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案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体育心理案例分析”。
(二)研究案例2 特质学派及五大因素模型的局限与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
1.研究目的作者以特质学派和五大因素模型,在理论导向、结构框架、特质定义、因素分析、预测能力、控制策略等6个方面的局限性,综述了以往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在预测运动成绩时遇到的困难。
2.研究结论
(1)特质学派及五大因素模型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理论导向,不能解释原因;人格因素的数量可能不一定是五大因素;五大因素可能非正交;缺乏对特质概念的明确界定;因素分析技术的限制;过于笼统,难于预测;未能提供控制和治疗方法。总之,特质概念究竟包括了人格的哪些层面和特质理论家们是否对此已有了一致的意见,这类问题仍有待澄清。
(2)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的思路是采用新的研究模式——利用更为具体的人格特质预测更为具体的行为。更为具体的人格特质是指将大特质降解为小特质;将一般情景转为特殊情景;更为具体的行为是指预测行为的个别方面而不是行为的综合结果。
(3)改善移植量表的预测效度主要表现在预测对象水平、一般情景和特殊情景、有关因素与无关因素、主因素和亚因素的确定。
(4)发展运动领域的人格测验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建立综合的中国运动员人格测验。
(5)通过证实性因素分析检验理论。过去,在寻找人格结构中有多少和哪些因素的研究中,特质学派几乎完全依赖于探索性因素分析(ERA)。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利用证实性因素分析(CFA)来对五大因素模型进行检验(如Elizabeth,1996;James,1996)。
(6)反复进行信效度检验。特质学派研究者通过长期的、艰难的探索,已经对人格结构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论认识并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因此条件已经允许我们更多地利用CFA来进行不同的假设检验。主要结论为:人格研究在20世纪60、70年代曾是运动心理学的热门话题,但到了80、90年代论文数量明显减少(张力为,褚跃德,1994)。
特质研究未能满足运动心理学家的期望,主要原因可归结为3个方面: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理想的预测效度。如果我们在前两个方面尝试改进,就完全有理由期待更加令人满意的研究结果。因此,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在进行特质研究之前应该注意思考的问题是:研究问题是否是科学问题?理论依据和实证依据何在?研究假设是否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预测关系是否具体?研究方法是否能够满足研究目的的需要?关于第一个问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科学问题可能产生于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差距之中、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之中以及解释某一现象的需要之中;科学问题应当是可解的,即可以得到概率意义上的实证检验(McGuigan,1997)。关于第四个问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新方法的产生总是服务于研究问题的,如前述的证实性因素分析。另一值得注意的方法是多特质多方法的研究模式,这种研究模式综合采用语言评估、非语言评估、自我评估、他人评估来考察多个因素的结构模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化,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关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时候,自然应当联想到与其相对应的方面。我们还需要指出,不同的人格心理学学派有着各自的强点和弱点,不要期待特质学派的发展能够解决运动心理学家面临的所有人格研究问题。
但是,特质学派在人格心理学研究中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仍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特质学派和生物学学派在运动员的心理评定和心理选材问题上有其独特的优势,而心理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在运动员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方面有其特殊的价值。特质学派帮助我们了解运动员在人格的哪些方面有多大程度的差异,而生物学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则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在这些方面会有这样大的差异。我们需要根据研究和应用的不同目的,来寻求不同的理论支持并对不同的理论进行检验。
3.简要述评
本研究以特质学派和五大因素模型在理论导向、结构框架、特质定义、因素分析、预测能力、控制策略等6个方面的局限性为切人点,以特质和五大因素理论为依据,对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在预测运动成绩时所遇到的困难问题进行梳理。发现人格特征在预测运动成绩时所遇到的困难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采用过于宽泛的人格特质预测过于宽泛的行为结果所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提高移植量表的预测效度和发展运动领域人格测验的可能途径。本研究以思辨的方式提出论点,以大量的研究成果为论据,论述思路清楚、层次分明,所得结论有助于运动心理学家在人格特质的研究中明确方向,最终更好地描述、预测、解释和控制运动活动参与者的行为。
4.文献来源
张力为,李安民.特质学派及五大因素模型的局限与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28~31(三)研究案例3
个性特质与情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
1.研究目的Bowers K.S以个性与情境之问交互作用的理论为依据,在1973年撰写了一篇题为昏心理学中的情境论者》的文章,强调个性与情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理论是最令人满意的理论。为证明这一理论的有效性,他研究了1959年以来出版的有关个性特质与情境之问相互影响的ll篇论文和19份资料。
2.研究结论
结果表明,其中占总数12.71%的文章强调个性对行为的作用,只有10.17%的文章强调情境对行为的作用,而强调个性与情境之间交互作用的文章占总数的20.77%(相当于前两类文章的总和)。
Bowers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之一是由EndlerN.S和Hunt J.M.于1966年进行的通过S R焦虑问卷测量产生焦虑行为的原因方面的研究。这项研究要求被试分别将引起焦虑的11种不同情境中的问题与14种不同的焦虑反应相匹配。
(1)这11种情境是:①“你正要出发做一次长距离的机动车旅行”;②“你要迎接一种新的生活”;③“你将参加心理测验”;④“你正在山边沿着岩壁向前爬”;⑤“在一大群人面前你要站起来发言”;⑥“你要到咨询处去求助解决一个私人问题”;⑦“你正要坐小船出发到波涛汹涌的海面上”;⑧“你要参加一场有许多观众观看的激烈的比赛”;⑨“深夜你一个人走在森林里”;⑩“你正参加一门重要课程的最后一次考试”;⑩“你正要为接任一项非常重要的职务去接受面试”。(2)14种反应模式是:①心跳加快;②有(无)不安之感;③动作慌乱;④感到兴奋和颤抖;⑤想回避情境;⑥出汗;⑦尿频;⑧接受挑战;⑨口发干;⑩变得不灵活;⑩胃部有饱胀感;⑩体验到焦虑;⑩想大便;⑩呕吐感。
以上两部分互相组合可以提出154个题目(1l×14)。要求被试用5级量表法对每一题目作出回答。三个样组中大多数被试的反应表明,只有总分的8%是从个性特质维度(P)来分析焦虑水平高低的;6%是从情境维度(s)来分析焦虑水平高低的;大约总分的29%是通过三种交互作用【P×s,P×MR,s×MR)来分析焦虑水平高低的,即用三种交互作用来解释行为的(图1—5)。另有34%的情况是被试未作回答或者做出不正确的回答,这就是说,人对许多行为还不能做出解释。
Endler和Hunt的研究支持了人的行为是由个性(特质理论)和环境(情境理论)之间交互作用所决定的理论。他们的研究表明,如果要理解焦虑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必须考虑运动员的特质焦虑和情境的约束这两方面的因素。
863423未加说明(或错误的)S与MR交互作用P与MR交互作用P与S交互作用反应习惯(MR)情境61013
图1—5引起焦虑的各种变量所占的百分比
个性
(引自EndlerN s和Hunt J M,1965)
Morgan和他的同事于1979年对世界级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包括摔跤、长跑、划船、自行车等)的个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的是心理生理和特质一状态的方法,即在测量心理变量的同时,测量生理变量;在测量个性特质的同时,测量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结果显示,成功的运动员与不成功的运动员具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模式。临床运用的结果表明,用特质一状态测量手段来测量运动员和划分成功与不成功的运动员,其正确度大约可达70%。Silva等人在1981年用同样的测量手段去测查优秀的摔跤运动员团体,其正确度可达80%;采用心理生理的方法测量运动员,其正确度可达93%。Lenders和他的同事在1980年也研究发现,步枪射击运动员的心率、呼吸率等心理生理过程以及心理生理同步的度与射击成绩的相关很大。
总之,采用多变量的(即心理的、生理的、情境性的)模式来研究个性,可以更好地说明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些变量的结合,能更好地反映出运动员比赛情境中的情况。
3.简要述评
本研究以个性与情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理论为指导,通过S-R焦虑问卷来测量产生焦虑行为的原因,并运用多元分析的方法,对有关个性特质和情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相关论文和资料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其中占总数12.71%的研究结果强调个性对行为的作用,只有10.17%的研究结果强调情境对行为的作用。然而,强调个性与情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占总数的20.77%(相当于前两类文章的总和)。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个性(特质理论)和环境(情境理论)之间交互作用所决定的理论。如果要理解焦虑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必须考虑运动员的特质焦虑和情境的约束这两方面因素。
本研究理论构架明确、设计合理、方法得当、研究思路清晰、结论准确。这一结论为研究运动员个性与运动成绩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4.文献来源 体育心理学第一次作业:
◆结合专题二 个性与体育运动 中案例2 和案例3 的研究结论,谈谈你对运动员个性研究发展方向的看法。(请两周内交给沈飞)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咨询的案例报告摘要:李某,女,16岁,高一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在入学不久的一次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导致情绪紧张,焦虑,睡眠差,学习效率下降,经过收集......
附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案例一:前不久,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06级临床专业的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近与男友发生争执并提出分手,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据目击者称,事发时,杨某......
体育教学心理一般包括下述6个方面。体育学习的理论与模式 体育运动技能和技术的学习或称运动学习,属知识技能动作学习的类型。它不仅与肌肉、肌腱、骨骼等活动的灵活、协调、......
一、背景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师生观、课程观的束缚下,教师强行教、学生勉强练的教学方法给上体育课的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出现了随着年龄增长年级升高喜欢上体育课的人......
李某,女,15岁,学习成绩较好,智商中上等。外向型性格,开朗,有个性,思维活跃,敢说敢做。但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桀骜不驯,嫉妒心强;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和善良可言,皆唯利是图;对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