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共产党员张思德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张思德人物事迹介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敬爱的党支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由中国的性质所决定的,是人民的要求,历史的必然。中国的历史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根本要求。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儿女和英雄楷模,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他们遵循党的宗旨,前仆后继,为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鞠躬尽瘁,奉献出青春和生命
人生的过程就是取舍的过程,获取的同时也在割舍。在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应该取前者而舍后者。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竞争的同时,也使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渐渐被现实吞没或掩盖。社会中利己主义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个非常不好的兆头,作为迫切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我,深知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必须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底线,我们不能一味的去谋求经济上的不断发展,去追求共和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要立足于当代国情,努力为国内的人民谋求福祉,只有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才能够真正的成为世界强国,古老的巨龙才可以真正腾飞。
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迫切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大学生,我深深的体会到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不仅需要把学习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还必须牢牢记住党的宗旨,尽自己的能力为他人多干实事,从点点滴滴开始关心同学,朋友,或是陌生人,帮助他们需要帮助的人排忧解难,在实践中去影响别人,带动别人,从而形成千百人的实践活动。正视艰难困苦,而不是惧怕它,并通过努力奋斗去改变现状,创造美好生活。做一个好人,能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不是那么简单,这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坚信我们的力量,我们一定可以成功的,我们需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今年寒假,为了能够让自己努力达到一名合格的党员的要求,我与几个同学特意决定在中国农历新年前来到了家乡的敬老院慰问那些敬老院中的老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的确不能够做的很多,但是我们仍然要进我们最大的努力来为人民服务,老人们长年待在敬老院,缺乏子女的关爱,那我们就让老人重温儿孙的感觉,这便是为人民服务。
为张思德同志噙一滴眼泪
昨晚睡前看了很早之前下载的一部片子——《张思德》,前面的部分,一直是波澜不惊的叙述着张思德同志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直到,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刻,全剧才真正进入了高潮。他的死并不出彩,甚至没有一丝的悲壮。没有钢刀战马,没有枪林弹雨,甚至都不曾出现一个敌人,他仅仅是在组织烧炭工作时被因暴雨冲刷而坍塌的炭窑吞没的。然而他的死讯传出的那一刻,天地为之动容了,死亡一下子点亮了他生前的光芒。那奔跑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身影,成为了黄土地上的绝响!
张思德同志,生于1919年4月19日,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韩家湾人,1933年加入红四方面军,转战川北陕南,并参加长征,193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石峡峪山中烧炭,因炭窑坍塌,不幸牺牲。
这段话是追悼会上中共对张思德一生的概括,寥寥数语,一名战士的一生。29个岁月,在部队呆了11
年,可以算是老革命了,可他的十年军旅生涯最大只做过一个小小的班长(不知道那个所谓烧炭队队长能不能算是官职),后来精兵简政又给撤了。因为老实木讷,常常被人骂做木头,在那个讲求奉献的时代都能因为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优秀品质而被人笑做傻子的人,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比雷锋还要雷锋的人。
正是因为他的淳朴善良,他的大公无私他的与世无争,所以他才如此可爱。当耿玉秋在暴雨中哽咽着告诉刘秉钟“思德,他牺牲了„„”时,伴随着刘秉钟的震惊,我差点流出泪了。噙在眼中的泪珠模糊了视线,朦胧中那张憨厚的笑脸再次浮现。
那打着赤脚,在黄土地上努力奔跑的身影,令人久久无法忘却。我谨以此文再次怀念张思德同志勤
勉朴实的一生。
张思德
张思德,一个原本我并不熟悉的名字,但是通过党校学习我认识了他.同时他也感染了我们,在并不算长的两个小时中我不知道哭了几次,虽然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坚强的人,眼泪离自己已是一个遥远的事情.但是还是忍不住得流眼泪.这部影片开篇给人的就是一个平凡的感觉,但是,绝大部分中国人知道,张思德是一个英雄,一个了不起平凡的英雄。主旋律性的黑白影片在尹力的手中就这么平平淡淡的开始了。
张思德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不求名与利,也许有人会欣赏他这一点,认为他的觉悟高,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欣赏他敢于追求自己内心喜欢的事物,既然他不喜欢名利,又何必非追求名利?牺牲前,他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挖排水;睡觉前,她畅想革命胜利以后自己的理想是当一个木匠;香喷喷的吃饭时,说“饭不香那还有什么香?”他也会在看着年轻男女亲热的时候若有所思、心向往之;他在说怎样烧好一窑煤的技术问题时头头是道,在分辨各种草药是滔滔不绝,在鼓励最好的朋友从错误中站起时发自内心,在雨中与泥泞中狂奔只为满足一位战士想要见到毛主席的夙愿。他用这一点一滴的小事征服着大家的心,也正是这样他一点一点的融入了大家的心中,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其实张思德又是一个很独特的人,似乎有些“一根筋",不爱说话,表面看起来很木讷,因此容易出笑料。还记得影片中毛主席第一次看见他,见他忙里忙外气喘吁吁的样子很可爱,便问他名字怎么写,家是哪里,结果全叫身边的人替他说了,因为他实在不知道怎么回答。
通过这部影片我不得不觉得导演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通过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来描述张思德同志,让一个平凡的英雄站在我们的面前。也正是通过这种描写才能让我们感觉到张思德离我们并不遥远。这部影片与其说影片编导在表现一个英雄,不如说是在拍一个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故事。影片中,供销社的刘主任反复跟张思德同志强调不要别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还有张思德当兵十几年了竟然连个班长都没当上简直可笑愚蠢之极,张思德的辩解更是让他嘲笑不已。而当刘主任因挪用公款被判刑,女朋友也提出分手的时候,张思德虽然对他的行为深恶痛绝,但还是主动去狱中探他,并反复面劝其女友跟其复合,最后连刘主任也不得不说,我这辈子服过谁?可我„„服你!这就是生活,他符合每个人的心里,这样更能引起观众的认同。无疑,导演是高明的,那个时代,那么平凡的人物,唯有真实而平凡才能打动观众的心,唯有真实与平凡才能塑造出一个真实的英雄。
电影《张思德》以全新的视角刻画了张思德这个革命队伍中普通士兵的不平凡的革命历程以及一代伟人毛泽东和这个平凡士兵之间的深厚感情。
通过影片,我们看到了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那种憨厚淳朴,对党一贯忠心耿耿,对革命工作始终勤勤恳恳,为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出“为人民服务”最朴素的实践和最宝贵的精神内涵。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张思德在一次烧木炭中,因炭窑突然崩塌而不幸牺牲。毛泽东在他的追悼会上对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的评价,说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影片中的一个场景使我深受感动:有一次张思德为将毛泽东同志亲笔写的一封重要信件送出,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下,为躲避敌人追捕,跳入一个臭气熏天的水沟,一待就是半天,直到敌人撤走。他的这种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的精神动力,使他能正视并克服一切艰难困苦,体现出共产党人坚毅的革命意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看完影片后,大家一致认为电影《张思德》寓教于艺,生动感人,使我们这些年轻人了解了“为人民服务” 的由来和那段历史。张思德是一个“道德楷模”,在他身上体现出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谦和、善良和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不论在什么时代,都值得弘扬。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年代,绚丽多姿的人文环境,更需要这种伟大的精神,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像张思德同志那样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计较个人得失,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在企业改制中,我们更需要加强党组织建设,不断壮大党组织队伍,发挥党组织作用,使企业员工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将企业改制工作顺利完成。我们还应立足本岗,踏实敬业,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使企业日益走向辉煌。
每一个中国人对“为人民服务”这5个大字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可以说这5个字几乎贯穿了每一个人成长、受教育的全过程。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很多人至今都能流畅地背诵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在二十世纪中前期,由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比较单纯,人们的思想很朴实,价值观念单一,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教育的口号,一种精神的提倡,深入人心,人们很习惯地认为那是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教育和要求,也自愿自觉地贯穿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实际行动就是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和认识,但对其核心精神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思考和讨论的比较有限。
到了二十一世纪国门打开的今天,社会前进,经济发展,信息繁杂,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极为多彩。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因此当我们今天再来看电影《张思德》,重温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似乎有了不同于上个世纪的感受和思考,有了不同的价值观念的碰撞,因此也更加有讨论、思考的价值。
思考一 如何认识个人价值的体现
在张扬个性、提倡实现自我的今天,似乎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伟业,希望成为时代的英雄。在观看电影《张思德》的过程中,可以强烈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周围一些同志眼里表达的信息:“张思德明明可以争做排长、连长,甚至更高的职位,可以对革命事业有更大的贡献,但是偏偏要让他去烧炭。这样就埋没了个人的价值,妨碍了个人能量的发挥。你看人家美国大片,提倡的是要做英雄,宣扬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精神,鼓励的是极大发挥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这种想法反映的是当今一部分人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和传统教育所告诉我们的价值观似乎产生了强烈的碰撞。
是啊,张思德不过是给不愿离队的老人送去了关爱和温暖;只不过干些跑腿儿、给汽车换换轮胎的活儿;只不过是给犯错误的老乡刘秉钟多一些关心和鼓励。这能算是英雄吗?这能充分体现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电影中找到的答案是,影片中的刘秉钟从看不上张思德,到他真诚地对张思德说,“我只佩服你一人,以后我就跟着你!”这不就是对张思德个人价值的认同吗!这不就是张思德存在的个人价值吗!那位被张思德称为老革命的哑巴老人之所以不愿意离开部队,是因为他把部队当作自己的家,他不愿意离开这个革命的家。后来在张思德的关爱中,他又找到了家的感觉。当刘秉钟说1933年一起入伍的革命战士有的当了团长、政委,就连他自己最起码也是个主任时,张思德却如数家珍地报出了一连串的名字,在他的脑海里铭记的都是为革命抛投入洒热血牺牲的烈士的名字。我接触到的看过这部电影的几个学生真诚地说:“这部影片好几个地方都让人热泪盈眶。”他们说,以前也看过不少关于父子情和亲情的电影,但没有像这样被感动得落泪。这说明他们认同了张思德。
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有人做出一番事业。同时,时代也需要像张思德这样的人在默默无闻、点点滴滴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中,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这个价值不亚于英雄的价值,他们正是用自己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感染、团结,带动了一批人,共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想做英雄和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为人民做小事情其实是不矛盾的,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个人存在的价值。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愿意做为人民服务的小事情的人,是做不了英雄的。
思考二 如何认识伟大与平凡
张思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是在他牺牲之后,毛主席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他。张思德是伟大的!张思德所做的都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但这些平凡的小事中有着伟大的闪光点。他把公众的事情、别人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他看到别人需要,他就会积极主动去关心,去做。上前线跟日本鬼子真刀真枪地打仗,是英雄;张思德在后方做着非常平凡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小事,也是英雄。他说,不管在哪里,前线就在脚底下。是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把前线放在自己脚下,就能在平凡中做出伟大。张思德是平凡的,但是谁又能说他不伟
最近,单位组织观看了电影《张思德》,我本以为,这电影没有什么好看的,我总觉得,张思德实在太普通,普通的人和普通的事,甚至他的死,也只能说是因公殉职而不能说是英勇牺牲,这样的题材要通过电影来表现,很难令人振奋起精神。但是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却几次留下了眼泪。的确,在我们习惯了《黄金甲》之类的大场面的绚丽与惊心动魄、007之类的艳遇惊险刺激,我们很少有这样的感动。
张思德很普通,就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默默无闻,不引人注目。影片《张思德》以大量的细节塑造出一个精力旺盛、善良憨厚,纯净而不肤浅,憨厚连着忠诚的小个子士兵。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却那样淡泊。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正是从这不声不响的举止和点点滴滴的真性情中,我们看到平凡中蕴藏的真性情、朴实中闪烁着的光华——请原谅我没有用“高尚”两个字。
影片耐人寻味的还有它的创意,编导们匠心独运,把一个改造中国的伟人和一个平凡的士兵联系在一起。毛泽东思考的是中国的走向和命运,然而他的思考自然和普通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张思德有些“傻”,可是他也在思考,他想的是怎样尽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的工作,凭这一颗淳朴而良善的心,去关爱周围的人。正因为这样,毛泽东会去注意这样一个小人物,注意他喜欢站在吉普车后面,注意他经常不穿鞋,注意他光干活不说话。可就是这样一个一脚也揣不出个屁来的小士兵,却竟然也会去总结主席的缺点。顺便说一句,也许会有人觉得这样的细节不真实,但是在当时的延安,这样的情景却绝对是真实的,那时候的上下级之间,关系非常融洽,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协商共和》,其中写到1948年五一前夕,负责新华社工作的廖承志想看看中央有什么指示,就发了个电报,电报说,五一将至,中央有什么屁放?周恩来看了电报,笑了一笑。当时,正处在全国解放的关键时期,中央要向全中国各党派表明自己的态度,于是发表了著名的《五一口号》。按理说,给中央发电报,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可“小廖“却敢这样开玩笑,说明了当时延安等级观念之淡薄,同志之间关系之亲密,军民之间关系之和谐。毛泽东在延安,有句口头禅就是,有话就说,有屁就放。所以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伟大的毛泽东是那样慈祥,平易近人:穿着土布鞋、喝着山泉水、带着两个警卫逛大街、坐着一辆破吉普去开会视察。要知道那是战争年代啊,周围有国民党的军队、头上随时有飞机轰炸、身边不免有特务暗杀,这和我们现在在和平时期,一个小小的领导出行都前呼后拥警车呼啸招摇过市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
张思德是平凡的,单从影片上看,他的贡献、他的功劳都不及那位在牺牲前才终于见到毛主席的团长,是谁让我们记住了他呢?是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为这个平凡的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毛泽东在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会注意
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毛泽东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了那篇著名讲话,试想,这样的讲话,在当时,会鼓舞多少平凡的人,去看到平凡中的崇高,去为了大家共同的目标去奋斗?去牺牲?就像毛泽东那段著名的语录所说的: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领导不摆架子,不做官样,关心普通人,才能够得到民心,为人民所拥护和爱戴;群众和领导没有距离,群众才会和领导说真话,才会去关心爱护领导,才会发现领导“别人休息的时候你不睡觉”这样的缺点。所以伟人的伟大,是因为他虽然站在高处,却始终立足大地,关注平凡;凡人的崇高,是因为他始终不计名利、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如大地一样朴实而善良
《张思德》观后感
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妈妈就经常带着我们几兄妹去镇上唯一的一间的老式电影院看黑白电影,当时最流行的就是看红色经典电影,所以可以说我是从小就开始接受党的熏陶了。上了学之后学校也经常组织我们去电影院看革命电影,当时看着电影中革命党人跟日本鬼子斗智斗勇,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心里别提有多痛快了。也是在那时党在我心中树立起了无比高大的形象,让我立志长大以后也要当一名优秀的共产党成员,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
上了大学,虽然看电影的次数少了很多,但是我并没有停止向党靠拢的脚步,除了坚持按时上交入党申请书、积极参与有关于党的一切讲座会谈之外,我也充分利用新世纪最先进的信息搜索工具——电脑,随时关注有关于党的一切最新动向,关心党的发展方向。最近重温了一遍红色经典电影《张思德》,虽然已经是第三次看了,但当那一幕幕重新出现在我的眼前,心里还是忍不住的感动,眼眶还是忍不住泛红了。为了张思德同志对党的热爱忠诚,为了党能够拥有一位这么优秀的革命党人,为了中国能够有一位如此忠诚爱国的祖国建设奠基者而骄傲。在影片开头张思德同志演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时,是如此的可爱,虽然一脸的灰泥,但那诚挚卖力的演唱充分表现出张思德同志的爱国热情。被别人说他唱歌跑调也只是笑笑不计较,是那么的大度。在别人都躺下睡的时候,张思德还在月光下编织草鞋,他是那么的勤劳朴实。在护送毛主席的时候,他的话虽然不多,但他的精神品质仍然让毛主席赞许不已„„整部影片无论是在细节上还是在整体上,张思德的话虽然不多,但无论是其行为还是动作无不体现着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令人深受感染,不仅是为张思德同志无私为人的精神所感动,更主要的是被张思德同志“傻傻的”默默奉献所深深震撼。在我看来,一位优秀的共产党人就应该具备张思德同志所具备的一切优秀品质,他是我立志要学习的榜样,我立志要在当代成为一位像张思德一样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而默默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
现在的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对党的认识虽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党的历史是如此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我所知的却仅仅是一些皮毛,所以向党学习靠拢是我要不断坚持,持之以恒的。还有我的思想觉悟还比较迟钝,如果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我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从思想上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能力,从思想意识上积极向党精神靠拢。其次,在行动上也要加强自己的实践活动,贯彻党无私为人民的优良品质,从我身边的小事做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乐于助人,默默地做一位无私为社会做奉献的好公民。还有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观看有关党的优秀影视作品,浏览有关党的优秀书刊杂志,参观对党的发展有重大建设意义的革命遗址,接受党文化的熏陶。而张思德同志的伟大精神品质,他的精神,他的行为,他的话语,他的事迹都是值得每一位共产党人,每一位中国公民学习的,张思德是那么一位值得爱戴,值得尊敬的共产党员。
二十九岁的张思德就这样为了党的事业牺牲了自己,他年轻的生命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就这样燃烧了自己,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党的历史中,国家的史册中,他如此优秀的品质同时也不断的激励着我,鼓舞着我,引领我向着正确的方向,一步一步慢慢向着党靠拢。我还年轻,我所要学习的东西也还有很多很多,在剩余的时间里,我要把握好生命的方向盘,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让自己成为一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中国公民。
张思德》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电影《张思德》,又重新感悟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每一个中国人对“为人民服务”这5个大字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可以说这5个字几乎贯穿了每一个人成长、受教育的全过程。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很多人至今都能流畅地背诵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
在二十世纪中前期,由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比较单纯,人们的思想很朴实,价值观念单一,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教育的口号,一种精神的提倡,深入人心,人们很习惯地认为那是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教育和要求,也自愿自觉地贯穿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实际行动就是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和认识,但对其核心精神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思考和讨论的比较有限。
到了二十一世纪国门打开的今天,社会前进,经济发展,信息繁杂,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极为多彩。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因此当我们今天再来看电影《张思德》,重温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似乎有了不同于上个世纪的感受和思考,有了不同的价值观念的碰撞,因此也更加有讨论、思考的价值。
思考一 如何认识个人价值的体现
在张扬个性、提倡实现自我的今天,似乎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伟业,希望成为时代的英雄。在观看电影《张思德》的过程中,可以强烈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周围一些同志眼里表达的信息:“张思德明明可以争做排长、连长,甚至更高的职位,可以对革命事业有更大的贡献,但是偏偏要让他去烧炭。这样就埋没了个人的价值,妨碍了个人能量的发挥。你看人家美国大片,提倡的是要做英雄,宣扬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精神,鼓励的是极大发挥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这种想法反映的是当今一部分人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和传统教育所告诉我们的价值观似乎产生了强烈的碰撞。
是啊,张思德不过是给不愿离队的老人送去了关爱和温暖;只不过干些跑腿儿、给汽车换换轮胎的活儿;只不过是给犯错误的老乡刘秉钟多一些关心和鼓励。这能算是英雄吗?这能充分体现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电影中找到的答案是,影片中的刘秉钟从看不上张思德,到他真诚地对张思德说,“我只佩服你一人,以后我就跟着你!”这不就是对张思德个人价值的认同吗!这不就是张思德存在的个人价值吗!那位被张思德称为老革命的哑巴老人之所以不愿意离开部队,是因为他把部队当作自己的家,他不愿意离开这个革命的家。后来在张思德的关爱中,他又找到了家的感觉。当刘秉钟说1933年一起入伍的革命战士有的当了团长、政委,就连他自己最起码也是个主任时,张思德却如数家珍地报出了一连串的名字,在他的脑海里铭记的都是为革命抛投入洒热血牺牲的烈士的名字。我接触到的看过这部电影的几个学生真诚地说:“这部影片好几个地方都让人热泪盈眶。”他们说,以前也看过不少关于父子情和亲情的电影,但没有像这样被感动得落泪。这说明他们认同了张思德。
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有人做出一番事业。同时,时代也需要像张思德这样的人在默默无闻、点点滴滴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中,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这个价值不亚于英雄的价值,他们正是用自己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感染、团结,带动了一批人,共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想做英雄和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为人民做小事情其实是不矛盾的,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个人存在的价值。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愿意做为人民服务的小事情的人,是做不了英雄的。
思考二 如何认识伟大与平凡
张思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是在他牺牲之后,毛主席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他。张思德是伟大的!张思德所做的都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但这些平凡的小事中有着伟大的闪光点。他把公众的事情、别人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他看到别人需要,他就会积极主动去关心,去做。上前线跟日本鬼子真刀真枪地打仗,是英雄;张思德在后方做着非常平凡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小事,也是英雄。他说,不管在哪里,前线就在脚底下。是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把前线放在自己脚下,就能在平凡中做出伟大。张思德是平凡的,但是谁又能说他不伟大呢!
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有人说把公众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只要需要不管大小就去做,这是为人民服务;有人说,为他人做有利的事情就是为人民服务;还有人说,在本职之外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是为人民服务。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需要去做,但又是很平凡的小事情。如果看到了,又默默地去做了,并且坚持做下去,几十年如一日,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人。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其实只要有伟大的理想,就能够在平凡中找到伟大。平凡中可以做出不平凡,平凡中蕴涵着不平凡。为人民服务是平凡的,为人民服务更是伟大的!
电影《张思德》观后感
文章作者:吴晓红
昨天晚上,党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张思德》,《张思德》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它讲述了一名普通的士兵,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淡泊名利。他是1933年入伍的老红军,三过草地。他认保育院的孤儿做儿子,拜炊事班的聋哑老兵当父亲,用真诚和群众、战友沟通。这些都让人非常受感动。尽管一切是那么的平凡,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产生了伟大。对于我一个年轻的入党积极分子来说,是上了一次生动而富有意义的一课,面对银幕上纯朴憨厚,可亲可敬的张思德,我被他的那种革命精神和平凡而伟大的人格深深的感动了,禁不住几番试目。这部影片给人以震撼和启迪,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人生观教育,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揣摩。
对我这代年轻人来说,对张思德这名伟大的英雄人物并不太知晓,后来才听长一辈的老师说起,才知道张思德同志原来就是毛主席千古名篇里《为人民服务》中的伟人。
张思德,一名光荣的警卫战士,他很普通也很平凡,他普通得只知道工作,他平凡得只懂得奉献,但在人民利益面前,他却用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承载了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追求,使他成为一位英雄,由于他的不幸牺牲带给我们无穷的思想动力,使他不仅成为一名英雄,更成为一种精神——伟大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虽然英雄离我们而去,但历史没有忘记他,祖国没有忘记他,老百姓也不会忘记他,他的名字永远闪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他对我的震撼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是一种向往,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崇拜,是一种共鸣,曾几何时,公而忘私、舍己利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被某些人视为“傻”,惟利是图、享乐第一才是“精”。当今社会,这种现象也存在,甚至在党员干部中也出现,这与张思德的高尚、无私、纯美的精神世界形成强烈反差,由此引出我发自心底的对高尚人格的追崇和呼唤。
我们生活的社会,绝大多数是平凡的人,干着平凡的事,平凡成了许多人平庸的借口。的确,我们也应清醒看到,随着形式的发展,党员的思想观念和构成发生了变化,也存在着与新形式需要不相适应和与党员先进性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工作中,有的不思进取,因循守旧,工作得过且过,有的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一些党员在党的宗旨、党员意识等方面淡漠,党的组织观念不强,先锋模范作风弱化,不能客观的审视自己自身的能力。我们要向张思德学习,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来鼓舞和感染周围的群众。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怀念张思德 巴山蜀水多英雄,思德本是苦寒衣。革命事业无贵贱,伐薪烧炭一心红。虽言安邦赖股肱,平凡岗位亦建功。石峡峪里埋忠骨,领袖名篇传域中。
“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张思德张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参加红军,在炮火硝烟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红军中,他作战......
敬爱的党组织:最近北京各大电影院上映了一部大型革命历史题材故事片《张思德》。我也坐进电影院认真观看了电影《张思德》。以下是我的一些观后感。电影以张思德奔跑作为开头......
生日: 1912年10月10日忌日: 1943年02月07日民族: 汉族籍贯: 四川仪陇思德乡职业: 军人解读战士张思德: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
张思德,一个原本我并不熟悉的名字,但是通过党校学习我认识了他.同时他也感染了我们,在并不算长的两个小时中我不知道哭了几次,虽然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坚强的人,眼泪离自己......
张思德》讲述了共产党人的动人故事。张思德同志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他们都忠实地实践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部电影之所以动人心弦,启人思考,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