农业——绥德县农业科技发展调研报告□ 杨崎筠为了促进我县经济跨越发展,全面落实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
xx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规划目 录前言 ..................................................................................................................................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经济强县□ 定襄县人民政府县长 贾玉文编者按山西省定襄县素有“中国锻造之乡”的美誉,其制造的在管道工程中运用的许多锻件产品深受用户好评,近年来远销欧洲......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裴金佳赴顺昌调研大武夷新闻网 2013-12-2320至21日,市委书记裴金佳率市直有关部门领导深入顺昌县调研,与当地干部群众拉家常,共谋农村改革发展之策。......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农业形态,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面实行现代经营管理为本质特征和主要标志的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