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现代生物农业发展规划简本04222_无锡市现代产业发展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2:57:1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无锡市现代生物农业发展规划简本04222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无锡市现代产业发展”。

无锡市现代生物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20)

无锡市人民政府

2010年4月22日 生物农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正在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的新兴产业,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具有知识化、信息化和可持续等特点,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等方面的作用日显重大,是21世纪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继IT产业之后又一个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抢占现代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我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与实现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根据国家《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无锡市农业基本现代化行动纲要》、《无锡市关于加快生物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农业经济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2020年。1

一、发展背景与现状

近10年来,全球生物农业产业迅猛发展,相关产值以每5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许多国家生物农业产业的年增长率高达25%-30%,远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率。孟山都、杜邦、拜耳、先正达、罗曼和基利斯等跨国公司利用基因技术、专利、市场、营销、服务和资本优势,已经控制国际种业市场70%的份额,同时国际上生物反应器、生物肥料、生物农业药物等产业蓬勃发展,已形成效益巨大的新兴产业。目前,在国内发展生物农业产业也形成了一个新的热潮,已建成一批现代生物农业产业园区,如武汉光谷生物城(南湖农业生物园)、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沈阳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南京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等。2009年,全国生物农业产业产值达到550亿元左右,其中生物种业300多亿元,生物饲料80多亿元,生物疫苗50多亿元,生物农药、生物肥料与动植物生长调节剂15亿元。“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生物农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为总部经济模式的高端生物农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全市现有生物农业产业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一是生物育种产业,以阳光农林、向山兰园、“长江三鲜”、锡山高科技产业园等企业为代表,在生物组培、新品种开发、优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二是生物有机肥料产业,以江阴联业生物、宜兴新天地为代表,在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有机肥料开发、功能有机肥研制等方面处于较高水平;三是生物制剂产业,以无锡中水渔药、南农高科为代表,在渔药、兽药制造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四是生物信息产业,以五里湖清水渔业项目为代表,初步展现了传感技术在农业上的广阔应用前景。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市28家生物农业企业的销售收入为8.5亿元,利税率为30%,高于全市工业企业平均销售利税率。

另外,地处我市的江南大学享有“轻工高等教育明珠”的美誉,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建有国内唯一的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生物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功能食品工程中心、江苏省生物活性产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和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聚集了国际闻名、国内一流的食品生物技术专家,具有很强的农产品加工科研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在我市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集科学研究、教育培训、成果转化和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水产研发机构,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研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在水产药物、添加剂以及特种水产苗种等方面具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同样地处我市的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与江苏省茶叶研究所在农业微生物、食用菌、茶树良种繁育等方面科研实力较强。

我市生物农业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在我市三次产业发展中处于相对滞后、基础最为薄弱,产值占GDP比重逐年下降;农业自然资源与人才技术不足,区域内缺乏一流的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全市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分散,产业聚集度不高,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和产品集群没有形成;创新能力不足,缺少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产品;现有生物农业产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缺乏有效的整合,缺少国际国内一流的大型生物农业企业;缺乏生物农业发展的有效平台,区域内农业企业分布散、产业关联度低、科技服务和支撑不足,目前还没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生物农业园区(孵化器);相关产业扶持政策措施还不完善。这些问题和制约因素,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着力予以解决。

当前,受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实体经济遭受较大冲击,但生物经济却成为各地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无锡市位于我国“一体两翼”生物产业布局中长三角主体的核心区域,拥有优良的外部环境、活跃的市场与资本优势、良好的区位优势及现代农业基础,具备加快发展现代生物农业产业的大好机遇。另外,我市的自然资源稀缺,面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口增长、环境承载负荷较重等巨大压力和挑战,必须加快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运用生物技术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市农业资源特色,建立依托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经济强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四城”建设和创新型经济领军型城市建设的战略部署,以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区与产业集群为载体,以引进与创新为支撑,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重点,以招才引智、招商引企为手段,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原则,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与劳动生产率,培育农业总部经济模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我市特色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级生物农业产业基地,争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1、科技创新,重点突破。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品和技术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重点解决生物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的产业化,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区与产业集群;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促进生物技术与特色农业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对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我市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

2、国际合作,集聚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实现开放式创新,加快我市生物农业产业发展。遵循生物产业集聚化发展规律,引进或培育一批销售超亿元的骨干企业,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向优势区域和主要中心园区的集聚,建设有特色技术的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延伸完善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布局。

3、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利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加快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资源、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促进生物农业产业发展与加强管理等关系,明确生物农业产业园区运作机制,打破部门、机构之间的封锁和分割,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强化政府在统筹规划、营造产业政策环境、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政府投资在产业化示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和推动力度。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与中介机构参与的精简高效市场体系。

4、引育人才,推动创新。通过“生物农业引智计划(130)”“530”、“无锡千人计划”等招才引智举措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人才队伍,加速我市生物农业产业创新队伍建设,为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奠定基础。整合市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相关生物农业人才资源,组建或加强生物农业人才培养基地、研发平台建设,凝聚优秀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优秀后备人才队伍。设立生物技术专项培训基金,支持高层次人才进修深造。

5、统筹发展,内外协调。生物农业产业发展要市区协调、上下联动,与城市化发展和工农业布局调整相统筹,实现生物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的最优化;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相统筹,提升传统农业产业的技术层次;与经济国际化相统筹,实现开放型经济与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良好互动;与深化改革相统筹,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生物农业产业的新机制。在强化区域内产业链衔接、资源整合、公共平台集约利用的同时,按照“点、面、群”立体推进的思路,坚持对外开放,实现区域内外上下游相关产业配套,提高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效率。

(三)发展目标

经过5年的努力,我市农业转型升级并实现跨越式发展,生物农业产业的竞争力明显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构建体现无锡特色的生物农业创新体系,初步打造生物育种、生物食品、生物(动植物)反应器、生物制剂、生物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格局,使无锡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生物农业集聚区和增长极。

到2012年,我市生物农业的主要目标: ——全市生物农业产业规模达到30亿元。

——引进或培育1家超十亿元企业,5家超亿元企业,1-2家上市公司。

——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100个,其中院士、“973”首席科学家、“863”领域专家、“948”首席专家或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3-5名。

——各级政府投入3亿以上,引入海内外资本20亿以上。

——重点建设“太湖生物农业谷”(南园——新区太湖生命科技园,北园——锡山生物农业产业园),实现产值达到10亿元,成为我市生物农业产业的集聚区和增长极。

到2015年,我市生物农业的主要目标: ——全市生物农业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引进或培育2-3家年销售收入超十亿元企业,10家左右超亿元企业,3家上市公司。

——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200个,其中院士、“973”首席科学家、“863”领域专家、“948”首席专家或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8-10名。

——“太湖生物农业谷”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国家级生物农业产业基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到2020年,我市生物农业的主要目标:

——生物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组织体系、政策法规体系、行业管理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成为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生物农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成为我市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之一。

——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生物农业示范窗口,全国领先的高端生物农业创新与产业化基地,世界重要的生物农业集聚区。

四、发展重点与产业布局

(一)发展重点

1、生物育种

为满足设施高档盆花及城市园林绿化的需求,采用现代组培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档花卉与绿化苗木新品种,突破种苗脱毒与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开发;加强我市太湖猪、太湖鸡等优良地方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的收集及开发利用,应用胚胎工程和动物基因工程技术,加速优质新品种的选育,积极推进优良畜禽品种产业化;开展沿太湖区域优势品种太湖青虾原种和良种选育,推动江苏名贵鱼类“长江三鲜”品种繁育及综合利用,发展我市水产种业产业。

2、生物食品

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营养、多功能、生态”食品需求为重点,大力推进传统食品产业的现代生物技术改造,重点发展食品酶制剂、食品微生态制剂、功能性碳水化合物、活性氨基酸与多肽、功能性食用菌等规模化生产技术攻关,突破食品酶催化与转化、微生物发酵控制优化、生物高效分离工程等为核心的食品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创建食品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与工程转化平台。建立以酶制剂、食品添加剂产品为主的食品生物技术产业集聚地,培育一批产值过亿的成长型企业,全面提升我市的食品生物制造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我国重要的食品生物加工和出口基地。

3、生物(动植物)反应器

以高效稳定特异表达载体的构建、定点整合基因表达等核心技术为重点,研制和开发新的动植物生物反应器;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重组蛋白分离纯化工艺,开发高附加值的重组蛋白药物和高端功能食品,建立和完善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扩繁、重组蛋白安全评价和功能评价技术体系,推进动植物生物反应器高新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4、生物饲料

针对抗生素替代品和改善动物产品品质的需求,开发活性肽、寡糖、微生态制剂等新型生物饲料及添加剂,大力发展植酸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等新型饲料酶制剂,攻克天然抗菌肽等天然活性成分高效提取、高产工程菌工程等核心技术,建立饲料安全质量控制、添加剂安全、饲料安全配制、转基因饲料安全等技术体系,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培育一批掌握生物饲料产业核心技术的高成长型科技企业。

5、生物肥料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快拮抗土传病害微生物有机肥料、解磷细菌微生物有机肥料、固体有机废弃物快速腐解菌剂、促生菌微生物有机肥料等的规模化生产,加强克服土壤连作障碍、活化土壤矿质营养、有益生物菌群高通量筛选、生物有机复合等核心技术的攻关,建立高密度发酵和提高有益菌群效能的生产工艺,构建生物肥料创新技术的工程化研究技术平台,打造一批生物肥料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示范基地。

6、生物兽药

针对动物疫病的暴发风险与食品安全问题,大力发展亚单位疫苗、标记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和活载体疫苗等第二代兽用疫苗,重点发展合成肽疫苗、核酸疫苗和治疗性疫苗等第三代兽用疫苗,以及转移因子、细胞因子、干扰素、活性肽等生物源新兽药、新制剂,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生物兽药企业。

7、农业生境控制

以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水、土、肥、农药等主要生产要素综合效益,培育绿色固碳生境,提高气候变化条件下农业持续生产能力为目标,完善植物生境诊断、控制、修复以及健康生境定向培育核心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植物需水诊断与用水过程控制、植物保健与营养调控、生境污染物快速检测与修复,以及绿色固碳生境培育与构建等前沿技术,创制一批植物生境水、土、肥、药高效安全调控关键产品,抢占生境控制核心技术制高点,培育生境控制新兴产业。

8、生物信息重点研究以农业物联网为核心支撑的智慧农业,突破农业专用传感与识别技术、农业传感网、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物联网技术在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等领域的集成应用,加强设施农业的生物信息和管理装备,构建绿色农产品产业链,培育一批农业物联网相关新兴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国际竞争能力。

(二)产业布局

1、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区——“无锡太湖生物农业谷” 实施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按照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水平建设”的原则,重点打造“无锡太湖生物农业谷”(南园——新区太湖生命科技园、北园——锡山生物农业产业园),在科技水平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的领域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促使加速发展成为我市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并打造集技术研发、科技示范、产业发展于一体的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区。

南园——新区太湖生命科技园,由研发区与产业区两部分组成。研发区主要承接总部经济、高端创新研发、公共技术服务、产业综合配套服务等内容,重点用于生物农业工程中心、生物科技成果孵化器、生物信息科技研发中心和农业总部经济建设。产业区主要承接生物种苗、生物制剂、生物食品制造、生物肥料、生物反应器、生命传感器等方面的重大产业化项目。

北园——锡山生物农业产业园,以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高科技园、农博园)为依托,目标定位为建设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先导区、示范区;产业定位为重点发展园艺、水产等珍稀生物新品种新技术开发以及食用菌菇、生物能源、太空育种等产业。

2、生物农业产业集群

以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生物产业园区为依托,整合现有生物产业资源,引导产业集聚,促进关联产业集群发展。到2015年,我市农业转型升级并实现跨越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级生物农业产业基地,争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生物育种产业集群。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无锡茶叶品种研究所、“7+1”政产学研合作院所,引进国内外知名生物育种企业和研究机构,打造以花卉苗木育种为重点、兼顾水产畜禽果蔬种苗的现代生物农业产业。其中花卉苗木育种产业以锡东、澄东地区为重点;淡水水产种苗产业以沿江、沿湖地区为重点;畜禽育种产业以宜兴、滨湖为重点;地方特色果蔬产业以惠山精细蔬菜产业园、霞客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

(2)生物食品产业集群。依托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生物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产品加工研究院及江苏省生物活性制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优势特色,引进一批台湾、日本等发达地区高端生物食品项目,打造以生物食品制造高技术创新、新技术转化、新产品生产为核心的国际一流的产业园区,发挥对长三角地区产业化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营养健康食品高技术产业集群。其中,新型功能性配料、食品新酶制剂、食品微生态制剂及食用菌产业以锡山生物农业产业园、马山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为重点。

(3)生物制剂产业集群。依托“7+1”政产学研合作院所、“三创”载体及市(县)、区已签约合作的著名农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培育一批产学研一体化基地,打造国内领先的生物制剂产业集群。其中,生物检测诊断试剂产业以惠山生命科技产业园、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重点;生物兽药产业以宜兴市外向型农业园为重点;生物疫苗产业以江阴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为重点;生物饲料产业以新区太湖生命科技园为重点;生物肥料产业以宜兴新天地、江阴市联业生物为重点。

(4)生物信息产业集群。依托我市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与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以智慧农业“感知-传输-应用”为主线,突破农业专用传感与识别技术、农业传感网、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形成智慧农业重大技术产品,建立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应用系统原型,开展物联网技术在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等领域的集成应用,构建绿色农产品产业链,培育一批农业物联网相关新兴产业。农业物联网产业以无锡太湖新城为重点。

3、现代生物农业技术工程中心

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重点建设功能基因组学、农产品适度加工、数字农业、农产品生境控制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包括科技研发中心、科技成果孵化器、公共检测平台等,创建一批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推进合力

市委、市政府成立无锡市生物农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农办,市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人保局、国土局、农委、科技局、金融办、产业集团,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新区分管领导等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委,负责统一协调本规划的组织实施与督查考核等工作,落实资金、项目、税收等扶持政策与推进措施。同时,重点建设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区,由所在区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推进和日常管理工作。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全市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推进工作。

设立“无锡市生物农业项目评审专家库”,负责对全市生物农业发展项目进行咨询、评审、论证、指导等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政策与措施建议。建立无锡生物农业发展年度统计报告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工作,及时把握全市生物农业的发展态势和存在问题,促进无锡生物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多元投入,增强资本活力

加大对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市政府设立“无锡市生物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创新创业服务支撑平台的建设和政产学研合作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建立专门的招商引智队伍,引进一批生物农业领先型企业和领军型科技人才,鼓励龙头企业积极与国内外领军型生物农业企业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对我市生物农业项目支持。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生物农业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大力吸引境外资本、上市公司、风险投资和企业自筹资本以及社会资本,推动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创新,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广泛吸引社会资本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建立财政扶持、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社会资本参与的融资平台。遵循生物农业产业成长和发展的规律,积极采用国际惯例和成功做法,加强我市生物农业领域的专业化风险投资机构建设。

(三)强化人才引育,促进智力集聚

积极发挥我市资本和开放优势,通过“130”、“530”、“泛530”、“无锡千人计划”、“7+1”政产学研合作等人才政策及“三创”载体的建设,吸引和支持海内外高层次生物农业人才来我市进行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或创办成长性的生物农业企业;引进和吸收市场前景好的生物农业高新技术或产品,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强生物农业企业吸引人才的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高技术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不断扩大市高层次人才计划对生物农业领域的人才资助比重,结合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对引进人才在经费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四)强化科研合作,完善技术支撑

加强全市生物农业的产学研合作,建立生物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完善生物农业技术领域的创新条件和基础设施。根据我市经济与科技发展要求,按计划、有步骤地布局和搭建多层次研发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生物农业技术领域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一批新的生物农业企业的技术中心、生物农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与完善生物农业产业技术研究开发体系。

农业现代产业发展规划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

纺织业发展规划简本

纺织业发展规划简报一、纺织工业发展指导思想遵循沙雅经济总体发展思路,结合新疆纺织工业发展要求,“十二五”时期沙雅纺织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定不移......

农业发展规划

哈达铺镇2011年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县政府:为了充分发挥哈达铺镇的土地、气候资源优势,把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做优,特色做特,推动全镇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使特色产业......

农业发展规划

麻阳苗族自治县江口墟镇2011-2016年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第二次修订草稿)为贯彻落实县委提出的“站在新起点,大干新三年,实现新跨越”的目标精神。实现“发展集约高效农业,建设社会......

农业发展规划

2014年农业发展规划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优化结构、发展特色、争创品牌、强化服务”为重点,以农业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果品、金银花、苗木、设施蔬菜、......

下载无锡市现代生物农业发展规划简本0422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无锡市现代生物农业发展规划简本0422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