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风亭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六十年概述_中国基础教育概况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2:02:3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躲风亭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六十年概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基础教育概况”。

躲风亭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六十年概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到1956年上半年,躲风亭地区只有以自然村落为中心的初级小学7所,分别为矮岭(文洲村)、金沙台(金沙村)、大岭(大岭村)、渡口(仁寿村)、张家湾(双华村)、上夹洲(夹洲村)、下夹洲(德兴村),均系接管旧政府的国民小学,人们习惯上称为“洋学堂”。除矮岭、下夹洲每校有两个班外,其余为一校一班一名教师,均为复式班,每班三、四十名学生,校舍大部分属原有寺庙改造(如金沙台、上夹洲),或当时群众捐物捐工所建,多为十分简陋的茅草平房,但也不亚于当地民居。因湖区当时经常内涝和溃垸,学校选址一般都在防洪大堤上(如渡口、张家湾、上下夹洲),或地势较高的位臵。学校使用新中国统编的教材,只有语文和算术两科。语文为直行本,学生习字和作业用毛笔和铅笔,课堂练习用石板石笔,一直沿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学校条件虽简陋,但学生课余生活较活跃,每当下课时间,教师要组织学生唱歌、跳舞、拍皮球、踢毽子、跳绳等。限于当时农村传播媒体局限,学校还要担负政治、政策宣传和向农民进行文化教育的任务。经常编排相声、三句半、快板、扭秧歌、打腰鼓、彩抬子、小戏剧下到村组、工地屋场进行游行宣传。1956年至1959年,在开展农村扫盲教育中,那时农村青壮年中文盲比较多,要求学文化的积极性很高,每个村都有2-3所农民夜校,教师固然成为开展农民文化教育教员的主体。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1956年下半年至1959年办学规模有了相应的发展,一方面原有小学增开教学班,另一方面新办学校,先后有

彭家圹(高湖村)、高湖仑(高湖村)、孔家山(金沙村)、伏家墩(水产村)、青竹岭(青岭村)开班设校。矮岭小学1956年失火后,迁至黄家祠堂办学,改称黄家祠小学。1956年学校开始推行学生用钢笔书写。学校对传统书法习字有所弱化和忽视。各校均建立了少先队组织。1958年后开始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使用简化字,语文改用横排本。

1959年,在大跃进的非常年代,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有所影响,学校频繁开展支农活动和勤工俭学,组织师生参加春插、“双抢”(夏季抢插抢收),教师都得参加所在大队劳动,诸如办简报、统进度等事。学校教学推行“双高”(高速度、高质量)课,一节课上完十几页或几个章节。

至1960年前,躲风亭中学地区教育行政管理根据当时地域远近,先后隶属樟湖岭、茶湖潭、东港完小管辖,二名以上教师的各小学,负责教师一名,统称主任教师。教师由县区统管,学生从不搞统考会考,学生学习注重基础知识,一期只有由科任教师自己命题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作业很少。1958年到1959年,学校对学生考试、作业采用前苏联5分制记分,教师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大多农民家长也没有对孩子在求学上面有过高的期望。初小毕业后,由学生自愿到各完小参加升学考试。那时我地初小毕业生想读高小的主要到舜帝庙(浩河)、法华寺(樟树)、龙王寺(樟湖岭)、茶湖潭、东港、乔口、司马棚(益阳)等完小参加升学考试。

一九六一年,躲风亭地区正式成立人民公社,各小学也以行政大

队(现在的村)设立小学,学校名称都冠以大队名,分别为青泥(新建)、民主(黄家祠)、仁寿(渡口)、青岭(青竹岭)、金沙(金沙台)、大岭(大岭)、高湖(高湖仑)、双华(张家湾)、夹洲(上夹洲)、德兴(下夹洲)、水产(伏家墩)11所小学。民主小学升格为全社第一所完全小学,并成立躲风亭公社校区,由民主完小担任校区行政管理,首任校长为张子东。随着学龄儿童的增加,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至1956年先后又办起金沙、德兴高小耕读班,开设了新闸(双华村)、莲圹(高湖村)、黄泥湖(双华村)、打米厂(仁寿村)、拐湾(仁寿村)等小学教学点。很多学龄偏大的青少年,既要做家务或参加生产队劳动,又要求上学。上级政策提倡开展半工半读,实行半日制教学,简称耕读班(实际上我乡还是全日制)。担任耕读班的教师大多为回乡的初高中学生青年,这部分教师亦称耕读教师(大多成为后来的民办教师)。教材以识字性为主的简单应用文和相应的乡土教材。1956年在鼻湖渔场附近办起了躲风亭公社农业中学,学生大多相当于中学生年龄的男女青年,实行半耕半读,利用湖面、荒地、湖田开展种植业,主要种水稻、湘莲、绿豆、花生之类,胡冬林老师担任农中校长,延续到1969年自行停办。

1966年下半年*开始后,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师队伍受到冲击,原有正常教学内容相应弱化和取消,原有教材一律停止使用,课本采用省编教材,主要是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学校开设农机、农技、珠算和简单应用文等课程。小学低年级以“毛主席语录”为主作为语文课本,只强调背默。高年级语文以毛主席老三篇(毛主席诗词、两

报一刊社论、样板戏选段)为主,教师亦参加了“造反派”(如红卫兵、红旗、湘江风雷)组织、参加“四大”(大辩论、大字报、大批判、大串联)、“破四旧、立四新”等游行活动,正常教学时间未予保证,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以突出政治为中心,教师备课和批阅作文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从语言和文字上出现有悖于当时政治的字眼。音乐课主要是以革命歌曲和样板戏为主,体育课以军事训练科目,诸如队列、徒手刺杀为主。小学以红小兵组织代替少先队组织,中学生以红卫兵代替共青团组织。中学领导不叫校长,改称指导员。1968年由秋季始业改为春季始业,小学由六年制改为五年制。1974年贫下中农代表进驻学校,参与学校领导工作,与此同时,为落实毛主席“五七”指示,各中小学都开辟了学农基地。中学叫五七农场,师生都得抽出相当时间到基地劳动,主要是种水稻,有的学校还养了蚕茧。小学中高年级每周列入课表都安排一个下午劳动课。

由于“左”的干扰和*的影响,教师队伍受到重大冲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先是1965年社教运动,对当时代课教师中部分因社关原因和家庭出身非贫下中农的成员进行了清退,把当时认为根正苗红的回乡知识青年充实其中。后是因*中清理阶级队伍和1969年执行“公办教师回原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侯王建议”。由于湖区原有教师大部分来自山区,因他们的回原籍致使躲风亭地区教师缺额很大,由当时大队推荐本地有一定文化的青年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故民办教师队伍一度大增。至1976年躲风亭公社106名教师中,公办教师只有35名,民办教师占全乡教师70%以上。

在此期间,由于当时学龄青少年人口的增长,教育在艰难的条件下,办学规模仍在扩大。1969年,民主完小开始招收第一个初中班,学制为一年,学校更名为东风中学。1970年将学校拆迁到水产队。新的中学开设四个教学班,教职工12名,学制为二年。在此期间,除水产学校外,各小学招收高年级。1974年又恢复秋季始业。1975年,中学还办了一届高中班,史称社办高中。虽然办学规模相应得到发展,但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各小学校舍破损,特别是小学课桌,大部分是用土砖头砌两个墩或用四个小木桩钉在地上,在上面放一块板子,或由学生从家带来旧桌椅。因不小心砖头不牢砸伤学生之事时有发生。

当时农村教育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特别是民办教师,每月政府补贴5元,其余报酬部分由大队补贴工分,参加所在生产队的年终分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教育经过拨乱反正,教育步入正轨,农村教育布局得到调整,全乡仍以村为单位集中办一所小学,逐步撤销各小学办学点,全乡十个农业村十所小学。特别是初中教育上到一个新台阶,因当时乡中学规模太小,全乡有8所小学开设两年制初中班,俗称戴帽初中。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村学校先后改建成砖瓦平房,办学条件较前大有改善。学校实现了“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椅)。1981年,为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将躲风亭中学迁至现址(岭北水管会原育种场),扩建新的教学楼。是年取消了所有小学戴帽初中班。1979年,全面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小学实行四、二分段,初中实行三年制,对学校采用目标量化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学科和年级阶段会考制,学校的社会活动相应减少。1984年,县采用乡中小学分级管理,仁寿小学为乡中心小学。1987年又恢复管理体系。1986年经验收全乡学龄儿童已普及小学六年义务教育。

1994年,湘阴县进入国家第二批普九教育目标县,躲风亭乡用四年时间,由乡村两级集资450余万元,全乡实现了村村小学新楼房、新校园。躲风亭中学和青泥小学为省标二级合格学校,在当时,学校确实成为该地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办学条件已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适龄青少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达98%以上。1998年,小学生高峰期,在校学生2700余人,中学的高峰期2004年,达19个教学班,学生1543人。随着农村计划生育深入开展和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加,进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校学龄儿童逐年下降。为了优化教育资源,2006年,小学由10所调整为6所,分别为文洲、仁寿、青岭、大岭、双华、德兴,只开设1-5年级,小学六年级集中到中学就读。2007年,国家对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全部免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教师队伍不论从学识、体制、待遇诸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进修培训、招新补员,在职教师业务和学识水平大有提高,均达到大专或本科学历。1988年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实行职务评聘。1983年开始,对民办教师通过逐年录用转正,到1999年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已正式成为一个历史名称

了。

教育,它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传递,它浓缩着历史时代的印记。在躲风亭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六十年历程中,它虽走得艰辛,抑或曲折,但它作为基础教育的职能,贴近农民的需求,切合农村的实际。几辈教师的耕耘,为几代农家子弟的启蒙,为无数莘莘学子通往科学圣殿的启航,继往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执笔人 盛登科

2009年2月

旧体诗六十年概述

旧体诗六十年概述 ——当代诗词 毛大风一、严峻的年代从『五四』迄今的六十年,是我国历史巨变的六十年,也是我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严峻的年代。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五年,是北洋军......

下载躲风亭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六十年概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躲风亭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六十年概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整站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