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小康营乡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材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榆中经济发展趋势”。
榆中县小康营乡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材料
榆中县小康营乡
小康营乡位于甘肃省榆中县东南部,距县城6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乡镇。全乡辖17个行政村,135个村民小组,现有6726户2.7万人。共有20个党支部,14个党小组,党员716人,其中农民党员569人,女党员107人,少数名族党员6人。总面积101.8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5.4万亩,其中水浇地2.5万亩。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境内山水相依,气候宜人,田园风光秀丽,具有与著名的兴隆山风景区一脉相连的陆上“三峡”(唐家峡、徐家峡、龛谷峡)旅游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小康营乡按照榆中县委提出的“五抓五推进”工作思路,高起点实施“农业兴乡、工业活乡、生态立乡、和谐稳乡”的战略,坚持走“农业推动、工业拉动、项目带动、劳务促收、农民增收”的路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及新农村建设,全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乡经济在较高平台上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工农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22392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38062万元,年均递增11.1%。2005年以来,完成招商引资项目4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4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004元增加到2010年的3361元,年净增271.4元。
——旱作农业成效明显。大力发展双垄沟全膜覆盖沟播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抗旱栽培技术,引种甜玉米新品种、脱毒马铃薯、小杂粮等高附加值的抗旱作物,通过几年的发展,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完成范家山、深沟、小康营、翟家湾等5个村级示范点建设,建成小康营、范家山、红寺村3个县级万亩连片示范点和翟家湾、深沟2个乡级千亩示范点,亩产近1500斤,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我们积极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转变,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抓特色、建基地、扩规模、强产业、创品牌,促进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迄今为止,我乡已成功引进山东寿光新型日光温室建造技术,整合流转土地1500余亩,政府贴息贷款2000余万元,建成日光温室500余座,引进栽植山东寿光“一边倒”油桃3.4万株,同时,种植黄瓜、陇椒、蕃茄、西甜瓜等短、平、快作物。形成了以洪亮营油桃、郭家营黄瓜、浪街陇椒、王保营番茄等“一村一品”模式的现代农业生产园区。2008年,小康营乡被列为市级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特色农业发展有声有色。立足各村实际,借鉴各地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并总结以往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通过试点,最终确定了核桃、樱桃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养猪、养奶牛、养鹿、散养山鸡、旅游农家乐等新兴特色农业,这些新兴特色农业大都占地少、周期短、效益高。经过几年来的发展,浪街村的千亩核桃观光园已初具规模,并配套建设集棋牌、餐饮、垂钓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山庄,樱桃栽植达到了200余亩,其他特色养殖也有声有色,效益显著。在新兴特色农业种养专业户的示范带动下,新兴特色农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冷凉型蔬菜种植逐年扩大。我们从自身实际出发,对水利条件好,又不适合建棚的村,全力引导和动员群众种植无公害冷凉型蔬菜,每年与相关村签定目标责任书,下达种植任务,把结构调整作为对包片领导、包村干部和村社干部年度考核的重点内容,实行目标考核,严格兑现奖惩。经过发展,冷凉型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1500亩,在彭家营、李家营等村形成冷凉型蔬菜种植连片千亩示范点,走在了全县前列,农民也在蔬菜种植中得到了实惠。
——“三峡”生态旅游产业进一步提升。依托我乡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天生井、黄猴洞、石堡子、凉耳听莺、龛谷水库、仙人居、鲁班石等景观和古迹为依托,着力打造徐家峡、龛谷峡、唐家峡“三峡”旅游业,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整修景区的道路,投资建设集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休闲山庄,景区整体服务接待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促进了旅游经济快速发展。——非公企业发展活力明显提升。近年来,我乡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同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全力以赴打好项目建设攻坚战,全面提升了经济综合实力。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先后建成年产2万吨纳米活性钙生产线项目,节能环保石灰生产线项目,榆中县鑫旺建材,榆中县德盛建材厂、榆中县鑫垣建材、榆中县洪玉建材、榆中县华康水泥厂和引进湖北京兰水泥项目等8家非公企业。湖北京兰水泥项目是我县2010年43项县列重点项目之一,总投资13亿元,日产水泥5000吨。今年又成功引进万头生猪养殖基地项目,投资达1000余万元,该项目正在建设当中。非公企业给我乡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主要做法
(一)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突破口,树立发展新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思想先行是人类行为的规则。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乡地处偏僻,人口众多,商品经济观念比较淡漠,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因此,要想促进我乡经济发展,发展现代农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是关键。为切实树立发展新观念,统一思想,把力量和智慧集中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上来,形成工作合力,我乡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突破口,一是有计划地把党员干部带出去,每年组织村干部和党员赴省内的青城、永登、金昌、临洮和省外的山东寿光、陕西杨林,现场观摩学习现代设施农业、蔬菜水果种植技术以及先进的营销理念,实际了解发展差距,通过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解放思想,用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发展成效启迪思想,转变观念,培养发展愿望和信心。二是邀请省内外农业专家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实用技术培训。先后四次邀请山东温室大棚油桃栽培专家、山东“桃王”刘成德先生传授油桃种植技术,使大多数党员、群众掌握了温室大棚油桃种植技术。同时长期聘请市农委专家李挺群和张文利驻乡,采取问答交流、点评讲解等方式,进行互动式授课。三是每年组织村干部到县委党校、市农村基层干部专修学校主阵地学习培训。同时,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远程教育站点等乡村阵地,根据村干部自身需求,开展“点题式”、“菜单式”培训,切实帮助“领头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发展新观念。
(二)以示范带动,以强带弱为抓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争创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发展冷凉型蔬菜种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共同富裕,党员示范带动是一条重要途径。党员的致富能力强,才能带领群众致富。乡党委根据每名党员的特长,对他们进行重点培养,在自富的基础上,加强帮带作用,通过提供资金、信息、技术、培训等帮带形式,帮助群众特别是一些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早日致富。党员洪惠强、洪国庆等种植的番茄、西瓜、黄瓜等蔬菜新品种,每棚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是村里的科技示范户和致富能人,为了使他们的种植技术和致富经验推广到全乡,乡党委组织他们在全乡干部大会等会议上进行交流,并与村里的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各村党支部成立了产业党小组,为党员搭建了发挥作用的舞台,形成党小组带党员、党员帮群众的联动效应。同时,为强化帮带的长期效应,取得最大成效,支部制定了党员帮带计划,5年内实现全村共同富裕。第一步,实施“一帮一”结对帮扶,三分之一的党员致富能人帮带三分之一的党员先致富;第二步,全体党员与村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帮带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第三步,每户党员干部示范户用所掌握的科技和经验,帮带8—10户群众发展生产,提高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共奔小康。
(三)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提高发展效益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我们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截止目前,全乡已建成乡村道路101.838公里,其中硬化道路43.8公里,砂化道路38.859公里,无路面道路19.179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硬化路,社社通砂化路,为全乡生产资料的运输和农产品的外销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为最大限度发挥日光温室的经济效益,延长产业链,乡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先后建成膜面集雨面15万平方米,投资260万元建成园区供水管网,投资200万元建成园区供水蓄水池,实现园区供水管网化,投资90万元建成集新品种实验、科研、示范为一体的日光温室10座,投资25万元建成集产品展示、科技培训为一体的专家大院,投资25万元建成日光温室预制构件厂,投资16万元建成小型恒温蔬菜保鲜库,累计硬化园区主干道路18公里,完成电网架设6公里。这些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为我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以创新模式,打造品牌为重点,着力解决生产销售问题 在发展设施农业基地的同时,乡党委、政府转变观念,创新生产模式,积极引导种植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管理、销售,形成了“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先后成立了蔬菜瓜果、养殖、经济林种植等9个专业合作社,为我乡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优良的品种,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油桃销售推介过程中,申请注册了“龛谷仙桃”商标,产品实现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并且每年举办冬季桃花节和龛谷仙桃营销推介活动,每年仅洪亮营村油桃产量可达20万斤,销售收入150万元,种植户户均收入超过3万元。小康营乡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油桃之乡”。
三、几点体会
回顾过去几年的实践,我们对推进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些体会既是过去的经验总结,也是指导今后发展的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面对发展变化的宏观环境,坚持把挑战当机遇、把压力变动力,在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中推进发展;面对周边经济区、乡镇的竞争态势,我们要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率先发展;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在转变增长方式中提升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把为民作为第一要求。人民利益是最高的利益,为民谋利是我们的宗旨。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把好事办在群众心坎上、把实事办在群众急需时,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切实实得到实惠。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
第三,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小康营的发展靠创新,过去是这样,今后更是这样。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的理念引领科学发展,以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障碍,以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努力形成创新的发展优势。
第四,必须坚持把实干作为第一本领。成事在人,关键在干。科学发展靠实干,社会和谐靠实干,为民谋利靠实干。我们要坚持“一级干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督着一级办”的原则,努力营造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形成心齐、气顺、劲足、风正的生动局面。
四、下一步打算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县委“工业强县、产业富民”两大主体战略和 “新型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民生质量、创新社会管理、夯实基层组织”五项重点工作,着眼新发展,顺应新形势,大力实施“12345”发展思路(即:建好一个服务中心、发展两个农业观光园、开发“三峡”生态旅游、抓好四个基地建设,落实五项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推动全乡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在现有规模基础上,在王保营、浪街、洪亮营、郭家营、刘家营、孟家庄等村扩大建设规模,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1万亩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冷凉型蔬菜种植,精心筛选适合我乡自然条件的冷凉型蔬菜品种,每年种植蔬菜达到1.5万亩以上;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在红寺、永红、范家山、深沟、徐家峡、南北关、翟家湾等山区村发展双垄沟全膜覆盖沟播技术,推广甜玉米新品种、脱毒马铃薯、小杂粮等高附加值的抗旱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到2015年,全乡主要经济指标和农民人均收入要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两番,把小康营建设成为经济结构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经济强乡。
南丰乡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介绍南丰乡党委书记赵建军南丰乡,位于县境南部,东与山丹、永昌县接壤,南以祁连山分水岭与青海省交界,西和肃南县毗邻,总面积146.2平方公里。辖16个村委会,6......
唱响和谐曲实现新跨越大邢庄乡经济社会发展回眸前言站在2010年,回望沈丘县大邢庄乡走过的路,那上面印浸的有拼搏,也有汗水;有耕耘,也有收获,为了做好2010年的工作,回望是为了更好地......
##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抢抓机遇,狠抓落实,有利地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今年1-11月份,全乡完成固......
位于环县西北部的××乡,全乡总土地面积6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4万亩,共辖16个行政村,67个村民小组,4203户,总人口2.67万人。1958年12月,原××人民公社曾被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
营上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2011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13945万元,同比增长13.6%,完成农业总产值27551万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农业产值9269万元,林业产值264万元,牧业产值1738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