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元宵散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元宵节微信文章”。
在一年的所有佳节里,要论起气氛的热烈来,自然首推元宵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古人寥寥数语便将元宵美景刻画的淋漓尽致。今年的元宵节相比往年更胜一筹。那炫灿的光华,如流的喧嚣,流光溢彩……凡此种种无不装点着满城的繁盛。
行走在灯火通明的街市,可我依然留恋幼年时元宵节古朴浓郁的味道。
那时的岁月,窄窄的街巷每隔半道街便会有一个松柏楼;五彩的吊挂迎风飘舞;大多时候每家的门前都会垒一个塔塔火;那象征红红火火的灯笼自不必说了,形状各异,家家必挂。
人们将搭松柏楼剩下的枝枝稍稍收拢起来,到元宵节早上,点一大堆旺火,预祝来年生计不再艰难!就是剪吊挂,糊灯笼,剩下的五色纸,母亲都能糊就出两把带面糊味的风车来。牵着弟弟手持两个风车,穿梭在缤纷多彩的街心,想不幸福都难!
元宵前一天,村里的大小红火就开始出动,伴随着喧闹的锣鼓,到村子周边各个庙宇迎接诸神回村,俗称迎供。迎供队伍抬着供桌,供桌上摆着寿桃、佛手、石榴等各式彩馍,回来的时候供桌上便多了几尊神灵的牌位。人们将供桌虔诚地摆在戏台中央合适的位置,燃起香烛,鞠躬作揖叩头,考究的仪式由不得你不肃然起敬!
十四的晚上犹如除夕,前半夜左邻右舍相互道安后,早早收拾停当安睡,但这一晚家家都夜不闭户,灯笼通亮,假如谁家关门熄灯了,免不了遭人背后指点。时过子夜,远远近近便有锣鼓声起,朗朗星月映衬着彻夜的彩灯,给节日里的夜晚平添了丝丝神秘。此时,村里闹元宵的红火开始挨门上户的拜烟了,唯有这次他们不是统一行动,兵分各路,自取其道。那时候家家都提前将烟备好,当然,烟的档次高低自然和家境相关,只是给多给少要看红火的大小来定。大红火来时几盒不等;小一点的红火自然就少些;有捣蛋的小男孩带了猴脸或是二师兄的脸便登门的,也有生活实在艰难的孩子买不起脸谱就央告大人做个猪头,可做出来的却终究是个四不像,说是猪吧却像是长了个狐狸的嘴巴……不过只要是能整出点响动就不会空手而归,没有锣鼓的甚至敲着脸盆便上门的呢!我家都是父亲散烟,父亲是个爱热闹的人,他每年都将烟早早的备足,打散起来也是痛快。于是,每年我家无论大小红火都乐意光顾。碰上耍大龙的,父亲定会请他们进家里绕上几圈,也取辟邪消灾之意吧。就这样人来人往直到清晨五六点才得已消停。天大亮的时候,节日的街巷反倒安静了许多。
最热闹的场面当然在元宵节晚上了。人们早早的就放下碗筷出门来看红火。大概七点钟左右,红火便开始游行,路线是从戏台院出发绕村庄一圈。
打头阵的是“火官”,“火官”(又叫大老爷)坐在颤巍巍的轿子上,被众人簇拥而来。所谓轿子无非是两根木棍捆绑得一个圈椅罢了。“火官”大多则是耐折腾的憨实人来充当。往往物色“火官”这个角色要颇费些周折,因为不知道从哪里兴起的流言,说是当大老爷是会折寿的,如此自然便没人愿意来干。不过流言终归抵不过对生活的热忱。那些年的“火官”个个憨实,受人尊重。事实上活跃气氛的都是“火官”身边的“衙役”,这样的角色不缺人来充当,两三个爱逗笑能打趣喜欢跑腿的就足够了。
我家紧挨着戏台,“火官”出行观灯被罚(福)的第一家总是我家。几个“衙役”吆三喝四,上窜下跳,不是跟老爷举报灯笼挂的不正,就是说灯光不亮……父亲自然会被罚(福),一会儿拿烟,一会儿又忙着放几挂鞭炮,这时候父亲也会冲着“火官”喊:大老爷,你的轿子走不动了,是不是陷进污泥里去了呀?火官的老婆叫五妮,惹得大伙大笑不止,“衙役”也拍着大腿笑,“火官”拿扇子指向父亲:刁民无理,再罚(福)他五挂鞭炮!话音未落,轿子却早被抬在下一家门口了……
游行完毕,先要给各路神灵焚香燃烛,在戏台东西两角各放一枚铁炮,那铁炮震耳欲聋,所以放铁炮的多是村里失聪的中年人。
随后红火便开始了,耍龙的、舞狮的混杂一块儿,正是难解难分时,跑旱船的挪着莲步一摇三晃得也裹将进来,一时便搅了场;老秧歌随后跟进,秧歌人数不等,不过一定会有挑担子的老头以及风骚的媒婆这样一对角色,大多时候是男扮女装,尤其是女方的打扮特逗,脸上嘴唇涂抹着艳丽的胭脂口红,耳朵上挂两个大枣,上嘴唇上一定要点一个豆大的痦子,反正是不把你逗的大笑绝不罢休。尤其是他们的唱词乡土气息特浓:高高山上一篓油,一脚搊(zou)(踢)哩满坡流;高高山上一骨朵蒜,一脚搊(踢)哩它十八瓣;高高山上一只羊,哭着喊着叫爹娘,我问,羊儿哭什么呀胡嗨?哎!前怕屠刀后怕狼……老秧歌调调无论妇孺皆能哼唱,朗朗上口,甚是诙谐幽默,无人不爱。
小花戏袅袅娉娉如行云流水,腰肢轻摆,绸扇漫舞……直把场外的看客跳得迷醉。
最后一个环节是放烟火。当时的烟火和铁炮都是村里组织村民自己做的。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数锅火了,它喷射出来的烟花就像是收拢到一个口袋里的小星星,猛然间被人打开了口,活蹦乱跳地喷涌而出,场面甚是壮观,然而它的典雅素朴却是最让人心动的。在尘世游走这么些年,没有见过比它还让我倾心的烟花了。
不知道有什么说法,反正十六晚上直奔主题就是绕黄河,那时的我总跟在父母身后,那种感觉才叫其乐融融。据说最少要绕上三圈,方可丟病丢灾。仔细想来古老的习俗之所以延用至今自然有它一定的道理。绕黄河的人流一拔接着一拔。这时候就有一个上年岁的老者手举着火把顺势带了一群人在“九曲黄河”附近的空场上曲溜拐弯的绕将起来。那时候小,光听大人说这是“绕阵”,也就跟着钻进人流,那阵势庄严神秘至于其中的说法和奥妙着实是不大明白。
那个时候,闹元宵的红火都是自发组织。耍龙灯的,舞狮子的,几个同龄人凑一块,所用材料分摊,具体就是你几尺白洋布,他几把麻线皮,然后自行琢磨研造。如果实在想加入这个组织,年龄个头都不合适,那就必须有个特殊的条件了,比如我家有一副镲呱,弟弟小小年纪拿着这副镲呱便很自然的加入大龙灯组织里,他那个兴奋,自不必说。
在材料匮乏的年代,这些东西如同珍宝。元宵过后,每样东西都会托付一个值 得信赖的人来保管,且待来年再用。弟弟始终收着那副弥足珍贵的镲呱。
这便是我记忆里的元宵,喧嚣里饱含着传统的庄重,张扬且不失分寸。母亲的话说:门外只要有小半升响动,心就着急的飞出去了!
如今人人感慨年味渐远,新时代的元素充斥的空间里,繁华落尽后还有多少质朴,潮流如同洪水把传统之美荡涤得支离破碎,以往浓郁的年味真的很难再找到了!
如果年味是悠长绵远的话,那么元宵节就是热情奔放,绚烂璀璨了。我总是这样想,元宵节又何尝不是年节的华丽收场呢?
那年春节散文22岁那年,经人撮合,我和同村的一位姑娘定了亲,按乡下的习俗,定婚只是男女通过双方的媒人见下面,并不代表男女双方都建立了感情,真正的相处还得靠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
那年落榜散文1995年虚龄15岁的我中考落榜了。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定是不可以复读的,但是复读的人比比皆是。如果不是班主任的恶劣,我会选择复读的。罗曼·罗兰说,我爱我师,更爱真理......
散文那年云淡风轻那年云淡风轻青春的岁月中总会让人感到美好,即是错过很多,但属于曾经的歌声还是在那属于无畏自由的操场上轻轻响起,那年,我们不思过往的爱恋。------前记一那年......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散文匆匆那年,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那年春天散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