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友送别诗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赠友送别诗介绍”。
古代诗歌的抒情艺术和表现艺术
第三讲
一、学习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1、解说这首诗
银烛吐青烟,银色蜡烛兀自吐着青烟,金樽对绮筵。手持金色酒杯面对着华丽的筵席,主客相视无言。离堂思琴瑟,在这充满离情别绪的厅堂,回想起我们深厚的友谊,别路绕山川。此后一别长路独行山川绵延环绕。明月隐高树,明月从高高的树丛中隐去 长河没晓天。银河淹没在破晓的天空。悠悠洛阳道,想起这悠长的洛阳古道,此会在何年。不知此地一别何年才能再相会。
注:绮筵:华丽的宴席。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长河:银河。
2、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了怎样的转换?
时间上:由夜晚→天亮;空间上:由室内→户外→遥想洛阳古道
3、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蕴含了怎样的情思?
首联描写出了朋友离别时面对华筵,相对无言的场景。蕴含了朋友间深厚的友情,烘托出即将分别时的怅然。
4、颈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抒写这种情感的?
颈联抒发了离别时的难舍难分,怅惘缠绵。诗人借景物的变化来抒情,“隐”字和“没”字,表面上写树阴遮掩了明月,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实际上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时间的流逝更增难舍难分之情。
5、尾联写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引起了诗人怎样的感触?
诗人联想到悠悠不尽的洛阳古道,不禁产生后会无期的感触,忧伤哀愁的情绪自然涌上心头。
二、学习李颀《送魏万之京》
1、解说这首诗
朝闻游子唱离歌,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昨夜你才和薄霜一起刚刚渡过黄河。鸿雁不堪愁里听,怀愁之人最不能承受鸿雁的鸣叫,云山况是客中过。云山令人生畏,更何况是在作客途中来跋涉。关城树色催寒近,潼关城的树色渐渐枯黄,催促着寒气越来越近,御苑砧声向晚多。长安城的深秋捣衣声越接近晚上就越多。莫见长安行乐处,请不要只看到那长安是行乐所在,空令岁月易蹉跎。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轻易消磨。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2、首联、颔联写出了怎样的季节特征?表达出诗人的什么情绪?运用怎样的抒情手法?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3、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是诗人想象凉秋九月,寒气逼近,万户捣衣的景象。营造出寒冷萧瑟、急迫忙碌的意境。包含了作者岁月如流、时不我待的感慨。
4、尾联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三、学习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1、解说这首诗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2、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来写自己的情感的? 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运用比喻的修辞(奇特的想象),诗人将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比作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诗人即景寓情,情景妙合,以眼前之景写无形之情,使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
四、学习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解说这首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写作背景: 唐宪宗信佛,曾派人去把释迦牟尼佛的一节指骨迎接到宫中来供养,弄得劳民伤财。韩愈写了一道奏章来劝阻。唐宪宗大为恼火,要杀掉他,因宰相和其他大臣等出来替他说情,才把他降职,贬到潮州(在今广东省)。他在去潮州时,路经蓝田关(在今陕西省),侄孙韩湘特来与他同行,韩愈写了这首诗与侄孙。
2、首联点明了什么?蕴含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明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蕴含了诗人忠而遭贬的怨愤与无奈之情。
3、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说明自己的原意是想为圣明的皇帝去掉一些不利于国家的事。为了国家的利益,怎么敢顾惜自己的年老体衰呢?诗人表明了自己对朝廷的一片忠心,表现了老而弥坚、刚直不阿、为匡正祛邪而义无反顾的情怀。
4、颈联描写什么样的景象?作者借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颈联描写了一幅雄阔而又冷峻的画面。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秦岭,家已不知在何方;看一看往前走的道路,蓝田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作者借景抒情,写出自己对长安的恋恋不舍,以及离开长安、被贬至潮州的冷落、凄凉之情,饱含着英雄失路之悲。
五、学习王昌龄《送魏二》
1、解说这首诗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抒发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抒发了作者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时的愁苦凄凉之情。
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友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借助想像,使整首诗虚实结合,拓展了表现空间,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
六、学习许浑《谢亭送别》
1、解说这首诗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怎样表达?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缠绵的离愁,突出别后的怅惘、孤寂与落寞。首句“劳歌”点明送别。第二句写红叶青山水急流,画面感强,色彩明丽,洒脱飞动,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别之愁。
三、四句写酒醒之后,独留谢亭,友人已去,天空暮色苍茫,满楼风雨凄迷,是以哀景写哀情,突出别后的孤寂、落寞。
七、学习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1、解说这首诗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2、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雁山横亘在代北,狐塞与云中相接,描绘了边塞阔大险峻的景象,突出山川的雄伟壮阔。(自然地引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3、尾联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手法?
尾联化用典故,直抒胸臆,寄托了诗人对魏大的美好愿望,激励魏大英勇杀敌,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也表现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本诗为送别诗,兼有边塞诗的味道,一改送别诗的愁苦缠绵,而是表现出边塞诗的豪迈雄伟。前人评价这首诗不落窠臼。)
总结
以上都是送别诗。
1、古人送别常有哪些习俗?
答:折柳送别、唱歌送别、饮酒饯别。
(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送别诗中常出现的意象有哪些?
答: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如“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因为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傍晚飞鸟归林、鱼翔潭底,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此外还有鸿雁、清猿、云山、江水、风雨等。
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意象,这是送别的地点。
3、送别诗中常见的抒情艺术和表现艺术有哪些? 答: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写哀情)、直抒胸臆; 想象、虚实结合、比喻、用典等。
4、送别诗常常抒发哪些情感?
答:抒写离别的不舍愁苦,表达对朋友亲人或爱人的依恋;抒发离后的孤寂落寞;抒发对未来的怅惘迷茫;表达对人间种种美好情感的珍惜;或互相勉励,寄托诚挚的安慰与祝福。
赠友送别诗鉴赏 知识目标⑴复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⑵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能力目标 :⑴体会赠别......
诗歌鉴赏之赠友送别诗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浆水中学语文自主探究学案内容:赠友送别诗鉴赏年级:高一 主备人:张艳红审核人:高一年级组一、目标导引1、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2、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明确送别诗常......
《虞美人·寄公度》舒亶此词为词人寄赠友人黄公度之作。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傍晚在小楼上欣赏秋景,下片写作者在冬日的长安,盼望老友送梅来到,字里行间隐晦地传达出作者因触犯当政......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赠友送别诗《赠汪伦》,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