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探索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宜章县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需要数量
更需要质量
——关于???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探索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为其成员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的经济互助性组织。拥有一定组织架构,成员享有一定权利,同时负有一定责任。自2007年6月???县注册成立第一家专业合作社至2015年5月30日,全县的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到224家,在数量上实现了飞跃,但在带动社员发展,实现社员利益最大化和农民增收上后劲不足。通过对全县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构成、注册资金、发展规模、经营类别、组织模式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探索???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新模式,突围???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瓶颈,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提质转型,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一、???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
???县地处麻山腹地,地势崎岖、水源缺乏、交通相对落后,农业发展向来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过8年的发展,已初显成效。
(一)数量增长较快,经营类别较多
自2007年6???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以来,截止2015年5月底,???县已经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24家,年均注册28家,年度注册数量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受到惠农政策和???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农业提质转型,大力实施“5582工程”的影响,2015年的注册数量呈指数增长,1 前5个月已注册的专业合作社达48家。如(图一所示)
长顺县农业专业合作社数量增长示意图6045301507年0208年0209年0200年1201年1202年1203年120)4年1月5201-(年5120图一: ???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增长示意图
虽然受???县地理位臵、自然条件、农业科技推广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但已注册的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还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涵盖了农机、烟草、茶叶、蔬果等13种大小类型。如(图二所示)
图二:???县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分布示意图
(二)筹资渠道单一,带动辐射能力不足
注册资金的多少及筹资渠道直接关系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是合作社实现成员利益最大化,实现对农产品的统一耕作、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基础,是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管理的前提。根据调研的数据分析,全县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来源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出资人员结构单一,合作社的注册资金75%左右是由种养殖大户个人出资构成,25%左右由3-5个成员出资构成。二是融资渠道单一,注册金额较小。由于合作社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吸纳社员、带动农户、辐射产业发展上动力不足,在争取小额贷款、政府扶贫项目支撑、市场资本投入上竞争力不足,根据调研数据显示,50%以上的注册资金都在5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上的不足30%,注册资金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如(图三所示)
长顺县已注册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情况1-50万300万以上 4%251-300万 3%201-250万 8%151-200万 3%101-150万 11%1-50万 54%51-100万101-150万151-200万201-250万251-300万51-100万 17%300万以上图三:???县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情况示意图
(三)组织结构单一,缺乏代表性
从合作社功能性质来说,合作社是衔接企业、农技服务机构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从组织结构上分析,合作社的法人身份和成员构成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合作社的发展水平。从调查的数据显示,???县的合作社发展是比较滞后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人身份比较单一,缺乏代表性。在已注册的224家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中,98%的是农民中的种养殖大户,2%的是个体户,这些人可能拥有一定的自然资源,但是缺乏能够助推合作社发展的资金和技术,因此对于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只是一种口号。二是合作社成员结构单一。在全县的224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的1348个成员中,农民占到了99.5%,专业农技人员仅仅占0.05%,对于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的种植,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二、制约农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因素
(一)农民思想固化,对合作社认识不深
一是自身素质不高。就???县来说,现在真正从事农地耕作的农民,主要以经历“*”和“十年”困难时期的50、60人员为主体,文化素质较低,同时又经历了“大锅饭”时代到“土地包产到户”的过渡,自然满足于“土地包产到户”带来的好处,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二是二三产业的收入要远远高于第一产业。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对于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来说,90%左右的都不会把农业作为收入来源的首选考虑,首先这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所掌握的技术都是工业和服务业的技术,无法在土地上施展所长,其次对比二三产业和农业生产,4 虽然国家实行各式各样的惠农补贴,但前者的收入仍要远远高于后者,再者从事二三产业不用承担因气候、病虫害等因素带来的风险。三是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不高。对于山区的农民来说,绝大多数农民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对于合作社的宗旨、经营范围、组织模式、利润分红等都处于未知状态。四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资金,靠仅有的土地生产要素难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经营管理、品牌化加工销售。
(二)运行机制不健全,农民入社意愿不强
一是完善政策导向不完善,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本质是一种“互助性经济组织”,有盈利的目的,但不以合作社的盈利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社员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是与企业的根本区别,因此政策的导向不应停留在合作社的注册数量和合作社本身,而是应该回归到“互助性经济组织”这一本质,回归到合作社的组织模式,为成员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实现社员利益最大化这一本质。二是土地流转模式单一。目前全县流转的土地在25000亩左右,流转的方式都是单一的以现金形式流转,这样的流转方式虽然能给农民带来固定的年租金收入,也有效避免了气候、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带来的风险,但是土地作为最原始的生产要素和农民最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这样的流转方式一般年限长,农民又不能享受土地增值的成果,因此很多农民宁愿让土地荒废,也不远接受这种土地流转方式。
三、创新要素投入机制,探索农业专业合作社新组织模式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种植,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我县“山地高效农业”向农业现代化突围的重要方式,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种植的重要载体,如何充分发挥我县的22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示范作用,打破???县土地流转模式和合作社的组织模式,实现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化,组织办社多元化,使农民能够获得土地增值的最大收益权,实现农业现代化突围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是值得我们探索和深思的问题。
(一)强化宣传培训,着力转变思想意识
农民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最大受益者,农民耕作意识的转变与提高对农业产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跟本上来说更应该由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给予法律宣传和政策引导,相关职能部门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义、作用、有关政策和典型经验,在全社会形成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共识和氛围,调动起农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同时鼓励更多的经营大户、农村能人、基层农村干部放下思想包袱,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主动挑起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担子。二是转变思想,增强农民素质。对各社区的农业致富带头人,各村(组)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定期开展农业产业发展观摩会,实地参观农业产业发展取得成功的地区,实地感受农业产业发展给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带来的巨大改变。积极采取开展电视科技讲座、举办科技培训班、印发科普书刊、现场讲解、学习典型、实地观摩等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转变农民思想,增强农民素质。
(二)统筹全局,完善机制
一是强化政策的顶层设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实现农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种植、促进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的重要载体,因此,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不应仅仅停留于某一个点,应该强化顶层设计,使政策能够贯穿整个合作社经营发展全过程,包括合作社的成立条件,经营制度建设,惠农资金的落实等不该仅仅停留在合作社的注册层面,更不应停留在合作社的注册数量上,而是要把整个合作社发展的触角延伸到最末端,延伸到社员身上,延伸到合作社吸纳社员的数量、质量,入股资金的分量,社员分红的数量,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的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的质量上。二是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对于扶持资金、扶贫项目的落实,不能搞大锅饭、平均主义,要把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小额贷款的扶持方向与合作社的发展业绩挂钩,把合作社的社员发展数量、质量、对社员提供的产品统一生产、销售、加工及提供的信息技术服务的质量、特别是年终社员分红的数量提升到政府政策扶持的前端,扶贫政策才能起到扶贫助推的作用,才能能充分发挥合作社的载体作用,促进农民增收。三是要实现社员结构多元化。农业专业合作社是集生产、病虫害防疫、销售、加工、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跨行业、多技术综合体,只有实现成员结构多样化,组织模式多元化,把有技术,懂销售的技术人员以技术形式或资金形式入股专业合作社,才能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
(三)充分发挥农技部门的终端带动作用,形成“农技部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
以农技推广部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供销社等出资发起社员,再联合种养殖大户,农户以扶贫项目折合资金+股金的形式组建合作社,在股本结构上表现为农民股和法人股,农民按扶贫项目折合资金持有股份。团体社员为合作社提供技术专家与骨干,并为合作社提供办公场所、固定资产或相关设施。如敦操乡登台关养殖绿壳蛋鸡专业合作社将以项目形式发放到农户手中的鸡苗、饲料、药品等扶贫物资折合资金加自筹资金入股专业合作社。成立初期由乡党委、政府选派干部兼任理事长(兼任理事长不享受任何股权利润分配),同时,成立合作社财务工作小组,由社员担任出纳、会计,并选派财政所干部担任财务顾问,建立财务管理及公开制度,定期公开财务情况,接受社员的监督,使合作社形成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收支模式,确保合作社运作规范化、科学化。
产生效益扣除饲养成本后,留足20%的发展资金、留足10%风险发展基金。剩余利润,按农户投入成本计算每股资金,核算出每户农户持有多少股,按持有股权多少进行利润分配。扣除的饲养成本循环投入下一轮发展。
(四)建立了“以农民为主体,兼顾各方”的利益分配格局的组织模式
探索一条农村土地增值、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保证农民“不失地、不失权、不失利”的专业合作社组织模式,农民可拥有“租金”(土地转包和出租收入)、“股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分红)、“薪金”(就业收入)“三金”的稳定收入,???镇五星村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和经营,逐步形成以“土地基本租金 + 经营红利分成”的土地流转模式,流转土地300亩,惠及80余户农户。当产生利润后合作社每年让出10%的利润,村集体及群众以3:7的比例再进行二次分红,7年后如果群众已掌握相应的种植管理技能,愿意自行管理,合作社将无条件让出,最终实现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增效。
(五)以土地存包经营权入股专业合作社,确保农民利益最大化
前两种合作社的组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风险责任,但同时又受到了现金股本和扶贫项目匮乏的限制,在享受土地增值和市场竞争中不能发挥最大效应。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和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实现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让农民以土地存包经营权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入股合作社,形成政府推动、农民主导,市场引领、龙头企业参与的组织模式,正逐步被相关利益主体和农民充分接受。如???镇的朝摆村葫芦组已通过土地入股组织紫王葡萄专业合作社,组织种植紫王葡萄300亩,吸纳社员35户,157人,深得群众的好评。究其原因,农民以土地入股农业专业合作社较其他组织模式而已,农民拥有更大技术服务支持、话语权和获利空间。
1、生产技术服务支持
以地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入股农户提供的生产技术服务主要包括: 一是实现“4个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品种、优化品种结构,以确保成片种植、实现规模经营,增加产品附加值;统一技术培训,与农技部门建立技术协作关系,邀请农技人员为农民做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以确保农产品质量;统一采购生产资料,对农户所用的化肥、农膜、种籽等直接在厂家批量购进,做到质优、价廉,降低生产成本;统一防控管理,组织施肥、施药、防虫等生产管理,确保标准化安全生产,通过合作社组织测土配方施肥、机器统防统治的方式,增加施肥的有效性和虫害防治效率。二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以地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以后,可以通过自筹部分资金,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资源,从农业、水利、扶贫、移民、科技等相关部门获取资金、用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2.提高市场谈判能力,拓宽销售市场
以地入股合作社成立以后,一方面扩大了生产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农户的谈判议价能力。合作社通过实行统一的生产经营管理,通过集体谈判改善农民在市场交易中谈判中的弱势地位,既可以保证农产品有稳定的销路,又保证了较合理的价格,使农户的利益免受损害;另一方面农地入股合作社可以通过建立直销批发门市和批发联系点,建立“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拓宽销售市场。
3、带动周边地区的农民致富
农地入股合作社在带领本组织成员增收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增加合作社的辐射带动效应,在品种更新、常用技术提升、标准化管理技术推广等环节上,充分利用可移动资源,采取亲帮亲邻帮邻的交流方式,提高周边农户的生产水平。
4、实现了土地和资金两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农地入股成立合作社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户因缺乏资金而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经营,为普通农户的土地要素和社会资金之间搭建了一座可以合作的桥梁。同时,在土地要素和社会资金合作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农户的基本利益,保证农户的农地保障功能不尽丧失,农地入股合作社或采用入股农户出配套资金的形式,或生产营销大户出资入股的形式实现了土地和资金两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兼顾了合作各方的利益,创新了要素投入机制。
5、形成地区品牌产品,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农地入股合作社为了在市场上更好的销售自己生产和加工的农产品,就必须加强生产质量控制、拥有自己的商标和品牌、获得各种有效的认证,有利于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可以有效传递商品的独特性、质量保证等信息,也有利于保护名优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对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有着积极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以前单家独户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注册商标成本高,难度大。而成立农地入股合作社后,统一注册商标、统一生产标准成为可能,同时也为合作社扩大产品销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等奠定了基础。
珙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探索珙县课题组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以来,紧紧结合专合社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供销社市场流通、组织管理、融资渠道和发展模式“四优”作用,探索建立......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者:邹进泰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传统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显现出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面的局限性:由于受农业组......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组织类型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比较经典的合作社(A 型)、具有股份化倾向的合作社(B 型)和相对松散的专业协会(C 型)......
荆州分局马山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了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致富增收。今年马山工商所在工作中着重加强了......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汇报(2008年7月1日)各位领导,同志们: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