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用真情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海原县史店乡米湾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村典型材料 在贫瘠的宁夏中部干旱带上,有这样一股清泉,它从汉族村庄流出,越过断崖,穿过草丛,一路欢歌,奔涌向前,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缓缓流淌而来,流入回族村的庭院、田野和林带,流入回族村每一个回回人的心田。
这就是海原县史店乡米湾村,一个回、汉杂居的山区村。米湾村辖10个自然村,全村有646户,3450人,其中回族135户,650人,党员58名。耕地总面积30200亩,其中水浇地3500亩;有退耕还林9501亩。有完小2所,教学点2处,水库2座,机井2眼。
多年来,该村把民族团结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将民族团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村“两委”班子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促进了民族团结工作蓬勃发展。全村经济总收入实现了翻番,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带领全村回汉人民,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勤劳致富,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进步歌,成为海原县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凝心聚力谋发展 米湾村党支部一班人从思想深处深刻认识到,面对当前新形势和工作中诸多新任务,没有稳定的大环境,没有民族的大团结,本村经济要想发展就无从谈起,要切实维护好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前提是回汉民族团结一心。首当其冲就是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指挥部”的作用。为此,村党支部首先从狠抓自身建设入手,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制定完善并认真落实党支部及党员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村干部、党员在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使“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经常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村干部和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了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自觉性。“两委”班子有了凝聚力,群众有了向心力,回汉党员、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发展经济。2008年,米湾村荣获中卫市文明村称号;2009年,米湾村获得中卫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称号,村支部书记徐海涛获得海原县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称号;2010年底,米湾村党支部荣获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各项经济指标跨进全乡前三名。
以人为本讲民主
“我们这个村,回汉族之间一直很团结。即便有些小纠纷,村党支部也是一碗水端平,化干戈为玉帛,谁要是在回汉村挑起民族纠纷,党员干部首先不答应。”说这话的是村沟回族党员李进贵。多年来,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形成了共识:团结和睦才能促发展,因此大力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凡属村里的重大事项和涉及到村民切身利益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坚持交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讨论,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村集体公益事业等等,都由群众说了算。村支部、村委会带领群众精打细算,使用好每一笔集体收入,所有应用开支都交民主理财小组议事会把关、签字、盖章,大项开支交群众集体讨论通过。这种有事同群众商量,视村民为主人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全村回汉人民的积极性,老百姓的气顺了,心齐了,村里的事大家积极出谋划策,共同帮助推进落实,为加快米湾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患难与共显真情
米湾村的10个自然村里,其中有2个回族自然村,回族人口数占全村总人口的19%。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汉族群众抓住机遇,外出务工、经商,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相比之下,居住在大山里面的村沟、谢沟两个回族村,经济发展较慢,生产生活条件较差。针对这种发展不平衡状况,村“两委”班子成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提出“少数帮多数,先富帮落后,回汉共致富”的口号,并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他们先后把13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9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干部,让村干部“富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16名党员与32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县上、乡上的救济物资来了,优先发放给回族村子;优惠政策来了,优先照顾回族村子;工程项目来了,优先安排回族村子;外面投资来了,优先考虑回族村子。
村沟、谢沟的回族群众,生活在大山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长年干旱少雨,吃水难、行路难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这里回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针对这一难题,村“两委”班子从回族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入手,在破解难题上下功夫,想方设法为回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通过村“两委”班子成员的积极努力争取,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县、乡、村多方筹集资金100多万元,为村沟、谢沟新修公路8公里,架设高压线路7.5公里,改造低压线路5公里,安装变压器1台,铺设引水管道5000米,建蓄水池2个、水窖51眼。在新修村沟、谢沟的公路中,由于资金紧张,人员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公路的正常施工。汉族群众听到后,便纷纷自发捐款、作义工,使工程提前顺利完工;回族群众的人畜饮水要从汉族居住的村子引下来,汉族群众主动出工帮助架设水管,并且无偿提供水源,使村沟、谢沟的广大回族兄弟告别了饮用水困难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行路难的状况,让回族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汉族群众兄弟般的民族感情。在这一片蓝天下,回、汉两族互相尊重,有事相帮,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干群同心促和谐
“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邪气就压不住,正气就抬不起头,村干部的工作就无法开展,各项工作就停滞不前。”米湾村支部书记徐海涛这样说。为了使民族团结的思想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村“两委”在县委统战部、民族宗教局及史店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在团结、稳定、发展、繁荣的治村方针指导下,教育全体村民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族人民之间相互离不开”的信念,做到在民族风俗上、宗教信仰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村干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到“三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安排,精心组织;二是学习宣传到位,通过唱响“ 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活动落实到位,通过结合教育月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使民族团结的谐音唱响在每一个回汉群众的心中。此外,村里把矛盾纠纷作为突破口,建立了以无职党员为主体,老干部、老党员、村干部以及有威信的清真寺阿訇、乡佬等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积极开展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努力,过去的“积案”全部得以解决。同时,还建立了信息小组和信息员,让调解触角延伸至村组各个角落,使一般性矛盾纠纷解决不出村组。健全的矛盾调解机制,使矛盾纠纷显著减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们不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操干戈,乡亲邻里关系和睦了,为推进和谐米湾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
团结之花遍地开
人们赞美蜜蜂的可爱,那是因为蜜蜂用辛勤的劳动酿造了芬芳的甜蜜;人们讴歌劳动的光荣,那是因为劳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无尽的财富;人们感恩温暖的双手,那是因为这双手给了他希望和梦想。当我们看到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脸上洋溢着快乐的8 名贫困学子时,不仅会为这种场景而感动,更会感激于让这些贫困学子圆梦的米湾村“两委”班了成员。去年8月,对于米湾村来说,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村里为考上大学的8名大学生开欢送会,会上为每一名大学生发放1000元助学金,这在米湾村已不是第一次,为了让村里贫困的回汉族群众家庭大学生正常入学,村“两委”班子成员想方设法,多方筹集资金,每年如期为这些贫困学子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厚爱。
人们常说:没啥不能没钱,有啥不能有病。2009年,汉族村民李吉庭得了尿毒症,花费了近十几万元,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眼看着到了年关,别人家高高兴兴办年货,自已家里冷冷清清。正在一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村党支部书记徐海涛带着全村回汉群众的捐款8000元送老李的手中,让他们购臵年货,开心过年。村里的回族群众还给他家送来了油香、馓子和麻花等物品,李吉庭含着热泪激动地说:“感谢党,感谢帮助我的回汉族兄弟们啊!”
每年春节前后,史店乡苍湾村的回族群众都要举办农民运动会,在运动会的开幕式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便是米湾村汉族群众自发组织的秧歌队,他们踩着高跷,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赶来助兴。苍湾村村民李德宝说:“我们乡回、汉族群众关系历来很好。汉族有人家新生了孩子,更愿意在回族人家中为孩子认干亲。春节到了,回族群众会到汉族朋友家中去拜年,到了回族传统节日开斋节,汉族群众同样会向回族朋友贺节。”
米湾村还有一个生活细节很感人:不论是组织活动,还是娶媳嫁女,不论是一般聚会,还是出差旅行,回族办喜事,会请汉族朋友参加;汉族有嫁娶,也不忘邀请回族朋友。
致富路上手牵手
民族团结把人心和力量凝聚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米湾村的汉族群众素来擅长建筑装潢,他们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回族乡亲,“现在回族兄弟做的活跟我们一样好呢!”汉族村民杨志国说。谢沟村回族村民马黑目前几年日子过得比较拮据,在汉族建筑装潢业大户张成荣的带动下,马黑目也开始学习这行技术,现在家庭殷实、夫妻和睦,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频繁的经济往来,使回汉群众加深了理解,融恰了感情,增进了团结。
米湾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亩。为发展村里经济,让群众增收致富,结合土地产出低的实际,村“两委”积极研究,多方了解致富信息,并立足于本村实际,确立了发展农业和养殖业的思路,提出了以蔬菜种植温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围绕重点发展两个产业:建筑装璜业和小茴香种植业;新建一个养殖示范村:建立以李湾自然村为中心的养猪示范村;培育两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香水梨种植规模500亩,发展壮大温棚种植的“212”工作思路,团结务实,开拓进取,转变观念,勤政为民,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村有建筑装璜户56户,从业人员187人,年创收可达60万元,小茴香种植5000亩,预计创收40万元。今年又积极争取项目,修补了米湾至樊堡的渠道,落实了郝沟至小沟渠道的配套设施,在村沟、谢沟两自然村新建集雨场130户,帮助群众新建温棚20个,为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该村积极推行便民服务工作,并秉承“热情、周到、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宗旨,以“心里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为服务理念,确保最大限度地使群众得到实惠,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用爱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记伊犁师范学院易延坚教授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易延坚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把自己的愿望和抱负都倾注在他所热爱的事业......
大爱熔铸平凡人生 真情浇灌民族团结之花——人文系团总支副书记马文霞老师先进事迹材料她总是带着灿烂的微笑,象一阵轻盈的春风,使学生心中时刻温暖,使同事们感受她的温情;她总......
用汗水浇灌成功之花——记社科部2005届优秀毕业生史育华史育华照片姓名:史育华 性别:男所在院系:社科部所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毕业时间:2005年工作单位及职务: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
用爱心浇灌希望之花-------------浅谈关于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都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都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会学会了......
用爱心浇灌心灵之花—学困生心理辅导的个用爱心浇灌心灵之花—学困生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学困生”尽管是极少数,但颇使教师感到棘手、头痛,若是处理、教育不当的话,将会对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