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25章+消食药_消食药中药学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0:30:2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中药学+第25章+消食药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消食药中药学”。

第二十一章 消 食 药

【学习要求】

1. 掌握消食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熟悉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

2. 掌握山楂、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的性能和功效与应用,熟悉其配伍和应用特点,了解其来源和现代研究。

3. 了解神曲、麦芽的功效特点。

一、含义

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饮食积滞证的药物,称为消食药。

有的书说它们是消导药,不对。消导来源于方剂,始见于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它按功效对方剂分类,有一类叫消导剂,下面有两句话,消,消其积也,导,行其气也。所以消导是消食行气。在治疗饮食积滞方中,既有行气药,又有消食药,组合后产生消导作用。后来导发展了,又包括了缓泻导滞,不单纯用消食药,又加缓泻药,所以现在的消导包括了消食行气和缓泻导滞,在单味药中,这一章即能消食又能行气的就一个莱菔子,按现在的观点,这一章没有那一味药是真正的消导药。

二、功效与主治

消食或消食积、消食化积、消化食积,还有的联系消食后果,消食和中、消食和胃、消食健脾,但称健脾的本身就有点健脾作用。主治饮食积滞(宿食证、食滞证、食积证、食滞胃脘),表现为食积停滞,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腐吐酸,恶心呕吐,大便失常,可能便秘或泻下不爽,矢气臭秽,它是实证,多食或脾胃功能降低都可引起,所以有时是虚实夹杂。

本类药物均有消食的功效,在脾胃消化功能不足时,有代脾胃消化饮食的作用。适用于食积停滞,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失常(秘结或溏泻。溏泻则泻下不爽,泻下物酸腐臭秽,且多腹痛则泻,泻后痛减),矢气臭秽等。

食积停滞或称“停食”,“伤食”,多见于小儿。因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求相对于成人更为迫切;又小儿不知饥饱,若遇所喜食物往往不能节制而多吃,容易导致饮食积滞。食积停滞也可见于成人,除因暴饮暴食引起停食外,还可因于素体脾胃虚弱,饮食稍有不慎(如过油腻、或量稍过)则难以运化;或外感邪气,尤其是风寒之邪易伤脾胃,影响脾胃功能,即使正常量的饮食亦可造成停食,形成现代临床所称的胃肠型感冒;或情志所伤,肝木乘脾,脾运化功能下降,亦可造成停食。

三、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具有消食和中,健运脾胃之功,多属甘平之品,归脾胃二经。一般平性或微温,脾喜温燥,一般都有甘味,真实滋味也甘,甘能缓能和,归脾胃,升降浮沉不明显,无毒。

四、配伍应用

应用本类药物,须根据不同的病情,作适当选择,并与相应的药物配伍。一般情况下,食积内停于中焦,多阻塞气机,出现脾胃气滞,当配伍行气宽中之品;湿阻中焦又饮食积滞,当与化湿药配伍;若食积化热者,应配伍清热药;若食积腹泻,大便不爽者,可配伍少量泻下药以缓下导其肠道食滞;若兼寒象,又当配伍温中散寒药,至于因外感风寒或肝郁气滞而致食积停滞者,宜配入发散风寒药或疏肝解郁之品;若素体脾胃虚弱者,当用补气健脾之品。

寒热虚实:有胃寒的温中,有热的清胃热;脾胃虚弱,主要气虚,补气健脾,实:湿浊内阻,配化湿药,胃肠气机失调,均要配行气药。

五、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无饮食积滞的一般不用,因为消法的对正气都有一定的耗伤。饮食积滞重的要和后面的涌吐药结合,避免进一步伤肠胃。

1.消食药作用虽然缓和,但部分药也有耗气之弊,素体脾胃虚弱而常停食者,当调养脾胃为主,不宜单用或过用消食药,以免再伤脾胃,故素有“久服消人之气”之说。

2.对暴饮暴食,食积时短,症情急重者,当用涌吐法尽快吐出胃中宿食,消食药则缓不济急。

凡以消食化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消食药。

本类药物一般味甘,药性平和,多归脾、胃经。除能消食化积外,多具健脾开胃之功。适用于食积不化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大便失常,以及脾虚消化不良等。

使用消食药时,应据不同的证候,予以适当的配伍。食滞中焦,往往阻碍气机,形成气滞,故本类药常配理气药同用。食积化热者,当配伍清热药同用;证见寒象者,宜合温中和胃之品;湿浊中阻者,当配伍芳香化湿之品;脾胃虚弱者,又当配伍补气健脾之品。1.消食药的含义:

以消化食积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饮食积滞证的药物,称为消食药。2.消食药的功效与主治:

消食药均有消化食积的功效,适用于食积停滞之证,症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失调、矢气臭秽等。

3.消食功效的含义:

消化食积:是指药物消除停积于胃脘的饮食,调和中焦以恢复脾胃纳受与运化功能的治疗作用。又称消食化积,或简称消食积、消食等。结合其具体疗效,又有消食和中、消食和胃等表述形式。

4.消食药的性能特点:

消食药的消食作用与机体的寒热没有明显的关系,但习惯上多标以微温或平性,其偏温者亦无明显祛寒之力,故实际意义不大。在五味理论中,也没有表示消食作用特点之味,但历来根据消食可收和中之效并结合各药滋味,一般在本类药中标以甘味。消食药的消食作用都归脾胃经。

5.消食药的配伍应用原则:

① 本类药物最重要的配伍是与行气药同用。因饮食内停中焦,往往阻塞气机而导致脾胃气滞,为消除其气滞,并增强消食和中之功,故消食药一般均应辅以行气宽中药。

② 此外,再根据伤食之兼证,配伍相应的药物。如兼里寒者,配伍温里祛寒药;兼里热者,配伍清热药;兼湿浊中阻者,配伍化湿药或燥湿药;兼大便秘结者,配伍泻下通便药;兼外感风寒者,配伍发散风寒药;脾虚而致食积者,配伍健脾益气药。

6.消食药的使用注意:

① 使用消食药应注意根据不同的饮食积滞,选用有针对性的消食药。如油腻积滞,应以善消脂肪(肉)类的药物为主;米面薯类积滞,应以善消淀粉类的药物为主;脾胃虚弱者,应以作用缓和,不易耗气的药物为主。

② 部分作用较强的消食药,或过用久服,亦有耗气之弊,故应避免其过用而伤正气;脾虚而无明显食积者,不宜但恃消食药的助消化。

③ 暴伤饮食,食留胃中,且证情较重者,消食药缓不济急,当尽快吐出宿食,以防脾胃进一步损伤。山楂

【出处】------《新修本草》《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蔷薇科灌木或以小乔木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major N.E.Br.或山楂 C.pinnatifida Bge.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生用或炒用。北山楂好。药食两用。

【性味归经】酸、甘,微辛,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与应用】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消食。什么样的饮食积滞都可以,尤其擅长促进油腻、肉食消化,促进脂肪分解消化。消化酶不耐高温,60度以上都失去生理活性,所以有人主张此药不要生用,要吃散剂。但是传统用法中多炒焦,而且煎煮还很有效,所以可能还有其他机制。是不是促进肌体分泌消化酶增加或胃肠蠕动增强?它略有点酸收,对减轻腹泻可用它酸收。活血化瘀。用于痛经,产后腹痛,在调经止痛方中。现在,它可扩张冠状动脉,降血脂,强心,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病,降脂减肥,冠心病,高血压,有瘀血的,保健食品。

行气。治疗疝气。

1.消食化积,用于食滞不化。本品为消食良药,尤善消油腻肉食积滞,单用即效。合白术、神曲为丸,可治一切食积。脘腹胀痛甚者,可合青皮、枳实等行气消积之品同用。

2.行气散瘀,用于气滞血瘀之胸腹诸痛。治泻痢腹痛,常配伍木香、槟榔、枳壳等同用。治胸胁瘀痛,常配伍川芎、红花,现代临床用治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治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或痛经,常配伍当归、川芎、益母草等同用。治疝气偏坠胀痛,可与小茴香、荔枝核等同用。

【应用】

1.用于饮食积滞证。本品能消食化积,可用于各种饮食积滞证,尤善促进油腻肉食消化,为治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单用煎服有效,更常与神曲、麦芽等消食药配伍,以增强消食之功。

2.用于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本品微有辛温之性,其活血散瘀作用较为温和,《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 化瘀血而不伤新血”,故对产后恶露不尽者可化其瘀而不加重其出血。使用时既可单味煎汤饮,又可与当归、川芎、红花等活血祛瘀药同用。

此外,本品还略有行气止痛与治痢之功,尚可用于泻痢腹痛或疝气等。治泻痢腹痛,《医钞类编》以“山楂肉炒为末”治之;亦可与黄连、木香等解毒、行气导滞之品配伍。治疝气,可与小茴香、荔枝核等长于治疝之行气止痛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30g。生山楂擅长消食散瘀;炒山楂酸味减少,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长于消食健胃;焦山楂长于止泻,食滞而腹泻者多用;山楂炭偏于收涩,主要长于止泻、止血,脾虚腹泄、胃肠出血多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柠檬酸、山楂酸、黄酮、皂苷等。可促进脂肪和蛋白的消化,能增加胃消化酶的分泌,对胃肠平滑肌运动有调节作用。能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强心肌收缩力。尚有降压、降血脂、抗菌、抗癌、收缩子宫、抗动脉粥样硬化及促进免疫功能等作用。

1.本品含金丝桃甙、槲皮素、芦丁等黄酮类化合物,其次为多种有机酸,如山楂酸、齐墩果酸、熊果酸等,并含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C,山楂核含有脂溶性成分,此外还含有内酯甙类、脂肪酶、维生素C及糖类等。山楂提取物有强心、降压、增加冠脉流量、扩张血管及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其中山楂水解物,山楂总黄酮和三萜酸类均有降压作用,但以三萜酸类降压效应最强;其次是山楂具有明显的降血脂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提高免疫方面,可增加家兔血清溶菌酶含量及T淋巴细胞转化率等;对痢疾杆菌及大肠杆菌等在体外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山楂能增加胃中消化酶的分泌,促进消化,所含脂肪酶可促进脂肪分解,所含多种有机酸能提高蛋白酶的活性,使肉类易被消化。

2.因本品有强心、增加冠脉流量、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临床用以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均有一定疗效。

神曲

【出处】------《药性论》

【来源】 为大量面粉、麦麸与适量鲜辣蓼、鲜青蒿、杏仁、赤小豆粉和鲜苍耳混和后经发酵而成的加工品。全国各地均产。生用或炒用。又叫六神曲,六曲。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脾、胃经。【功效】消食化积。

在改善腹胀,食欲不振,改善大便溏泻都有一定效果,但不强。略有解表退热作用,所以兼有外感发热的最合适。

建曲。发散风寒作用更强。【应用】

用于饮食积滞证。本品甘温,能消食和中,并略兼辛味,尚能“行脾胃滞气”(《本草经疏 》),故对各种饮食积滞证均颇为常用。炒焦后又具止泻之功,对食积腹泻可发挥消食与止泻双重作用,并常与焦山楂、焦麦芽同用,习称“焦三仙”。又因本品含解表退热之品,故对食积而兼外感发热者较之其他消食药物更为适宜。

此外,古代丸剂中有金石药品者,恐难于消化吸收,有时以本品为赋型剂作糊丸,其消食化积之功又可助金石药品之消化。

【用法用量】 煎服,6~15g。

【使用注意】 见本章概述。古代丸散剂用它来赋型。【参考资料】

1.本品属曲剂,含有酵母菌、乳酸菌、霉菌、蛋白酶、淀粉酶、维生素B复合体、麦角甾醇、蛋白质及脂肪、挥发油等。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的作用。

2.建曲,因主产于福建泉州而得名,又名泉州神曲。是以神曲原料再加厚朴、木香、白术、青皮、槟榔、葛根、紫苏、荆芥、防风、羌活、枳实、香附等40多味药品加工而成。味苦性温,功用与神曲相同而理气解表作用更强,尤宜于食积而有外感风寒者。麦芽

【出处】------《药性论》

【来源】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麦 Hordeum vulgare L.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全国各地均产。生用或炒用。大麦侵透了后,用冷水覆盖了后发芽,0.5-1公分即可,晒干用。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肝经。

【功效与应用】

消食化积。什么饮食积滞都可用,主要用于米面、瓜果富含淀粉的消化。当然不是淀粉的也可用,但它长于淀粉消化。山楂、神曲、麦牙三个药常配伍一起,炒焦叫叫焦三仙,大山楂丸就这三味药。回乳。减少乳汁分泌。但作用不强。量要大,有的炒每天120g,当饮料喝,生用120g以上,所以,乳期不能用。疏肝。作用微弱,比薄荷还弱。

1.消食健胃,用于饮食积滞。本品既能消食又能健胃,尤长于消米面诸果积滞,常与山楂、神曲等同用。若脾胃虚弱,食后饱胀,可合白术、陈皮等同用。

2.回乳消胀,用于妇女断乳及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单用60~120 g煎浓汁当茶饮。

此外,本品有缓和的疏肝解郁作用,对肝郁气滞或肝胃不和之证,可与疏肝理气药伍用。【应用】

1.用于饮食积滞证。本品性味甘平,消食化积之力较佳,可用于各种食物引起的食积证,尤长于“消化一切米、面、诸果食积”(《本草纲目》),故最适宜于过食米面薯芋之食滞证。可单用本品煎服或研末服。亦常与山楂、神曲等药同用,并习惯将此三药称为“三仙”。

2.用于断乳或乳汁郁积引起的乳房胀痛。本品有回乳之功,可减少乳汁分泌,用于以上情况多单用生麦芽或炒麦芽120g(或生、炒麦芽各60g)煎汤,一日分2~3次温服。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30~120g。生麦芽消食化积,炒麦芽性偏温而气香,消食健胃,而焦麦芽偏于消食止泻。

【使用注意】授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本品所含淀粉酶、蛋白分解酶及维生素B等,有助消化作用。煎剂能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浸膏口服能降低血糖。生麦芽所含麦角类化合物有抑制催乳素分泌的作用。所含淀粉酶不耐高温,煎剂消化淀粉的效力相当于粉剂的三分之一,炒黄后效价约丧失一半。1.本品含淀粉酶、转化糖酶、酯酶、蛋白质分解酶、磷脂、维生素B、麦芽糖、葡萄糖等。本品所含消化酶及维生素B有助消化作用,麦芽煎剂对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有促进作用,所含淀粉酶不耐高温,煎剂消化淀粉的功效仅相当于粉剂的三分之一,炒黄后效价约丧失一半;生麦芽中所含麦角类化合物有抑制催乳素的分泌作用;麦芽浸膏口服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麦芽粉有保肝作用。

2.《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本品可以舒肝,治肝郁不舒者,可与柴胡、香附等配伍使用。谷芽

【出处】------《本草纲目》 【来源】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稻 Oryza sativa L.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全国各地均产。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甘,平。归脾、胃经。【功效】 消食化积。

功效与麦芽一样,但比麦芽缓和,常与麦芽同用。它又称稻芽。【应用】

在消食化积的功用方面,本品与麦芽颇相似,但作用较麦芽缓和,二者常相互配伍,以增强疗效。本品消食而不耗气,尤宜于脾虚而食积不甚者。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大剂量30g。生谷芽长于消食化积,炒谷芽长于消食健胃,焦谷芽偏于消食止泻。

【使用注意】 见本章概述。【参考资料】

1.本品含淀粉酶、维生素B及淀粉、蛋白质等。有促进消化、增进饮食的作用,其酶含量较麦芽低,消化淀粉之力不及麦芽,煎煮及炒谷芽会降低其消食效力。

2.有的文献将粟芽称为谷芽,而将本品改称稻芽,容易导致药材使用混乱。此二者应分别以谷芽或粟芽为正名。

3.粟芽为禾本科植物粟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性味甘,温。归脾、胃经。功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常用于米面薯芋食滞及脾虚食滞者。煎服,9~15g。莱菔子

【出处】------《日华子本草》 【来源】 为十字花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萝卜 Raphanu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产。初夏采收成熟种子。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宜捣碎。

【性味归经】辛、甘,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与应用】

消食化积,它主要是增强胃肠的运动,什么饮食积滞都可用,作用还比较强。优点是兼有行气消胀作用,一般的饮食积滞都会有气机阻滞,脘腹胀满,用之正好。它不足的是耗气较明显,过用,耗正气,耗伤脾胃之气。所以主要用于饮食积滞的实证,脾虚的不是很合适,但为了用它消胀,只有通过配伍解决,人参、党参、白术之类的补脾即可。其它原因引起的脘腹胀满也可用。如肠梗阻的胀满,用它行气消胀。祛痰。用于咳喘痰多,但生用(生用可引起轻微的恶心,恶心又刚好有利祛痰)。消食用炒的,无恶心反应,消食也增强。

1.消食除胀,用于食积气滞。本品消食化积,尤善行气消胀。多用于食积不化,中焦气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等,常与山楂、神曲、陈皮等同用,如保和丸。兼脾虚者,可于前方中加白术,即大安丸。

2.降气化痰,用于痰涎壅盛之喘咳。常与白芥子、苏子等同用,如三子养亲汤。【应用】

1.用于食积气滞证。本品辛、甘,既能消食和中,又可行气消胀,故尤宜于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腹痛等症。多与神曲、陈皮等消食药、行气药同用。胃肠气滞而无食积者,本品亦可与木香、厚朴等行气药配伍使用。

2.用于咳喘痰多,胸闷食少者。本品能入肺经,祛痰降气,以治咳喘痰多之证,并常与其他祛痰药同用。如《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以之与白芥子、苏子同用。亦有单用本品者。

【用法用量】煎服,6~10g。生品长于祛痰,炒后药性缓和,有香气,可避免生品服后恶心的副作用,且长于消食除胀。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耗气,虚证患者慎用;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亦不宜与人参等补气药同用,因其会降低人参的补气效力。

【现代研究】本品含芥子碱及其盐类。能增强兔离体回肠节律性收缩,抑制小白鼠胃排空,提高豚鼠离体胃幽门部环行肌紧张性和降低胃底部纵行肌紧张性。水提物抑制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葡萄球菌及致病性皮肤真菌,尚有止咳、化痰、平喘、抗炎及降压作用。

本品含脂肪油约4.5%、少量挥发油、硬脂酸、谷甾醇、黄酮甙及多糖等。生用或炒用均能增强兔离体回肠的节律性收缩作用,抑制小白鼠的胃排空作用,提高豚鼠胃幽门部环行肌紧张性和降低胃底纵行肌紧张性,炒用作用大于生品;炒莱菔子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对兔离体回肠节律性收缩的抑制;水提物对葡萄球菌及大肠、痢疾、伤寒等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水提物有一定的抗炎和降血压作用;本品还有平喘、止咳、抗炎等作用。鸡内金

【出处】------《神农本草经》

【来源】 为雉科动物家鸡 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on 的干燥砂囊内壁。砂囊里的黄色角质状的内壁。全国各地均产。杀鸡后,取出鸡肫,立即取下内壁,洗净,晒干。研末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功效与应用】

消食健脾,消食作用强,在这类药中最强,现代研究,它主要含有一种促胃激素,增强胃肠运动,增加消化酶的分泌,它还有一定的健脾作用,最适合脾胃虚弱兼饮食积滞,补而不滞,消而不伤。如果脾虚明显的,还要配伍健脾药,以增强健脾效果。作汤剂效果不好,因其有效成分不耐高温。

涩精止遗,用于肾虚的遗精、滑精、遗尿。化结石。治疗肝胆结石,尿道结石。

1.消食健脾,用于饮食积滞及小儿疳积。本品既能消食化积,又能健运脾胃,广泛用于各种食滞证,尤宜素体脾胃虚弱者,单用即效,或与山楂、麦芽等同用。治小儿脾虚疳积,可与白术、山药、使君子等同用。

2.固精止遗,用于遗尿、遗精。治遗尿,多与桑螵蛸、覆盆子等同用;治遗精,可合莲肉、菟丝子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能化结石,用治尿路或胆囊结石,常与金钱草配伍使用。【应用】

1.用于饮食积滞及小儿疳积。本品消食作用较佳,并有健脾作用。既直接促进食积消化,又健运脾胃以防食积,故对食积兼脾虚者尤为多用。小儿疳积多属本虚而标实,常见脾虚而饮食停积,故本品亦十分适宜。病情较轻者,可单用研末服;若病情较重,可与上述消食药配伍;兼脾虚者再配入人参、白术、山药等补气健脾之品。

2.用于肾虚遗尿、遗精。本品有固精止遗之功,治肾虚固摄无力而遗尿、遗精者,宜与菟丝子、桑螵蛸等补肾固涩之品同用。临床亦有以本品炒焦研末,黄酒送服治遗精者。3.用于砂石淋证及胆结石。本品有化坚消石之功,治泌尿道结石或胆结石,宜与金钱草等通淋利尿及利胆退黄之品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1.5~3g。粉剂优于煎剂。

【现代研究】本品含胃激素及蛋白酶、淀粉酶。口服能使胃液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均增高,使胃运动加强,胃排空加快。

1.本品含有促胃液素、淀粉酶、少量蛋白酶、角蛋白、糖蛋白、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成人服用后,能使胃液分 泌量增加,胃运动增加,认为可能是胃激素促进胃分泌,或是消化吸收后,通过体液因素兴奋胃壁的神经肌肉所致。另外,实验表明,水煎液对加速排除放射性锶有一定作用,酸提取物较水煎剂效果好,尿中排出的锶比对照组高2~3倍,并认为其中的氯化铵为促进锶排出的有效成分之一。

2.本品入药须洁净,应除去囊内容物及其他杂质。炮制火候宜适中。鸡矢藤

别名 鸡屎藤、牛皮冻、臭藤。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Lour.)Merr.的全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质藤本,全株均被灰色柔毛,揉碎后有恶臭。叶对生,有长柄,卵形或狭卵形,长5~11cm,宽3~7cm,先端稍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全缘,嫩时上面散生粗糙毛;托叶三角形,早落。花多数集成聚伞状圆锥花序;萼5齿裂;花冠筒钟形,外面灰白色,具细茸毛,内面紫色,5裂;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内;子房2室,每室1胚珠。果球形,淡黄色。花期8月,果期10月。

生于山地路旁或岩石缝隙、田埂沟边草丛中。产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采制 夏季采收全草,晒干。

化学成分 含猪殃殃甙(asperuloside)、鸡矢藤甙(paederoside)鸡矢藤次甙(scanderoside)及鸡矢藤甙酸(paederosidic acid)、去乙酰猪殃殃甙(deacetylasperuloside),后两者系提取过程中的产物。还含有γ-谷甾醇、熊果甙(arbutin)及挥发油。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微苦。归脾、胃、肝、肺经。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止痛解毒,消食化积,活血消肿。用于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外伤性疼痛、肝胆及胃肠绞痛、消化不良、小儿疳积、支气管火、放射反应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外用皮炎、湿疹及疮疡肿毒。

消食,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止痛。【应用】

用于饮食积滞、小儿疳积。本品有消食化积、健运脾胃之功。

用于热痰咳嗽,本品味苦性寒,能清热化痰止咳,单用煎服有效,或配瓜蒌皮、胆南星、枇杷叶等同用。

用于热毒泻痢、咽喉肿痛、痈疮疖肿、烫火伤等。本品甘寒解热毒、苦寒能泻火。〖运用〗 用于胃肠疼痛、胆绞痛、肾绞痛、痛经、分娩疼痛、神经痛以及各种外伤、骨折、手术后疼痛等,本品有一定的止痛作用,但以针剂或酊剂为佳,针剂比酊剂效果好。

此外,煎汤外洗或鲜品捣敷,可治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等。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实验研究】本品全草含猪殃殃甙、鸡矢藤甙、鸡矢藤次甙等单萜甙类;又含生物碱、熊果甙、齐墩果酸、挥发油等。鸡矢藤总生物碱能抑制离体肠肌收缩,并可拮抗乙酰胆碱所致的肠肌痉挛;鸡矢藤注射液能拮抗组织胺所致的肠肌收缩,并有镇痛、镇静作用。本品有祛痰及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的作用。

【歌诀】鸡矢藤凉,消食健胃,化痰止咳,清热解毒。部分消食药简表

药 名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用法用量神 曲甘,辛,温。归脾、胃经。消食和胃。用于饮食积滞。6~15 g谷 芽甘,温。归脾、胃经。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用于脾虚食少或食积不消,腹胀口臭。10~15 g;大剂量30 g。

【复习思考题】

1. 试述消食药的功效、适应证及使用注意。

2. 山楂、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的消食作用各有哪些特点。*3.试述山楂的性味、功效和应用。

消食药感想

这篇感想由吴有凯、郑训林、汪叶飞共同完成,下面是按顺序给出的我们各自的感想。消食药应该说是和我们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类药,像山楂、麦芽、稻芽、莱菔子等都是日常生活很容易......

中药学“要药”总结

中药学要药总结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 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 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 治气分......

《中药学》要药总结

中药要药总结第八章 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之要药肺气壅遏所致喘咳胸闷的要药 发汗第一药桂枝——痰饮病,水肿的常用药 生姜——呕家之圣药 细辛——鼻鼽鼻渊之良药 苍耳......

中药学“要药”总结

中药学要药总结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 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 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 治气分......

中药学 重点药总结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风......

下载中药学+第25章+消食药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药学+第25章+消食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