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静脉输液患者的观察与护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静脉输液患者护理对策”。
浅谈静脉输液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摘要:
对静脉输液患者进行观察病采取最佳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选取某医院院80例静脉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及观察组(护理管理)各40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同期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舒适度相比较,观察组更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键词 静脉输液;不良反应;舒适度
引言
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是指利用大气压以及液体静压原理将无菌液体、电解质、药液经由患者静脉输注体内的一种治疗手段,为当前临床最常采用的治疗措施。但是在输液过程中容易受输液患者数量多、病种繁杂、流动量大、停留时间短、护理人员数量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容易诱发一系列不良反应,给治疗工作开展带来一定阻碍。鉴于此,本次研究围绕静脉输液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展开分析,现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80例静脉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24岁~68岁;病症类型:呼吸系统疾病19例、消化系统疾病15例、心脑血管疾病6例;病程时间15d~5年。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25岁~68岁;病症类型:呼吸系统疾病20例、消化系统疾病15例、心脑血管疾病5例;病程时间10d~5年。纳入标准:(1)静脉输液时间≥5d者;(2)无重大
传染性疾病者;(3)临床依从性好者。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全身严重器质性疾病者;(2)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精神障碍者;(3)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缺陷或疾病者;(4)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或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可进行分组比对。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内容及具体步骤如下:(1)输液前护理。在静脉输液前护理人员应将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告知患者,并着重强调静脉输液对病症治疗的重要意义,如实告知静脉穿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内容以及如何配合。穿刺时选取弹性较好、管径粗且直、血液回流通畅、便于护理人员观察的部位作为穿刺点,视患者实际情况选取手背、肘关节至腕关节之间为首选穿刺部位。(2)输液过程中的护理。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要求执行输液工作,认真履行三查七对制度,仔细核实静脉输液患者诊断报告、输液记录、药物名称及用量等信息是否一致。(3)输液后护理。在静脉输液完毕后护理人员将穿刺针头拔出,随后将无菌棉签置于穿刺口并叮嘱患者或其家属适度用力按压约2min左右。
观察组接受护理管理,具体步骤如下:(1)积极构建输液安全机制。给予每个静脉输液患者一个单独的手腕带并将其系于腕处,其上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将患者信息记录于此,包括患者姓名、年龄、病症类型等,以便于护理人员执行查对。在操作过程中由两名护理人员执行三查七对并相互检查以确保药液内容、输注剂量、输注方法正确,以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2)强化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由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士长或者是护师向低年资以及新近护士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内容包括穿刺操作技巧、药理知识、血管解剖特点等,促使护理人员能够掌握更为扎实的静脉输液知识。(3)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与静脉输液患者展开沟通交流工作,以温柔、体贴性语言宽慰患者,利用良好的沟通技巧探寻其压力源之所在,继而予以个体化心理干预。(4)强化巡视。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静脉输液患者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利用不同颜色予以标示,提醒其他护理人员密切关注。例如:血管条件或者是身体条件较差的静脉输液患者容易发生静脉炎,护理人员采用红色予以标示,每隔0.5h~1h巡视一次,准确记录液体输注量,密切观察其穿刺部位皮肤颜色、温度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上报至主治医师处。对于中低风险的静脉输液患者可采用黄色和
绿色标示,护理人员视其实际情况每隔1h~2h巡视一次,检查静脉输液侧肢体温度、色泽、有无出血等。(5)穿刺点护理。在静脉输液完毕后护理人员亲身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按压方法,即:首先利用大拇指指腹横向按压于穿刺针眼的棉球部位,待穿刺针拔出之后迅速沿着与血管平行的方向以拇指按压穿刺口,同时上移拇指力争做到充分止血。如凝血功能较差者应叮嘱其适度延长按压时间,着重向其强调切忌揉搓穿刺部位,在拔针之后的0.5h~1h内禁止做提重物动作以避免诱发皮下淤血。1.3 观察指标
此次研究中选取不良反应发生率、舒适度作为观察指标,其中不良反应包括皮下淤血、渗液、静脉炎、空气栓塞;舒适度采用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进行测定,量表内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4个维度,每个维度7个问题,以Likert4级评分法予以评定,1表示非常不同意、4表示非常同意,每个维度总分7分~28分,得分越高表明舒适度越好。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同期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
3.1 护理管理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实施护理管理,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下对照组。由此结果可知,相较于常规输液护理,护理管理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取得的效果更佳,更能够满足当前静脉输液护理工作需求。分析其原因在于护理管理充分贯彻落实了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工作理念,具体干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均围绕着静脉输液患者需求而开展,使得护理工作的指向性及针对性更加明确,例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对患者姓名、年龄、病症类型、药
液内容、输注剂量、输注方法进行仔细核查,若发现药品过期、配伍禁忌、存在变质或浑浊等情形应及时处理,继而大幅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6]。同时,护理人员通过强化巡视力度,对于重点观察的患者提高巡视频率,准确记录与之相关的各项信息,对其静脉输液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评估有助于消除安全隐患。特别是输液安全机制的构建使得交接班护理人员均能够如实掌握患者实际情况,便于三查七对工作的开展,大幅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此外,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静脉输液患者需求,本次研究积极开展了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由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将穿刺操作技巧、药理知识、血管解剖特点等方面的知识顺利传递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后者的知识储备,使得护理人员从事静脉输液工作时更加从容和得心应手[7]。而常规静脉输液护理虽然同样涵盖了输液前、输液中及输液后三方面内容,但是护理人员仅仅是遵医嘱执行护理工作,将其视作为临床的一个片段,静脉输液患者享受到的服务质量明显处于偏低水平,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更高[8]。
3.2 护理管理有助于提高舒适度
由此结果可知,观察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总结其原因在于观察组静脉输液前开展了心理干预工作,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且在护理工作执行过程中充分遵循患者主观诉求,通过积极询问静脉输液患者主观感受等方式促使其被尊重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巡视过程中通过风险识别的方法开展的个性化护理更是契合了静脉输液患者个性化护理需求,从而加深了患者对临床护理的认可程度。随着心态的改善,其自身舒适度亦将会随之提高。而常规护理恰恰与之相反,执行时为充分考虑患者需求及主观感受,继而削弱了护理服务质量,因而在改善舒适度方面并未取得理想成效。4 结论
综上所述,强化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管理将有助于降低静脉输液患者输液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使得整个静脉输液安全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静脉输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静脉患者舒适度同样得到了有效提升,随着患者主观舒适度的提高,其对于护理人员的信赖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缓解当前紧张的护患对立形势、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所以护理管理值得在今后静脉输液患者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门诊输液患者的观察与护理静脉输液:是通过静脉途径提供水分、营养、药物的一种方法,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门诊各种治疗中亦广泛应用。静脉输液的进展:从最初的......
⒈一般速度:补充每日正常生理消耗量的输液以及为了输入某些液体(如抗菌素、激素、维生素、止血药、治疗肝脏疾病的输助药等)时,一般每分钟5ml左右。通常所说的输液速度每分钟6......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操作者准备: 着装规范、洗手评估:患者病情、血管情况、自理程度、合作程度、治疗计划、药物对血管影响;解释、问二便核对医嘱:检查药物名称、剂量、用法、有效......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操作者准备: 着装规范、洗手评 估: 患者病情、血管情况、自理程度、合作程度、治疗计划、药物对血管影响;解释、问二便核对医嘱:检查药物名称、剂量、用法、有......
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一、非药物处理 1.一般护理 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在静脉给药过程,如发现或疑似外渗情况时,首先立即停止给药,抽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